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变革所引发的思品课堂教学新变化_第1页
考试变革所引发的思品课堂教学新变化_第2页
考试变革所引发的思品课堂教学新变化_第3页
考试变革所引发的思品课堂教学新变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试“变革”所引发的思品课堂教学“新”变化内容提要:教育的生命是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的确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思时下课堂上存在的“新”问题,一是为了更好鞭策自己,提高课堂效率;二是为了对学生负责,因为任何流于形式、缺乏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谈的课堂教学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和孰渎,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做法,必将误人子弟。关键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组合作 主体作用 主导作用新课标实施已经多年了,我们政治课教师变为了思品课教师,而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现实的考试制度存在矛盾,让一部分老师难以适从。但矛盾不是普遍

2、存在的吗?好多事物不都是矛盾的吗?特别是今年佛山中考思品学科实行全闭卷考试,考试模式由开闭卷相结合再次回到从前的全闭卷,但考试分值却聚然下降,由原来100分降至60分,单从分值的角度来说,这门课程在无形之中被学校定位为“小课”,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每周就2节课,往日与物理、化学平起平坐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作为思品教师,许多人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一现实,心中未免有些失落感,也正是这一改变让一些老师一时无法适从,心里开始燥动起来,从而引发课堂教学一些微妙的变化。作为一线思品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考试制度改革给思品课堂所带来的一些微妙变化。如:重认知轻情感;“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3、;学生“主宰”课堂这些问题的产生势必影响思想品德教学的整体效果。身为思品教师,我们要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观念,正视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变化一:重“双基”,轻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将“三维目标”即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设计了几条提纲,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在书上找到答案,然后在规定时间内

4、背诵出来。课后在与这些教师进行交流时谈到:说什么现在思品已重新回到“贝(背)多芬(分)”时代,学校安排的课时不够,讲得太多会浪费时间,影响学生记忆,所以我们要紧跟形势,没必要讲太多废话,把时间交给学生记忆,学生记住了才能默写出来,考试成绩才能提高。乍一听来,似乎不无道理,确实是应对时下思品闭卷考试的最好方法,不失为应试考试的良策。但仔细想来,这一做法似乎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回到传统课程的理念上来,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双基”)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课程设计,会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

5、燥、单调,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学习思品的兴趣,前几年好不容易才恢复的学习兴趣将付之东流。例如,有一次陪校长去听一位科组老师的随堂课,授课的内容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教师一上课便用投影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提纲:1、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谁的法律地位最高?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为什么?从教材内容来看,知识点的分布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教师作简单的点拔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15分钟把知识点背诵并默写。然后拿出随堂优化做练习,一堂课下来,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综观整堂课,教师的确做到了精讲多背多练,可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枯燥、单调

6、,甚至是一种负担,原因很简单,就是教者勿略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严重的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下的理想课堂应是“情智共生”的课堂,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缺陷,它把生动的、复杂而丰富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课前能认真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探究园”“谁的法律地位高”所提供的教学情景,先找四个学生分别扮演“宪法”、“民法”、“刑法”、“立法法”的角色,

7、让他们根据所扮演的角色陈述自己的地位和功能,小品表演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并回答:“在刚才四位同学扮演的角色中,谁的地位最高?为什么?”这样的表演活动,一来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宪法具有最高权威,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二来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堂。新课程下的思品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

8、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只要落实好“三维目标”,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变化二:“小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转变了教学观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听课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前后两桌的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讨论老师事先设计的一些思考题或小组提出问题。如:课前老师布置一个前置作业(预习作业),要求4人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课堂上老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后布置

9、一些作业题,吩咐不会做的可以找组员帮助完成。例如:一节初三的研究课上,课堂上老师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学生4时人小组进行讨论,结果是学生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小组说中国人口太多,有的小组说中国资源短缺,有的小组说现在环境污染很严重课后随便问了几位学生,他们甚至连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都没弄清,更谈不上从宏观上把握: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国情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学生在讨论时没能透过现象探讨本质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质的合作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

10、教学中的“小组议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还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小组内部,每堂课都是固定那么一到两个人在发言,成为“话霸”,而其他人总是一声不吭,或是在想其他事情;有的组往往为谁先发言相互扯皮,消耗时间;而有的小组却显得较为“礼让”,他们在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效果是缺乏实效的,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我认为,导致小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缺乏“导”的计巧,问题的设置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或是所提出的问题“门坎”过高,学生不知从何议起,议些什么?精妙又有价值的提问,如投石激水,

11、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悬念有价值有教育品位的问题,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讨论。二是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课堂上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三是小组之间学生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小组内部分工不够明确,导致课堂上一些小组异常活跃,而个别小组只能默默无闻,还造成一些学习能力低的学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有时会把自己的任务推

12、给他人去做,而学习能力较强的的同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话霸”。变化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学生“主宰课堂”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要求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教师简单认为,倡导“自主”学习,不就要求教师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发挥吗?于是在实际操作中便出现了下列现象:老师预先布置好预习作业,课前吩咐学生分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课堂上各个小组轮流上讲台交流展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站在一旁边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所进行的活动,并没有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肯定或解释。我们

13、甚至还发现一些“失控”的课堂,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跑,使课堂教学成为没有深度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华而不实,没有一点实效性,这样的课堂言重些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和孰渎,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做法,必将误人子弟。在某校一节申报骨干教师的评估课堂上,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按照老师事先布置好的情节进行小组讨论、小品表演、小组展示,环环相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总言之,从教学的设计到学生的小组展示都做到万无一失,知情者知道教者是在借鉴并实践“杜郎口”课堂模式,把课堂完全放手交给学生,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在黑板留下任何板书,自始至终几乎没有讲过一句话,也没对学生的发言、小组展示作出点拔或肯定。从学生的主体参

14、与意识看,这堂课是无可挑剔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符合新标精神,拿一位听课同行的话来说,“这堂课单从学生的表现打分的话,可以打上90多分。但我就不明白,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照这样上课,课堂还需要教师吗?”同行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何谓教学,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学相长,一堂45分钟的课,教师片字未说,只字未留,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这样的课堂可行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当学生碰到学科知识问题时,老

15、师应及时介入讨论,以便给予及时点拨。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找出:影响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巡视课堂时我听到有个小组的学生在嘀咕:究竟什么是“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有啥不同?我便停下脚步注意倾听这个小组的讨论,他们用充满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说:“老师,为什么说美国向伊拉克动武是在推行霸权主义?而几年前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为何是恐怖主义所为?如何区分?”学生产生这样的疑惑很正常,因为新修订后的教材没有再出现“霸权主义”的概念,面对学生期待的眼神,我首先表扬了这个小组的同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

16、值,同时不失时机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了自己的“高见”,这样的师生互动,无疑是有利于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并不仅仅是讲台上的智者,更不应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当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纠缠不清,往返重复时,教师就要适当时候找到切入点,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思维达到深透的境地,直到他们能够提出新问题来。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拔、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一句话,课堂上只有师生做到同舟共济了,教海航行才能乘风破浪,向预定目标进发。教育的生命是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的确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生本教育也好、“杜郎口”课堂也罢,固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反思,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生搬硬套。假如完全照搬别人的课堂模式,而忽视去探求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