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的重要性_第1页
浅谈小学德育的重要性_第2页
浅谈小学德育的重要性_第3页
浅谈小学德育的重要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小学德育的重要性颍上县江店孜陶大小学:杨效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与转型的今天,整个社会风起云涌地就是发展经济,如何赚钱,如何得到经济实惠。在农村为了生活,大部分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同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生活这样就有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出现。儿童们从小看到的就是别人如何赚钱,如何享受。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吃穿、玩乐上大可尽情地享受。让孩子们从小滋生的就是满脑袋的金钱观。就小学德育的重要性我谈点自己的拙见。为我服务者有之,为己所图者有之。由此,在种种公共场合,自觉让位的少了,主动助残的人少了,总之社会的爱心少了

2、。随之儿童们的崇拜也发生了变化,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没有公德道义这些概念来规约了。社会上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造成儿童不思上进,淡化人生。因此,我认为小学德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勿以分数论英雄学生家长在不如意时,对孩子的责骂也多。他们还时常将孩子与一些成绩优良或曾因读书走出去的人来攀比,这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成绩上不去,少数修养欠佳的家庭则采取责、打的爆烈手段,这严重损伤了儿童的自尊心,他们也会感到自卑、气馁,觉得自己太笨,完不成学习任务,有失父母厚望,这样倒不如敷衍度日,投个舒服。这样在对自我要求上放弃了严格与原则,与家庭的关系也逐渐紧张,有的甚至出走、厌学,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产生异

3、差,离现实要求越滑越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结果和过程并重,承认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二、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 德育教学不可仅凭空话、教条,要将它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言行有果。德育教育要努力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环境。目前的德育现状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德行的现状,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只凭书本教材,很少挖掘利用其他资源。其实,以文树德还远远不够,如果将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于文字与行动两者之间更会行之有效。德育教学应立足长远,真抓不懈。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宏观工程,要彻底转变就事论事,敷衍了事的任务观。搞好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培养任重道远,它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社

4、会环境,更需要一颗真诚而热烈的事业心。德育教育必需唤起社会共识,力求社会支持理解。德育教育应该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应该引起校方领导的重视,将其统筹安排,全权规划。现代学生是社会的后续和未来,为使学生从小受到良性的熏陶,社会应加大法制力度,着力治理好周边环境。三、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具进。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和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德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一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本地的实际,充分挖掘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与需要转化为小学生个体的素质,使其作为一个主体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上得以整体优化,实现德、智、体、美、

5、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二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变教育的选拔功能为发展功能,相信人人都能成材。三要有科学的评价观。承认并尊重学生在生理、心理、个性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多方面、多角度衡量学生,唯此才有利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少走弯路。德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发展中的人。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价值趋向,德育工作需要在内容上求新,在形式上求活,因此德育工作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新”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手段要新。当前电视和网络技术普遍走进了生活,面对电视、网络文化的传播,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跟上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增强

6、德育工作的实效。二是形式要新。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形式必须跟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三是教育内容要新。同样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时代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不尽相同,教育效果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德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四、德育从小事抓,养成学生习惯性。小学生年龄小,交往圈子小,只有从小事抓起,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抓小事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学生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萌芽点,让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闪亮,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五、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方法上因人因事而异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在小学生群体中,不管他的思想品德基础、表现如何都要发展,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情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转变重“后进生”轻“优秀生”的德育思想。在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对自己眼中的“好学生”总是特别放心,而对“坏学生”却时时“盯、管、跟”。其实,“好学生”身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而“坏学生”也有他们的可爱、可取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