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该排斥网络词汇吗_外三则__第1页
高考作文该排斥网络词汇吗_外三则__第2页
高考作文该排斥网络词汇吗_外三则__第3页
高考作文该排斥网络词汇吗_外三则__第4页
高考作文该排斥网络词汇吗_外三则_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60 检察风云 2011年第13期NEW FOCUS新视点·博客堂高考前夕有媒体报道,上海将在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中对网络词语“格杀勿论”, 比如“酱紫(这样子”、“稀饭(喜欢”、“鸡冻(激动”、“有木有(有没有”等。对此,网络上一时众说纷纭。面对高考作文,网络词汇到底合不合适、可不可取呢?给考生一些正面的提醒,真是恰如其时。而这种恰如其时的提醒,理应具有普遍性。高考作文该排斥网络词汇吗文/李思辉新闻背景“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词汇,已为众多网民熟悉,其使用率之高、引用域之广,远远超出了与之同义的词汇。追求“潮”的90后考生们,对这些流行词汇自然十分青睐。而在校园里,笑脸、

2、哭脸、抓狂等网络符号的使用,甚至几近泛滥。面临高考作文,一些考生会不会惯性地涂鸦和发挥呢?这样做到底合不合适、可不可取呢?上海一些媒体请专家解读个中事项,给考生一些正面的提醒,真是恰如其时。而这种恰如其时的提醒,理应具有普遍性。高考作文不宜使用网络词汇,否则可能被当做错字扣分。既然这样,那考生们就不用了呗。问题是不用还真有些不习惯。考生不习惯,阅卷者就习惯了。这是因为只要不跳出常规,后者阅卷也好,评分也好就都有了现成的依据,反之就可能陷入争议。现成的高考评分依据,按照传统的语言视角看待考生作文,这就决定了考生作文语言的“传统属性”。再往深处说,为什么评分标准不待见网络词汇呢?原因是作为新生事物

3、,它们的实用性、思想性、艺术性还有待考察,它们还不可能这么快地进入标准的语法词汇范畴。道理一说大家就明白:网络词汇的草根属性,决定了它尚不能登堂入室。然而,与之相悖的事实是,不少极具草根色彩的网络词汇,已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比如“给力”。2010年11月10日,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网上一下子炸开了锅。那些一向以传统为标准、以党报为典范的人们,有点无所适从了。旋即媒体纷纷效仿,官方频频使用,一夜之间“给力”一词,似乎就摆脱了草根属性。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高考作文阅卷,考官们就不一定认同这个词语的规范性。哪怕它曾出现在中央机关报的显赫位置。中央机关报上可以用,高考作文为什么不能?高

4、考作文很严肃,党报难道就儿戏?这样理解当然是有些钻牛角尖的意味。我们不钻牛角尖,但我们有必要问一问,高考作文阅卷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否可以公之于众?再往细处说,高考事关考生前途命运,关于高考作文的文体、体裁、修辞、笔法、用词等标准或范围(特别是有争议的事项是不是应该及时向社会公布呢?像“给力”这样的一些模棱两可的词的用法,高考作文可以不可以用,考前是否应该有个统一明确的说明呢?现在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在媒体邀请之下为考生做了提醒,那其他省市的阅卷负责人是否能这么及时地跟进呢?假如这种提醒不能及时出现,那考生写出“给力的作文”,而遭到扣分,是不是有些冤呢?其实,“高考作文是否排

5、斥网络词汇”,无非是习惯与不习惯的问题,顶多也是新兴词汇与传统标准不对称的碰撞。而“公布高考作文是否排斥网络词汇”,就升格到了人性化与不人性化的问题,就关系到了考生的切身利益。于情于理,我们各地高招办或其他职能部门,都应该对此作出必要的说明。编辑:董晓菊 dxj502(图/IC 61高考作文现“神马”=不严肃?作文,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是学生个性的抒发。写作技巧和用词固然重要,但形式不能大于内容,不能限制了学生表达和思维拓展的空间。作文不是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它是有灵魂、有思想的。精华在于思想,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使用文言文也好,在文中嵌入诗词歌词也好,用典故、修辞也好,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

6、表达。由此看来,只要能保住学生更好地表达思想,使用网络语言又有何不可?被评卷老师视为有文学底蕴的“用典”,不就是引用了当年流行的词汇么?我们是要对所谓的模板、形式负责,还是对内容负责?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考作文。语言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汉语也是在不断地兼容并蓄中才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达。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大范围地普及,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带来变革性的影响。“桥糊糊”、“我爸是李刚”、“宝马教授”等源于社会问题、事件的词汇反映着老百姓强烈的爱憎,及对公平、正义的呼唤。起源于网络文学、社交网站的“有木有”、“神马”、“杯具”等,也折射出在高度的生存压力下,人们一种自我减压和

7、娱乐消遣的状态。无疑,网络语言顺应这个时代诞生,并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看似娱乐、调侃、毫不严肃,但却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真诚。蒋璐肖余恨王国红有意思的是,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而是因并非所有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这对阅卷老师来说,是省事了,但他们有权力这样做吗?固然,阅卷者有制订阅卷评分标准和评分规则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不是凭空产生,也不可以随便滥用。高考作文本就是一个风向标,从这里应检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查看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而语言的运用本身就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为了图省事,一刀切禁用网络热词,这种蛮横僵化的思维,如何担起检测、评阅学生作文的重任?这

8、样的规定,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粗暴践踏了学生的表达权。试问,阅卷组有什么权力制订这样的规则,剥夺学生使用网络热词的权利呢?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外来词、网络词,让当下语言变得越来越丰富活跃,这不是个坏事情。这些网络词语在使用时一般都加上引号,完全符合汉语规范。如果高考中一概以错别字来对待,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恰当地使用网络热词,是考生的一种表达权利,对阅卷者来说,容忍这种表达权,不只是一种雅量,更应是基本原则。首先,高考作文考的是什么?考的是语言文字,考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的是考生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因而考试作文必须要遵守官方认可的语言文字规范。网络热词诸如“神马”、“有木有”、

9、“伤不起”“打酱油”、“浮云”等在网络中常见的语言,一般只能在资深网友圈子里才能方便地使用,才能看得懂、听得懂,在不上网或不常上网的人群中就不知所云。网络不是现实,网络词汇只是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在特定的人群中在使用,还没有完全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试想,在大街上,有人问您干什么去,你说“打酱油”,那你的意思是真的去买酱油,还是不关自己的事,不理?再如果,你走在大街上遇见了一件事,你说“打酱油”,有多少人能理解您的真实意思,又有多少人会以为您这个人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网络词汇只有在网络环境中更适用,这如同人们只有在澡堂子里,光着身子才被人认为是正常人一样。网络词汇的迅速传播、使用,丰富了网络内容、调剂着网友的心情。随着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