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1页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2页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3页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楼小学“535-雅行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李楼小学唐喜英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五第14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够用字母表示。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熟练运用。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

2、教学策略:对于这两个人运算定律,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过去“只知道这样做,不知道这样做”的依据。本节课“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加法交换律”教学时,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符号、字母表示等。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慨括能力。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在经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学习、班级汇报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及验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

3、建模”的数学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慨括的能力。教学过程:【自主探究】(一)导学1、板书课题(以教材主题图为故事情节引入)2、出示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3、出示学法指导:阅读教材例1思考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仔细观察这几种算试,你能发现什么?自己举例验证一下?你能用几种形式表示?阅读教材例2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解答?有几种方法?仔细观察这几种算试,你能发现什么?自己举例验证一下?你能用几种形式表示?(3)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对比看一看,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什么,达到什么

4、要求。自学指导就像一位引导着,学生明白怎么做。)(二)学生自学。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参照学法指导自学教材17-18页的例1、例2.教师发现好的方法及时表扬、推广,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自学指导去做的及时提醒。(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参照学法指导中的问题,自己主动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等。教师的巡视能很好的维持学习氛围。)【合作互动】(三)学生互学。学生自学完毕,然后6人一组合作学习。主要解决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拿不准的问题。每个小组的学习组长负责引导、归纳、总结,为以后汇报做准备。(设计意图:学生互学

5、,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巧妙安排。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充分交流,把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到小组讨论,相互质疑、更正。在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从而得出规律,做好班级展示准备。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会为了某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是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的,他们需要通过小组合作,需要同伴合作,需要动笔计算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来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合作不是盲目的,合作前要充分酝酿,我给学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合作是成功的,先是有效的交流,然后是紧张的举例验

6、证、总结。这样规律的得出顺理成章,同学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四)展小0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板书)56+40=96(千米)得出:40+56=56+402、你们能够自己模仿举例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板书: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3、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概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4、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一般用字母表示,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

7、,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5、教师小结知识点: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6、加法交换律我们知道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7、用图形表示:+=+用汉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用字母表示:a+b=b+a用图形和字母表示:+x=x+(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师生合作,但还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教学生不会做的。教师先是让学生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经过一番合作,学生会写出各种各样的探究结果,这是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

8、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教学,归纳总结梳理提升。)8、(板书)88+104+96=288队)88+(104+96)=288(人)汇报不同的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9、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能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

9、这个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板书:(a+b)+c=a+(b+c)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一一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9、对比提升。加法的交换律是加数不变,和不变,只是位置变化,而加法结合律是加数不变,位置也不变,和不变,仅仅是运算顺序变化了。也就是一个仅是位置变化,另一个仅是运算顺序变化。(设计意图: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先试一试,再说一说,写一写,算一算。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10、而不是总停留在表层上,在明确了每一步的意义及所用的运算律的基础上在进行练习。)【反馈测评】(五)测评1、25+65=(65)+()甲数+乙数=()+甲数2、(10)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3.指出下面这几道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略)4.连一连。83+31564+(73+37)87+42+58315+83(64+73)+3787+(42+58)56+78+4478+(56+44)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很重要,主要测试学生对这一节课学习的怎么样,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进行测评,我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

11、使所学的运算定律得以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六)全课小结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七)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课后反思】:1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收集更多的素材,进一步分析、比

12、较、发现规律、做出猜想、举例验证。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2 .本节课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运算律模型,使学生能结合加法运算的意义建构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其数学思考也因为情境的有效支撑而更深入、扎实。这样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

13、一个自主的空问。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4 .教学时,也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5 .在整个环节中我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学,学生在合作学习,然后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例2.整个过程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纵观全课,也有许多不足:1 .在总结、交流、概括加法的这两种定律时,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很准确,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2 .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简,不能一拨到位。新授部分所花时间太多,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