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_第1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_第2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_第3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_第4页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百度文库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 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 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 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 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 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 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一、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1、激发兴趣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

2、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 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 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 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 起来。如尊严一课,在H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 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

3、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 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一一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 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 有个别同学甚 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 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 怎么留下来?” “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 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 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 我想即使不上这堂 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2、利用“鲸鱼效应

4、”“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 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 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 一次偶然的 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鲸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 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 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鲸鱼效应”。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 足,整天聋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

5、实, 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 子”。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 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 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鲸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 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 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鲸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

6、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鲸鱼”。这条“鲸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 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 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鲸 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 新的“鲸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鲸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 答案。第二条“鲸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 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同样,除了学生可

7、以成为鲸鱼,我们老师也可以。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 一个问题提出 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恢恢欲睡之态;或答 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 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 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 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鲸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 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 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

8、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 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 “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 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 师就如同鲸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 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3、放下架子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 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 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 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

9、。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 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 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 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 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给他们一方太 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二、如何让思维“舞”起来?/1、 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J 0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 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

10、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 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 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 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 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 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 其实那样会 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相信学生也会很受 打击,/他们的

11、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 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 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 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 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 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 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 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只要言之有

12、理,在语文 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 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 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 学生,学会质疑俗话说“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 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 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 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 40分钟内 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

13、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 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 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 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 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 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 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 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

14、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 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 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 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3、教学,取境生活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 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 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 老师在课堂中 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 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 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 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 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