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_第1页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_第2页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_第3页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_第4页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与迅速发展的学科,与传统的生态学相比,更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与尺度在研究生态格局与过程中的重要性, 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了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水土流失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陆地生态过程之一,目前研究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时,更多的是利用小区的观测试验结果来推断大尺度上景观(土地利用)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尺度增加,水土流失的发生机制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体系,用来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是景观生态学应用方面比较活跃的领域。一、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Landsca

2、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流动原理、营养再分配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景观变化原理和景观稳定性原理等。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在景

3、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2、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3、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 flow principle)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4、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 redistr

4、ibution principle)矿质养分可以在一个景观中流入和流出,或被风,水及动物从景观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重新分配。5、能量流动原理(energy flow principle)空间异质性增加,会使各种景观生态元素的边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动。6、景观变化原理(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在景观中,适度的干扰常常可建立更多的嵌块或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当无干扰时,景观内部趋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可增加亦可减少异质性。7、景观稳定性原理(landscape stability principle)稳定性指一个系统对干扰或扰动的反应能力。景观参数的长期变化呈水平状

5、态并且在其水平线上下波动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可以称景观是稳定的。景观稳定性的动力来源于景观生态系统内部普遍存在的异质性、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多样性、以及干扰的作用。三、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任何景观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景观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景观在一定的时空和尺度上表现为特定的稳定状态。其中引起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有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而水土流失就是在各种外营力和人为干下产生的引起地貌和各种生态条件变化的现象。所以,水土流失能引起景观的变化。在各种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荒漠化景观是一种有异质性很高的景观向同质性景观转变的过程,其实质是景观退化的过程。1、景观稳定性原

6、理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相对稳定的自然系统, 实际上也应该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和半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从环境中不断获取能量和营养,生成自身的物质。这些物质沿着食物链由一种有机体转移到另一种有机体,最后又返回到自然环境。这些返回到自然环境的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可以重新被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这种有序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排除人为干扰的条件下,使生态系统向着一定的方向演替,最终使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稳定状态。事实上,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系统始终处于某种变化的状态。与景观一样,适度的干扰使沙漠化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增加,如农田防护林和防沙林带

7、等人为斑块的引入导致沙漠化生态系统异质性增加的现象;外界的干扰既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减少。在沙漠化发展的初期,地表被破坏,原来的草原景观被具有不同覆盖的斑块所取代,景观的异质性增加。但是,当沙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初期形成的农田、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和沙丘间低地交错分布的景观为大面积流沙所取代, 景观异质性减小。无论是异质性增加, 还是减小, 沙漠化生态系统的变化与生态系统本身的稳定性有关。稳定性则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组成、结构、环境条件和干扰。一般来讲,偶然事件常常导致系统的较大波动,而周期性的干扰使沙漠化生态系统处于某种平衡状态。系统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可以用系统边缘

8、或相邻生态系统间界面层的变化来衡量。在采用生物措施的时候,在规划设计时我们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合理性。然而从土壤侵蚀的角度可以将景观理解为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地格局的特别结构。常见的基质有森林、草原、城市和农田等。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斑块、廊道和基质互相转化,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下,景观基质控制着主要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防治土壤侵蚀均有明显作用。枯落物层有吸水,削减降水能量,削减地表径流流速,提高入渗能力,增强土壤抗蚀的能力。植被根系同样具有很强的抗剪防蚀作用从广义上来说,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空间格局(林地、草地、农田、裸露地等的不同配置)对

9、径流、侵蚀和化学元素的迁移影响也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坡面的有效排列组合建设了不同的景观格局,可以通过树冠截留、地表滞留、植物根系固定土层,以及改变坡度坡长的途径减少水土流失。梯田具有降低坡度、缩短坡长的作用;位于耕地的下坡位置的林草带能够起到有效阻滞土壤流失的作用。2、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土地利用影响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而导致景观功能的动态变化。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景观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研究是当前景观分析的主流方法。RS作为土地利用和景观的数据源,GIS作为分析处理数据的平台,统计分析用以寻找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土地利用对景

10、观变化的影响分析来预测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中最剧烈的变化是交通和建设用地的扩张,有研究表明,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增加,会使耕地面积减少,同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这些都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了景观的变化,但缺乏在人力驱动和景观格局之间建立定量关系,缺乏未来景观发展趋势的预测。土地整理中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土地整理空间格局,分析生态状况,研究环境和生态因子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影响。国外研究者们重视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同时,他们还认为景观属性及地形地貌和地质沉积物也是影响景观格局的重要因素,它们可作为限制性因子存在而不是驱动力,国外在努

11、力克服的缺陷就是土地利用驱动的景观格局变化偏重在过程的分析,而且景观生态这种宏观分析掩盖的一些非常重要但细微的特征。土地利用驱动下的景观要素转化,目前还流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定量描述景观中基质、斑块和廊道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学中的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模型来进一步反映。3、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在土壤侵蚀学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开始运用于土壤侵蚀学中。目前对土壤侵蚀的研究多集中在坡面尺度, 但是土壤侵蚀在小尺度上的研究只可以摸清其机制,而在大尺度的研究中才可以找出治理的对策。而应该从景观水平上综合考虑,从中找出主要的生态因子,讨论影响水土流失的众多因素。从整体出发,考虑各种生态因子,完善土壤侵

12、蚀学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的不足。(1)等级理论和尺度效应等级是一个由若干单元构成的有序系统,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于高层次表现出从属性或受制约性。根据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以看作是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对于土壤侵蚀研究来说,坡面尺度、流域尺度、区域尺度是研究的三个主要等级。在坡面尺度上,对土壤侵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雨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度坡长因子、作物经营管理因和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因子。而在流域尺度,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植被覆盖度因子和土地利用因子,但是大多是统计和规律分析对于它们的影响机制涉及的比较少。从流域角度看,土地利用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因为它包含坡面尺度

13、上作物经营管理和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因子。而且它由于受人为因素影响严重,因此给土壤侵蚀赋予了人类影响的因素,符合目前人为加剧侵蚀的现状。但是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机制的研究,用模型或较为通用的方法加强定量研究;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对比研究,区域间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的对比研究除了要考虑土地利用格局的差异,还要考虑降雨、土壤、地貌等综合因素。尽管这样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渗透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土壤侵蚀是一种水流和土流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往往会因为地面物质而改变,或加剧或减缓。由于土壤侵蚀是一种重力运动,因此相对高差在决定运动速度和方向上起着绝对作用

14、。因此土地利用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侵蚀的程度,尤其是在等高方向和顺坡方向的格局特征。对于判断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土地利用格局中的一些带状斑块对土壤侵蚀起着“渗透膜”的作用。当这些斑块的阻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阻止土壤侵蚀。淤地坝就是应用了这一原理,使坝前地不断淤积,最终形成良田。4、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中的应用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一直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水土流与荒漠化失造成了大面积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灾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然而,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

15、法进行这项严峻的工程呢?现在我们普遍采用的方法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我们进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目的是为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或者可以说减缓景观的破碎化。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象条件,不同的生态环境,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当然生物措施是我们首选的措施,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我们才考虑用工程措施。 四、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学的发展与展望景观生态学以综合,整体的思想审视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为人类成功地解决所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水土保持中应用景观格局特征,如何根据气候、地貌、水资源和土壤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因素,合理地配置景观要素,以达到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最优化,是保护生态环

16、境与发挥流域土地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过程。在变化过程中,由于生境的破坏,系统的功能受阻或不能正常进行,其生物多样性也遭到威胁或破坏。沙漠化过程中融合着当地地区景观的变化过程;沙漠化的研究同样包含着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即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生态作用的研究。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沙漠化的研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沙漠化研究包括宏观、中等和微观尺度的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一般以中等和宏观尺度的变化为主。沙漠化研究中涉及的斑块,特别是小尺度斑块,不具有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所定义的斑块完整的结构与功能。总之,水土保持防治沙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决反对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遵循资源开发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适度的原则以及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方能促进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王仰林.景观生态系统及其要素的理论分析J.人文地理,1997(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