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_第1页
第二章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_第2页
第二章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_第3页
第二章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_第4页
第二章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城市概念及标准城城 “城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中国最早的中国最早的城起源于传城起源于传说的三皇五说的三皇五帝之都。考帝之都。考古发掘最早古发掘最早的古城为的古城为4000多年前多年前夏代所筑。夏代所筑。“内之为城,外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之为郭”。早。早时的城不具备时的城不具备宗庙、宫室、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应具备般城市应具备的物质要素

2、。的物质要素。有人认为,原始有人认为,原始的只有防御功能的只有防御功能而没有商品交换而没有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业市为目的的商业市场的城不能作为场的城不能作为城市。有的认为城市。有的认为应将其作为城市应将其作为城市的雏形。的雏形。市市商品交易的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市井市井” 随商品经随商品经济发展,市逐济发展,市逐渐被吸引到人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居又是奴隶主居住的城中,并住的城中,并有固定位置。有固定位置。城市始产生。城市始产生。 到近现代,到近现代,“市市”引申为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制单元。镇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

3、谓之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到宋代,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济领域。 近现代,引申为一级近现代,引申为一级政区单元政区单元城?镇?城市?城镇?城?镇?城市?城镇?(1)相对于乡村而言)相对于乡村而言(2)只有经过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只有经过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称为镇)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称为镇(4)市镇城镇)市镇城镇 / 市镇市镇(5)广义的城市城镇)广义的城市城镇关于城市规模的规定关于城市规模的规定 旧标准旧标准 1989年制定的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

4、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特大城市在规定,特大城市在中国指中国指市区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市区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达达1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是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但是这部规划法已于万的城市。但是这部规划法已于2008年年1月月1日废止,而同时实施的日废止,而同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

5、规划法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的层面对大中小等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的层面对大中小等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新标准新标准 2010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中小城市绿皮书书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出了新标准:市区常住人口出了新标准: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6、,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万300万的为大城市,万的为大城市,300万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定义城镇的标准定义城镇的标准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农业活动农业活动非农活动非农活动产业构成产业构成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密度指标密度指标景观景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职能职能人口素质人口素质(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

7、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 .(行政范围)(行政范围)(实体范围)(实体范围)第二节第二节 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一、城乡界线的划分一、城乡界线的划分偏大偏大偏小偏小 城乡界线的划分,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城乡界线的划分,美国的处理方法比

8、较完整,它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它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全国城镇人口由全国城镇人口由“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人以上“地方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这里的城市化地区概念的全部人口组成。这里的城市化地区概念相当于中国的建成区概念。相当于中国的建成区概念。Urbanized AreaPlace按照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一般至两部分组成,一般至少少5万人。万人。Central Place / Cent

9、ral City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口至少15000人。人。Urban Fringe具体条件?具体条件?外围密集居住区需要满足的条件:外围密集居住区需要满足的条件: 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的普查人以上的普查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域必须相连,如不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域必须相连,如不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距离不超过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距离不超过1.5英里;英里;一个一个“地方地方”若包含满足条件(若包含满足条件

10、(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以上;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平方英里,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 二、其他城市地域概念二、其他城市地域概念 都市区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11、,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美国在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美国在1910年就提出了都市地年就提出了都市地区的概念。区的概念。 MSA=中心县中心县+外围县外围县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的关系: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的关系: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化地区。美国地域划分美国地域划分: 1)从景观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从景观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2)从职能地域划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从职能地域划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各国类似概念:各国类似概念:加拿大的加拿大的CMA;英国的;英国的SML

12、A,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的CEUD,瑞,瑞典的劳动典的劳动市场区。市场区。 Desakota 1987年,加拿大学者麦吉(年,加拿大学者麦吉(T.G.MeGee)在东南亚国家进)在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出现类似西方大行考察时,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出现类似西方大都市带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他先后提出都市带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他先后提出“Desakota”和和“Mega urban Region”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Desakota”指指大城市交通走廊两侧一定地域范围非农产业迅速增长的原农大城市交通走廊两侧一定地域范围非农产业迅速增长的原农村

13、地区,村地区,“Mega urban Region”则由发达的交通联系起来的则由发达的交通联系起来的核心城市、当天可以到达的城市外围地区以及核心城市之间核心城市、当天可以到达的城市外围地区以及核心城市之间的的Desakota区域三部分组成。区域三部分组成。 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 1986年周一星提出与年周一星提出与Megalopolis对应的中国概对应的中国概念念都市连绵区,即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都市连绵区,即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经济联系,沿一条

14、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体化区域 。 都市连绵区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指标?都市连绵区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指标?(P26) 城市群城市群 姚士谋等(姚士谋等(1992)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

15、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都市圈 日本首先提出,但使用上不统一。日本首先提出,但使用上不统一。 国内首次提出的是国内首次提出的是“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实际上是,实际上是南京城市经济区的概念。南京城市经济区的概念。 北京都市圈结构与卫星城分布图北京都市圈结构与卫星城分布图上海都市区的圈层结构上海都市区的圈层结构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 (1)大都市带)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连成一体的许

16、多都市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上存在着密切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2)大都市带的特点大都市带的特点 (P24) 日本太平洋沿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岸都市带五大湖沿岸五大湖沿岸都市带都市带美国东北部美国东北部都市带都市带英格兰都英格兰都市带市带西北欧都西北欧都市带市带沪宁杭都沪宁杭都市带市带 (3)大都市带(区域城市化)的形成原因)大都市带(区域城市化)的形成原因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q 管理

17、、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q 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q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向向垂直结构垂直结构转变转变 城市产业体系的水平结构城市产业体系的水平结构 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在制造业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钢铁城市、纺织城上,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钢铁城市、纺织城市)。每个产业的管理市)。每个产业的管理/ /控制、研究控制、研究/ /开发和制造开发和制造/ /装装配等生产环节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

18、的经济配等生产环节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生产环节不同。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生产环节不同。q 城市城市产业产业体系的垂直结构体系的垂直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管理/ /控制控制、研究研究/ /开发和制造开发和制造/ /装配装配等环节等环节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区域),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 /装配装配环节环节的扩散和管理的扩散和管理/ /控制控制环节环节的空间集聚。的空间集聚。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

19、径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三、市带县三、市带县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 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演变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演变1955年年市:聚居人口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万的城镇镇: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镇: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的居民区1963年年镇:聚居人口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20、70%,或聚居人口,或聚居人口2500-3000, 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85%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 1984年年镇:乡人口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乡人口;乡人口20000, 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建;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建制。制。 1986年年市:非农业人口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总人口亿元的地方中心镇;总人口50万万 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0万,农业人口万,农

21、业人口40%, 年年GNP 3亿元;亿元; 总人口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人口 12 万,年万,年GNP 4亿元;市区非农业人口亿元;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市万以上,市GNP 10亿亿 元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元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1993年年 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1、两种城市地域的回顾: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两种城市地域的回顾: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 城市地域与城乡界线:城市地域与城乡界线: 城市辖区城市辖

22、区行政区行政区 城市实体城市实体建成区建成区 城乡界线不一致:城乡界线不一致: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人口偏大;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人口偏大;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小,城市人口偏小。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小,城市人口偏小。 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一致的途径: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一致的途径: 城市化地区:中心地方城市化地区:中心地方 + 外围密集居住区外围密集居住区2、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1955年年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口,人口,包含了包含了15%左

23、右的农业人口。左右的农业人口。 1963-1981年年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重新使用城镇人口:重新使用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 但之后随市但之后随市镇标准的混乱城镇人口统计失真。镇标准的混乱城镇人口统计失真。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图(图2-1)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市人口: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市人口: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委会人口、县

24、辖镇居委会人口镇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委会人口、县辖镇居委会人口设区市的总人口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市人口市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区的街道人口:设区市的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区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其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其他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他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设区市的市区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规模具有多种口径的困惑?城市人口规模具有多种

25、口径的困惑?三、市带县三、市带县1、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1990年底,全国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个市领导了700个县个县2、市带县地域解析、市带县地域解析 市带县市域范围是市带县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 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而缺乏可比性 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1、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1)没有一个保持稳定的城镇和城镇人口的定义)没有一个保持稳定的城镇和城镇人口的定义2)用现在的市镇行政区为基础的各种城镇统计指标难)用现在的市镇行政区为基础的各种城镇统计指标难以反映中国城镇的实际状况以反映中国城镇的实际状况3)虽然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比较接近城镇发展的实)虽然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比较接近城镇发展的实际状况,但仍不理想际状况,但仍不理想4)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辖区没有相互区别的专用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