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教案修改后 (2)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教案修改后 (2)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教案修改后 (2)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教案修改后 (2)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教案修改后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 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教案修改后 (2).精品文档.第7节 人口增长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

2、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师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修主要学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

3、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板书: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推进新课师 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请同学们看图1-1-2 世界人口增长,然后思考一下问题: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板书:一、世界人口增长 师 (指图总结) 世界人口增长呈现“J”形曲线。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持续性是指世界人口的发展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阶段性是指人口增长经历

4、了古代(农业革命开始-工业革命开始)、近代(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和现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人口增长特点又存在着差异。农业革命时期,战争、灾害、疾病、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发展国家独立,工业革命创造了极大地物质财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机器工业代替了农业手工业,死亡率降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较快。师 人口增长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别的。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的差别就是空间上的差别。请大家看图1-1-1比较一下欧洲和中国在近50年之间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何在?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概念,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5、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人口增长有快有慢,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的。师 板书 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生 从1950-2000年,欧洲和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都有所下降,但欧洲的人口增长较慢,出现负增长。原因:欧洲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出生率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中国采取计划生育以来,经济有所发展,医疗水平提高,所以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减少。师 很好。(总结)20世纪60年代初,由

6、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少,这句话对吗?生 人口数量增加的多少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一个国家尽管增长率较小,但如果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数也会很大。例如,中国尽管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

7、人口可达1 0003。同理,一些国家尽管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净增人口数也较少。我们思考:为什么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代表发言:1.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2.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3.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板书:影响原因生产力是根本总结 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承转)通过对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

8、式。板书:二、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师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世界人口的变动主要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继续读教材5页第一段)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及地区分布等。第一组:“高高低”模式 第二组:“高低高”模式 第三组:“低低低”模式学生讨论后,教师对各组代表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

9、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教师作总结概括。生 阅读教材,对照表格各栏目要求讨论填表。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度模式“低低低”模式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均寿命短有所延长继续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现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原因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

10、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师 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人口增长上的分化比较明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表“1930-194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图”师 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低出生率、

11、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三低”特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过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地区。由于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属于“高低高”模式,处在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阶段。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师 世界各大洲在不同的时期人口增

12、长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请看图1-1-9,1-1-10分析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生 非洲国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亚洲和拉丁美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人口稳定增长。欧洲、北美、大洋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增长率下降。师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步入现代化的人口增长模式。师 阅读P8“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这段文字,思考:(1)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始于哪一年?计划生育以后。促进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2)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生 (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

13、、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三是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承转)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所处的阶段和类型,会影响这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师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教材图1-1-4“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师 (总结)“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低低低”人口增长

14、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

15、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课堂小结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

16、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它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

17、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教师引导区分概念: 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师 阅读教材11页和12页,总结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

18、国集团性、大批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迁移路线欧洲->美洲;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外籍工人->西亚南欧->西欧影响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过渡: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

19、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学生阅读教材图1.2-3,1-2-4思考:清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阶段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点人口频繁地迁移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迁移方向秦汉开始:黄河中下

20、游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康之难”时人口继续南迁。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原因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

21、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教材图1-2-5,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生 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 其他因素师 很对。尽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但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的需

22、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看教材)举例 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说明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即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往往表现在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如(看教材14)师 自然因素举例: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

23、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

24、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师: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民族,宗教、文化教育。(举例 教材14)其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

25、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师:大家阅读教材14页最后一段,家庭,婚姻 逃避种族歧视也对等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举例(教材14页)课堂小结:由此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的决定性因素。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的人口容量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

26、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

27、,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板书:(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教材(17页第一段)2、衡量指标:环境人口容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

28、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环境承载力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 不同自然资源对环境承载力意义不同。师 (归纳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制约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承转)但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只有建立良性循环关系,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师 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的资源的数量,与

29、科学技术水平有关,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够拓宽和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外部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利用来实现的,开放能够增大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师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看教材讲述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教材18-19) 师 举例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所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目前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

30、缓解该地区水源紧张的局面。师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哪些影响?生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师 举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人类毁坏森林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生 大面积毁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看教材18页”阅读”)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

31、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板书: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

32、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板书:(一)合理的人口容量1 概念:教材19页第3段2、特点:人口容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是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不是固定值。3.二者的区别是: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

33、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4、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师 (总结)1、自然环境的优劣 2、地域的开放程度 3、科学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看教材19-20页)2.1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

34、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板书: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图2.1-1思考伦敦城市空间结构?师 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教材24页第一段)师 看教

35、材中2-1-2、3、4、5等几幅图回答城市中有哪些不同的功能分区?生 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师 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些功能区特点?(看教材25页)师 中心商务区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建筑物以高层为主。由于城市中心地价高,建筑物一般都高大密集,而且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都高度集中。 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主要功能有商业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等。师 可见,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很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中心商务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也

36、都具有显著影响。师 (承转)从图中看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分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市区,在景观特色上,表现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也叫城市的建成区。城市除了建成区外,在周围还有一部分环状分布的郊区,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有什么(城市结构形成的原因)的形成原因?生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原因 行政原因等(看教材26-27)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请同学们思考,多数城市中,它

37、们的中心地区都是什么功能区呢? 中心商务区。师 那么,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 师 (精讲)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受付租能力的影响,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如何布局的呢?(看图2-1-10)对城市来讲 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

38、租金就越高。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商业用地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住宅用地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受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影响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工业用地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受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影响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2)其他因素I.收入 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II.知名度 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

39、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扩展、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卫生防护带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承转)在历史、经济、交通、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

40、合上,往往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式、扇形式、多核心式),并且由于城市规模,城市的结构分化也会不同。请同学们看教材P28的阅读材料,了解由于城市规模而导致的城市地域动能的差异。师 (承转)学习了城市主要功能区和空间结构,了解了中心商务区是为周围人群提供商品和各种服务的功能区,那么,你在平时购买商品时,会根据什么原则来选择哪个中心地来满足你所想得到的服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中心地理论。师 什么是中心地,中心地的等级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有级别高低之分,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师 什么是中心地的服

41、务范围呢?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服务范围即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作用的范围。服务范围大小受服务人数、周围地区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以及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叫门槛,它是服务范围大小的决定因素。六边形服务区的形成?(看教材28-29)(承转)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那么,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特别是相同等级的中心地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师 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分布的趋势,中心地位于六边形服务范围的正中间,每个六边形内的居民寻求消费时,一般选择位于这个六边形内的中心地,而不

42、是其他中心地。中心地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少。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大,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小。一个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的面积正好是下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师 回答得非常好。在一个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形态均呈六边形,但因各级中心地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不同,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现实生活中完全呈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是不存在的,受地形、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正六边形的形态会发生改变,但六边形的嵌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师 既然城市规模对城市的地域结构分化有这么明显的影响,那么其对城市各服务功能分区有什么影响呢?师 城市规模的大小可以用人

43、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表达。但由于用地规模受制于人口规模 ,所以一般城市规模用人口规模来表示。我国安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看教材p29)一般来讲,城市的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就越强。同时城市服务功能越强,城市的影响范围也会随增大,吸引的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也必然扩大。但不能认为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弱或与城市规模大小成正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及中心地理论两大问题,分析了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等,并掌握了中心地理论中六边形的嵌套规律,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多加巩固。2.2 城市化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44、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

45、、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教材32页)2、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具体反映在哪几方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主要表现在1、人口集中过程,2、地域转换过程,3、经济结构的变化(教材32页)(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

46、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城市化是世界性的潮流。20世纪世界进程化表现在四个方面的特点:(通过看表2-2-1进行分析第一个特点)(读图2-2-5分析从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分析

47、第二个特点。得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发展,出现了市区城市化;还有些国家,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主要是城乡的人口流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看表2-2-6、7分析第三个特点,读图2-2-8分析第四个特点)师 上面介绍了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巨大城市带的形成,特大城市的出现等,那城市化给我们生活的 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呢?板书 一、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主要来源于城市居

48、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出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出的尾气;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固体垃圾污染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危害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二、解决办法:(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

49、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3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教具准备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

50、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 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文化传统。板书一 地域文化的含义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师 接下来请大家看课本41页,探索的四幅图画,从画中的建筑和景色,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师 是不是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的建筑风格、那么这种地区文

51、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称为地域文化。师 (精讲)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长期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师 (承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城市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板书: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看教材42页-43)第二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

52、域的概念、类型。4.农业成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分析,培养读图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类的生产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活动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周边地理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

53、学习一下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问:阅读探索“杜能农业区位论”,思考杜能是怎样建立农业区位论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答案)板书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师 在看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区位,什么叫农业区位?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即分析区位条件。 农业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

54、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师 既然农业区位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那么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收到那些要素的影响呢?生: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地形,还有市场交通,政策等。师 很好。可以概括为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那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看教材48-49)板书 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的类型师 正是由于上面我们介绍的各种要素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世界上不同的地域类型。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世界上目前有多少种地域类型。生 13种。师

55、 很好。由于长期以来,土壤地形以及纬度海陆位置决定自然界不同的基本投入,加之人类社会对于农业的不同投入,目前世界上共有13种地域类型。他们代表着环境条件,动植物种类,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从发展阶段看,我们可以将农业地域类型分为3种···(看教材51页),下面我们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中各举例来介绍。(看教材51-54)1、 迁移农业的分布 与其他农业相比有什么特点 这种农业生产的大体过程,这种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2、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与迁徙农业的不同在于耕地是持续种下去的,主要分布,主要作物,影响。3、 现代混合农业 出现的原

56、因,主要分布,澳大利亚 小麦绵羊混合农业生产模式的分析介绍。师 农业生产活动与人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会从不同角度对地理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这个问题。板书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56)1. 农田不断扩展,取代大片森林和草原,对地球地貌产生了深刻影响。2. 森林的砍伐,草原的开垦带来了沙漠化的扩大。3. 农业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3.2 工业区位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工业的主要区位;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