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20届高三质量测评(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七次周考语文试题(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引入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

2、运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6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我国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博大的系统、一个发展的概念。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断被证明、被丰富,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更符合实际的新认识。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中的文物、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已经远离今天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经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

3、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它们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遗产更是无法藏身于世外桃源或自外于当代社会。从世界上一些历史名城的发展趋势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就能相辅相成。“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

4、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当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实践证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所实现的经

5、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到文化遗产,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种接触与理解,人们就会意识到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是人类共同的义务,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也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我们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发展旅游等关系,就能让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推动文

6、明交流互鉴。(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b. 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其时间前后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的看法截然不同。c.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展现的发展前景为人们认识其包含的多重价值提供了条件d. “活起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互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解说文化遗产概念后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b. 论证“活起来”时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的手法确定“活起来”的文化遗产的具体对象。c.

7、 在论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文章使用辩证论述的方法,说理准确。d. 文章论证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时,强调了当下我们能够拥有和感受的优秀文化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 如果我国更早时间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文化遗产概念在申遗过程中会被更早关注与普及。b. 既然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置身事外那么就可以把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物品来为城镇化发展助力。c. 文化遗产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加以分享通过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最终达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d. 接触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唯此才能达到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其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答案】1. d 2.

8、a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a项,曲解语意,“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错误,原文是“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意思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是时空上凝固不变的保护、传承,要把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b项,说法绝对,“截然不同”错误,过去人们把文化遗产看作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现在人们除了认为文化遗产“活起来”外,还把文化遗产当作被欣赏、

9、被研究的对象,两者有相同之处。c项,颠倒主客体,应是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提供条件。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a项,“解说文化遗产概念”错误,章没有解说文化遗产概念。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

10、通过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最终达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错误,原文有“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11、,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最近,你被“垃圾分类”刷屏了吗?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社会公众称之为垃圾分类“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是建设“无废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

12、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加快解决久拖不决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与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相衔接,将直接产生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废城市”的建设将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更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学会共享、绿色消费光盘行动开始,践行这些具体的绿色生活方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在为“无废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13、(摘编自卢俊文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材料二:深圳市2012年生活垃圾收动模式(摘编自刘国卿等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研究)材料三:废旧衣物大多作为垃圾被扔掉,造成资源浪费。新技术的加入则可将旧衣变新装。近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废旧衣物定向回收再利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国内企业发布化学法循环再生技术,可实现废旧衣物高质量再造。旧衣服怎么处理不仅是消费者的困惑,也是摆在制造商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产生2000多万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仅为15%左右,造成较大资源浪费。建立完善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要攻克的课题。会上发布信息显示,浙江

14、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研发的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可将旧衣服还原成分子级别,去除颜色和细微杂质重新生成与原生纤维相同的高质量涤纶纤维,用于新的服装和纺织品制造。经过试验论证,该项技术已规模化应用,目前该公司已与多个服装品牌合作推进旧衣回收再造。此外,借力“互联网+”,通过打造网上回收衣物平台等,企业、行业机构也在拓展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不仅是环保工程,更是新市场,将催生千亿元级产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会上宣布共建“国家废旧纺织品化学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研发基地”,拓展回收渠道,探索构建标准,加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开发,加大力度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

15、用。(摘编自张辛欣新技术助力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旧衣也可变新装)4. 下列不属于建设“无废城市”内容的一项是()a. 通过科学分类垃圾,尽可能充分地将垃圾资源化利用。b. 将果蔬垃圾通过垃圾中转站运送到垃圾处理中心焚烧。c. 居民养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d. 利用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实现废旧衣物的高质量再造。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设“无废城市”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也人人受益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改变。b. 原有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较为粗放,即使像一些发达城市,以前垃圾分类的标准划分也不够合理,未能将有

16、用物资单独投放。c. 垃圾分类不科学、不严格,不利于回收利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从事回收、利用的从业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d. 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中国企业在建立完善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这一世界级难题上有所突破。6. 结合材料,说说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旧衣服再利用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答案】4. b 5. c 6. 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将旧衣服重新生成高质量涤纶纤维,重新使用。借力“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与企业和行业机构开展合作,可能多地利用和消除废旧物品。注重科学研究。拓展回收渠道,加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研究。【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

17、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文中重要概念在文章和图表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和图表内容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b项,依照原文,“无废城市”要达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而“将果蔬垃圾通过垃圾中转站运送到垃圾处理中心焚烧”明显没能做到“资源化利用”,直接焚烧也未能“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章和图表进行整体的解读,又要对文章特别是图表的细节部分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18、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观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与文章和图表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对比。本题:c项,“从事回收、利用的从业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错误。不合逻辑,“垃圾分类不科学、不严格”与“从事回收、利用的从业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因果关联;从材料二看,回收餐饮垃圾养猪者、分拣可回收垃圾者、废旧回收站、利废加工企业都可有收益;此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注重分析浙江佳人新材料有

19、限公司的具体做法,比如他们使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在大会上宣布的“研发基地”的具体内容等。如结合原文材料三倒数第二段“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研发的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可将旧衣服还原成分子级别,去除颜色和细微杂质重新生成与原生纤维相同的高质量涤纶纤维,用于新的服装和纺织品制造。经过试验论证,该项技术已规模化应用,目前该公司已与多个服装品牌合作推进旧衣回收再造”,可总结出“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将旧衣服重新生成高质量涤纶纤维,重新使用”;结合原文材料三“借力互联网+,通过打造网上回收衣物平台等,企业、行业机构也在拓展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可总结出“借力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与企业和行业机构开展合作,可能

20、多地利用和消除废旧物品”;结合原文材料三最后一段“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会上宣布共建国家废旧纺织品化学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研发基地,拓展回收渠道,探索构建标准,加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开发,加大力度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可总结出“注重科学研究。拓展回收渠道,加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研究”。【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21、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呼兰河传(节选)萧红这事情注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做传的说,她从小就在外祖母家里养着,一天尽和男孩子在一块,没男没女。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于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

22、,在那里守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若能听到一点点,哪怕针孔那么大一点,也总没有白挨冻,好作为第二天宣传的材料。所以冯歪嘴子那门下在开初的几天,竟站着不少的探访员。这些探访员往往没有受过教育,他们最喜欢造谣生事。比方我家的老厨子出去探访了一阵,回家报告说“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老厨子举手舞脚的,高兴得不得了。不一会他又戴上了狗皮帽子,他又去探访了一阵,这一回他报告说:“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这新闻发生的地点,离我家也不过五十步远,可是一经探访员们这一探访,事情本来的面目可就大大的两样了。有的看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一

23、段绳头,于是就传说着冯歪嘴子要上吊。有的探访员晓得了冯歪嘴子从街上买来了一把家用的切菜的刀,于是就大放冯歪嘴子要自刎的空气。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过了一年,他的孩子长大了。过年我家杀猪的时候,冯歪嘴子还到我家里来帮忙的,帮着刮猪毛。到了晚上他吃了饭、喝了酒之后,临回去的时候,祖父说,让他带了几个大馒头去。他把馒头挟在腰里就走了。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24、”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等吃完了,祖父说:“还是带上几个吧!”冯歪嘴子拿起几个馒头来,往哪儿放呢?放在腰里,馒头太热。放在袖筒里怕掉了。于是老厨子说:“你放在帽兜子里啊!”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子兜着馒头回家去了。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别人就说:“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于是人们说着,就把冯歪嘴子应得的那一份的两个肉丸子,用筷子夹出来,放在冯歪嘴子旁边的小碟里。来了红烧肉,也是这么照办。来了干果碟,也是这么照办。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

25、,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子吃了。他的儿子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七个月出牙,八个月会爬,一年会走,两年会跑了。夏天,那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戴着一个花兜肚,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绣着花兜肚子。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在外边,有人问他:“冯歪嘴子又要得儿子了?”他呵呵笑着。他故意地平静着自己。他在家里边,他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他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着她:“你让我来拿不好么!”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

26、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他家是快乐的。冯歪嘴子把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子里买来的。冯歪嘴子的窗子,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第一次。冯歪嘴子买了二斤新棉花,买了好几尺花洋布,买了二三十个上好的鸡蛋。冯歪嘴子还是照旧地拉磨,王大姐就剪裁着花洋布做成小小的衣裳。二三十个鸡蛋,用小筐装着,挂在二梁上每一开门开窗的,那小筐就在高处游荡着。门口一来挑担卖鸡蛋的,冯歪嘴子就说:“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吃几个鸡蛋。”冯歪嘴子每次都想再买一些,但都被孩子的母亲阻止了,冯歪嘴子说:“你从生了这小孩以来,身子就一直没养过

27、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呢!我多卖几斤黏糕就有了。”祖父一到他家里去串门,冯歪嘴子就把这一套话告诉了祖父。他说:“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子,多吃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注这事情:身为磨倌的冯歪嘴子娶了王大姑娘,并且生了个孩子。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叙写“探访员们”探听冯歪嘴子家中的事情、咒骂冯歪嘴子及其孩子,揭露了他们喜欢造谣生事、冷漠的性格特征。b. 作品善以细节传神,写老厨子“举手舞脚”,写王大姐“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都是以外在细

28、节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c. 文中写祖父让冯歪嘴子带馒头回家,冯歪嘴子将自己的家事告诉祖父,这表现了祖父的和善、可亲,也表现了冯歪嘴子对家人的关爱。d. 文章结尾冯歪嘴子“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的话不但展现了他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也表现出他对目前生活状态的厌恶。8. 请以冯歪嘴子的形象为例,简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9. 茅盾先生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你谈谈本文的叙事有哪些特点。【答案】7. d 8. 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反复强调,表达冯歪嘴子对养活孩子的自信;“你让我来拿不好么!”表现

29、出他对妻子的关心和家庭责任感。用他人的表现反衬人物形象,如描写他人在红白喜事的席上对冯歪嘴子极尽嘲讽之事,反衬出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毅力。借助作者的议论表现人物,如“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表明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孩子捉小蛤蟆、妻子绣花兜肚子、窗子挂了窗帘,衬托出冯歪嘴子乐观、快乐的心态。 9. 多重视角的重叠。小说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交织使用。作品中以“冯歪嘴子”为叙事承担者,以“我”为叙事视角,讲述了冯歪嘴子的抗争史,显得自然、真实、全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这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过了一年,他的孩子长

30、大了”“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散文化叙述,节奏舒缓。注重场合的细节描述。小说主要选取“我家里”“办红白喜事的东邻西舍”“冯歪嘴子的家里”三个场所表现冯歪嘴子的行为叙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

31、项,“他对目前生活状态的厌恶”错误,从冯歪嘴子说话的状态是“得意”以及他对孩子妻子的关爱等方面可以看出他没有“厌恶”目前的生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以冯歪嘴子的形象为例,简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等,语言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冯歪嘴子和他人的对话,如“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32、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吃几个鸡蛋。”等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对妻子的关心和性格特征对家庭的责任感。侧面烘托一般有次要人物的衬托、作者的评论、环境描写的烘托等,本文这三个角度都有所表现。次要人物的衬托有别人的嘲讽,如“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冯歪嘴子又要得儿子了?”侧面反映冯歪嘴子的坚强和忍耐。作者的评论如“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可看出冯歪嘴子的顽强和乐观。环境描写的烘托,如“夏天,那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戴着一个花兜肚,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绣着花兜

33、肚子。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冯歪嘴子把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子里买来的。冯歪嘴子的窗子,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第一次。”等衬托出冯歪嘴子乐观、快乐的生活态度。【9题详解】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不要错误理解成小说所写事情的特点。小说的叙事特点,一般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等角度思考。就叙述方式而言,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本文是顺叙;就叙述视角而言,有第一人称叙事角度、第二人称叙事角度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等本文是多重视角的重叠,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交织使用。既有冯歪嘴子正面的语言描写,也有别的表现、作者的评

34、论,使得文章既有第一人称带来的真实可信,又有第三人称带来的客观全面。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叙事上,还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时间上,如“这事情一发”“过了一年”“又过了两三年”,按照时间顺序,文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空间上,“我家里”“办红白喜事的东邻西舍”“冯歪嘴子的家里”,按空间顺序,条理清晰,叙述有条不紊。【点睛】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

35、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澄意纳其言,托辞自罢。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时太后父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无所屈。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惠谓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普惠以天下人调,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

36、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魏子建为益州刺史,有赃罪,普惠被使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梁前弊,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注,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

37、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在州卒,谥曰宣恭。(摘编自北史张普惠传)注括比:查户口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b.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c.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d.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38、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b. 功衰,古代丧服名称,指的是斩衰、齐衰之丧在练祭之后所穿的一种丧服。c. 调,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一种,即每户每年要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d. 朔望,在传统历法中,“朔”指朔日,即每月初一,“望”指望日,即每月十五。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普惠坚持礼仪,据理力争。太后的父亲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上疏反对,即使面对太后也照样按理纠正,无所屈服。b. 张普惠受到恩遇,心有感念。任城王澄非常敬重张普惠,

39、所以任城王澄去世后,张普惠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不管是寒冬盛暑,刮风下雨,张普惠必定赶到。c. 张普惠出身低微,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但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低微,就联合起来抵制,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d. 张普惠做事有序,执政有方。张普惠任东豫州刺史时,管辖地区因南梁遗留积弊,不同郡县的人杂居在一起,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奏陈述具体情况。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2)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答案】10. b

40、11. a 12. c 13. (1)之前,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并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里。(2)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节省自己的开支给他衣服和食物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句子翻译:当时,南梁西丰侯萧正德诈称投降,朝廷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

41、南梁萧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萧正德果然又叛魏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张普惠为光禄大夫。本题中,可以通过分析“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这个内容的正确断点来判断选项的正误。从前文的“诈称降款”分析,后续的动作应是“朝廷颇事当迎”而普惠反对,由此判断a、c两项错误。从主语“普惠”以及地点“扬州”和人名“萧氏”分析,普惠请求把这个人送到扬州去,归还给萧氏,即断点应该在“扬州”后;同时动词“移还”的宾语是“萧氏”,所以“萧氏”后要停顿,由此判断d项错误。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

42、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应该是“编年体”。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张普惠出身低微,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

43、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但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低微,就联合起来抵制,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说法错误。“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错,原文有“纷纭多日乃息”,意思是“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后文有“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即张普惠当时担任了尚书右丞。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驰”, 车马等奔跑;“伫立

44、”,站立;“去”,离开;第二句得分点:“四时”,四季;“请禄”, 得到俸禄;“减赡”, 节省开支。【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

45、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高八尺,相貌魁伟,对三礼十分精通,还擅长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任城王澄敬重他的学问,帮助他提高名声和社会地位。王澄有丧服在身,却想在七月七日召集文武大臣到北园骑马射箭。张普惠奏劝王澄,王澄从心里接受了他的建议,找借口停止了这件事。张普惠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当时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到朝廷上疏,陈述这样做不可行,侍从都十分畏惧害怕,不敢为他通报。太后阅览了他的表章后,亲自来到胡国珍的宅院,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地讨论这件事。张普惠仍按理纠正,无所

46、屈服。之前,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并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里。张普惠的几个儿子都吓得流眼泪。张普惠对他们说:“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等到群臣们议论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并命他回家,亲友故交都庆贺他的幸运。张普惠认为向天下百姓征收的布帛丝绢,幅度太宽数量又大,尚书计议后上奏皇帝,再向全国征收绵和麻,张普惠担心百姓将不堪重负。于是上疏朝廷。又上表请求在朝廷当值时,允许随时进见皇帝。从此以后,每月一次朝见。等到任城王澄去世,张普惠因受他的恩遇,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不管是寒冬盛暑,刮风下雨,张普惠必定赶到。当初,王澄嘉奖并欣赏

47、张普惠,临终前又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寒微,不应立即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他们互相联络,想一起阻止他上任,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益州刺史,犯有贪污受贿罪,张普惠作为使者前往调查此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当时,南梁西丰侯萧正德诈称投降,朝廷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南梁萧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萧正德果然又叛魏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张普惠为光禄大夫,右丞的职务仍然不变。出任东豫州刺史。淮南有九个边防区域、十三个郡,因南梁过去遗留下的积弊,同郡县的人错杂混居。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

48、表奏报,朝廷下诏批准。地方官根据他的意见,治理有方,盗贼消失,百姓都安居乐业。张普惠不喜欢经营家产,好举荐人才,故交旧友忠诚淳厚。冀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与他一同求学,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节省自己的开支给他衣服和食物的。张普惠在豫州去世,谥号宣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诗题和

49、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b. 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 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 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15.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蜀道难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答案】14. d 15. 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50、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理解鉴赏能力。准确解读文本,从语句含意、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全面分析、全面理解,把诗歌弄懂弄透。认真阅读选项,把选项内容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起来。要善于运用正确的选项来加深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比对选项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d项,“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理解有误。“凡几家”意为“多少名门大家”。最后两句以夸张之词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

51、巧的能力。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表现手法一般包括描写手法(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景物与抒情的关系)等。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比如蜀道难既从正面描写了蜀道陡峭崎岖的特点,也从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这一特点。赠怀素草书歌中首联“须臾扫尽数千张”正面描写怀素创作之速,颔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从侧面的环境烘托怀素创作的情景。同时,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蜀道难中利用“五丁开山”等神话传说虚写。本诗“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达诗人对主人

52、公的赞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运用比喻手法。本诗,“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说法。写出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范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等。蜀道难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直抒胸臆。本诗中“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

53、的直观感受,属于直抒胸臆。【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1)逍遥游一文,善用比喻手法,例如把小草比作船来阐明万物有所待的句子是:“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表现了周瑜的儒将风度,而“_”描写了敌人瞬间就被打败,表现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54、固亭怀古中用“_,_。”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威猛的气势。【答案】 (1).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蛾眉”“谣诼”“句读”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

55、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大学语文之父”徐中玉教授的离世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哀伤与追思,也让人们再次关注起那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何为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何为?从西南联大的国文到如今的大学语文,不同时期虽然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但语文对当代

56、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全国有些高校特别是理工高校,(_)。客观地讲,大学语文教育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也不能对就业有_的效果。但其可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_地影响我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高校尤其是理工高校应该在继续保持学科特色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逡巡于_,它同样可以通过运用影音图像、网络邮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注意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尝试以跨学科的融合视角切入“中国问题”,_学生学习兴趣,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精神基础。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语文虽然不同时期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但它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b. 虽然不同时期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语文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c. 人们虽然不同时期对语文冠以不同的名称,但语文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d. 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语文冠以不同的名称,但语文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以致或被取消,或被边缘化b. 取消大学语文,甚至将其边缘化,使得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c. 大学语文或被取消,或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d. 或取消大学语文,或将其边缘化,大学语文成为鸡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