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学_第1页
微生物药物学_第2页
微生物药物学_第3页
微生物药物学_第4页
微生物药物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微生物药物概论1 从来源上分,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哪三大类?答:1 来源于微生物整体或部分实体的药物:主动免疫制品;被动免疫制品;生物制品;2 来源于初级代谢产物的药物: 生化药物3 来源于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物: 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2 随着抗生素研究的深入,抗生素曾有过不同的定义,60年代对抗生素的定义是什么?答: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它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采用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制得的衍生物与结构修饰物。3 抗生素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哪4大类?答:根据作用性质分类:繁殖期杀菌;静止期杀菌;速效抑菌;慢效抑菌;4 抗生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哪5大类?答:抑制或干扰

2、细胞壁合成; 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 抑制或干扰细DNA、RNA合成; 抑制或干扰细胞膜功能; 作用于物质或能量代谢系统;5 标志中国抗生素工业开创的事件是什么?答:1953年1月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入生产青霉素6 请概述微生物药物研究的一般流程。答:1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2 活性菌株的筛选3 活性菌株的保存4 生产菌株的选育5 发酵培养条件6 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7 化学鉴别与结构测定8 药理与临床评价9 工业化研究10 基础研究7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抗生素研究扩展为微生物药物的研究,_、_ 、 _等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药物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答: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8 请概述微生物药

3、物在实践中的应用。答:一 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抗感染; 抗肿瘤; 免疫抑制;二 农业上应用: 植物病害的防治; 植物生长激素;三 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抗动物感染性疾病; 饲料添加剂;四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食品的防腐、保鲜五 工业上的应用 工业制品的防腐、防霉六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建立药物筛选模型; 其它特殊作用;第二章 抗菌药物产生菌的筛选1 分离放线菌的培养基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必须添加抑制剂?常用的抑制剂有那些?答: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增加放线菌的分出率。抗真菌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抗细菌抗生素:青霉菌,链霉菌2 放线菌分离有哪些预处理方法?其目的是

4、什么?答:预处理方法:温度,膜过滤,离心,碱处理,有机溶剂,诱饵法,搅动法,土壤增殖法目的:出去或减少不需要的微生物,增加所需放线菌的分出率。3 抗生素经典的筛选方法是什么, 其主要的不足是什么?答:以试验菌为对象的筛选方法,得到新抗生素已越来越困难。4 放线菌分离中一般根据什么进行菌落的挑选?答:根据气生菌丝,基内菌丝的颜色和可溶性色素的有无与颜色,排除相同菌株5 活性菌株初选发酵有哪两种方式,各有什么优点与足?答:固体平板发酵和液体振荡培养优缺点:固体发酵较液体发酵简便,适于大量筛选,而且不受设备的限制。但液体发酵时,可利用发酵液进行更多的试验。6 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抗生素的早期鉴别?答:一

5、,抗菌谱 二,细菌的耐药性和赖药性 三,纸层析和电泳 四,颜色反应 五,紫外线吸收光谱7 什么是细菌的耐药性与赖药性?为什么可用于抗生素的早期鉴别?答: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结构相似或作用机制相同的抗生素有交叉抵抗力,而对其他类抗生素敏感。细菌的赖药性是指某些细菌的突变株,需要一定种类的抗生素存在时才能生长。 8 以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为依据设计的抗生素筛选方法有哪几大类?答:(一)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的筛选 1 肢原体模型 2 D-丙氨酸二肽合成抑制剂筛选模型 3 羧肽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型 (二)细菌叶酸代谢抑制剂的筛选 (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的筛选 (四)细菌DNA回旋酶抑制剂的筛选 (五)改变

6、细胞膜通透性物质的筛选 (六)作用于细菌外膜药物的筛选 (七)作用于细菌外排泵药物的筛选 9 提高抗菌活性测定敏感度的筛选方法有哪三种?答:一、平板划线法 二、琼脂块法 三、杯碟法或纸片法10 内酰胺酶抑制剂筛选的原理是什么,具体筛选的方法有哪些?答:原理:依据抑制剂抑制-内酰胺酶,使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内酰胺类抗生素,抗生素保持生物活性,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筛选方法:1、耐药菌株平板法 2、内酰胺酶平板法 3、液体测定法 4、产色头孢菌素法11 细菌能产生哪3种钝化酶,可使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答1、氨基环醇类抗生素磷酸化酶 2、氨基环醇类抗生素乙酰转移酶 3、氨基环醇类抗生素核苷转

7、移酶12 真菌细胞壁多糖合成酶抑制剂的筛选有哪三种模型? 答:一、用试验菌直接筛选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抗生素的筛选 三、多烯类抗生素活性增强剂13 简述微生物药物筛选的发展方向与微生物药物研究集中的三个方面答:一、 微生物药物筛选的发展方向1由抗敏感菌向抗耐药菌发展。2由抗菌向抗肿瘤、抗病毒、生理活性物质发展。二、目前微生物药物筛选集中在三个方面:1 产生菌; 2 微生物发酵条件的研究;3 设计新的筛选模型与方法;第三章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放线菌的分类1 放线菌分类的研究经历了哪三个发展时期?答:1 20世纪60年代前,经典分类时期,主要依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类。2 70年代后期,建立了细

8、胞化学分类法,依据细胞的化学成分的特征分类。3 80年代后,进入到分子分类时期,以遗传物质的遗传指征为分类依据。2 放线菌多相分类的概念是什么?答:将放线菌的多种不同的分类信息,包括表型的、遗传的和系统发育方面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用于描述微生物“种”用其它分类单位,检验各分类单元的一致性和微生物的系统进化关系。3 放线菌的多相分类可从哪4种水平获取分类信息? 答:表型性状水平;细胞化学组分水平;蛋白质水平;分子(基因)水平4 表型性状分析包括哪三个方面的特征信息,每一方面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5 放线菌的细胞化学组分分析包括哪7个方面?答:(1)细胞壁氨基酸组成

9、分析 (2)细胞壁糖组成分析 (3)磷酸类脂组成分析 (4) 脂肪酸含量分析 (5) 枝菌酸分析 (6)细胞可溶性蛋白的分析 (7)核糖体蛋白图谱的分析6 为什么放线菌细胞壁氨基酸的组成可作为放线菌分类的指标?答:一、放线菌细胞壁肽聚糖短肽链上第3位上氨基酸的变化较大 二、短肽链间的联结有2种方式:34交联; 24交联7 Lechevalier根据放线菌全细胞水解液中哪5种单糖的有无,将其细胞壁糖组成分成4种类型?答:阿拉伯糖、半乳糖、马杜拉糖、木糖、鼠李糖 CW1CW48 放线菌分子(基因)水平的分类分析包括哪5方面的内容?答:(1)DNA的G+C%分析;(2)DNA-DNA杂交分析;(3)

10、 DNA指纹技术分析;(4) PCR基础上的DNA指纹技术;(5) 16rRNA分类分析;9 应用放线菌G+C%分类指标的原则是什么? 答: A: G+C%不同的两个菌株肯定不是同种; B: G+C%相同的两个菌株不一定是同属或同种; C: 同种内不同菌株间的G+C%的差值应在2.5-5%; D:同属不同种间的G+C%的差值应在10%以内; 10 应用DNA-DNA杂交进行放线菌分类的原理是什么? 答:通过测定DNA核甘酸顺序互补程度来估计不同菌株间基因型之间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越近的两株间的杂交率越高,它是准确鉴定放线菌种、属关系的重要指标。11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放线菌DNA-DNA杂交分

11、类的原则是什么?答: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提出:同源性60%同种;同源性60%70%为同一种内不同亚种;同源性 20%不是同属的种12 什么是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为什么可用于放线菌的分类研究?答:将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随机切割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一系列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的条带,这些条带可作为特定菌株的DNA指纹,亲缘关系越近的菌株间DNA指纹也越相似。13 微生物数值分类的概念是什么?数值分类结果用什么来表示各菌株间的分类关系?答:数值分类:又称统计分类,是在获取菌株大量表型特征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算出它们的相似性,根据相似性进行分类鉴别的方法,它可用于种或

12、属以上单元的分类。 微生物的数值分类结果用树形图谱来表示菌株间的分类关系.14 对于一个未知的放线菌菌株, 进行分类鉴定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答:1 获得菌株的纯培养物;2 测定菌株的表型特征;3 测定菌株的化学分类特征;4 16S rRNA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5 将未知菌株与相似或相同模式菌株进行DNA分子杂交,分析其同源性, 进行最终确认。15 1989年出版的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将放线菌划分为哪9个大的类群?答:1 放线菌群(Actinobacteria); 2 游动放线菌群(Actinoplanets); 3 马杜拉放线菌群(Maduromycetes); 4 小单孢菌(Microp

13、olyspores);5 多腔孢囊群(Multiocalarsporangia); 6 诺卡菌群(Nocardioforus);7 类诺卡菌群(Nocardioforus); 8 链霉菌群(Streptomycetes);9 高温单孢菌群(Thermomonosporus);第四章 微生物药物的分离与纯化1 微生物药物提取前的预实验内容及意义是什么?答:1 预实验内容:菌体浸提物的活性;在不同pH下有机溶剂萃取;不 同吸附剂的吸附与洗脱;纸层析或纸电泳分析;不同pH下对温度 的稳定性; 2 意义:了解活性物质的酸、碱性;溶解性;稳定性;极性等2 从微生物培养物中提取活性物质有哪些方法 ?答:1

14、 溶剂提取法;2 吸附法;3 离子交换法;4 沉淀法;3 简述天然产物色谱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答:20世纪60年代前,在吸附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分子排阻色谱等经典色谱。 60年代后,在经典色谱的基础上由于色谱填料的改进,检测技术的进步发展了高效液相色谱。 70年代后,在经典分配色谱的基础上发展了对流色谱。4 经典色谱按分离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哪四大类色谱?答:一、吸附色谱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及离子排斥色谱 四、凝胶色谱5 简述四大经典色谱的概念(即进行物质分离的机理)。答:吸附色谱:靠吸附剂对被吸附物中各组分吸附力不同而使不同组分分离。 分配色谱的概念: 利用混合

15、物各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系数不 同而将不同组分离的色谱方法。 离子交换色谱的概念: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以适宜介质作 流动相,混合物中各组分由于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异而彼此分离的 色谱方法。 分子排阻色谱的概念:使用凝胶作为固定相,混合物中小分子物 质可进入凝胶颗粒内而被滞留,中等分子可部分进入凝胶颗粒, 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不同分子量大小的物质受凝胶 颗粒的阻滞程度不同而分离的色谱方法。6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物质的原理及其优点是什么?答:原理:当混合物进入色谱柱后,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地进行分配平衡,平衡后由于各组分理化性质不同,在两相中分配的量不同,被流动相洗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

16、的容积不同,也就是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从而使各组分彼此分离。优点: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定量精度高,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分析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7 高效液相色谱通过什么可实现经典色谱不同的分离机制?答:在极性的硅胶颗粒表面键合不同性质的化学基团可具有前述经典色谱不同的分离机制。8 使用键合相硅胶作基质的优点是什么?答:硅胶的强度大;微粒硅胶的微孔结构和表面积易人为控制;化学稳定性好。9 HPLC的填料按键合到基质上的官能团可分为哪三类?答:反相填料:填料为非极性,官能团为烷烃,例如:C18(ODS)、 C8、C4等。 正相填料:填料为极性,官能团

17、为 CN氰基、NH2氨基等。离子交换键合相填料:n 阳离子官能团:SO3H磺酸基、COOH羧基等。n 阴离子官能团:R4N季铵基、-氨基等。n 由于硅胶基质的键合相只能在pH27.5的范围内使用,而离子交换色谱要求有更宽的pH范围,因此其基质现在仍主要使用聚苯乙烯和二乙烯苯。10 HPLC的常用的ODS柱是指什么? 答: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11 一般ODS柱使用什么作为流动相?答:一般ODS柱使用甲醇或乙腈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12 请比较HPLC中反相色谱最常用的流动相的洗胶强度: H2O、乙腈、丙醇、四氢呋喃、甲醇、乙醇、异丙醇答:H2O<甲醇<乙腈<乙醇<丙醇&l

18、t;异丙醇<四氢呋喃13请比较HPL中正相色谱最常用的流动相的洗胶强度:正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乙醚答:正己烷<乙醚<乙酸乙酯<异丙醇14 与HPLC配合使用的检测器有哪些?答:紫外线及可见光吸收检测器(UV/Vis)、二极管矩阵(PDA)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RI)、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 、荧光检测器(ELSD) 、电化学检测器第五章 微生物药物的化学鉴别与结构测定1 1H 核磁共振谱能提供化合物怎样的结构信息?答:化学位移、峰面积、多重性2 13C核磁共振谱能提供化合物怎样的结构信息?答:可从化合物的碳谱中测定碳的数目、类型和每个碳连接的氢数目3 H-H COSY核磁共振谱能提供化合物怎样的结构信息?答:相邻H原子之间的关系、影响的信息4 HMBC 核磁共振谱能提供化合物怎样的结构信息?答:提供化合物C-H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主要抗生素类群的药物化学1 ß-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与临床应用分为哪7类?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烯类;炭青霉烯类;单环ß-内酰胺类;ß-内酰胺酶抑制剂;具有抗菌以外作用的ß-内酰胺类;2 青霉素类抗生素在结构上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