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刷子李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刷子李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刷子李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刷子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及工作单位大理市下关一小 杨瑞月教材分析刷子李是人名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课文以“刷子李”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件窥见小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泥人张快手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体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感受独特的语言魅力。3、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摘录精彩句

2、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初识“刷子李”1、有一句话同学们可能都知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为我们记在了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奇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2、简单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出处。1、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各个跃跃欲试。2、学生读课题,说说从题目中了解

3、到的信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字:是2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2、引导学生明确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学生观察,独自探究后组内交流。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或5。2、知道0也是偶数。自主探究组间交流研读语段,了解“刷子李”1、刚才同学们自己找出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先把3的倍数找出来,再进行小组讨论。2、用老方法不能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怎么办呢?提示:如12这个数,研究一下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看看能发现什么。3教师同步板书3的倍数的特

4、征。1、小组合作学习,列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2、根据找2、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与其个位数字的特征有关,但根据经验无法得到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尝试探究,有所发现。3、小组合作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汇报交流。重点问题,规范指导紧扣末句,总结课文。1、随堂练习:下发“问题训练单”。2、在组间巡视,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3、针对共性问题,再次进行科学指导,强调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独立、认真完成“问题训练单”问题训练,全面评价推荐阅读,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些什么收获。学生积极回顾本节所学知识,汇报:(1)这节课我学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2

5、)我知道了根据老经验、老方法来学习未知知识有时候会行不通,这时我们就要另外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使问题得以解决。总结概括提升意义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数是2和5的倍数。如果一个数所有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二、教学中要尽量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

6、起来,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让知识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真实生活的感受中认识书本知识,在认识中理解书本知识,在理解中升华书本知识,从而达到会用书本知识。三、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中介的价值活动,学生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非简单的接受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为,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四、一堂好课应该使学生有所得,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课堂是学生求知、成长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创造丰富、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参与的喜悦、合作的乐趣,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新课之初教师以游戏引入,使学生自主探究出了2、5的倍数的特征,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大胆放手;3的倍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在探究前我没有让学生看书本,因为学生看到书本上的结论后肯定就会顺着结论来应证结论,就无法经历“猜想推翻猜想再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的过程了。学生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