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肝功能检查指标临床分析肝脏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而我国事一个肝病大国,肝脏疾病的发病率已居世界第3位。比较常见的肝脏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酒精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而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而这些异常均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体现出来。其检测指标有很多如: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它们主要是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的指标。 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它们主要是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这些主要是
2、反映肝脏储备能力的指标。 四:血清蛋白电泳,其主要是反映肝脏间质的变化的指标。 五:凝血酶原的活动度也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存活的肝细胞比较少,释放到血液中的转氨酶很少,随着病情的恶化,转氨酶反而会降低。由于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如果释放的酶全部保持活性,只要1%的肝细胞坏死,便足以使血清中的酶活性增加1倍。
3、又由于肝细胞内转氨酶浓度比血清高1000 5000倍,肝细胞内转氨酶也可由于此种浓度差而泄漏入血中。因此,血清转氨酶活性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谷草转氨酶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但肝脏损害时其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40/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丙/谷草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二、-谷氨(酰转肽酶(-GT)-谷氨(酰转肽酶(-GT) 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肾内最多,其次为胰和肝,胚胎期则以肝内最多,在肝内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GT主要来自肝脏。正常值为350/L(-谷氨酰对硝基本胺
4、法)。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在急性肝炎时,-GT下降至正常较转氨酶为迟,如-GT持续升高,提示转为慢性肝病。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三、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肝脏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浆内主要的蛋白质几乎全部由肝脏制造。肝脏合成的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大部分白蛋白、球蛋白也由肝脏产生。肝脏尚能合成酶蛋白和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质,凝血酶原、V
5、、VII、IX、X因子等。血清蛋白测定主要包括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值。其正常值为:总蛋白6080g/L、白蛋白3550g/L、球蛋白254 0g/L、白/球比值为1.52.5。白蛋白减少,白/球比值降低,甚至倒置,是肝硬化的特征。但在代偿良好的肝硬化患者,即使已出现显著增高(球蛋白血症),白蛋白的减少也往往属轻度,而当肝硬化患者已届失代偿期时,白蛋白即显著减少。测定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浓度,可作为判断慢性肝病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肝硬化病人如总蛋白低于60g/L,白蛋白低于30g/L,提示预后欠佳。四、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的骨、肝、肠、胎盘等组织中。ALP特点是
6、源起于肝的同工酶,反映肝分泌功能。正常值为313/L(金-阿氏法),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碱性磷酸酶于70%的肝硬化患者可见增高,小结节肝硬化时,常正常或轻度升高,大结节肝硬化时往往显著升高。肝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时,常明显升高
7、,但血清胆红素不一定升高。ALP和ALT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五、胆红素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功能障碍,均可引起黄疸。检查胆红素代谢情况对测定肝功能,尤其是黄疸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正常值:总胆红素419mol/L、直接胆红素07mol/L,二者之差为间接胆红素。肝脏疾病时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常常反映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由于直接胆红素不能由肝细胞和胆管排出,以致血清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值升高显著;而肝细胞性黄疸时,由于同时有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障碍,以致血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升
8、高,但升高不如胆淤积性黄疸明显;临床上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的疾病主要有溶血、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和旁路胆红素血症。肝硬化时总胆红素血症常表示肝细胞受损较重。若在肝硬化基础上血清胆红素明显上升,提示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病变活动;若胆红素升高而ALT、AST正常,表示刚在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功能耗竭;血清胆红素升高而-GT下降时,预后更为不良。肝硬化黄疸的发生可能为: 1、肝细胞坏死。2、并发肝内胆汁淤积,或有溶血时常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六、甲胎蛋白(AFP)AFP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蛋白,系肝细胞内粗面内网核糖颗粒所合成,胎儿出生后,血清AFP浓度下降,几个月至1年内降至正常,正常成
9、人肝细胞失去合成AFP的能力,因此血清中含量极微(一般<20g/L),除肝细胞癌可显著升高外,妊娠、胚胎癌如睾丸癌、卵巢癌和极少数胃、胰、胆管、结肠直肠癌也可升高,但其绝对值不如肝细胞癌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有AFP的分子变异体,亦可有一过性升高。因此血清AFP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与超声检查才有诊断意义。1、血清AFP对肝细胞癌有特异诊断价值,尤其是动态变化测定,如AFP连续4周阳性(>400g/L),同时ALT正常,并且排除上述其他疾病,可以诊断肝癌,其阳性率可达60%80%。2、可用于高危人群的肝癌普查。上海市曾于19711976年对196万人进行普查,发现肝癌300例,其
10、中亚临床肝癌134例,占44.4%,对早期发现肝癌,尽早治疗意义很大。3、AFP还可用于评定手术或其他方法的疗效,判断预后。手术彻底切除者,AFP在2个月内转阴,如遗留残余或局部复发或转移,AFP多不降至正常或降而复升。4、可以用于判断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癌肿的大小。AFP阳性者以分化程度II级及III级最高, I级及IV级均低,肝癌坏死程度严重者AFP亦低。血清AFP浓度亦与肝癌的大小有关。<3cm者阳性率仅25%50%,4cm者多达400g/L以上,5cm时常突升高至7001000g/L,因此对小肝癌应辅以其他肝癌标志物及超声检测。多发性结节型AFP阳性率为53.8%,巨块型为62%
11、。5、在各种肝炎及肝硬变时,AFP可见一过性增高,但经治疗肝功能恢复后,AFP也随之降至正常。七、胆碱酯酶(CHE)胆碱酯酶是一类糖蛋白,以多种同功酶形式存在于体内。一般可分为真性胆碱酯酶和假性胆碱脂酶。真性胆碱酯酶也称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间隙,特别是运动神经终板突触后膜的皱摺中聚集较多;也存在于胆碱能神经元内和红细胞中。此酶对于生理浓度的Ach作用最强,特异性也较高。一个酶分子可水解3×10分子Ach,一般常简称为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广泛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血浆、肝、肾、肠中。对Ach的特异性较低,假性胆碱酯酶可水解其他胆碱酯类,如琥珀胆碱。正常人血清胆碱酯
12、酶用比色法测得含量为130310单位/升。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1、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肝炎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2,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八、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
13、酶是一种糖酵解酶。乳酸脱氢酶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其中以肾脏含量较高。乳酸脱氢酶是能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正常人血清中LDH2,LDH1。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临床意义有:1、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
14、值升高。 2、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骨骼肌损伤时LDH5都会升高。 3、患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坏死等病LDH1也可升高。九、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脏、胰脏、肾脏、脾脏、脑、肺脏、骨骼中等,但人体血清中的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于肝脏,因而它同转氨酶一样,主要是为了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1、乙肝:主要有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病毒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不仅仅要进行降酶,还要从根本上解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即做相应的抗病毒治疗!2、肝硬化:当肝纤维化产生,肝脏逐渐变硬,就会慢慢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胆汁性
15、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3、肝癌:这时候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会比较厉害,症状也相对会比较明显。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4、脂肪肝:脂肪肝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能引起谷氨酰转肽酶的升高,不过升高不太明显。5、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6、其他
16、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十、血清胆汁酸(TBA)这是近些年来新开展的一项检测肝功能损害的比较灵敏的指标。目前限于测定总胆汁酸,正常值为010mol/L。胆汁酸是由肝排泄的主要有机阴离子,其代谢情况主要受肝脏所控制,因此能较特异地反映肝脏的功能。当肝功能损害时,血清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因此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乙肝两对半检查指标临床分析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以乙型肝炎尤为突出,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是目前临床上最为普及的乙肝病毒学检查的指标。肝脏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总会在体内尤其是血清中留下痕迹,通过对这些痕迹的检测,就可以知道是否感染了乙肝
17、病毒。这些所谓的痕迹就是我们常说的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乙肝五项反映乙肝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 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通常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对半”。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结果只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判断,只能判断体内有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有没有抗体,分辨受检者是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但并不能确诊是乙肝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或是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其他疾病。1、HBSAG乙型肝炎表面
18、抗原 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的外壳部分,由蛋白质所组成。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26个月,谷丙转氨酶升高前24周出现。急性持续时间小于6个月,慢性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临床多和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由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属于HBV的外壳蛋白,不含病毒核酸成分,本身不具传染性,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过程、传染性强弱及预后倾向。所以,其临床意义需结合其它检查项目综合判断。阳性,见于慢性HBSAB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2、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病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以后,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蛋
19、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保护性抗体),可持续数年。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乙型肝炎、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以及注射乙型肝炎疫苗、HBSAB免疫球蛋白后等。3、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是乙型病毒核心颗粒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为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之一,代表着传染性高低,阳性则说明传染性较强。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急性持续时间小于10周,慢性持续时间大于10周。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此外、HBSAG和HBE
20、AG双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有80%100%将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HBEAB乙型肝炎E抗体出现于HBEAG阴转后,代表传染性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表明病程较长。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慢性乙型肝炎(48。3%)、肝硬化(68。3%)、肝癌(80%)等。此外,HBEAB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中可有20%感染乙型肝炎病毒。5、HBC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刺激肝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是乙肝病毒抗体系统中出现较早的抗体,常继HBSAG、HBEAG之后出现,对乙无保护作用,传染性强,持续于急、慢性感染期。临床用酶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检验。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有既往感染史者。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可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形成相应的抗原、抗体。主要有乙型肝炎E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由于乙型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