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本 第298套)_第1页
年度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本 第298套)_第2页
年度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本 第298套)_第3页
年度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本 第298套)_第4页
年度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本 第298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山一中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I卷 阅读题l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神秘独特的滇文化公元前109年(西汉元丰二年),汉武帝刘彻为打通从四川到西域的“蜀身毒道”,发兵进攻滇国。滇王举国归附,汉武帝正式承认滇国,并赐刻有“滇王之印”字样的王印一枚。至此,滇国纳入汉朝版图。 西汉末年,汉族人大量移民云南,郡县制得到巩固,滇王的地方政权被逐步取代。到东汉中叶,滇国已完全销声匿迹了。滇国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与中原隔绝,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滇文化。滇

2、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这在青铜文化中就反映出来了。滇国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管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还是装饰品,滇国人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多只限于兵器、礼器和乐器。滇国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很少有艺术的夸张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都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滇国特有的青铜器贮贝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器内贮藏的贝壳,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

3、和印度洋,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与中原的国之重器鼎相对应,滇国也有自己的国之重器铜鼓。滇国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铜鼓原本是权力的象征,是原始部落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因此,他们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鼓。此外,铜鼓还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滇国人在制造青铜时,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知道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

4、,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图腾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图腾通常被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是灵物崇拜的一种;而图腾神则被视为保护神,他们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它是多神崇拜中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混合产物。各个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以保佑安康、兴旺、发展和威慑邪恶。中原人崇拜龙,契丹人崇拜狼,滇人则崇拜蛇,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认为自己是蛇的子孙,并因此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从蛇图腾的超人的神力(如祭祀仪式所表现的)到震慑力(如青铜兵器反映的蛇头纹钺、蛇形剑鞘),一直普及到生产、生活

5、中的蛇头纹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饰,以及蛇文身。他们视蛇为保护神,相信蛇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能驱赶邪恶和疾病。璀璨的滇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摘自百科知识)1本文认为滇文化是独特的,以下各项不能体现其独特的一项是 ()A滇国青铜的构思、内容、形式等都与众不同。B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这象征着拥有财富。C滇人在制造青铜器时,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D滇人崇拜蛇,并因此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2下列各项对铜鼓的解释,正

6、确的一项是 ()A铜鼓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B铜鼓鼓身分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分别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C人们普遍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和神灵交流。D滇国人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铜鼓,铜鼓也是他们的重要乐器。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传统礼教对滇人不起束缚作用,这在青铜文化中就有所反映。B贮贝器为滇国所独有,其中的贝壳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C图腾神被滇人视为保护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D滇人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视蛇为保护神,蛇文化在滇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

7、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

8、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 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

9、勋命乃遣柔还寺。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注:太祖:曹操。鼓吹:军中鼓吹手。文帝:曹丕。治书执法:官职。台:尚书台。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10、的一项是(     )    A. 文帝践阼  登基       B. 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 征召   C. 诚应枭县 首领             D. 诚非所以息奸省讼  诉讼、打官司     5、以下六句话

11、,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高干叛,柔自归太祖    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2、160;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

13、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道中寒食陈与义【注】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8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2)子曰:“其恕乎! , 。”

14、 (论语)(3)然则北通巫峡, ,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悼夏丐尊先生丰子恺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

15、、重庆各地。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犹忆三十

16、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

17、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

18、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

19、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夏先生与李

20、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

21、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优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

22、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

23、成的!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24、;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

25、“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_(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_(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_ 第II卷 表达题三、 语言文字应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

26、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刚说过他能处理好自己侵权这件事,现在又矢口否认,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让人实在不解。B、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凭着他绝对过人的实力,如探囊取物般地轻松夺得八枚金牌。C、有些领导干部,在会上侃侃而谈,实际工作中却述而不作,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这种工作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无可非议,关键是当网络搜索上升为“人肉搜索”时,

27、这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行为,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精神上的伤害,这与传统暴力事件性质接近,也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B新闻周刊第二十六期披露的招生内幕令人触目惊心,定向招生以往无序混乱的局面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中介人或组织明目张胆地贩卖指标。    C本田汽车社长福井威夫认为欧洲是汽车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对品质要求最为严格的市场,品质能否得到欧洲顾客的认可是出口事业成功的关键。    D由于韩朝关系今年一再恶化,导致韩朝政府间对话渠道中断。六方会谈为双方代表的接触提供了契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

28、价。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学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_,_,_,_,_,_。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学对文明进步、社会进步的作用 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 也只能使作品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文学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 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AB C    D15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20字)(6分)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

29、使用者必须立即让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急救车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答:                     &#

30、160;                                                 &#

31、160; 167、下面是关于“成才与道德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亿万家庭对未成 年人的心愿,亿万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    为人父母,(1)_?而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提高鉴别力,增强免疫力,学会自我保护。为人父母,(2)_?(3)_,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让他们学会做人,与他人和谐的相处,适应市场竞争,适

32、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自立于社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孩子有出息,家庭才幸福:(4)_,(5)_。5、 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唐山一中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

33、】C【解析】这项体现的是滇人制造技术的高超。2、【答案】A【解析】B项,原文是说“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C项,文中说的是“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D项,原文说的是“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而不是全部的滇国人。3、【答案】D【解析】A项,原文是说“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B项, 不是“为滇国所独有”,原文说的是“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C项,“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是滇人把蛇视为保护神时的期盼。4、C 县:通“悬”,悬挂,示众5、C6、C7、见译文划线部分8、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

34、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手法”2分,“赏析”3分。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如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可酌情给分。)9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分。)10、略。11.(

35、1)答E项3分,答D项2分,答A项1分;答B、C项不给分。(A文中所叙述的并非都是夏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事情;B写夏先生告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是为了突出夏先生对国运的担忧而非消极悲观; C两处错误,一是“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二是“如果学生的请愿合乎情理,夏先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并非“把学生的请愿全都当作自己的请愿”)(2)因为二位先生都博学多能(或同样深解文艺的真谛),同样具有人格魅力。(2分)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或他们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2分)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悲悯之心。(2分)(共6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36、3)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2分)对学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2分)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2分)(4)答案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2分)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生对他畏惧又敬爱。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言辞责备,只说“下次再还”。(2分)“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2分)答案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看见年纪小学生弄狗

37、他也要管。(2分)夏先生有话直说,使学生容易亲近,感激而敬爱。如放假时反复嘱咐学生 “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少花钱”。(3分)“妈妈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开导,谆谆教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凡有请愿都会告诉他。(2分)答案示例三: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喜欢。(2分)(理由可参考示例一、实例二。言之成理即可)12、答案:B。“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此处应用“名不副实”等。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探囊取物,指轻松办成某事。符合语境。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而不能说歌舞。13、答案A解析B项“反而更加变本加厉”重复赘余。C项两面对一面。应在“成功”前加上“能

38、否”。D项“导致”前边缺主语。14.D(根据语境,承接上文比较合适,然后就,这比较容易看出来。最后以结尾)15、答案:(6分)法律规定严明;避让方法合理(使用);驾车行为文明。(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16、答案(1)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2)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3)而仅仅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是不够的(4)家庭幸福了(5)社会才安定和谐17题立意分析:“心要在焉”顾名思义即心思、思想必须(应该)集中在某处。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潜心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这是一个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文题,为学“心要在焉”就要摒除杂念,尤其是功名物质的诱惑,精心深思,专心治学,正如,

39、宋张载的“心不正焉,虽学无成”。其实蒲松龄的“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也是这个道理。为人“心要在焉”就是“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为官“心要在焉”就要心念百姓,情牵社稷,这样才能政通人和。为医“心要在焉”就要凝神于医术,聚心于救死扶伤,这样才医者仁心。总之,“心要在焉”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工作精神,一种成事之大智慧。反观当下,社会风气浮躁、喧嚣,追名逐利大行其道的世风,商业社会的多种诱惑,许多人缺乏人生目标,缺乏信仰,责任感丧失,欲望太多,所以,德不立,业不精,事难成。所以这篇文章可用并列式结构,挖掘“心要在焉”的意义,或是对照式,鲜明的凸显中心,或是递进式,挖掘根源,增强中心。附:高柔传 翻译  高柔字文惠,是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