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97_第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97_第2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97_第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97_第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9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文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一、伤仲永王安石背景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

2、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

3、代耕田为业。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题写。不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但作者

4、竭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 聚、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读书人观赏。 秀才: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 文理:文采和道理。可:值得。“立就”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邑人:同县的人。邑,泛指一般城镇,大

5、曰都,小曰邑。奇:以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为奇。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父亲去做客, 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或:有的(人或物)。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其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 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样有利可图, “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日:天天。扳(pn):同“攀”,牵,引。环谒(yè):四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

6、变化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余:人称代词,我。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这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身在异乡却“闻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异古今难得。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称(chèn):相当。闻:名声。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

7、自:从。从“生五年”啼求书年,(我)从扬州回来, 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速。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焉:他,此指方仲永。泯(mn)然:消失。指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 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8、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天赋的才华使他胜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 的人,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人才。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一人才。 般有才能的人,再突出其不俗。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最终。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天、人对举,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 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不至:没有达到。教育。 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害。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彼其:他。再次强调天他接受了

9、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 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成为普通的人; 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 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较之方仲永,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 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怕都不能够吧?(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

10、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200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

11、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简省,以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 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

12、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感受。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受之天”与“受之人”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即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真难以企及。二、木兰诗背景简介“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

13、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复:又。当户:对着门。惟:只。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唧唧,唧唧,织

14、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忆:思念。何所思:想什么。一问一答,虽无正面回答问题,但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了突出强调作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贴(tiè):军贴即军中文告。可汗(kè hán):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称号。点兵:征兵。军书:征兵名册。十二:表示多数,虚指,下文“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与下文中的“阿爷”均指父亲。“大点兵”、“十二卷”说明军情紧急,“卷卷有爷名”写出木兰父亲的骁勇

15、善战,反衬木兰是将门虎女。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木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鞯(ji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东市买骏马,西市

16、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旦:早晨。溅溅(jin jin):水流声。“不闻爷娘唤女声”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父母充满了依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黑山:与下文的燕(y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ji ji)马叫的声音。两个“旦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

17、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关山:关隘,山岭。度:过。“万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朔:北方。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此二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

18、铁衣。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后才得胜而归。(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天子:即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殿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十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赫赫。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很多很多。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19、,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千里足:千里马。“不用”、“愿”显示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霍霍:磨刀的声音。以上三句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弟

20、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ó):穿。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颇富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

21、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傍地走:挨在一起在地上跑。安能:怎么能。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

22、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释,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赏析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这首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

23、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

24、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三、孙 权 劝 学资治通鉴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借鉴。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今属陕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一职时着手编纂此书,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体例完密,取舍精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

25、作,而且文笔简洁,又富有叙事文学的特色,故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周瑜病死,鲁肃代之。不久,刘备夺取益州,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初,权谓吕蒙曰: 初:当初,时间名词,用于追叙往事。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谓曰: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指掌管军事。 孙权对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以:用。务:事务。 “辞以军中多务”即“以军中多务

26、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吕蒙推辞。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欲:想要。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往事:指历史。耳:罢了,语气词。 孙权指点学习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卿言多务,孰若孤? 言:说。孰:谁、哪里。若:比得上。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孰若:用于表示比较的反问句中。孤:君主自称。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为:认为。所益:收获,好处。我经常读书,自认为

27、大有益处。” 孙权以自身的经验强调要加强学习。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就:从事。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第一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开始学习。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及:到了的时候。过:到。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 寻阳:地名。论议:谈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今者:现在。才略:才干,谋略。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 非复:不再是。吴下:地名,吴县。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阿蒙:名字前加上“阿”,表示亲昵。 鲁肃发现吕蒙学习后大有长进。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读书人。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28、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长兄,尊称。见事:认清事物。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了呢!” 何:怎么。之:助词。乎:呢,啊,语气词。 吕蒙显出自豪之情,并调侃鲁肃。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遂:于是。拜:叩拜,行礼。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鲁肃喜吕蒙见识长进,遂与之结为好友。第二层:写吕蒙大有长进,鲁肃与他结为好友。赏析 二段人物有无对比?吕蒙学习长进神速,与他并不想治经成博士有无关系,这是否也有欣赏的价值?本文记事简练,语言风趣。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论议两个片断,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

29、接着就写出结果,把过程略去不写,突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语气显得幽默、风趣。资治通鉴虽是史书,但所刻画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的孙权豁达大度,吕蒙机敏精干,鲁肃忠诚厚道,短短百十字,却给读者留下丰厚的印象,让人回味不尽。这都得力于作者取材的精当和对语言的锤炼,值得我们借鉴。这个故事还给后人留下两个富有启发性的成语:“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它们启示后人:读书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学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功的必由之路。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青年学生,不是可以从中悟出一点道理吗?四、口 技林嗣环背景简介本文选自

30、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但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善于,擅长。者:代艺 会宾客大宴, 会:适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 人。“善”字贯通全篇, 正赶上(有一家) 逢,赶技的人。

31、 是概括全文的关键性字眼。 大摆酒席,宴请 上。宴:宾客。 宴请。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介词,在。 施八尺屏障。 施:放置。 口技人坐在客厅的东北角, 厅事:厅堂。 设置八尺宽的围幕。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桌:一张桌子。不用量词, 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里面仅有一张桌 下同。而己:罢了。连用四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 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衬托艺人技艺的高超。众宾团坐。 团:聚集,围 少顷,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 少顷:一会儿。众多宾客围坐 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 但:只。在围幕四周。 一拍, 闻:听见。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然:的样

32、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 演出前的静谧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人敢大声说话。 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也体现了宾客的 向往之情,为后面的精彩表演埋下伏笔。 这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道具和表演前听众的反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遥:远。吠:狗叫。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 惊觉:惊吓而醒过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来。表演开始, 摹拟一家人深夜惊醒的场景,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既而:过了一会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 儿。啼:放声哭。

33、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 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 亦:副词,也。 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两处的“乳”字 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连续不断词性不同。前者 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 地说话。为动词,喂奶; 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后者为名词。 当是时, 当:值,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正在这时,在。是: 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此,这。 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叱:大声呵斥。毕:都。满坐宾客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 备:具备。表演内容种维妙维肖的声

34、响全都有了。 生活化,使人如临其境。声音由少变多,体现口技者技艺的高超。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副词,极。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 这里写听众的反应。“伸颈”、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 “侧目”说明听众专注倾听,深 被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 在这一段中,“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相继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他们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转大,由简到繁。最后五种声音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未几,夫齁声起, 未几:时间副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没有多久,丈夫的鼾 词,没有多久。 妇人哄拍小

35、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声响起来了, 齁(hu)声: 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 鼾声。 索作响,有盆碗一类的东西被打翻,作索索,盆器倾侧, 倾侧:倾斜歪倒。声音由闹转静。 妇梦中咳嗽。用鼠声衬托宁静,既充满生活的气 妇人在睡梦中咳嗽。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sho):略微,稍微。稍稍:渐渐。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 侧面描写观众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慢慢坐端正了。 随表演内容变化心态,说明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在这一段中,“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

36、,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忽”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 字陡然掀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起骇浪险 峰,构成表演的巨大波澜。俄而百千人大呼, 俄而: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会,有成百上千 一会。 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的人在大叫, 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间(jiàn):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作:起,这 又夹百千求救声,夹杂。 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 里

37、是响起来 又夹杂着成百上千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 的意思。 人的求救的声音,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许许:拟声词。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 曳:拉,拖。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 凡:凡是,一切。声音纷繁复杂,逼真地再现了火灾的场景,把表演推向顶峰。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即使。 人有百口,口有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 端:某一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 种。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明,说出。议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 论句,用夸张手法

38、称赞 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不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 口技“妙绝”。 惊惶变色,离开座位,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席, 于是:在这时。 奋袖出臂, 奋:本义尽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色:脸色。 挽起袖子, 全力举起的 两条腿发抖,几乎都想抢 露出手臂, 意思。这里 先逃走。 译成捋、挽。股:大腿。几:几乎。走:逃跑。侧面描写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他们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衬托了口技的高超。 这一段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慌乱纷杂的声音由少转多,所有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张气氛,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 忽然抚尺

39、一下,群响毕绝。 毕:完全。撤屏视之, 之:代指 一人、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 绝:断, 撤掉围幕一看,围幕里边。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 停止。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再次写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 又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事物。这一段与第一段呼应,再次点出表演道具极为简单,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赏析】口技“一文兼二体”,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

40、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全文围绕着一个“善”字,层层展开记叙,描写和议论,仅用三百来字就把口技之“妙绝”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落笔扣题,先总体概括全场的气氛和景象,为下文的表演埋下伏笔。中心部分,正面写“善”,生动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三个场景:一家人深夜惊醒后的喧闹场景;闹而复静的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场景。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

41、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万簌俱发,莫名其端,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口技“妙绝”除了依于文笔描写精彩,说明精当外,还赖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艺术,尤其是侧面描写的运用,有力地烘托了正面描写。如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表明作者依靠的是技巧,而绝不是借助于众多外物,更没有作假之疑;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描写,无不形容尽致,犹如身临火灾现场。作者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善”,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

42、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总观全文,情节完整,波澜起伏;结构严谨,开阖自如;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采;语言简炼细腻,形象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背景简介山海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疑信参半,问题最多的一部书。史记·大宛列传有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知从司马迁时,便已怀疑山海中记载异事太多,认为只是神话式的描述,不足取信。但是它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传说,对古代史地,民俗、神话、中外交通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山海经作者不详,共有18篇,各篇著作时代变没

43、有定论,近化学者多认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出自于一个时代,其中14篇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本文节远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走:竞跑,赛跑竟然“与日相逐”,夸父的豪迈与气魄令人敬佩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河:黄河。 饮于河渭:状沿后置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去喝;北:名词当状语,向北。泽:湖路途的艰难由此可知,夸父的执着也更加彰显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到北方去喝大湖中的水。至:到。道:名词当状语,在路上。悲哉,夸父!壮哉,夸父! 。;吼同 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到,就在路

44、上因口渴而死了。其:他的。邓林:“邓桃”古音同,邓林即“桃林”。状语后置浪漫主义的结局让人遐思无限弃其杖,化为邓林。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它化成桃林。赏析夸父逐日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表现了夸父执着顽强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坚定信念。我们可以追随这来自远古的质朴文字,展开想象去寻找这位超凡的巨人在苍茫天地之地,“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陶渊明读山海经),他以无比的执着与顽强“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柳宗元行路难),一直追赶到日落之处。然而,遗憾的是力有不逮,道渴而死;即使离开了人世间,他的精神也给人巨大的鼓舞,他将遗留下的手杖,化作万顷桃林,为后世造福

45、。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魅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思。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月”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与气魄。两小儿辩日列子背景简介列子,作者相传为周朝列御寇(前450? 前375?)。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现在所见的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唐化以后,被列为道教经典之一。思想驳杂,既有宣扬顺应自然,安于命运的无为思想,也有宣扬生命有限,应纵情享乐的颓废观念,但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化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上古神话与古人寓言的集大成者。东:到东方,名词当状语。辩斗:

46、争辩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去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原因。第一段:交待故事的起因,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问他们争辩的原因。开篇简洁,却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以:以为,认为去:距离,相距而:表并列关系。一小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一小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另一个孩子以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及:到则: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象车盖,到中午就象盘孟(那样小)。为:是。此不为远着小而近者大乎?这不是远的(显得)小,近的

47、(显得)大吗?沧沧凉凉:清凉寒冷。汤:热水。则:就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那中午时,(热得象把手)伸进热水里。”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不是近的热远的凉吗?第二部份:写两小儿各有申述所持看法的根据,反驳对方的看法。两个孩子善辩,常用反问句增强辩论色彩,显得坚决而有力度。决:判断则:就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就:谁。为: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第三部份: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由此引发启迪。赏析 两小儿辩日记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远近,就连知识渊

48、博的孔子也不能决定谁是谁非。本文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问他们争辩的原因;然后由两个小孩分别提出结论及其原因,简洁明了;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同时,这个故事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首先,知识无穷,即使博 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不可盲目自大,否则只会自取其辱。其次,人们从小就要乐子思考,善于思考,学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质疑、学习。 六、狼蒲松龄背景简介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部名为聊斋志异的奇书。“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491篇,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小说的题

49、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因此在许多鬼狐的故事中,作者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病,表达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一部思想和艺术水平都很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栅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本文写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劈狼首,击毙两狼的故事。阅读时要认真体会人狼相斗中狼的凶狠、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及人(屠户)的勇敢、聪明和睿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屠:本义是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 畜为职业的生意人。晚:傍晚、黄昏。止:副词,剩下一些骨头。 仅、只。于可写可不写中写“肉尽”,一可突出 “剩骨”,二则强调狼之贪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