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课堂学习过程_第1页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课堂学习过程_第2页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课堂学习过程_第3页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课堂学习过程_第4页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课堂学习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课堂学习过程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我校教师亲自播种、培育、开花、结果的土生土长的教学方法,是我校的教学特色之一。它的要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一定的导学情境,学生循导而学,教师为学而导,双向交流,积极互动,实现教学目标。它的核心是“导”,“导”就是创设一个个的“引导、启发、领入”的教学情境,它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果说一个个的教学环节是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导”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红线。下面就按照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环节阐述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讲内容,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它虽然只

2、有几句话或几分钟,却对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案例一 “物质的量浓度”导入物质的量浓度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化学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非常抽象,初学时学生不容易掌握,而且容易混淆。我是这样引入的: 复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目的是为导入“物质的量浓度”作准备。 将5gNaCl溶于100gH2O中,求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目的是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实际运用,巩固溶质质量分数概念。 取多少克上述溶液才能使其中含有2gNaCl? 目的是让学生觉得溶液的称取并不方便,一般

3、是用量取的方法。 取上述溶液20mL,其中含NaCl多少克?学生无法知道,引起认知冲突。这样引入的好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比较低,感到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仅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不够的,有必要知道“量取了多少溶液就知道其中含有多少溶质”,即对新课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时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而且新引入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和原有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作对比并进行换算。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形成了知识迁移,使学生的思维很平坦地过渡的新知识、新内容上来。案例二 “实验室制氯气”的导入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般是从物质的性质导入的,没有新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用了一段化学史导入新课:“17

4、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能生成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吸入这种气体觉得很难受,舍勒还发现这种气体能使鲜花褪色,能腐蚀金属。今天,我们就来重复这个实验,并研究这种黄绿色气体的结构和性质。”从而把学生领进新知识的大门。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它们所接受的内容往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虽然不可能完全重复前人探索的历程,但他们对前人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经历的曲折感到由衷的敬佩。很想知道科学家当年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意味深长地讲述一点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唤起对新课的兴趣。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导入新课时,一方面要注意

5、教学内容形式的新颖,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新颖,适当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以利刺激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满足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兴趣,产生自愿学习的强烈动机。 无论哪一课,也无论哪一种课型都少不了导入,只不过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有所不同。新课的导入是否符合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主要看它是否体现了下列要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富于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感到突然,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导读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导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6、,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读书是指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又是学生最忽视的环节。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阅读只对学文科有用,对学理科没有用。以至于读书时普遍只是翻翻书、看看黑体字,不爱读、不会读、“一目十行,一看而过,一说就错”,这是造成基础不扎实的主要原因所在。同时学生不爱读教科书,不会读教科书,也是缺乏阅读热情、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造成的。案例三 “催化剂”概念导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

7、内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催化剂”是初三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阅读这一概念时我的要求和步骤是:1、演示实验: 二氧化锰无氧气放出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较慢)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较快)2、引入概念: 师: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在加热时能不能产生氧气? 生:不能。 师:两个实验有什么异同? 生:两个实验都能产生氯化钾和氧气,但第二个实验反应较慢,第三个实验反应较快。 师:既然两个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为什么在氯酸钾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以后反应速率加快了呢?二氧化锰

8、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到什么作用?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2、阅读概念,学生朗读。师: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了什么作用? 生:催化作用师:起催化作用的这种物质叫什么名称?生:催化剂师:怎样判断某种物质在反应中是催化剂还是反应物?生: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师: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生:改变、速率、质量、化学性质、不变师:有人说“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对不对?”生:不对,没有强调化学性质不变。师:在化学反应中怎样表示催化剂?化学阅读与一般阅读过程一

9、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对语言文字、化学符号、术语、模型、图表等等的感知和认识,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同时,化学阅读又是一个不断假设、猜想、推理、小结这样一种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化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化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根据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要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阅读要跟思考问题相结合,即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2)要注意弄清各种化学概念及其相互联系。(3)注意阅读实验描述、化学符号以及各种图、表。要弄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及意义。(4)对于概念、规律要

10、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其化学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尽管不同学科对阅读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的一面。我认为:一要积极创设阅读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高涨热情,让其“乐读”“乐学”,养成阅读的学习习惯。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学生阅读的权利和时间、空间。三要提出针对性、思考性、趣味性的阅读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三、导看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导看就是指导学生观察,有些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之所以还停留在“看稀奇、看热闹”上,就是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造成的。实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它不同于在日常生

11、活中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自然观察。它应有几个要素构成,如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敏锐性、全面性、客观性以及把观察同思考结合起来。案例四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观察策略:按实验过程中的时间序和空间序观察。指导观察:师:铜片与浓硫酸混合后有无明显现象? 生:无明显现象。 师:说明铜与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否反应? 生:不能。 师:铜与浓硫酸在常温下不反应,在其它条件下能否反应?可以进行怎样的操作? 生:加热。 利用加热需要一段时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套实验装置由几部分组成? 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得出铜与浓硫酸反

12、应的实验装置由“反应发生装置、气体检验装置、尾气吸收装置”三部分组成。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反应发生装置和气体检验装置中有什么现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时反应剧烈,铜表面呈黑色,溶液呈淡蓝色,品红试液褪色。 师:品红试液褪色说没有什么气体生成? 生:说明有二氧化硫生成。 师:为什么要进行尾气的吸收? 生:因为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环境。 师:现在,我把反应混合液倒入水中,请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溶液呈蓝色。 师:溶液呈蓝色,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后有什么离子生成? 生:有铜离子生成。 师: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师:

13、反应过程中铜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或进一步研究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涉及到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比较多,有些实验操作(如检查气密性)不是第一次接触,观察只需一带而过。而跟实验目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则必须指导同学观察清楚。否则,学生可能不得要领,抓不住实验的本质,达不到实验目的。案例五 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目的: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观察策略:变换实验方式多角度观察。实验设计:1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然后小心地投入盛水的烧杯中。注意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14、。由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异常剧烈,新颖刺激,加上反应的时间很短,稍纵即逝,学生只观察到了一些强烈的实验现象,而忽略了对一些细微的实验现象的观察,观察的结果很不全面。怎么办?由老师把实验现象补充完整,问题是解决了,但只解决了表面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如果再让学生做一次实验,由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定势,重复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也不会有新的进展。这种情况下,只有改变观察的角度,才可能有新的突破。 2教师投影演示: 在投影仪上放一只盛水的培养皿,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钠的变化情况。这时,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钠熔成了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无论游到哪

15、儿,红色的足迹就延伸到哪儿。整个实验现象很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第一个实验学生观察到一些主要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有重点地观察钠表面的一些细微变化,以弥补第一个实验观察的不足。以上两个实验,如果只做一个,学生的观察必然不仔细、不全面。因此,必须两个实验都做,才能达到最佳的观察效果。同时,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若只观不思会视而不见,见而不知。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会熔成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四处游动?为什么会有“嘶 嘶”的响声?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经过一番议论,引导学生概括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与水反应放热并有碱生成。由于投影演示的可见度大

16、,因此钠与水反应有气体生成的现象也很明显,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3收集气体: 要求学生将钠钉在大头针上,用排水集气法将反应产生的气体收集在小试管中,用爆鸣法检验收集的气体是不是氢气。通过上述三个实验,可以完善并概括出钠的物理性质,得到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融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教学与一体。指导学生观察要做到:一明确观察目的。观察效果如何决定于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一方面,实验中的感知才会完整、清晰,才会做到有的放矢,使观察获得预期的效果。二教给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白观察什么,从哪个角度观察,怎样观察,这样不仅对实验现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中

17、学到科学的观察方法。三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只有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才能对实验中的现象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才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才能使感情、意志受到锻炼,真正发挥实验教学育人的功能。四、导议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也富有探索精神。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中的“导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正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求疑、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18、力的教育过程。案例六 围绕“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议论 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是固体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围绕这一反应原理,我通过下列六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议论: 氢氧化钠与氯化铵能不能反应? 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 为什么不用氯化铵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能否用碳酸铵、硫酸铵、硝酸铵代替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 这个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 能否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氨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不针对实验的原理展开议论,而是一带而过,学生对其中的很多原理会模糊不清,留下许多空白点。案例七 在议论中学习“苯酚的化学性质”师:研究有机

19、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是什么?生:分析结构,预测性质,实验验证。师:苯酚中有哪些官能团?应具备哪些性质?生:有苯基和羟基两种官能团,应同时具有这两种官能团的性质。师:这两种官能团之间能否产生相互影响,其结果如何?引导学生议论,苯基对羟基的影响以及羟基对苯基的影响。师:苯基对羟基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苯基的性质,在甲苯中甲基使羟基变活泼了。苯基能否使羟基也变得活泼呢?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议论、汇报实验方案及方案评价。学生实验验证:略结论:苯基使羟基也变得活泼了。师:活泼到什么程度?是否和酸一样能电离出氢离子呢?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议论并评价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结论:苯酚有酸性,它的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试

20、液变红,但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师:H2O、C2H5OH、C6H5OH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羟基,羟基上氢原子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怎样?师:苯酚和碳酸比较,哪个酸性强?请用实验验证。运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的实验事实展开议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导议时要做到:一要给予权利,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多提问题,特别是多提一些不同于别人意见的见解;鼓励学生向教师大胆质疑,甚至指出教师讲课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二要欣赏诱导,学会听取、欣赏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想天开”,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论、去发现、去挖掘、去操作、去演示、去识

21、别。三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四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解答疑问的时间。五要评价激励,不断地激励学生质疑、探索,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中不成熟或错误的见解要加以引导,不要压抑、讽刺或嘲笑;对学生中新颖独特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捕捉思维的火花,激励他们继续创造和进取。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六要掌握情绪,全面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学习情绪,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反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获。

22、 五、导练满足学生的心里需要 导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心理学认为,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复杂的操作系统。可见,技能是靠学习得来的,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包括例题和习题。 案例八 有关NO2、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NO2、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是氮气一节中的一种计算类型,思维方法灵活,计算技能强,为此,我设计了四道由浅入深的例题,先让学生练习后进行讲评,这四道题融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及方法性于一体,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思维就跃上一个新台阶。1、把10mLO2、NO2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立在水槽的盛满水的量筒里,片刻以

23、后量筒的容积正好被水充满。求原混合气体中O2、NO2的体积。2、把10mLO2、NO2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立在水槽的盛满水的量筒里,片刻以后量筒里剩余1mL O2。求原混合气体中O2、NO2的体积。3、把10mLO2、NO2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立在水槽的盛满水的量筒里,片刻以后量筒里剩余1mL气体。求原混合气体中O2、NO2的体积。4、把10mLO2、NO2的混合气体,其中NO2xmL,通入倒立在水槽的盛满水的量筒里,片刻以后量筒里剩余气体ymL 。 (1)讨论x为不同值时,剩余气体y的数学表达式。(2)作出y=f(x)的曲线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社会的尊重、赏识和承认。中学生已具有

24、强烈的自尊心,因此我们应当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因此,导练时要注意:一要照顾全体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学生力所能及、参与教学;二要把握练的时机,恰到好处,勿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厌练,要让多数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情景中“乐练”,练有所得;三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满足学生的心里需要。这是“导练”环节中必须遵循的心理学原则。六、导结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导结,即指导学生作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把未知或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课堂知识的浓缩和提炼。如果说

25、一堂课的开始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那么课的结尾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课虽然上完了,学生仍回味无穷,“余音不绝,绕梁三日”,给学生的继续学习注入无穷的推动力。案例九 “氧化还原反应”的课堂小结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节课的概念较多,概念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课堂小结要使所学概念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师: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生:凡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师: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生: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生

26、: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师:化合价、氧化、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之间有什么联系?生:若反应后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即发生了氧化反应,含有该元素的物质作还原剂。反之,若反应后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该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即发生了还原反应,含有该元素的物质作氧化剂。师: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 高失氧还原剂,低得还氧化剂。或:高失氧低得还,若说剂两相反。一堂课的教学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往往是通过多个知识点来阐述的,课上完了,有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将各个知识点同课的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的结尾要善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整理。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有条理地归纳总结,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的老师直至下课铃响了,还在滔滔不绝,看似时间抓得很紧,实则忽视了教学的规律,没有充分利用结课来升华、深化课堂内容,更谈不上挖掘学生的课后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