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1)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 木叶 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 呢?3)从 木叶 发展到 落木 ,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 或落叶 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 木字。4)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 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5)要说明 木 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 木在形
2、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6)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7) 木叶 之与 树叶 ,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 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 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思路:第 1 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 木叶 成为古诗意象。第 2 段:提出古诗中用 树 叶 木叶 而不用 树叶 的文学现象(现象 )第 3 段:提出要对 木 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第 4 至 6 段:说明 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其一:艺术特征之一: 木 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举例、比较: 高树 - 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 - 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
3、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具体阐释: 树叶- 树与叶 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木叶- 木 有木头 木料 木板 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被排斥到 木 的形象之外。 木 与叶的形象不一致, 木叶 暗示着落叶。其二:艺术特征之二: 木 有微黄、干燥之感。比较分析: 树 - 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 - 微黄色,干燥举例阐述: 木叶 -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 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第 7 段:小结 - 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
4、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 1 至 3 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 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 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 4至 6 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f分析木的暗示性f结论:一字千里。板书:说 木叶 林庚木叶 - 疏朗|相去无几 - 暗示性 - 一字千里|树叶 - 绵密第二 - 三课时教学重点: 1、探讨意象 木叶 ,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文字的联想意义)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教学过程:一、思考:阅读课文,
5、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 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 落木千山 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 木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 则饱满,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 木叶 或 落木 的意象和 树 、 绿叶 、 落叶 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
6、么特征?课文诗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都是秋季;都有 秋风扫落叶”的意境;木叶和 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树、绿叶、
7、落叶一类的意象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色彩上是 湿绿”的特点。小结: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树叶 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 树与 叶 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 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 枝繁叶茂 的意境就用一 树 字直接表达了;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 与落木 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木叶 是木与叶 的统一,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而落木 是疏朗的 、 空旷的 , 是干燥的枯叶 即将落完的意境。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读第五段: 要说明
8、 木 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1、赏析杜甫的登高 ,联系课文解说的 落木 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9、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 落木 ,正如课文中所说, 落木 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 木叶 更加干燥的 . 、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 及干燥的枯叶 即将落完的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登高远望, 满眼的萧杀凄凉, 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5) 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所以鉴赏诗歌, 要把握诗人的情感, 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 木叶 、 落木
10、 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欧阳修踏莎行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落花流水 - 落花流水 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2)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李清照词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 -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11、,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鸿雁传书 。所以 鸿雁 常借指书信。 望飞鸿 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3)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宋人柳永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4) 、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 进行迁移 , 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给同学如何鉴
12、赏诗歌提供实感。【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 , 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 , 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 , 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 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 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 封吕不韦为丞相, 成为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 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 , 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 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 , 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
13、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 , 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 , 灭掉几个国家 , 立下赫赫战功 , 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 : “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 , 即使把仗打胜了 , 回来也升不了官 , 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 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 万一战争失利 , 结果会适得其反。 ” 有人说 : “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 , 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 春秋 的书 ; 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 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 孙子兵法 。 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 既能扬名当世 , 又能垂范后代呢 ?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14、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 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 书名为 吕氏春秋 。 书写成后 ,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 , 贴在咸阳城门上, 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 甚至改动一个, 赏黄金千两。 ” 布告贴出许久, 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 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文学作品中 , 一个字精妙与否, 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 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 , 用简短的几个字, 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 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 , 我们就通过说 木叶 一文 , 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15、。、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1 .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 , 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 我说那是木, 可以吗 ?( 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 在生物学上, 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 , 两者没有区别。2 .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 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 , 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 : 枝繁叶茂 , 青翠葱茏 , 蓬蓬松松- 象一位圆润 , 丰满 , 婀娜的少女木 : 木头木板 , 干枯 , 孤单 , 笔直 , 黄褐色 - 象一位铮
16、铮铁汉, 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 , 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3 .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 : 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 : 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 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 ,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 , 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 而很少想到叶子, “叶” 因此常常被排斥在 “木” 的形象之外 , 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 ,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 , 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 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
17、二 “, 木” 还暗示了它的颜色, 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 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 , 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 “树” 与“木” 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 “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首先 , 自己默读课文, 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第 1 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 ,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
18、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王褒渡河北为例。第 2 段 ,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 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 , 有用“叶”的 , 就是 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 , 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 3 段 , 说明“木叶” “落木”与“树叶” “落叶”的不同 , 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 在诗歌中 , 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 4 段 ,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 ,自屈原开始把 “木” 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 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
19、”的形象作比较, “树”没有落叶的形象 , 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第 5 段 , 说明 “木” 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 , 还躲着暗示性, 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还具有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 而不大想到叶子, “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 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第 6 段 ,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 所以九歌 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
20、美女篇中的“落叶” ,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 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 “黄叶” , 是在蒙蒙细雨中 , 没有干燥之感 , 因此都与 “木叶” 的形象不同。 至于 “落木” , 比“木叶” 更显得空阔。 “木叶” 的“叶” , 有缠绵的一面,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 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第 7 段 ,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综上所述 ,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 至 3 段为第一部分 ,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就是 “木叶” 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 形象
21、的关键在一个 “木” 字。第 4至 6 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 7段是小结。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 齐读这一段)总结 : 在文学领域, 概念相同的两个字, 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 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 , 形成不同的意象, 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4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彳门用“木叶 取代了 树叶 。接下来我们看看, 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 : 疏朗微黄 ( 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 越来越少 )
22、树叶 : 繁润青翠 ( 就象窗外 , 偶尔飘落一两片 )5 .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 , 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空阔 黄色 - 木 :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饱满 绿色 - 树 :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疏朗微黄- 木叶: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繁润绿色- 树叶: 美女妖且闲, 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 , 落叶何翩翩总结 :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 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6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 , 诗人为何用 木叶 取代了 树叶 。 木叶 更能体现秋的性
23、格 : 空阔 , 疏朗 , 微黄 , 干燥。 正有 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我们的诗人才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才有了 推敲 的美谈。、迁移1 .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 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 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 熟路抵抗力最低, 引诱性最大, 一人走过 , 人人都跟着走, 愈走就愈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媾、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 叙离别不离 柳岸灞桥 ; 做买卖都有 端木遗风 ,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 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
24、原 木叶 诗句的影响,于是 一用再用 , 熟能生巧 , 是不是一种流弊 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2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 , 如菊花 , 柳条 , 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 岁寒三友 一般意味什么呢 ?( 高洁 , 耐寒 , 坚忍 ) 然而 , 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 , 那就成了鹦鹉学舌 , 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25、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卜算字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 、 “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 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
26、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 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木叶”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 ,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
27、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痍()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 漂泊 ( ) 迢远 ( ) 桅杆 (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 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意 树:饱满味 木:疏朗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 木 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
28、象色彩和联想的 . 意义)问题。(1)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从字面上讲, “木”就是“树” ,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 、 “木料” 、 “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练习: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1 秋月照层岭,。 ( 吴均谷柳恽)2 ,海水扬其
29、波。 ( 曹植野田黄雀行3 柔条纷冉冉,。 ( 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 蝉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 年) 。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 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西陆:指秋天。 南冠:指囚徒。 玄鬓:指蝉。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答案:1、 1屈原 九歌 2 谢庄 月赋 3 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4 王褒 渡 河北 5 萧纲 折杨柳2、 1寒风扫高木2 高树多悲
30、风3 落叶何翩翩4 叶落依枝5 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 的姿态。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屋代持业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电机维修智能化改造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7篇
- 二零二五版购房借款及房地产开发商风险控制担保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商业地产买卖合同模板下载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等教育机构外国专家项目合作合同参考书3篇
- 二零二五版家用空调安装与室内环境改善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成都上灶师父招聘与餐饮业人才服务合同2篇
- 展会创意展示合同(2篇)
- 2025年度油气田2#配电房土建安装与防爆电气设备合同3篇
- 下肢皮牵引护理PPT课件(19页PPT)
- 台资企业A股上市相关资料
- 电 梯 工 程 预 算 书
- 参会嘉宾签到表
- 机械车间员工绩效考核表
- 形式发票格式2 INVOICE
- 2.48低危胸痛患者后继治疗评估流程图
- 人力资源管理之绩效考核 一、什么是绩效 所谓绩效简单的讲就是对
- 山东省医院目录
- 云南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
- 废品管理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