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体系,驱动及对策_第1页
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体系,驱动及对策_第2页
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体系,驱动及对策_第3页
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体系,驱动及对策_第4页
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体系,驱动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体系,驱动及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驱动机制 杨海军(1970),男,南昌航空大学区域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黄新建(1953),男,南昌大学中部经济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江西南昌330031) 本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环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GXS1D033)的成果。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出现的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与知识经济并列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1。目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

2、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尽管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引起学术界和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总是依托于产业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也要通过产业提升与结构变化来体现。总体看来,国内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更多地强调政府意志的作用2345。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形式,必须关注循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立起相应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使趋利微观主体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自愿而有效率地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概念内涵:次级资源化与闭环流动 (一)“飞船经济”与“资源化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的

3、兴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当时美国正在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这形象地阐述了效法机械论规律的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为了遏止资源的枯竭,达到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人们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转向了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规律。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有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的必要。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第一,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使污染物的产生合理化。在产品价值链的源头,设计阶段就考虑整个产品与社会的可持续问题,最终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第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20

4、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廉价的废料资源化技术不断出现,使得废弃物的资源化成为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不断资源化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基于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反馈模式,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不断降低经济社会系统的物质(资源能源)消耗与废物产生排放,提高经济社会系统生态效率与机能,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相容而建立的经济发展体系6。循环经济是对传统“资源生产/消费废物”的物质单向线性生产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能量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

5、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从整个经济系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2)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能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数量型的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它要求人们建立“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维,而且要求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济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产业视角:改造与体系 (一)循环经济对产业的改造 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和传统环

6、境保护在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上的分裂性,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整合的发展。循环经济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意味着产业结构模式的根本性变革7。 1.从开环的末端治理到闭环的过程控制 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改变,首先表现在系统地认识到了基于线性经济的末端治理环境保护模式的局限,即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循环经济的环境目标,是要在整个经济流程中系统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这具体地体现在循环经济的“减量、再用、回收”(即所谓3R原则)之中。首先,要求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产生量,因此工

7、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循环利用。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处置。        2.从生产性经济到功能性经济 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模式的改造,还表现为产业发展取向的转变。首先,要求改变靠大量生产低价格、一次性、低质量产品以增加GDP的生产方式,转向生产高价格、耐用型与高质量的产品来创造GDP。按照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并非简单地生产和消费更多的短寿命和低质

8、量产品,而是必须提高商品与服务的质量和价值。随着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耐用性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善,消费者转而去购买产量越来越少但价值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好的产品。由于循环经济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优化物品的耐用性和功能性,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最大规模地销售以及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因此,可以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交换价值之上的传统线性经济叫做生产性经济,而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使用价值之上的循环经济叫做功能性经济。因而,循环经济模式不断地促使产业向高端攀升,产业发展日益高端化。 3.从就业减少型到就业增加型 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表现在它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

9、、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德国学者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只要人们从一次性原则转向耐用性原则,就能创立新的劳动岗位,取代趋于消逝的一次性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岗位。从净值看,新设的劳动岗位将多于消失的劳动岗位,并且新增劳动岗位将出现于人们生活所在地”。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的。 (二)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需要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等三个层面上建立相应的产业体系。小循环属于企业内部生产制造系统的循环;中循环属于小区域范围,如工业园区内相关企业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活动;大循环是整个国家甚至社会系统生产消费过

10、程的循环。其中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作为整个产业体系的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1.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 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基本表现。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物料再生循环包括下列三种情况: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来的工序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杜邦化学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

11、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每年可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制定这个目标(指零排放)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 2.生态工业园区 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肯定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

12、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社会生产消费系统循环(“静脉产业”) 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日本称之为社会静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在这方面,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起了很好的

13、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到了86%;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 300万吨下降到500万吨。 三、驱动机制:进逼、支持与诱导 传统产业联系模式是产业关联与产业拉动是以中间品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联系与聚集;循环经济则不同,强调的是资源为核心的产业联系系统,即产业间由“废料资源”而紧密联系的闭环产业系统,这是对传统的产业联系理论

14、的拓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业联系模式。以传统产业联系为基础的产业聚集可以让聚集区内的企业获得聚集经济,这是传统产业聚集的核心驱动力,那么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又在哪里呢? 目前国内的研究强调政府的驱动作用。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甚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中,计划经济体制更起作用。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宏观调控作用的非对称性,如果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就会造成很大的效率损失。从长远的健康发展来看,在微观主体自利假设条件下,循环经济实现的关键是形成企业、产业自身意愿的驱动机制,即形成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自愿实现循环经济的机制。 

15、;       (一)进逼机制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外部性问题,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市场外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产品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企业成本)的不一致,导致企业对自己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漠视。美国学者尼斯在分析市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后,认为市场非对称性内生于市场体系,不可避免。具体表现在,对于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分配,市场运作具有效率,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不起作用。 对于这种类型的外部性的治理,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通过严格的

16、立法和执法,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于企业成本中,进入企业自身的核算体系。这是实现循环经济的“进逼机制”,通过立法与执法的形式让企业感受到实行循环经济的紧迫性。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立法作为先行步骤的原因之一。 (二)支持机制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物质间“废料资源”为联系核心。要使企业、产业间的这一资源联系顺利完成,必须要存在废料变资源的廉价基础技术。 首先,若是没有这些基础技术,废料的资源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废料就只能作为一种污染被排放,或者发展废料的处理技术,废料经处理后作为低污染物被排放。其次,即使存在废料资源化的基础技术,如果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本很高,超过采

17、用处理技术的成本,那么对于受到市场规则硬约束的企业也不会自愿地将废料资源化。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金属加工的废屑被利用,而很少能够看到热电厂的废热被利用,原因就在于此。最后,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是,在基础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废料资源化的成本不断降低,“废料”成为另一产业的主要原料或能源,“废料”就不再是产业所必须背起的“包袱”,而是成为市场上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废料”所带来的收益也就进入了企业的利润核算体系。企业就会自动向这样的生态工业园区聚集。 因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提供高效、低价的资源化基础技术是极其关键的。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市场机制在这一领域是失效的,要求由政府来提供。

18、因此,政府在提供循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技术支持上,责无旁贷。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基础技术,搭建推动循环经济的支持平台。 (三)诱导机制 回顾我国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浙江中小企业集群与珠三角企业集群的发展,可以看出,在这些企业集群发展之初,政府对进驻工业园区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这是这些企业集群得以发展起来,并最终一起获得聚集经济的重要原因。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来说,政府的运用这些政策,建立起诱导机制同样重要。 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主体都是风险规避型的,对现有状况满足的主体更是如此。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转换成本”,造成了企业的“短视”行为。即使发展循

19、环经济对于这些主体的财务状况在未来确实有改善作用,由于改变现状的不确定性,他们也可能不会采用。研究表明,政策性规定企业一定要实行循环经济,往往是低效率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8。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诱导他们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有效的。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形式,改变企业对采用循环经济的收益预期,暂时地承担一部分企业由于现状改变而面临的风险,就可以改变企业的行为模式。 在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后,由资源链所结成的循环经济体系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就会形成稳定的合同关系,废料不仅不需要本企业处理,而且还因为它成为了另一企业的资源而给企业带来收益。同时,由资源链所联系的这些企业在区域上的聚集,可以

20、因为共享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平台等,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这时,政府收回倾斜政策,企业也有足够的经济动力继续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综合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循环经济的产业驱动模型(见图1)。 四、结论及建议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发展依托于产业体系的高效运行。政府应该在不违反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产业驱动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三个路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使微观主体在趋利作用下,自愿地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提高循环经济推行的经济效率:一是通过立法建立进逼机制;二是通过基础技术的提供,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平台;三是在发展初期,通过政策倾斜诱导微观主体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

21、加强环境立法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部门监督执法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排污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衡量尺度,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颁布了国家环境标准364项,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84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0项,方法标准299项。各地方也根据管理的需要,颁布了地方性的环境标准,构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地方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为辅的环境标准体系。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以及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影响,在环境标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逐步完善。 (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传统线性经济在资源输入端和污染排放端缺少有效的经济控制手段,我们现有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体系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这是不利于循环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在转变发展方式与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努力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经济过程的两端加强力度,制定和实施输入端的资源税费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使得经济过程的整个物流能够在其中循环起来。各级政府在建设生态园区时,对进驻园区的企业应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促使“废料资源”链的建立。        (三)开发研究循环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