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复习_第1页
马克思考试复习_第2页
马克思考试复习_第3页
马克思考试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科学的预见性与自然科学的预见性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社会科学的预见性与自然科学的预见性有什么区别?答题要点:所谓科学预见, 就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作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推测性认识。科学预见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示导性, 即它是一种超前性认识。从认识主体的角度看, 超前性认识来自认识主体的超前性认识能力, 即预见力。 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预见是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社会事件和社会过程的预测。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的区别。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间性 社会科学成果运用的主体间性 什么叫主体间性?

2、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 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 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是把自我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且揭示了把这种必然性变成可能性的阶级力量和实现道路。它通过商品社会的实践,通过商品的剩余价值的揭示,揭示了资本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资本增殖的本质,揭示了资本的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积累,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必然是剥夺者的被剥夺,揭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必然规律

3、,也就是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社会科学不能到此为止,仅仅揭示了这个必然性还不能算完整的社会科学。它又通过社会阶级斗争的实践,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揭示了变革社会的阶级力量必然是无产阶级,揭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必须经过一个经济上的过渡时期和政治上的革命转变时期,必须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两个问题同时解决了,社会主义才真正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没有在现实中发生就断定马克思是错误的,实际上很可能另有隐情。因为马克思作出这样的论断依据的是一百多年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激烈对立的情况,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者的压榨确实将要达到无产者不能

4、容忍的临界点。在无产者的基本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马克思作出无产阶级必然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预言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马克思逝世之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博弈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资产阶级本身也在很多方面作出了调整。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当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从长期稳固帝国的统治,缓和与产业工人的矛盾,在帝国境内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支持,强制干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包括劳工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两个方面,对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以及工资发放等作出明确规定,在法律上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最小程度的侵害。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

5、号称建成了人类历史上尽善尽美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国家,致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大大缓和,社会趋于稳定并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也许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警告,促使他们明白要维持长久的统治就必须适当兼顾无产者的利益。也许当今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民众应该感谢马克思,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马克思促进了他们生活的改善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调整也许这就是如今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把马克思评为千年最伟大的哲学家的最重要原因所在。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的预言并没有问题,只是马克思作出“两个必然”所依据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两个必然”才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这个事例体现了人文社

6、会科学作出正确预测的难度确实大于自然科学,因为即使我们凭借必然性的客观规律做出了本应该准确的预测,但是这个预测本身就会影响它的准确性这种现象被波普尔称为“俄狄浦斯”效应。如果神不曾预言俄狄浦斯将杀父娶母,他就不会被父亲遗弃,他也就不会在无意中杀死自己的父亲,当然也不会娶自己的母亲为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神的预言造就了俄狄浦斯的命运。“俄狄浦斯”效应加大了人文社会科学作出正确预测的难度,并危及预见的客观性。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没有可证伪性?马克思主义的个别预言没有实现,就可以被证伪吗?2、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没有可证伪性?马克思主义的个别预言没有实现,就可以被证伪吗?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可

7、证伪性。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个别预言没有实现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被证伪了。自然科学也可能被证伪。个别预言没有实现说明这是一次自我失败的预言,另外,科学家总可以提出辅助性假说对其进行辩护。以上为老师上课讲的,其他东西大家可以参考相关论文。1、为什么说单凭经验既不能证实理论,也不能证伪理论?单凭经验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经验并不具有整体性和遍历性,它是利用归纳法得出的,具有或然性(相对必然性),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所以单凭经验不能证实。上述为老师课堂讲的(不全),下面为网上搜的。从科学存在的事实可以断定

8、,原则上能够接受可观察经验的检验,的确是科学的一个基本规定性。波普尔说:“我当然只在一个系统能为经验所检验的条件下,才承认它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对科学来说,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其实都是检验,并且最终都必须归结到可观察经验命题的经验检验。实际上,检验就是将待检验的命题(或理论等)同该命题所试图把握的对象和目标的有关经验事实相比较,以确定二者是否相符合,而关于对象和目标的经验事实是以描述形式出现的,这种描述只能是可观察的检验命题,所以,如果能够通过证实或者证伪确立科学命题,那最终也只有通过可观察经验检验做到这一点,并且,只有可观察经验命题才能直接接受可观察经验的检验。所谓“理论检验”首先要以该理论

9、本身已经通过经验检验为前提。因此,理论检验归根到底也是可观察经验检验。从表面上看,有待检验的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全称命题,这类命题获得必要的证实后即成为所谓的科学定律;一类是单称命题(如“经过太阳时的星光会弯曲”)或具有特称意义的存在命题(如“夸克存在”),这是原则上可观察经验命题。实际上,后一类命题是为了用经验事实检验前一类命题而从前一类命题演绎出来的推论(或预言)。也就是说,真正有待检验的科学命题在形式上都是全称命题,因而在内涵上都超出了经验(否则科学将蜕变成单纯的经验而丧失自身的存在),都是“不可观察的”超验命题,不能直接接受经验检验,只可通过由它们演绎地导出的可观察经验命题加以间接地

10、检验。对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也是如此。据此,这里的讨论虽然限于命题,但是也同样适用于科学理论。我们看到,科学既不是经验的汇集,也不是超验的汇集,它有经验命题,也有超验命题,而超验命题作为科学寻求的目标对科学更加重要。根据前面的论述,科学的超验命题必须首先转化为可观察的经验命题才能予以检验。逻辑实证主义看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分层语言模型说明由超验命题(理论命题)到经验命题(事实命题)的转换。但是,实际上,超验的理论命题和直接可加以经验检验的经验事实命题之间并没有如此截然的界限,由超验理论命题到其经验推论是一个演绎过程而不是归纳过程,具有逻辑必然性,并且其中的概念也不需要从该理论外部另外赋意。作为经

11、验命题的推论的经验检验同样不需要另外的赋意规则,因为经验总是为理论所渗透,独立于理论的纯粹经验命题是不存在的。而概念的经验意义是由它所处的“整个理论”而不是由它当下所在的具体、特定命题所规定的。就是说,经验推论本身及其所用概念必定具有该理论所规定的明确的经验意义,否则它不可能由作为前提的超验理论命题逻辑地导出。实际上,科学即便是其中的超验部分,也是具有经验基础的,尽管从经验到超验并不是逻辑必然的。因此,如果说科学命题尤其是真的理论命题的经验检验需要某些规则,那么这些规则也只是概念的经验意义转变为观察行为的操作规则,而这不过是实际的经验检验过程而已。这表明,科学命题的经验检验是可能的,但是有一个

12、基本条件,即应将待检验的(包括推论性的)命题和用于检验的可观察经验命题严格限制在同一理论背景中。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一个理论在导出待检验的经验命题的同时,也规定了用于检验的可观察命题的经验意义,或者获得有检验意义的可观察经验命题的方法。可以认为,这是可检验性的一个基本原则。用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意义下的观察陈述去检验(证实或证伪)牛顿经典力学的经验推论是没有意义的,反之亦然。用库恩的说法,就是范式或范型不可通约。这再一次说明,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不需要也不能在待检验的命题或理论之外寻找进行经验检验的意义规则。但是,按照这种对科学命题的经验检验的理解,范式或范型不可通约会引起一个困难问题。精致证伪主

13、义要求的检验是经验与(至少)两个相竞争的理论三者之间的“决斗”。这种“决斗”只要(也只能)通过经验检验进行,也就必须符合上述可检验性原则。这意味着,这两个理论必须对用于检验的可观察命题的经验意义采取一致的规定,不能各执己见。为此,它们必须共处于同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中,或者在同一“范式”之下。显然,这样的检验即便结果是证伪,也不能导致更高层理论的更新和范式的变革。然而,这与科学发展的实际事实并不相符。从另一方面看,证伪作为科学发现的一个基本表征,必须并必然有助于理论的更新和范式的变革,而事实上也是如此。以上这一问题要求我们根据科学发展的实际来理解命题的经验检验。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朴素证伪主义和

14、精致证伪主义明显不同。以“证伪”为例,前者认为,一个命题或者理论若同一个观察陈述(命题)相冲突(或者人们决定将其解释为相冲突),便被证伪了。后者认为,“当且仅当另一具有下述属特点的理论T已被提出,科学理论T才被证伪。T的特点是:与T相比,T具有超余的经验内容,也就是说,T预测了新颖的事实,即根据T看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是T所禁止的事实;T能够说明T先前的成功,也就是说,T的一切未被反驳的内容(在观察误差的界限之内)都包括在T的内容之中;T的超余内容有一些得到了证认。”2(着重号系原文所加,下同)可以看出,精致证伪主义的证伪是科学理论更新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式,朴素证伪主义的证伪则不然。很明显,前者更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这就是,所谓“证伪”(一个命题或理论),实际上就是以待检验的命题或理论通过其具体条件下以演绎方式获得的经验推论,去解释用于经验检验的可观察经验陈述(个别事实)。证实就其实质来看也是这样。概言之,“检验”的实质就在于“解释”:证实意味着既有的理论或命题能够解释观察到的事实,证伪则表明观察到的事实是既有的理论或命题解释不了的。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