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_第1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_第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_第3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_第4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一、选择题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 B. 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 D. 牲畜饲养2、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3、长期以来,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下列选项中反驳最有力的证据是A中国人关于神农氏的传说B历史书籍关于水稻种植的记载C出土

2、的遗址中证明中国人会种水稻D发现了距今12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里反映的经济模式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C封建小农经济             D远古游牧经济5、得出“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一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A传说、记载和遗址。B

3、遗物、遗址和传说。C化石、遗址和遗物。D遗址、遗物和记载。6、2004年3月,在上海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的同时,还出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它()A说明了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B反映了该地区驯化猪的历史。C证实了上海曾是陶瓷中心。 D显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红色。7、考古发现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导致姜寨原始人过上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是()A学会制造陶器。B原始农业的发展。C开始用麻绳织布。D学会建造房屋。8、右图反映了姜寨遗址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情况是()A聚族而居,农耕生产。B栽培谷物,驯养牲畜。C建造房屋,定居生活。D共同耕作,平均分配。9、商朝是我国历史上

4、的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10、孔子有两个字“牛”的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俩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技术出现。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制生产工具出现。1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

5、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 )A达到了经济繁荣B出现了贫富分化C建立了国家政权D进入了阶级社会12、下图为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作为一种证据,它可以直接说明当时的( )A青铜冶炼和农业生产B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C青铜冶炼和礼典祭祀D礼典祭祀和天文历法13、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这些材料说明( )A黍和稷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B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C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14、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

6、“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早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学会了栽培谷物B 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 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大量稻谷的遗存15、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榷场,其主要的功能是()A军事防御。B边境贸易。C以文会友。D民族联姻。16、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在这艘古船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瓷器,这些曾经将要远销海外的中国瓷器最有可能产自()

7、A开封。B临安。C广州。D景德镇。D17、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藩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谕旨的核心思想是说南宋政府应()重视官吏选拔。B减轻人民负担。C重视海外贸易。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二、简释题(共5题60分)18、材料一:右图是姜寨遗址复原图 材料二: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88个长方形窑穴里堆放着脱粒的粟谷,现存堆积厚度在0.32米多。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中国通史教程,姜义华主编问题1:材料一和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18、对外贸易图(1)这条商路在我国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8、?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分)(2)你如何看待这一贸易现象?(2分)19、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暠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

9、#160;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1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10、0;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

11、#160;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

12、#160;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请回答: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4分)  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4分)  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6分) 34阅读下列歌谣和材料:材料一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地广泛流传的民谣材料二 洪武四年三月,“乙巳,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夏四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

13、屯北平。”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太祖本纪材料三 永乐元年,“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二年九月,“徙山西民百万户实北京”。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     明史·成祖本纪材料四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明·移民律请回答: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初年明太祖和明成祖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分析其背景和目的。(4分) 移民把当初的集合地点当作自己的家乡,这个在各地广泛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说明了什么?(2分

14、) 中国从战国、两晋到宋金时代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造成了怎样的结果?(4分) 35、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的考古发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进入了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阶段。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丰富的稻作遗存:稻谷、稻秆、稻叶、谷壳的堆积,一般厚度达2030厘米,最厚的地方超过100厘米樊树志国史十六讲(9分)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早期南北农业的主要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二:(旧石器时代的人)为了追寻猎物,寻找野果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过着流动的生活。全球通史(2)问题:导致材料中“

15、过着流动的生活”发生转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3)我国农业的起源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36、材料一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材料二 公:“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余下 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雄,克平天下。陈寿三国志材料三 (太和九年)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术。魏书孝文纪(7分)概括三则材料中统治者在认识上的共同

16、点。(2分)列举材料中涉及的政策措施并做评价。(5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并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稳,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材料二反映出南方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分) 三、小论文(共30分)忆昔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

17、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你认为杜甫的这首诗基本符合开元盛世的历史还是作者在粉饰太平?请以“我看大唐盛世”主题写篇小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注意: 1突出个体理解,紧扣主题,。2 结合史实,注重分析。3 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通顺。专题1、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题60分)1A6C11B16C21D26C2A7C12A17C22A27C3D8A13A18A23D28B4A9C14B19C24B29A5B10B15B20B25D30A二、简释题(共5题60分)31、(1)聚族而居,农业文明起源较早,可能是世界农业文

18、明发祥地之一。(2分)(2)我国当时已经进入农业时代,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2分)32、(1)明朝末期(1分)新航路开辟后欧亚美洲之间才有了联系交往,我国明朝末期从时间来看正处于这一时期。(2分)(2)积极: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分)消极:给亚非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分)33、(1)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2分)原因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  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2分)(2)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2分)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2分)(3)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

19、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2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1分)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1分)34、背景:元末农民战争,人口锐减,(1分)明太祖为恢复经济。(1分)目的:“靖难之役”造成北京人口锐减,(1分)明成祖想加强北京。(1分)移民思念家乡,不忘根本。(2分)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分)逐步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分)35共同点是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不同点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原始农业的产生。(3)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