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2页
2022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3页
2022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4页
2022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

2、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2)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D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A. B. C. D. (3)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夜缱而出,见秦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夫晋,何厌之有夫晋,何因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建其西封。鄙:把当作边邑。厌: 满足。肆:扩张。(4)翻译

3、下面句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用原文回答)(6)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用原文回答)(7)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 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 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 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 问方式,然后快速阅读所给

4、文段并找出与选项内容相应的语句并进行归纳与梳理最终形 成答案。(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 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 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 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 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5、。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快速阅读所给文段并找出与题干内容相应 的语句并进行归纳与梳理最终形成答案。(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快速阅读所给文段并找出与题干内容相应 的语句并进行归纳与梳理最终形成答案。(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性解决问题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探究题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内容、 主旨、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解答】(1)介词,因为。译文: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介词,拿,用。译文: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

6、事情来麻烦您。名词作动词,把当作疆界。译文:(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名词,疆界。译文: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综上,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 字也不同。故选:D。(2)郑伯劝烛之武出使秦国的理由;是烛之武去拜见秦伯;是烛之武向秦伯坦言, 秦晋围郑,郑已知会灭亡。选项中如果有就排除。是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 的理由。故选:D。(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 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鄙”,把作为边邑。“夫晋,何厌之有”的句意“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厌”,通“履”,满足。“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句意“(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

7、它的边境, 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二“肆”,扩张,扩大。(4)“以为”,让(郑国)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 通“供”,供给。“乏困”,缺乏的东西。译文: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 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使成为边邑。“肆”,扩大。第一个 “封”,边邑、边界。“阙”,使亏损。“焉,哪里。译文:(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 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 呢?(5)文章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8、氾南” 中的以译为“因为”,据此可以看知秦晋联军的出兵借口(或原因),所以,秦晋围 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分析“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首先,交代了故事背景。文章用“无 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说明进攻方 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然后,这句话是 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 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最后,当时的形势是 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汜南,两军分开驻扎,互不接触,这又为烛之武说服秦伯 的秘密活动提

9、供了有利条件。(6)根据“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知,烛之武在郑伯一番诚 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临危受命,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 所以,郑伯说服烛之武的原话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郑伯站在烛之武的立场上,先承认自己以往的疏忽和无礼,继而指出对 烛之武也不利。(7)他是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 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

10、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 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 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是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秦 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他是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 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 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 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

11、,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 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 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 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 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答案:(1) D(2) D(3)鄙:把当作边邑。厌:满足。肆:扩张。(4)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 国土地亏损

12、,将从哪里得到呢?(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7)烛之武是一个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参考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 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 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 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 来往往,(郑国可

13、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 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 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 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 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 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

14、(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 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 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 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 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 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 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

15、等),解决、完成较 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醉白堂记侏苏轼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 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 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己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 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 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

16、献公既已相 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 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 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 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 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 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廉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 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 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

17、,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 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 医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 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 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 辞也,乃泣而书之。注魏国忠献韩公:韩琦,谥忠献。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18、正确的一项是 CA.而行乎利害之冷涂:通,途”,道路B.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樗也释:放弃C.而文采春于后世表:表率D.方其国形于一醉也寓:寄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岂其所欲哉基皆出于此乎B.然多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请以战喻C.天之生是人也何厌之有D.乃泣加书之图穷加匕首见(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D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

19、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4)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_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急贤才,轻爵禄,而土不知其恩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A.B.C.D.(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A.首段交代了 “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 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而不得,这时 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C.第三段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

20、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 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 较好地体现了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6)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多方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 分条概括哪些是“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 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 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 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

2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 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 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 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 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 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

22、先明确题干的提 问方式,然后到原文中找到与题干中所陈述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与归纳,最后 对照选项进行甄别从而选出正确答案。(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6)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通读 文章,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解答】(1) C. 而文采表于后世”意思为“而文采在后世显扬”。表:显扬。故选:Co(2) A.代词,他们/语气副词,表揣测。译文:这难道是他

23、们想耍的吗?大概都出于这吧。B.均为介词,用。译文:但如果我们用白乐天的生活来苛求韩公。请您允许我用战争来 做比方吧。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译文:上天降 生这样的人。有什么能够满足的呢?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译文: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文章。地图翻到尽头匕首就 显现了出来。故选:Bo(3)划线句的意思是:古代君子,他们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 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永不满足地盛赞他们。“其处己也厚”与“其取名也廉” 是两个对称的句子,要在“厚”之后停顿。由此可以排除A、B。“而世诵其美不厌”应 为“而世不厌诵其美”,其

24、中“不厌”是修饰“诵”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 除 A、Co 故选:D。(4)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说的是白居易。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 故选:B。(5) A. ”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 赋”表述错误。由“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日醉白取乐天池上 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可知,不是从白乐天的池上诗取名,而是选取白居易池 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故选:Ao(6)由文中“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土 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 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的

25、内容分析可知,首先,韩献公“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 安宗庙”,即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其次他“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即推荐贤才,轻视爵禄;再次韩公“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表明他讨伐果敢,能号令 六军;最后“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说明他能征战边陲、让人仰 慕。答案:(1) C(2) B(3) D(4) B(5) A(6)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带荐贤才,轻视爵禄;讨伐果敢,号令六军;征战边 陲、让人仰慕。参考译文:已故魏国韩忠献公在自己的府第里建造了一座堂,取名为醉白堂。取自白乐天的 池上一诗,并把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其意好像是羡慕白乐天,自己有比不上他

26、 的地方。天下读书人听到这件事后都感到很疑惑,认为韩公即使与伊尹、周公相比也毫 无愧色,却还羡慕白乐天,为什么呢?苏轼听说后笑着回答说:“韩公难道仅仅是羡慕白乐天吗?这是韩公想做寻常无闻 的人却无法实现的表露。上天降生这样的人,要他们担任治理天下的重担,寒冷的人向 他们求取衣服,饥饿的人向他们求取食物,凡是没有收获的人都要求获取。如果都给予 他们,将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终生都生活在忧患之中,行走在利害攸关 的人生路上,这难道是他们想要的吗?韩忠献公已经辅佐了三位帝王,使天下安定,然 后才胸怀坦荡地准备回家养老,但天下的人都挽留他,不愿让他离开。在这个时候,他 羡慕白乐天,就不奇怪了

27、。但如果我们用白乐天的生活来苛求韩公,比较他们人生所得 的厚薄深浅,谁有谁无,那么后世的人们再议论时,就不会受蒙骗了。文能取得太平盛 世,武能够平定乱世和侵犯,谋略能够使国家安定,自己却不认为有功劳。急贤才之所 急,看轻爵位与俸禄,而土人还不知道他的恩德。在战场上攻打讨伐坚决果敢,六军安 于号令。四夷八蛮都想了解他的风度神采,而天下人都视其身体健康为每个人的安危。 这是韩公所有,而白乐天所没有的。乞请在身体强健之时,退居还乡,已经有十五年了, 天天与朋友们赋诗饮酒,享受山水园池的乐趣。府库里有多余的布帛,仓库里有多余的 粮食,家中又有歌伎侍奉。这是白乐天所有,而韩公所没有的。进忠言献良策,效力

28、于 当时,而文采在后世显扬。无论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变节操,而道德品质 又高过古人。这是韩公与白乐天相同的地方。韩公既不凭自己所拥有的来自我夸耀,也 不因自己没有的而轻视自己,而是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托。当他自身寄寓一醉时,同等看待人生得失,忘掉祸福不同,混清贵贱之分,同等 看待贤愚,视万物为同等重要,与大自然交游,而不是仅仅把自己与白乐天相比。古代 君子,他们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声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真正的为人超过了他们的 名声,而世人永远不满足地传诵他的美名。以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自比于老子、彭祖, 将自己与左丘明同等看待,认为自己不如颜渊。后世君子,实质上没有达到这一地步

29、, 但都想法夸大。臧武仲认为自己是圣人,白圭认为自己是大禹这样的人,司马长卿认为 自己是蔺相如这样的人,扬雄认为自己是孟轲这样的人,崔浩认为自己是子房这样的人, 但世上最终没有人认同他们。由此看来,韩忠献公的贤德远远超过这些人。昔日,韩忠献公曾经告诉他的儿子韩忠彦,韩公想请我写一篇文章作为醉白堂记 而最终没有结果。安葬韩公后,韩忠彦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苏轼认为要讲求道义而不应 推辞,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文章。【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 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

30、有 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 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 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耍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 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 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上谓鉴修用牢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日: “史

31、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 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六月4中,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 瑙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 以珠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不谢不及。六年春正月,文武官 请封理,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 禅,席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 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

32、诚敬乎? ”冬十二月癸丑, 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 来息于为政乎? ”魏徵日:“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 颇有许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夏五月,旱。甲寅,诏五品以 上上封事。魏徽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其间一条, 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 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营。”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 并录付史官。”因赐徵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

33、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B.上日/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C.上日/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D.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I I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A.监修国史,官名,唐初以宰相兼领修撰国史,渐成定制,后来成为官称。B.戊申,戊为天干,申为地支,古代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C.封禅,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

34、降祥瑞时登临泰山祭祀天地的大典。D.封事,指一般的进言奏章。古时逢灾异之事,大臣可借此向君王进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萧理认为周、秦两朝夺取天下虽都靠征伐,但获得的民意拥戴不同,唐太宗则进一步 指出二者统治时间长短有别,正因其对仁义与诈力采取的不同态度。B.面对众臣提议举行作为盛事的封禅之礼时,唐太宗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天下富足安 康,即便不行此礼也无妨,并援引了秦皇汉文的史实进行对比说明。C.在君臣讨论到国家安危的根源时,魏徵进言太宗在贞观初年崇尚节俭、力求谏言,如 今则增加营建并且纳谏不如先前,太宗对此言论愉悦地表示赞同。D.近年来唐太宗不仅滥用民力,还认

35、为让百姓服劳役就易控制,魏徵对此论调进行了批 评,认为长此以往,将导致太宗早年的志向功业不能得到善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36、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欲自观国史”,主语是“李世民”,省略,故应在“欲”前断开,排除AD; “知前日之恶”,主语省略,“知”谓语,“前日之恶”宾语,本句相对独立,前后应断开, 排除B。本句译为:皇上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自己想阅览国史,知道前 朝的过失,作为后世的警戒,您可以编纂来给我看故选C。(2) D. “封事,指一般的进言奏章”错误。封事,秘密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 泄漏,用黑绸袋子封缄。故选D。(3) D. “魏徵对此论调进行了批

37、评错误。原文说“渐不克终者凡十条”,选项只是其 中一条。故选D。(4) “盖”,大概;“逆得”,通过抗争得到;“故”,缘故。译文为:这大概就是夺取 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得到,然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心的缘故。“逸”,安逸;“兴邦”,振兴国家;“至言”,至理名言。译文为:自古没有因为百姓安 逸而使国家败亡,百姓劳苦而使国家安定的,这恐怕不是振兴国家的至理名言。答案:(1) C(2) D(3) D(4)这大概就是夺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得到,然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心的 缘故。自古没有因为百姓安逸而使国家败亡,百姓劳苦而使国家安定的,这恐怕不是振兴国 家的至理名言。参考译文:当初,皇上对监修国

38、史房玄龄说:“前代史官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到,为 什么呢? 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 所以不敢进献皇上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自己想阅览国史,知道前朝 的过失,作为后世的警戒,您可以编纂来给我看。”六月戊申(二十八日),皇上与侍臣 们讨论周朝、秦朝统治时间长短的话题。萧瑞回答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 和六国无罪,秦始皇灭掉了它们。周和秦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不同。”皇上说: “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取得天下后,加强修行仁义,秦取得天下后,更加崇尚诡 诈暴力,这正是它们统治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这大概就是夺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

39、抗争 得到,然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心的缘故。”萧母敬谢表示不如皇上想得深远。贞观 六年春正月,文武百官请求君王封禅,皇上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大事,我心里 不这样想。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过去秦 始皇封禅,而汉文帝没有封禅,后世难道会认为汉文帝的贤明比不上秦始皇吗?况且祭 天祭地,何必登上泰山巅峰!在数尺之土上祭天,这就可以展示自己的诚心敬意吗? ” 冬十二月癸丑,皇帝与侍臣讨论国家安危的根本,中书令温彦博说:“希望陛下常常能像 贞观初年,那就好了皇帝说:“我近来治理政事有懈怠了吗? ”魏徵说:“贞观之初, 陛下志向在节俭,征求意见不倦怠。近来营

40、建修缮的工程稍微多了,进谏的人多触犯圣 意,这正是不同的地方。”皇帝拍掌大笑说:”的确有这类事。”夏五月,天旱。甲寅日, 下诏让五品以上官员上密奏言事。魏徵上书,认为:“陛下的志向业绩,比起贞观初年, 逐渐不能善终的总计有十条。”其中一条,认为:“近年来,轻率使用民力,竟然说:百 姓无事就会骄奢淫逸,使他们服劳役就容易控制。自古没有因为百姓安逸而使国家败亡, 百姓劳苦而使国家安定的,这恐怕不是振兴国家的至理名言皇上特别赞赏感叹,说: “我已把你的奏章挂在屏风上,早晚观看,并且抄录交付给史官了。”于是赏赐给魏徵黄 金十斤,御厩马两匹。【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

41、这种做法是很不 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

42、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四尝宴见,问上日: “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 ”上日:“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日:“知其巧 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 ”上日:“贤之房日:“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 ”上日: “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日:“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 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 ”上日: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 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日:“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 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 ”上日:

43、“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 房因免冠飒首日:“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 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 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 ”上日:“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日:“今 所任用者谁与? ”上日:“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日夫前世之君亦皆然 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日今为乱者谁哉房日:“明主宜自知之。上日:不 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日:”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唯属之中,进退天下之土者是矣。” 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日: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EvtH:人君之德不明,则

44、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日:“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资治通鉴汉纪二十)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A.房日/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日/今为乱者谁哉/ B.房日/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日/今为乱者谁哉/ C.房日/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日/今为乱者/谁战/ D.房日/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45、上良久乃日/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二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 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日,与史记中“太史公日”类似。日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 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

46、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 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 心罢免石显的官职。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 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 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7、。(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 “皆”修饰“然”,要连在一起,

48、排除BD。“乃”表承接,在其前要断句, 排除C。故选A。译文: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 现在,犹如现在看古代。”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 ”(2) C. “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是指军中营帐。(3) C. “明确”有误。从原文京房所说的话“明主宜自知之”“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 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土者是矣”可以知道,他并没有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 说得较为委婉。(4)“临”,面临;“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能;“寤”,通“悟”,领悟; “安”,怎么。译文: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 悟到自己的错误

49、,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之”,这些;“不齿”,不屑为伍:“乃”,竟然。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君子们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5)原文说到“问上日: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他借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来说服君王,让他明白国家出现危机是因为君王任用的都是 巧佞之人。原文说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借 用春秋让君王明白现在出现灾异现象,国家出现了危机是因为任用奸臣。原文说到 “房日: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土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 之”。他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让

50、皇帝明白自己重用之人就是奸吝之人。答案:(1) A(2) C(3) C(4)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 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 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5)借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让元帝明白国家出现危机是因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借用 春秋的记载又让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来国家出现了危机;用委婉晓谕的方式让元帝 自己明白所重用的石显就是奸佞之人。参考译文:中书令石显独揽大权,石显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联合执政。京房曾经 在闲暇时进见皇上,问元帝:“周幽王

51、、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出现危机?他们任用的是 些什么人? ”元帝说:“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巧言谄媚之人。”京房又问:“君王是明知 奸佞而仍用他们,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 ”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京房说:“可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却知道他们不是贤能呢? ”元帝说:“根据当时局势混乱,君王 身处险境便可以知道。”京房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任用贤能时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任 用奸邪时国家必定混乱,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为什么幽王、厉王不觉悟而另外任 用贤能,为什么终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后来陷入困境? 元帝说: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 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

52、国家危 险灭亡的君主呢?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知道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并讥 笑过他们;可是,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 野,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悟到用人的不当? ”元帝 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而预测将来。”京房于是脱下官帽,叩头跪拜 说:“春秋一书,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天变灾难,用来给后世君王看。而今陛下登 极以来,出现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大地震动,天落陨石,夏季降霜,冬 季响雷,盗贼制伏不住,受过刑罚的人充满街市,春秋所记载的灾异,已经俱备。陛 下看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 ”元帝说:“已经

53、很乱,这还用问? ”京房说:“陛下现在 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元帝说:“然而幸运的是现在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 朝政的昏乱责任不在他。”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 看现在,犹如现在看古代。”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 京房回答 说:“陛下自己应该知道元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还会用他?”京房说:“就是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宫廷之中共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京房所指的是 石显,元帝也知道,他对京房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京房告退,后来汉元帝还是不能 让石显退职。臣司马光曰: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则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又从何入手呢?观察

54、京房对元帝的劝导,可以说是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透彻了,而最终仍不能使元帝觉悟, 可悲啊!诗经说:“我教导你是那么的恳切细致,而你却漫不经心,听不进去。”这说 的就是汉元帝啊!【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 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

55、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耍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方可拜骑都尉,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权 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 己,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 险阻,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感共

56、 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皆以为难。恪父瑾闻之,亦以事终不逮,叹曰:“恪不大兴 吾家,将大赤吾族也。”恪盛陈其必捷。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恪到府,明立部 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 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 诸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抗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於 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馀分给诸将。权嘉其功,遣的节 (卜到薛综劳军,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领荆州事。久之,权不浮,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

57、,中书令孙弘领少傅,属 以后事。翌日,权孽。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 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初,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 坞,图坏堤遏。恪兴军四万,晨夜赴救。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恪遂有轻敌之心,以十二月战克,明年春,复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 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 始失人心。(节选自三国志诸葛恪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A.咸共逃窜京城学者咸怪共无征B.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久之,权不豫C.恪以丹杨山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恪乃复敕下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 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B.尚书仆射:秦始置,为少府属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