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教材第2页例1、例2和“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2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4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5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看到的图形,摆出几何体。难
2、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教具准备小正方体若干,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如何画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图形,回顾一下,你能画出下面图形从左面、正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吗?二、学习新课(一)课件出示教材例题1。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几何图形。(1)分组活动。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2)探究结果汇报。明确: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
3、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3)得出结论。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提示: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2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呢?(1)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2)汇报探究结果。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
4、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3)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二)教学教材例题2。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从前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2探究结果汇报。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
5、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兰兰所观察的几何体是上面的图形。3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三)出示教材第2页“做一做”。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14题。第1题:上正左第2题:(1)用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可能是:(2)能确定,摆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第3题:摆成的几何体如
6、图所示:第4题:(1)从正面看是;从左面看是。(2)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和一样,用5个小正方体摆,有7种不同的摆法。(3)略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还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板书设计观察物体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教学反思1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准备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2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7、。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得关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图形的理解和感悟。3通过观察物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难点。第二单元1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6页例1、例2、例3)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难点: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和除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填一填,算一算。30×6042÷21×4360 ÷44035×5 77÷1137÷14 22÷7二、学习新课(一)出示教材第5页例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12÷26 8÷32230÷65 19÷7259÷51.8 26÷83.25
9、20÷102 21÷21163÷97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1分小组进行观察,并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12÷2620÷10230÷6521÷21163÷97第二类8÷32219÷7259÷51.826÷83.252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1)教师引导并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
10、的因数。(2)学生尝试。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3)深化认识,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发现: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的倍数,6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归纳: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二)
11、出示教材第6页例2。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18÷118,1是18的因数;18÷29, 2是18的因数;18÷36, 3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18。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18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3用图示法表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也可用下面的图来表示18的
12、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明确: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也可以表示如下:(三)出示教材第6页例3。1学生独立思考找2的倍数的方法。(方法一)用乘法。2×12,2×24,2×36,(方法二)用除法。2÷21,4÷22,6÷23,2用图示法表示2的倍数。3
13、从上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归纳:(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4题。第14题:略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认识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例1: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例2:18的因数有1,2,3,6,9,18。用图表示:18的因数例3:2×122×242×
14、;362×482÷214÷226÷238÷242的倍数有2,4,6,用图表示:2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学反思1在导入的过程中,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除法算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把所给的算式按照特点进行分类,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后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而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
15、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3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识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4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地找的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22、5、3的倍数的特征第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运用
16、2、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教具准备百数表,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75,18,62,21,90,60,45,50。二、学习新课出示教材第9页例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
17、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组织交流。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下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
18、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下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
19、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3)认识奇数、偶数。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1来表示奇数。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
20、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280,8100。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第1题:奇数:33,335,123,881,8
21、089,565,677。偶数:98,0,1000,988,3678。第2题:(1)55(2)0(3)100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教学反思1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和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和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
22、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例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2使学生能够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教具准备课件PPT、百数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是不是也和2、5一样有明显的特征呢?二、学习新课出示教材第10页例2。(1)下表中哪些数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2)横着看,圈起来的前10个数,个位分别是哪些数字?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3、只看个位行吗?(3)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明确: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归纳:2、5的倍数特征的方
24、法对探索3的倍数不适用。2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1)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2)举例验证3的倍数的特征。12,123;15,156;18,189;3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我们只要看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3的倍数:2496
25、24后面可以加0、 3、 6、 9;58的后面可以加2、 5、 8;47的后面可以加1、 4、 7;96的后面可以加0、 3、 6、 9。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探索3 的倍数的特征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教学反思学生是在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学生肯定会受2和5倍数的特征影响,从个位观察找3的倍数的特征。而不会考虑各个数位,所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还需要借助百数表引导一下学生自主探索3的倍数各数位之间的关系,再举例验证。3质数和合数第1课时质数和合数
26、教学内容认识质数和合数。(教材第14页及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100以内的质数。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和合数。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观察这些因数你有什么发现?25712493613二、学习新课认识质数与合数。1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1)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
27、类。明确: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2)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只有一个因数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的数12,3,5,7,11,13,17,194,6,8,9,10,12,14,15,16,18,20(3)归纳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提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2找出1
28、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出示教材第14页例1)提问: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思考: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还可以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之后,将100以内的质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并制成质数表:100以内的质数表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13题。第1题:(1)不正确。理由:如9是奇数但不是质数。(2)不正确。理由:如2是偶数但不是合数。(3)不正确。理由:如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4)不正确。理由:如2是质数,它与任意一个其他质数的和都是奇数。第2题:质数:37,41,6
29、1,73,83,11,47合数:27,58,95,14,33,57,62,87,99奇数:27,37,41,61,73,83,95,11,33,47,57,87,99偶数:58,14,62第3题:第一组是3和7;第二组是7和13;第三组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对质数和合数的认识有哪些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做合数。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学反思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0、。课堂上,应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第2课时奇偶性教学内容奇数、偶数和的性质。(教材第15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准确判断两个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总结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的区别与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和敢于探索科学的精神,充分展
31、示数学的魅力。重点难点重点:判断两个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正确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我们来一起玩一个游戏,有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偶数卡片,另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奇数卡片,游戏规则是: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为什么?二、学习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阅读理解】从题目中找出有用的信息。题目要求对奇数和偶数的和做一些探索,可以把问题表示成
32、这样:【分析与解答】(1)随意地找了一些奇数和偶数,把它们加起来看一看。例如,336,134, 235, 347,538 通过分析这些例子,总结出结论: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2)根据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依此类推,我们组总结出结论: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3)通过画图探究结论。通过画图推出结论: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回顾与反思】用较大的数进行验证:534319853所以奇数偶数奇数。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6题。第4题: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33、15;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第6题: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也为奇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乙队人数也为偶数。四、课堂小结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奇偶性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教学反思1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是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使学生通过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
34、,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第三单元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长方体教学内容认识长方体。(教材第2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难点:学会求长方体的总棱长。教具准备课件PPT、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
35、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下面这些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2下面这个图形你认识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图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二、学习新课1认识长方体。出示教材第18页上面内容。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1)认识长方体的面。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面。(2)认识长方体的棱。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课件出示教材第
36、18页例1。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探究结果。(1)长方体有_6_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_长方形或正方形_(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_相对的面完全相同_(4)长方体有_12_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_相对的棱_(6)长方体有_8_个顶点。 总结:通过大家的观察和讨论,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拿出学具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
37、小棒,怎样做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在制作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归纳总结: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略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五”第13题。第1题:(1)正面是长方形;长是24 cm,宽是9 cm;和它相同的面是后面。(2)右面是长方形;长是12 cm,宽是9 cm;和它相同的面是左面。(3)上、下两个面。第2题:(203040)×4360(cm)第
38、3题:(1)3条(2)在上面和下面中,与a过相同顶点的4条棱与a相交并垂直。(3)3条发现:长方体中,每条棱都有3条棱和它平行,每条棱都有4条棱和它相交并垂直。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长方体长方体教学反思1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2引导学生多
39、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第2课时正方体教学内容认识正方体。(教材第20页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2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正方体的
40、特征。难点: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具准备课件PPT、正方体实物模型。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过长方体,当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它又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二、学习新课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提问: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追问: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来探究正方体,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出示教材第20页例3)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并汇报:(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2
41、)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3)正方体有8个顶点。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长度相等。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提问: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投影展示:形体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面积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正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教师
42、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图表示为: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略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认识正方体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正方体正方体教学反思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而已。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长方
43、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324页及例1、例2)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难点:能正确计算给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具准备课件PPT、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展开图、彩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像药盒、牙膏盒、鞋盒、酒盒等,比如下面两个正方体
44、和长方体的纸盒,工人师傅在制作它们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二、学习新课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出示教材第2324页内容。(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如图1)。 长方体的六个面 正方体的六个面 图1图2(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正方体展开图(如图2)。(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
45、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总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例1。(1)理解分析,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明确: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2)尝试独立解答,然后集体交流反馈。明确: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07×0.40.7×0.40.5×
46、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归纳: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
47、;高宽×高)×2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例2。(1)理解分析,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明确:这个正方体墨水盒的表面积。(2)尝试独立解答,然后集体交流反馈。明解:正方体的表面积只需要一个面的长、宽,用一个面的面积乘6,也可以用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表面积。65×6.5×6127.5(cm3)归纳: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0.75×1.60.75×0
48、.50.5×1.6)×24.75(平方米)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实际问题教学长
49、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关于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1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
50、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难点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2)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二、学习新课1认识体积的概念。出示教材第27页内容。(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2)实验证明。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
51、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3)观察比较。观察下面的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总结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4)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明确: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明确:计量
52、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 cm3、 dm3和m3。(3)认识体积单位。猜一猜1 cm3、1 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 cm3的物体。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 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 dm3大小的物体。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第1题:长度面积体积不同之处:意义不同。测量范围不同:长度是指物体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所占平面的多少或表面大小;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计算方法不同。第2题:9 cm38 cm36 cm34 cm3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设疑,杯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自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办公家具的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
- 现代生活节奏下的胃肠疾病预防教育
- 生产制造中的绿色技术升级路径与策略
- 基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研究
- 生产安全监督与危机管理一体化建设
- 生态农业发展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影响
- 现代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国际对比研究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5 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1
- 9 生活离不开他们 第一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001
- MOOC 材料科学基础-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帕金森病的言语康复治疗
- 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调研分析报告
- 上海星巴克员工手册
- 复产复工试题含答案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 售后服务经理的竞聘演讲
- 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完整版)
- 慢加急性肝衰竭护理查房课件
- 文件丢失应急预案
- 全球职等系统GGS职位评估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