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抗震控制与中震设计分析_第1页
高层结构抗震控制与中震设计分析_第2页
高层结构抗震控制与中震设计分析_第3页
高层结构抗震控制与中震设计分析_第4页
高层结构抗震控制与中震设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高层结构抗震把握与中震设计分析鑫中建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075583201728E-mail:xzjhjw黄警顽(声明:本讲义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若引用错误是本人理解错误,与原文献作者无关)2007.10高层结构抗震把握与中震设计分析一 超限把握101 高度超限,超过表1-1规定高度(m),表1-1:结构类型6度7度(含0.15g)8度(含0.30g)9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60554525框架-抗震震分框支抗震墙12010080不应接受框架-核心中柱-抗震墙403530不应接受较多短肢

2、墙1006035错层抗震墙和框架-抗震墙8060不应接受混合结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20016012070型钢砼框架-钢筋混凝土筒22019015070钢结构框架1101109050框架-支撑(抗震墙板)220220200140各类筒体和巨型结构300300260180注平面和竖向均不规章,或IV类场地,按降低20%把握; 6度的短肢墙、错层结构高度较7度适当提高2三项及三项以上不规章超限,表1-2序不规章类型涵 义依据的规范条文1扭转不规章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GB50011-3.4.22偏心布置偏心距大于0.15或相邻层质心相差较大JGJ99-3.2.23凹凸不规章平面凹凸尺寸

3、大于相应边长30%GB50011-3.4.24组合平面细腰形或角部重叠JGJ3-4.3.35楼板不连续有效宽小于50%,开洞面积大于30%;错层高>梁高GB50011-3.4.26刚度突变相邻层刚度变化大于70%;连续三层变化大于80%GB50011-3.4.27尺寸突变缩进大于25%,外挑大于10%或4mJGJ3-4.4.58构件间断上下墙、柱、支撑不连续,含加强层GB50011-3.4.29承载力突变相邻层受剪承载力比<80%GB50011-3.4.23单项不规章超限,表1-3:序简 称涵 义 1扭转偏大不含裙房的楼层扭转位移比>1.42抗扭刚度弱扭转周期比>0.9

4、,混合结构扭转周期比>0.853层刚度偏小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50%4高位转换框支转换构件位置:7度>5层;8度>3层5厚板转换79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6塔楼偏置单塔或多塔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底盘相应边长的20%7简单连接各部分层数、刚度、布置不同的错层或连体结构8多重简单结构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楼类型的2种以上4其它超限建筑4.1 高度超过28m的单跨框架结构;4.2 抗震规范、混凝土和钢结构高层规程暂未列入的高层建筑结构;特殊形式的大型公共建筑及超长悬挑连筑;特大跨度的连体结构;4.3超限大跨度空间结构:跨度>120m、悬挑长度&g

5、t;40m、单向长度>300m的屋盖;格外用空间结构的大型场馆、一级客运站、大型候机楼、特大型机库。5关于超限计算问题5.1 计算程序问题1.SATWE的计算结果,大部分指标介于ETABS和MIDAS之间,结果偏平安.2.目前国内外结构分析软件,在单元模型及解题方法上没有太大区分,但在图形处理上国内外还有差距,国内图形处理速度和精度较差;3.总体分析的整体指标规律国内外软件全都,无大差别;细部由于单元接触边界的处理方法不同,其弹性计算的局部应力有较大差别;4.EPDA/EPSA接受弹塑性纤维束单元模型,理论上比弹塑性铰一维杆件模型先进;5.检查国外软件是否接受中国规范?查软件介面菜单是否

6、能人工指定某一构件的抗震等级.6. 国内外软件计算结果比较表计算软件SATWEETABSMIDAS楼层自由度每个楼层为3个自由度每个楼层为6个自由度每个楼层为3个自由度(两个平动,一个转动)(三个平动,三个转动)(两个平动,一个转动)周期调整系数0.90.90.9风荷载总剪力Vx=19350kNVx=15702kNVx=17136kNVy=19265kNVy=16878kNVy=17068kN最大层位移角X向:1/1057(31层)X向:1/1297(32层)X向:1/1006(31层)Y向:1/1072(31层)Y向:1/1253(32层)Y向:1/1029(32层)结构总重力Gz=8775

7、29kNGz=884187kNGz=857427kN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总地震VxE=13778kNVxE=14141kNVxE=12241kN剪力VyE=13680kNVyE =14073kNVyE =12409kN底部剪重比1.53%1.59%1.44%最大层位移角dx/h=1/1722(31层)dx/h=1/1695(30层)dx/h=1/1626(31层)dy/h=1/1733(31层)dy/h=1/1738(30层)dy/h=1/1592(30层)扭转位移比1.33(X-5%偶然1.25(3层)1.27(偶然偏心,3层)偏心,4层)1.21(Y-5%偶然1.29(3层)1.28(偶然偏心

8、,3层)偏心,4层)总地震VxE=13778kNVxE=14141kNVxE=12241kN周期T1(s)3.5078(X)3.5269(X)3.8707(X)T2(s)3.4866(Y)3.5016(Y)3.8378(Y)T3(s)1.5727(T)1.6259(T)1.8258(T)5.2 楼板验算要解决的问题1.验算目标是什么?应力、内力?2.工况?正应力、剪应力?平均应力、最大应力?应把握的是压应力还是拉应力?3.应满足的要求指标?应力云图能说明什么?4.弹性应力集中使问题简单化.5.可行的方法是计算楼板传力把握断面的抗剪承载力>楼板传递的剪力.即在内力层面进行把握. 假定:层剪

9、力按本层竖向构件剪切刚度安排,则把握断面传递的剪力为Vx,; 式中:Qx,j-第j根竖向构件的下端剪力;F-把握断面的截面积.Vx,i-第i层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层(X或Y向)总剪力-分别体板块(n-m+1)根竖向构件的剪切刚度之和; -i层总剪切刚度;按材料力学公式,; 二“广东省实施高规补充规定”的理解和应用1. 总则1.0.2 高层定义:10层或以上;6层以上且高度>28m。即10层且H28m为多层。2. 荷载及地震作用2.1.2 首层宜考虑施工荷载不小于10kN/m2, 施工荷载分项系数1.0;即施工荷载可按活荷10/1.4=7.14 kN/m2输入;当不分静活荷时可按10/1.3

10、5=7.4 kN/m2输入.2.2.2 计算风荷作用下结构的水平位移时,基本风压可接受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深圳为0.75 kN/m2)2.3.1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超过50年时,若无场地地震平安报告供应相应的地震惊参数时,多遇地震可按下表处理(7度为例)设计使用年限5070100设防烈度777多遇地震max0.08(0.12)0.08(0.12)×1.150.08(0.12)×1.35弹性时程分析Amax35(55)35(55) ×1.1535(55) ×1.35注: (1)罕遇地震如何处理未给出; (2)按理其它荷载也因使用年限的变化而变,但补充规定

11、未提及.2.3.22.3.6 地震计算考虑因素(7度区要考虑竖向地震影响)扭转把握状况把握标准计算考虑因素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前一个振型中某振型的扭转方向因子在0.350.65之间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考虑平扭耦连影响扭转不规章不考虑偶然偏心时位移比>1.2或H>100m考虑平扭耦连影响质量竖向分布特殊不均匀相邻层单位面积质量比>1.5应接受弹性时程分进行多遇地震补充计算大跨度结构考虑竖向地震7、8、9度楼盖跨度大于24、16、12m;7、8、9度悬臀跨度大于6、4、3m结构。7、8、9度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增大5%、10%、20%3.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3.2.2建

12、筑高宽比计算时,非矩形平面的等效宽度B=3.5R,R为建筑平面(不计外挑部分)最小回转半径=(Firi2/Fi)0.5.3.2.3,3.2.5构件定义及断面限制构件类型截面高厚比h/d肢宽d限制备注矩形柱h/d4d300短肢墙4h/d8d层高/15,且d300时当一般墙剪力墙h/d8异形柱2h/d4d200方、矩、圆、Z型以外断面3.2.4 短肢墙面积占剪力墙面积50%以上为短肢墙结构,其适用高度应比高规表4.2.2规定的剪力墙适用高度降20%.3.3.1体形不规章类型及定义不规章类型定义1.扭转不规章弹性位移比2Umax/(Umax+Umin)>1.2;分I、II两类,II类比I类严峻

13、2.狭长、凹凸不规章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平面尺度不满足:L/B6.0; l/Bmax0.35; l/b2.03楼板局部不连续有效板宽小于楼板开洞处板宽50%;开洞面积大于楼层面积30%;楼板任一方向最小净宽小于5m.4侧向刚度不规章i/i+11.3, 3i/(i+1+i+2+i+3)1.2(i应是单位荷载产生的位移角)5竖向构件不连续I类:柱不连续; II类:墙、支撑不连续6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上层的80%。注:1.扭转不规章分I、II两类,由地震作用的层位移角E和相应的扭转位移比双控定义; 2.特殊不规章结构:(1)扭转不规章II类

14、+2项一般不规章; (2)竖向构件不连续II类+2项一般不规章; (3)4项一般不规章. 3.严峻不规章结构:(1)扭转不规章II类或竖向构件不连续II类+5项一般不规章;(2)6项一般不规章; (3)同时接受4种及以上的简单结构型式;(4)扭转不规章程度属不允许值.3.4 现浇楼盖结构楼盖位置一般楼盖首层及顶层楼盖地下室顶板作嵌固层梁式转换层楼盖箱梁或桁架转换顶底板I类竖向不连续转换层预应力楼盖多塔楼底盘屋面加强层及上下层楼面楼板最小厚度(mm)100120梁板结构1601801501201501501503.5.1 对于高度小于150m剪力墙、筒中筒结构等弯曲变形明显的结构,当有害层间位移

15、值Ui小于层位移值Ui的50%时,层间位移角可放宽至1/800.Ui=Ui-i-1hi, Ui/Ui0.5时, i1/8003.6 抗震等级3.6.1 框支层及其下一层按框支结构定义抗震等级,其它部位可不按框支结构定义;3.6.2 8度区高度>80m建筑,可用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特一级,非加强区一级;3.6.3 0.15g和0.3g设防的结构,宜用0.15g和0.3g计算,接受8和9度抗震构造加强;3.6.4 与主楼连成整体的裙房:当主楼为框支剪力墙结构,裙房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时,裙房按框架剪力墙结构定义抗震等级; 当主楼为框-剪或框-筒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且裙房柱高与柱截面长边之

16、比不小于6时,裙房按本身高度定义抗震等级,但与主楼的抗震等级相差不应超过一等级;5.1.9 剪力墙担当的倾覆力矩总倾覆力矩20%的少剪力墙框剪结构,结构分析按框架剪力墙体系计算,框架抗震等级按框架定义,剪力墙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定义.4.结构分析4.1.5 当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时,宜用壳元模拟;即当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时宜按门洞输入, 当2连梁跨高比4时,可依据状况按梁或门洞输入. 当连梁跨高比5时,按梁输入并可调幅.4.2.1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抗风设计把握时不宜小于0.8;抗震设计把握时不宜小于0.5.4.2.4,4.2.5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的两种调幅(1) 考虑梁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梁端弯矩调幅

17、,调幅系数可取0.70.9.(2) 因竖向构件变形差造成的框架梁端负加弯矩可调幅, 调幅系数宜为0.71.3,并按静力平衡条件计算梁的内力及相连竖向构件的轴力.这是考虑竖向构件蠕变会使竖向荷载作用均匀化的影响,与考虑梁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梁端弯矩调幅不同.此项调幅目前程序不能处理,要手工处理.(3) 理论上两种调幅的物理力学概念不同,可迭加.5.框架结构设计5.1 一般框架结构5.1.2 单跨高层框架结构要作超限审查;其平面长宽比宜小于4,考虑偶然偏心的结构扭转位移比不宜大于1.4.5.1.45.1.6 基于强梁弱柱,强剪弱弯的内力调整统一按相应构件的(调整前相应的组合内力设计值×调整系

18、数)计算,一级框架,梁柱节点处柱实配钢筋应满足AscR=kAsc,k=AsbR/Asb,当k<1.0取1.0.(例如:Vc=vcVc0,一、二、三级vc分别为1.4×1.4=1.96、1.2×1.2=1.44、1.1×1.1=1.21)5.1.7 错层处的框架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箍筋全柱加密.5.1.8 梁、柱偏心距不满足e/bc1/4时,可接受梁水平加腋、楼板外伸等方法解决.5.1.11 三、四级框架,当梁柱砼级差10MPa时,粱柱节点可按梁砼浇筑,并加插短筋加强. 特级、一、二级框架,梁柱砼级差宜5MPa。5.1.12 为保证”三强三弱”的抗震概念设计

19、要求,不应任凭加大梁端的纵向配筋量.5.1.13 角柱应按双偏压计算配筋;把握一侧的纵向配筋率不小于0.20%时角筋可重复计.5.2 宽扁梁框架结构5.2.1 梁bb>hb为扁梁,bb>bc为宽扁梁;要求:hb=(1/161/22)Lb,hb16d;bb2hc,bc+hbmim;d为柱纵筋直径.5.2.3 边梁不宜用宽扁梁.5.2.4 宽扁梁纵向受力配筋率不应小于0.3%,宜单层配置,钢筋净距不宜大于100.5.2.6 宽扁梁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00,腰筋直径不宜小于12,间距不宜大于200.6. 剪力墙结构设计6.0.4 当洞口边或洞口间的小墙肢截面高厚比4时,小墙肢按柱设计并全

20、高密箍.6.0.5 楼面主梁支承于墙间连梁时,应按简支梁校核连梁的截面承载力.6.0.6 墙肢与平面外楼面主梁连接设暗柱时,暗柱的截面长度取(bb+200),宜按计算确定配筋.6.0.7 墙约束边缘构件长度计算,应按整截面长度hw计算; 约束边缘构件最大配筋率宜3%.7. 框剪结构; 8. 筒体结构; 9. 简单高层结构等三章只个别提法与高规有些差别。10. 混合结构(略)11. 基础设计11.0.2 当基础埋深满足规范要求时,在地震作用下可不验算基础水平承载力.11.0.5 单桩竖向承载力在桩身承载力满足前题下应满足:1. 竖向荷载标准组合:QkRa(轴心受压) Qikmax1.1Ra(偏心

21、受压)2. 竖向荷载与风荷效应标准组合: Qk1.2Ra(轴心受压) Qikmax1.3Ra(偏心受压)3. 竖向荷载与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Qk1.25Ra(轴心受压) Qikmax1.5Ra(偏心受压)三抗震把握1. 层刚度与层位移比把握1.1 层刚度计算1.1.1 层刚度中心计算5-1) 取出一层结构,下端固定,建立单层模型. 2) 在假定刚度中心上沿主轴方向各作用单位水平力,通过试算,当层z0时,该点即为层的刚度中心.1.1.2 在层的刚度中心分别作用 Px=1,Py=1,mz=1, 分别算出层位移x,y,z; 相应得 Kx=1/x,Ky=1/y,K=1/z-1.2 层刚度计算方法和

22、适用范围(见下表)层侧刚算法一览表序号侧刚算法计算公式特点适用条件1剪切刚度Ki= GiAi,Ai=Awi+CiAci;只与构件的面积有关, 与构件位置和外形无关;层抗扭刚度不为0。首层转换上下层刚度比和嵌固层上下层刚度比;无斜撑框架结构2剪弯刚度Ki=1/ii=1/ Ki只与构件的面积和外形有关, 与构件位置无关;层抗扭刚度不为0。转换层在二层或以上时必需用3地震剪力位移比刚度Ki=Vi/Ui抗规公式与结构整体刚度及层与嵌固端距离有关,越近刚度越大; 层抗扭刚度为0。肯定程度上反映结构的整体效应,较易满足规范要求。规范无明确要求时宜首先接受.1.2.1 层抗扭刚度,按剪切刚度和按剪弯刚度计算

23、结果一样;按地震剪力位移比刚度计算时,因规范没有给出扭转反应谱,算不出与扭转相应的地震反应,层抗扭刚度按抗规式算不出来。1.2.2 接受不同的层刚度计算方法,只影响层刚度比结果,对内力、位移等其它计算结果无影响.(由于其它计算是按有限元模型计算,不是按层模型计算的)1.2.3下上层刚度比定义:=Ki/ Ki+1 ;1.3结构竖向规章性把握层刚度比把握1.3.1层刚度比把握主要找出薄弱层位置,并按规范要求作出处理;当KiHi+1/Ki+1Hi<0.7或3Ki(Hi+1+Hi+2+Hi+3)/(Ki+1+Ki=2+Ki+3)Hi<0.8时,侧向刚度不规章;按抗规3.4.3条和高规5.1

24、.14条,该楼层地震剪力应放大1.15倍.(SATWE能自动处理)1.3.2 层抗剪承载力比按高规4.4.3条要求不宜Qi/Qi+1<0.8,若不满足应将此层强制按薄弱层处理;且不应Qi/Qi+1<0.65(A级)或Qi/Qi+1<0.75(B级)-. (SATWE不能自动处理)1.3.3 文献13规定, 层刚度比=层位移角比(与高规附录E.0.2定义相同) 当i/i+1>1.3或3i/(i+1+i+2+i+3)>1.2时, 层侧向刚度不规章;1.4 转换层刚度比计算与把握1.4.1 规范要求(高规附录E)-1.4.1.1 当转换层在一层时,层刚度按层平均剪切刚度

25、(竖向构件等效断面积比刚度)计算;1.4.1.2当转换层在二层或以上时,下上结构侧向刚度比=下部结构位移角/上部结构位移角e=1H2/2H11.3 H2H1, H1=hi+hi-m, H2=hi+1+hi+n 上部结构侧移:2=1/K2=1/Ki+1+1/Ki+n, 下部结构侧移:1=1/K1=1/Ki+1/Ki-m1.4.1.3当转换层在三层或以上时,还应满足上下层侧向刚度比要求:下层层平均刚度/上层层平均刚度=e=Ki/Ki+1>0.6; Ki、Ki+1可按地震剪力位移比计算.-1.4.2 目前SATWE计算的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比,下层结构算至基础面,与规范要求算至嵌固层不符,不能直

26、接引用,应另行手算.1.4.3 转换层位移角比把握211.4.3.1随转换层质量和刚度的增加,转换层下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差距明显增大,仅限制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比无法有效把握结构地震作用效应;1.4.3.2随转换层质量和刚度的增加,转换层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基本在增加,而转换层上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明显减小;1.4.3.3转换层上下结构层间位移角比定义:以转换层顶为参考点,挨次比较下、上相应楼层的层间位移角比值的大小,将其层间位移角比的最大值取为转换层上下结构层间位移角比。设转换层号为n, 1.4.3.4建议在7度抗震设防区,。当n>4时,该限值乘0.9折减系数。1.5 大底盘多塔楼刚度比的计算

27、与把握按文献13及广东省超限审查细则第三条规定,多塔楼结构,各塔楼与大底盘的侧向刚度比,可接受层间位移角比计算;当i/i+1>1.3或3i/(i+1+i+2+i+3)>1.2时,层侧向刚度不规章;1.6 层位移角把握与计算1.6.1 规范要求: =Umax/h1/5501/1000,计算模型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规范实质上在此规定了允许的层间极限位移:Umaxh.1.6.2 把握层间变形参数的三种表达与计算方法:-1) 层间位移角=Uimax/hi=(Ui-Ui-1)/hi;不扣除整体弯曲产生的侧移,即包括下层转角i-1产生的对本层无害的非受力的层间刚体转角位移;2)受力层间位移角

28、i-i-1=(Ui-Ui-1)/hi-(Ui-1-Ui-2)/hi-1(扣除整体弯曲产生的侧移);有害层间位移Ui=Uimax-i-1hi, 文献13给出当Ui/Ui<0.5时,层位移角可放宽至1/800;对有害层间位移角,目前未见提出具体把握指标;3) 区格广义剪切变形:ij=(i -i-1)/hi+(zi -z,j)/Lj ;Lj为区格ij宽度; i 、i-1为区格ij的i点在本、下层层间位移角; zi 、z,j为本层区格端点i、j的竖向位移.计算真实反映构件的变外形态.文献12给出相应的把握指标如下表可作参考:构件方向构件类型正常使用状态ij限值U最大值消灭部位竖向剪力墙不开裂1/

29、3600底部加强层四周柱(短柱)不开裂1/500(800)水平框架梁开裂(不开裂)1/500(750)与最大层间位移角部位相同连梁开裂(不开裂)1/500(2500)2. 刚度把握问题2.1位移比把握是层扭转刚度把握; 位移角把握是整体平动刚度把握; 周期比把握是整体扭转刚度的把握;2.1.1 刚度把握及相应计算条件如下表(参考王亚勇有关论述)刚度把握规范要求规章性定义计算条件刚性楼板地震方向平扭耦连偶然偏心位移比Um/Ua, Um/ Ua1.2规章单向×(3.3.3)Um/Ua, Um/ Ua= 1.21.3不规章单向(3.3.3)Um/Ua, Um/ Ua = 1.31.5特殊不

30、规章双向×(3.3.3)Um/Ua, Um/ Ua>1.5(1.4)严峻不规章不允许位移角E=Um/h=1/5501/1000整体平动刚度把握与位移比计算同×(4.6.3)周期比Tt/T10.9,0.85整体扭转刚度把握按单塔楼计算,其它与位移比计算同备注1.地震作用效应=考虑偶然偏心,考虑平扭耦连max,两者不迭加.2.双向地震作用时地震效应计算可不考虑偶然偏心;但计算位移比限值时要考虑偶然偏心.(文献6)3.位移把握计算接受水平荷载单一工况的标准组合;当E接近限值时,应考虑可能的组合.(文献6)2.1.2周期比Tt/T1反映结构整体的扭转刚度与平动刚度的某种比例关

31、系;当不满足规范要求的Tt/T10.9,0.85时,不要急意加大剪力墙截面,要查出关键所在,实行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1) 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有关,与全楼平均扭转刚度及楼层扭转刚度关系大;2) 剪力墙全部按主轴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较难满足;3) 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把握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上部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4) 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把握潜力不大时,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殊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5) 当上述措施均无效时,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

32、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或在结构边缘加斜撑.6) 竖向构件断面及布置的转变,同时影响平动刚度和扭转刚度,转变应把握向有利周期比方向进展;加强周边竖向构件,减弱中间竖向构件,对转变周期比有利.7) 当和要求相差不多时,可适当加大周边梁的刚度。-2.2 位移比把握争辩2.2.1 规范规定位移比把握是个相对值,对扭转刚度较弱的对称均匀结构可能过严;对平动刚度较弱的不对称不均匀结构可能担忧全.2.2.2 当层间位移角不大于位移角限值的1/3时6,依据建设部超限审查要点10, “当计算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值很小时,扭转位移比可略有放宽.”2.2.3 文献7对A级高度扭转不规章程度作了细分

33、,如下表(只列出A级高度)结构类型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地震层位移角EUm/Ua, Um/ Ua扭转不规章指标范围<1.21.21.351.351. 51.51.8>1.8框架E1/1100规章不规章I不规章I不规章II不允许1/550E1/1100不规章II不允许框架剪力墙,板柱筒1/800E1/1600不规章I不规章IIE1/1600不规章II不规章II框支层,筒中筒,剪力墙E1/2000不规章I不规章II1/1000E1/2000不规章II不允许注: 1.当弹性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限值的1/2时,适当放宽扭转不规章限值13. 2.高层建筑底部若干层,层间位移较小;当最大层间位移不超过

34、层间位移限值的1/3,且构件满足中震不屈服要求,该底层的扭转位移比允许大于1.4(或1.5).92.2.4 文献34认为对全部结构用同一指标不合理, 引入层位移限值概念,并按平均位移与位移限值比的不同,给出相应位移比要求,供设计参考.a=(min+max)/2 - a 层平均位移max=a+tmaxu; u=u/h×h,- u层位移限值max/a =1+tmax/au/a; 令a=u -平均位移与位移限值比t*=1+t1/;t*=max/a; t=tmax/a; =1/(1+t); t=1/-1; t*=1+t随变化,理论的扭转位移比要求: 当0.8时为规章结构,否则为不规章结构.0

35、.300.400.450.500.550.600.650.700.80高规规定t*3.332.502.222.001.821.661.541.411.251.41.5t2.331.501.221.000.820.660.540.410.250.40.5考虑罕遇地震变形加大,从严把握,建议随变化的扭转位移比要求如下表:0.300.400.450.500.550.600.650.700.80高规规定t*1.901.801.701.651.601.551.451.401.201.41.5t0.900.800.700.650.600.550.450.400.200.40.52.2.5结构平面存在受扭敏

36、感区和质心区22。2.2.5.1受扭敏感区大致在以质心为中心的回转半径长度外结构平面的环形带内,大致宽度为该方向结构平面长度的若干分之一;质心四周区域为受扭不敏感的质心区.2.2.5.2 在受扭敏感区内增加抗侧力构件刚度,能有效改善扭转位移比;在质心区减小抗侧力构件刚度,能有效改善扭转周期比.2.2.5.3 要重视大中震下受扭敏感区及竖向受扭薄弱部位的抗扭设计.3扭转位移角合理把握抗规第5.5.1条和高规第4.6.3条,均对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e作了规定,但存在不精确的地方:(1)框剪结构,框架与剪力墙接受同一限值;(2)全楼上下受力不同,接受相同限值;(3)对于高度超过250m的高层,e=1/

37、500,缺乏论证。3.1 竖向构件的位移构成:i层i-1层的层位移差为18:,=受力层间位移is+非受力层间位移ir;应把握的是受力层间位移。3.1.1结构最大层间位移一般发生在结构中部,该处受力层间位移不大,且;3.1.2只有底层结构的层间位移与竖向构件的受力层间位移相等,向上;3.1.3受力层间位移底层最大,沿高向上减小,;3.1.4带转换层结构,层位移角曲线在转换层消灭凹点;转换梁下柱的受力层间位移在转换层处消灭凸点;转换梁下墙的受力层间位移角在转换层处消灭凹点;3.2受力层间位移把握指标,依据国内外阅历,给出限值如下表:结 构 类 型eses框架1/500框剪,框筒板柱墙底部两层及墙1

38、/2000其它层柱1/500筒中筒剪力墙底部两层及墙1/2200其它层柱1/500框支层底部两层及墙1/2500底部加强区柱1/500其它层柱1/500注:受力层间位移角es=s/h=esr/h4扭转周期比把握14.1把握结构扭转周期就是把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位移。4.1.1以单质点结构为例,有:水平地震作用:, (4-1)扭转地震作用:, (4-2)实际上式中扭转振动地震影响系数无实测数据,是无法求得的。但从上式可得,R为楼盖的质量惯性半径。 (4-3)即扭转周期比和平动刚度与抗扭刚度比的平方根单调相关。4.1.2当结构顶部消灭扭转力矩Mt时,结构产生扭转位移: (4-4)同时,离质心距

39、离ri(xi,yi)的竖向构件产生由扭转引起的附加水平位移, (4-5)4.2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周期比验算94.2.1上部塔楼固定在裙房顶,单塔计算各塔楼周期比;4.2.2忽视上部塔楼刚度的影响,将塔楼质量按动能等效原理附加在底盘顶板的相应位置,取大底盘独立计算并验算。, , 但用动能等效原理计算上部塔楼的等效平动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现有程序不能直接计算和输加。实施有困难4.2.3上部有刚性连接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周期比验算按整体模型计算。4.2.4确定裙房与塔楼共同工作范围,按单塔楼计算。 1) 不计裙房影响;2) 平面计入23跨裙房;3) 平面计入两倍地下一层层高的裙房(沪

40、高规);4) 主楼周边450集中线与嵌固层交线范围内裙房. 5) 基于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的推断方法23(1) 裙房楼板定义为弹性板6计算;(2) 从整体空间振动简图,查看前39个振型裙房部分的反应状况, 反应显著部分即应计入部分.4.2.5 事实上,大底盘多塔楼结构自振周期混杂,实际物理意义难明确,周期比意义不大,关键是扭转位移比的验算。4四抗震设计1 抗震设计计算综述1.1 抗震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方法概述方法特点把握条件整体分析弹性静力分析1. 解结构自由振动方程;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各层地震力;3. 将地震力作用于各层偏心点,解静力平衡方程求出地震反应.1. 刚度矩阵,几何矩阵不变

41、(小变形假定)2. 断面设计考虑塑性.(梁调幅,钢筋砼受压区应力均布假定,板配筋的屈服线法等)1. 强度把握:截面承戴力设计2. 延性把握:轴压比,剪压比,受压区高度,配筋率3. 位移把握:位移比,层位移角4. 扭转刚度把握:偶然偏心,周期比5. 竖向规章性把握:层刚度比,层抗剪承载力比动力时程分析用振型迭加法求解强逼振动微分方程弹塑性拟静力推覆分析1. 竖向荷载一次施加,求出结构弹性应力作为初始应力;2. 分步施加侧向荷载,用分步积分法解结构静力平衡方程.1. 刚度矩阵按每步消灭塑性破坏状况修正;2. 接受小变形假定时, 几何矩阵不变; 接受大变形假定时, 几何矩阵每步按位移修正.1. 弹塑

42、性层位移角2. 弹塑性破坏过程3. 防倒塌把握4. 需加强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动力时程分析1. 用分步积分法解结构强逼振动方程.动力时程分析对地震波要求1. 最少一条人工波+二条实测波;2. 按场地类别或场地特征周期选波;3. 基底剪力与反应谱法比,每条波不少于65%,三波平均不少于80%;4. 记录长度不少于12s.且大于34倍自振周期.局部分析弹性应力分析1. 通用有限元分析2. 可选程序:SAP84, SAP2000, MIDAS,PMSAP等3. 需分析部位:超限框支剪力墙,连体结构连结体,厚板转换层,板柱墙结构楼面,不连续楼板应力集中区域 1.2 规范对抗震结构分析要求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43、适用范围说明水平向地震作用底部剪力法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与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建筑FEK=1Geq,Geq=0.85GE; 1相应于T1=1.7T(uT)0.5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全部多高层结构单向地震考虑扭转耦连、偶然偏心双向地震考虑扭转耦连、不考虑偶然偏心要求剪重比=VEki/Gi0.2max;对薄弱层要求1.15×0.2max水平向或水平向+竖向地震作用多遇地震弹性时程补充分析1甲类高层;2竖向层刚度比或层受剪承载力比超限(第4.4.24.4.5条);3 8度I、II类场地和7度区建筑高100m; 8度III、IV类场地建筑高度80m; 9度

44、区建筑高60m4高规第10章规定的简单高层;5质量沿竖向分布特殊不均匀的高层。(文献13定义为质量平均分布密度为相邻层的1.5倍以上)选择地震波的要求:1按场地类别(或特征周期)和设计地震分组选择不少于两组实测波+一组人工波;弹性时程分程的每条时程曲线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65%;多条时程曲线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80%;2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小于34T112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取0.01或0.02s;3地震作用效应取弹性时程分析多波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比较取大值。水平向地震作用罕遇地震弹塑性动力或静力时程分析1. B级高度的高层;2.高规第10章

45、规定的简单高层.弹塑性静力时程分析:1.目标位移可取y=2u;2.侧荷分布:倒形或矩形;3.材料本构关系:按砼规范+竖向地震作用静力法8、9度时的平板型网架和大于24m跨的屋架地震作用取Ge 的10%、20%Ge- 重力荷载代表值地震作用系数法9度时的长悬挑结构、大跨度结构和上部外挑结构FEVK=vmaxGeq,各质点按基底剪力法安排Geq=0.75Ge, vmax=0.65max1.3 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要求(高规4.8节)建筑设防类别地震作用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甲类建筑据地震平安评估结果确定按本地烈度提高一度, 9度时应适当提高;8(0.3g)III、IV场地按9+; 按本地烈度

46、提高一度, 9度时应适当提高;7(0.15g)、8(0.3g)III、IV场地按8+、9+;6、7度I类场地不提高乙类建筑按本地烈度按本地烈度提高一度(不含6度), 9度时应适当提高; 按本地烈度提高一度(不含6度),III、IV类场地再适当提高;9度时应适当提高; 丙类建筑按本地烈度(包括6度)按本地烈度按本地烈度丁类建筑按本地烈度比本地烈度略降低( 6度除外)比本地烈度略降低( 6度除外);8、9度I类场地按本地烈度降1度;7(0.15g)、8(0.3g)III、IV场地按本地烈度。 注:1.“抗震措施”指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外的全部措施;包括避开不利地段,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抗震内力调

47、整,抗震构造措施等。2.“抗震构造措施”指依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须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必需接受的细部构造要求。1.4抗震措施中的结构内力调整1.4.1 地震作用内力调整调整项目调整方法及放大系数框剪结构梁柱内力调整调整柱剪力Q=0.2Q0,柱弯矩按相应比例调整竖向不规章结构薄弱层内力调整梁柱墙支撑地震内力放大1.15转换层梁柱内力调整(包括轴力)构件抗震等级特一级一级二级备注梁内力放大系数1.81.51.25(10.2.6)配筋时框支柱轴力放大系数1.81.51.2柱内力放大系数(10.2.7-2)框支柱数<10时每根柱Q=0.02Q0;3框支柱数10,Q=0.03Q0框支柱数>10时,1,2层转换Q=0.2Q0;其它层转换Q=0.3Q0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弯矩按相应比例调整,轴力不调1.4.2 构件组合内力调整(计算条件:钢筋超强系数=材料标准强度/设计强度=1.1,超配系数=实际配筋/计算配筋=1.1)构件类型特一级9度一级一级二级三级备注框架梁剪力1.3*1.21.1*1.1*1.11.31.21.1强剪弱弯(6.2.5)(4.9.2)连梁剪力1.31.31.31.21.1一般柱柱底弯矩1.5*1.21.331*1.21.51.25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