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史复习 (1)_第1页
马哲史复习 (1)_第2页
马哲史复习 (1)_第3页
马哲史复习 (1)_第4页
马哲史复习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 赫斯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之一,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任职时的同事和朋友。其重要的代表性观点是行动的哲学和货币哲学。其行动的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寻求推动改变现状的精神,以此为社会主义论证。货币哲学的主要观点是:提出金钱异化思想,将货币所代表的交换关系提升到哲学层面的交往关系,从而展开对现实交往关系异化社会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马克思从德国哲学出发接受英法社会主义思想的中介人。而他所传播的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对恩格斯的第一次世界观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导师之一。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2、其关于未来哲学或哲学改造的人本主义思路和颠倒黑格尔体系的主宾倒置的方法对青年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主要来源。马克思后来从“劳动”概念转向“实践”概念才逐渐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3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对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本书所作的评论。写于1843年秋,1844年 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作者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

3、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4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 莱茵报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

4、日报的简称。1842年 1月1日1843年3月31日在科伦出版。该报是对普鲁士专制政府抱有敌对情绪的莱茵省资产阶级自由派创办的。青年黑格尔派曾参与该报的编辑和出版。 马克思从1842年4月、恩格斯从同年3月起为该报撰稿。为该报撰稿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还有鲍威尔、赫斯、科本等人。莱茵报发表了马克思许多重要文章,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包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发表了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 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该报主编以后,莱茵报日益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并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了普鲁士政府的恐惧和反动报纸的攻击。1843年 1月19日普鲁士政府通过决定:从

5、1843年4月1日起查封该报,在查封以前对该报实行特别严格的双重检查制。由于报纸股东企图缓和该报的口气以求得政府的宽容,马克思遂于1843年 3月17日声明退出该报编辑部。1843年 3月31日,报纸出版了最后一号。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1844年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在其中阐发了异化劳动思想,并以此对共产主义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在这一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双重的逻辑,第一条是从先验主体出发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主体辩证法逻辑,第二条是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逻辑。44年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直到1932年才全文发表,并得到这个题目

6、。作为一部分早期手稿,典型地代表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特色,在今天又产生了很大争论。7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在1843年撰写了这一著作,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作了全面的分析。对其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深刻批判。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导言马克思在1843年撰写的著作,并在1842年德法年鉴上公开发表。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关系。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和同时

7、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彻底完成”。8 市民社会黑格尔首先使用。是精神哲学中客观精神的第三阶段伦理的三个部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第二个部分。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包括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他们特意指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

8、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较少使用这个术语,一般是在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下使用的。9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原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生产者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财富的过程。马克思赋予了“物质生产”概念以丰富的哲学内涵。物质生产概念概念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被马克思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来使用了。马克思论述物质生产概念有三个层次:首先。客观物质形式的层次,在这里物质生产主要是生产力的内涵,但是具有了社会关系的载体。其次,在生产关系的理论层面物质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物质结果的生产与再生产同等重要。最后,是“社会的个人”的发展

9、层次。在这里,物质生产从根本上说只是一个中介,它所承载的是社会的个人的发展。马克思通过把物质生产提升到历史本体论的高度而把物质生产与人类的生存活动状况联系起来。不但成功的解决了劳动价值论的难题,阐释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而且清晰呈现了人类从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必然王国迈向以个性自由为核心的自由王国的道路。 10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将社会关系的本质解析为社会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要求。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0、一文中将其作为自己哲学的逻辑出发点。人们从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然而,实践的基本含义在理论界存在着广泛争论。其蕴含着人类一般主体性和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物质生产的双重含义。11 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是从黑格尔的异化观开始,但是真正开始影响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认为人的类本质与人的感性存在的分离是异化。马克思在44年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中心点,以四重异化理论为基础的异化史观企图用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来阐述历史运动的规律。然而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却是一直并行的。由于对思辨方法和唯心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发现异化理论不能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

11、的出发点,于是在神圣家族中对于对象化劳动即对劳动的肯定性质的研究而放弃了异化史观,但并未放弃异化概念,异化成为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一个工具,一直到资本论还保留着。12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也相应地划分为五种社会类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柢是生产方

12、式依次更替的历史。13 经济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上层建筑”相对。是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之一、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之一。简答题:1 博士论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

13、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他的自我意识哲学在文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他力图通过对希腊后期哲学的批判考察,探索和确定黑格尔以后哲学发展的方向,以解决当时德国政治和社会生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博士论文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马克思因此也就不能正确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历史作用,只能有条件地理解伊壁鸠鲁原子论的独创性。而事实上,马克思从来也都没有打算将博士论文写成一种纯粹的哲学史著作,对于他来说,博士论文主要是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表达和实现方式。在此我们可以把握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些体质:首先,马克思强调自由只是“定在中的自由”,从而为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建构出了一个由个别性、普遍性和否定性

14、组成的完整结构。马克思在此展现了他不满足于抽象个别的观点,已经开始把视线转移到感性具体的个人身上。马克思经费尔巴哈走向唯物主义的线索在此展现雏形;其次,马克思认为哲学和现实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辩证过程,“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他指出哲学的使命在于影响已非理性化的世界,使之重新理性化。在此他已经和鲍威尔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分化。马克思独立的解释哲学和现实之间的辩证的相互作用,成为马克思提出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的先声;最后,马克思此时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坚定的和雄辩的无神论者,反对宗教对哲学和个人的压制,要求将人从宗教的监护之下解放出来。在此对宗教的起因及其在压迫人类个体方面所起的作用形成

15、了一些具有永久价值的看法,这些认识后来成为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起点。2 44年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6至8月间所写的一份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既有许多新思想的闪光,又留有不少旧思想的印记。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之后在理论上获得的一系列进展,是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第一次综合和作为完整体系的最早雏形。在这部著作中,首先,马克思全面阐发了异化劳动理论,使其在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在不断地积累和扩大唯物史观的因素。其次,也在此迈开了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步。再次,在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

16、,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接下来,在这一文本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最后,马克思在这里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纯化并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世界观的最早雏形。44年手稿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初尝试还不能算是成熟的,但从其内容的丰富性来看,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前的阵痛和酝酿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真实思想过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钥匙。3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一个理论成果,这

17、部批判性的著作是直接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等一部分青年黑格尔派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识破思辨哲学的幻象。它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方法。作为批判武器的是日趋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这部著作中,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思辨的哲学方法,并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其次,这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从异化史观向实践史观的过渡。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向现实的人的观点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逻辑的转化。接下来,初步形成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尽管对于无产阶级的理解带有很大的逻辑推论的性质,但是注意到从现实的经济角度描述工人的状况。最后,对历史唯物主义某

18、些基本原理的初步阐明。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等。可以说,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代表的思辨逻辑的批判。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升华了自1843年以来逐步确立的向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靠拢的思路,加深了对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物质利益与思想的理解,从而一步一步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对人本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虽然尚持认同态度,但是在实际内容上已经大大超越了它。这表明他们已经接近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的临界点,历史唯物主义即将诞生。4 两次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两个转变的说法来源于列宁的一个判断。1914 年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所附的书目中说过: “1842

19、 年, 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 年在巴黎出版了马克思和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 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已彻底完成。” 第一次转变, 是从1837 年到1844 年, 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动摇了其对于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方法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第二次转变, 是从1845 年到1847 年, 从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人本主

20、义的唯物主义走向以社会生产关系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 从以抽象的理性概念为出发点的非科学的空想共产主义走向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的科学共产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在44年手稿中,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世界观雏形得以显现;在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文中,历史唯物主义某些基本原理得到了最初的阐明;马克思通过对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发现,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两个转变, 经过了自1837 年到1847 年约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平事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变, 也是社会主义史上一次

21、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孕育、诞生的。5 异化劳动亦称“劳动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人的类本能,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产品同工人的异化,二是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三是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由于人与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结果必然是“人同人相异化”。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过程中,自由自觉的类活动这一人的本质规定性,在马克思此时的哲学思考中,成为哲学批判的理论基点。它既是马克思批判经济学的逻辑前提,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德国

22、古典哲学的基础,并且还是论证共产主义社会合理性的逻辑构架。这实际上表明,马克思此时的人学现象学是他哲学人本主义批判的核心,这种人学现象学思想构成了马克思面对一切的基本视域。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暂时的形式,因而扬弃异化劳动必然与消灭私有制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发展和扬弃的研究,马克思获得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但这种认识仍然披着人本主义的外衣。异化劳动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人道性质,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起着经济范畴的作用。同时,马克思又运用异化劳动理论来剖析资本主义,揭示私有财产

23、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中心点,起着哲学范畴的作用。6 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和过程)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从“静态”来讲,主要是社会结构理论,从“动态”来讲,主要是历史发展过程(规律)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表达。结构: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具有四个核心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因素)、上层建筑(政治、文化因素)在40年代中期唯物史观创立以后,马克思专注于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将生产力规定为整个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并将生产力的研究具体化。因为只有把社会关系

24、归结为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社会概念包含着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而其经济基础的概念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另外,上层建筑概念则包括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观念上层建筑)两个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研究的具体化。马克思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在能够引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的限度内深入研究了生产力问题。他全面揭示了生产关系总体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完备的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他不仅完整地制定了“经济基础”这一科学概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经

25、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可以这么说,生产力代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代表人与人的关系,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经济基础(生产方式),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这也是马克思对于整个社会的剖析和认识的继续深入。过程:1844年,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 以人类主体本质劳动为逻辑中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区分出劳动异化和私有制产生前的时期, 劳动异化和私有制存在的时期, 扬弃劳动异化和私有制的时期(共产主义) 。而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所有制的方面将社会生产阶段划分为部落的所有制、古代的所有制、封建的所有制、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以及共产主义。1857185

26、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提出了“ 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社会、“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1859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四种生产方式, 以及“ 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和真正的人类历史时期(共产主义) 的两大历史时期的划分。在60年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 必然王国” 和“ 自由王国” 两大时期。在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固定不变的历史分期法, 更谈不上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那种做为人类社会同一发展模式的, 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27、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之说。马克思只是在不同的时期, 在不同的研究层面上提出了不同的历史发展线索。因此我们也无法仅仅停留在马克思那一种特定的论说上, 并以此做为历史发展的公式。马克思在自己的历史分期研究中, 在不同的逻辑视角中显然其理论落点是极不相同的。在主体能动性的逻辑视角中, 马克思并不是在十分严格的意义上对历史进行分期, 而是在对人类主体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中独特状况的反思。他要探求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内在逻辑, 在其现实意义上说, 他还是要为无产阶级起来革命寻求科学的理论根据;在这一点上, 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时的心

28、态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这种理论根据的基础变了。而在后一条客观描述的逻辑中, 他的确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生产方式的性质为尺度来划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所以, 如果我们在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分期的理论研究中,不能把握其内在的逻辑线索, 将马克思这里的分析与前面他在另一条逻辑线索上所做的历史分期理论对立起来, 这一定是非科学的。再者, 如果我们硬将马克思在不同逻辑视角中的历史分期理论同一起来, 并且把它们放在同一个逻辑尺度上去分别其“成熟度” 与“ 发展环节” , 其结果也一定是很牵强的。论述题: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对“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成为现实,就不

29、能消灭自身”的理解和对“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里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马克思在这里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有些人认为马克思是在强调革命理论与革命阶级的有机统一。应该说,这种理解也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没有深入到马克思这个命题的精髓。在唯物史观看来,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最为强烈,而作为革命群众的无产阶级是革命中最积极、重要的因素。因此,“哲学”和“无产阶级”不能够僵硬地区分为“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一旦哲学把无产阶级看做“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

30、哲学看做“精神武器”,那么无产阶级就不是自觉的、先进的、有历史使命感的革命阶级了。由此可见,不仅此处的“哲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处的“无产阶级”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是在特殊社会政治条件下生活的德国无产阶级。要理解这个命题的深刻内涵,我们必须从马克思对德国的“人的解放”的逻辑的理解出发。此时,马克思既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也没有摆脱黑格尔神秘主义辩证法的影响。此时,马克思对德国“人的解放”的逻辑的理解参照的还是黑格尔逻辑学关于“正反合”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在德国的人的解放运动中,理性和精神居于主导地位,革命理论的实现程度虽然取决于现实对理论的需要程度,但是现

31、实本身还应该力求趋向思想。辩证法只有“正题”是无法完成的“德国的人的解放”运动,还需要寻找到“反题”,马克思找到的“反题”就是“无产阶级”。如果根据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逻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变成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己”的含义:只有把人本学这个辩证法的“正题”与无产阶级这个“反题”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德国的人的解放,理论上的人本学才能变成现实的人道主义。正是因为黑格尔的影响,此时马克思对德国人的解放的逻辑的理解是神秘主义的和粗略的。马克思这里没有提出和论证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这些问题。这是因为马

32、克思还没有摆脱黑格尔辩证法神秘主义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没有形成。我们发现此时马克思虽然已经逐渐在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但是,在很多地方,他还保留着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学、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辩证法的气息,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完全以其为“哲学蓝本”。列宁说马克思此时“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如果这里唯物主义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是指科学共产主义,那么马克思此时显然没有完成这个转变。我们在评价经典作家著作的历史地位时,一定要从其客观内容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人为拔高。相反,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了马克思怎么从不成熟时期转向成熟时期,这更能发现其伟大之处。3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些话的理解。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