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解释加点的字。(1)其子曰 其:_(2)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_(3)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4)而疑邻人之父 之:_2翻译文言句子。(1)天雨墙坏。_(2)其家甚智其子。_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回答。(1)从消极
2、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2)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4假如你是这位邻居,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跟这位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_5请你续写100字左右的结尾说明这个人怀疑邻居的错误。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选自列子·汤问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伯牙善鼓琴(_) 善良;慈善。 擅长;长于。赞许。(2)善哉(_) 善良;慈善。 擅长;长于。赞许。(3)志在高山 (_)
3、 意向,心里想着。记号。记载的文字。(4)伯牙所念(_) 惦记。说,读,诵读。 心里想到的。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_3由“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A.伯牙弹的曲子,锺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B.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听不懂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D.锺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D.文笔流畅优美3. 课外阅读。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
4、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走一一奔跑,逃跑。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翼希望。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_(2)冀复得兔。_2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_4. 课内阅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 (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5、鼓。1按原文填空。2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文中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_)时代人。根据他们的传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了_,收在了_中。成语“高山流水”也出自这个传说,比喻(_)。3写出句子的意思: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_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伯牙当时的心情(_)。(用一个成语概括)4请写出一句自己积累的关于友情的古诗句。_5. 文言文阅读。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6、。1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值祖父六十寿诞(_) 置于寿台之上(_)母令融分之(_) 融从容对曰(_)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_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_6.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7、。”誉:_ 陷:_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或:_不可同世而立立: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利”的意思有:好处,利益;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润或利息;胜利,指赢的一方;顺利,便利。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出师不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4请用“自相矛盾”造句。_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7.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嘁,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
8、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时,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比及:_少顷:_2这段话主要写草船借箭的( )A.起因 B.经过 C.背景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
9、确的一项是( )A.“把船吊回,头东尾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也能保持船体平衡B.“头东尾西”便于顺风顺水地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也表现了诸葛亮十分害怕曹操C.敢逼近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4从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可知,第四十六回除了写草船借箭,还会写_。8. 课外欣赏。范氏之亡也,言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钟:古代的打击乐
10、器。负:用背驮东西。锤:槌子或棒子。況(huàng)然:形容钟声。遽(jù):立刻。恶:害怕。悖:荒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走:_则:_ (2)遽掩其耳 遽_其:_ (3)恶人闻之 恶_之:_2翻译句子。(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_(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_3“恶己自闻之,悖矣。”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_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_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_9. 阅读理解。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
11、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舍弃,抛弃。不,通“否”。委:丢下,舍弃。引:拉。顾:回头看。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去:离开 乃:就,于是B.去:去掉 乃:才C.去:离开 乃:才D.去:去掉 乃:就,于是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1)待君久不至,已
12、去。(_)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D和
13、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1)(_)过中不至(2)(_)去后(_)乃至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和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10. 阅读理解。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
14、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1理解字词意思。短:_ 更读音(_):_ 不肖读音(_):_使狗国者,从狗门入。_齐无人耶,使子为使?_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_)的意思是_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_(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的人。11.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 ),甚( )。孔君平(
15、0;),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 )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_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_看出来的。(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12. 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16、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1加点字注音。不耻下问(_) 诲人不倦(_) 岂(_) 默而识之(_)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士人:_ 下流:_ 厌:_ 耻:_ 知:_ 识:_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_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_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_13.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联系上下文,补充文章省略的内容,并完成练习。(_)为(_)设果。 孔指(_)以示儿曰。我发现,理解文言文时_2填写故事的经过,并联系上文,补充故事的结果。这个故事是围绕“_”展开的。3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 )(多选)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他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孔”想到了孔雀B.他没有直接生硬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C.他的回答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只有对方承认孔雀是自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站得住脚D.杨氏之子的语言风趣幽默,不伤和气14.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室内装修合同
- 房产中介服务合同
-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咨询服务合同
- 商场商铺房屋租赁合同
- 全新供货水果合同
- 原材料运输供货合同
- 法律常识合同法考点解析
- 殡仪服务合同条款
- 饭店劳务合同年
- 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复习
- 【湛江】202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第一批招聘工作人员30人(第1号)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外研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期中复习:Unit 1~3+期中共4套学情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解读
- 商业票据与核算
- (完整版)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
- 山中问答教学设计
-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PPT课件
-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DOC25页)
- 铝合金门窗、百叶施工组织设计
- 毕业设计(论文)-网球自动捡球机设计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