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1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3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4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二、教学重点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三、教学难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四、教学准备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五、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教学过程揭题解题。、使:出使。、简介晏子。(见 “背景知识3 ”)、

2、简介 “春秋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按要求自学课文。、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脚碰脚。 ” “淮南的柑桔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区别 “大(da )夫 ”与 “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注意 “敝、臣 ”的笔顺及 “淮、尊 ”的字形。、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

3、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学习1、2、3、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只好 ”)、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 “只好 ”吩咐开城门?、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 “因为 又因为 所以 的句势写话。、扣 “只好 ”,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 “楚国是狗国 ”;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 “只好 ”吩咐大开城门。)、小结:从中,你对 “晏子 ”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做作业本上1、2题。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句子含着的

4、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 “话 ”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 “话 ”。 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教学过程学习第4自然段、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从 “瞅 ”、 “冷笑 ”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 “话 ”。、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 “话 ”。、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 “结论 ”。、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 “难道齐国没有

5、人了吗? ”也就是废话,所以他 “只好 ”陪着晏子笑。学习第5自然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 “水土不同 ”的不同意思。(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重点指导学生填些 “结论 ”。(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 “只好赔不是 ”。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作业本上3、4题。课后小结: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教学过程学习第

6、6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 ”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深刻认识 “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7、。(结果)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课后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

8、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教学例4(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按照“0”、“·”、“8”、“0”的次序按键。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4)尝试计算。(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先记牢这个

9、数,然后再按。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2、完成“试一试”(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

10、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1、完成“练一练”(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完成练习九第6题(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3、练习九第8题(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

11、学缴费后的余额。(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4、练习九第9题(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