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土力学总结_第1页
自考土力学总结_第2页
自考土力学总结_第3页
自考土力学总结_第4页
自考土力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程地质及土力学-2014版教材第一章:岩石与地质构造第一节:地球与地壳 1: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2: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是液体,内核是固体 3: 年代底层单位:宇、界、系、统。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第二节:造岩矿物 1: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主要包括:正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类矿物、辉石类矿物、橄榄石、方解石。矿物主要的物理性质特征(1)颜色:矿物的颜

2、色是矿物对白(日)光选择吸收的表现。当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其中某一 或某些波长的光波时,则矿物就呈现剩余波长光波的混合色。按其不同的成因可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2)条痕色: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他排除了矿物因反射所造成的色差,以去掉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使常见矿物的颜色更为固定,对于鉴别矿物具有实用意义。(3)透明度:是指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即光线透过矿物的程度。矿物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4)光泽:矿物表面反光的的光亮程度称为光泽。矿物的光泽按其反射强弱划分如下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各种矿物由于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的不同,常具有不

3、同的硬度,这是鉴别矿物的一个重要特征。(6)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到外力的作用(如敲打),其内部质点间的连接力被破坏,沿一定的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的光滑 破 裂面称为解理面。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则称为断口。解理是反映矿物质内部质点相互连接强弱的特征。根据解理发生的完全程度,把解理分为如下几种: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2: 按照矿物的化学成分大致可将矿物分为:单质矿物、化合物、含水化合物。 地壳中绝大多数矿物属于晶体矿物,少部分矿物属于胶体矿物。 3:黏土矿物是一种复合的铝硅酸盐晶体,颗粒呈片状、由硅片和铝片构成的晶包所组叠而成,主要分为:高岭

4、石、蒙脱石、伊利石 高岭石:颗粒较粗,亲水能力差。 蒙脱石:颗粒较微:亲水能力强。 伊利石: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4: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相互结合的方 式。第三节:岩石成因与工程性质 1:火成岩 (1)火成岩主要由两类岩石组成:一种是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另一类是非岩浆作用形成的;火成岩主要以岩浆岩为主。 (2)根据岩浆中SiO的相对含量,可以把岩浆岩分为:酸性岩浆、中性岩浆、基性岩浆、超基性岩浆。越是酸性的岩浆,黏性大、温度低、不易流动;越是基性的岩浆、黏性小、温度高、容易流动。 (3)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深成岩,在浅出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

5、浅成岩 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4)火成岩主要构造特点: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5)常见岩浆岩:(1)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2)中性岩类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3)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2:沉积岩 (1)沉积岩:沉积物经过长期的压密、重结晶、胶结等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硬结成岩,这种岩石称为沉积石。 (2)常见的沉积岩: 碎屑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等。 黏土矿物:高岭石、铝土等。 化学和生物成因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铁锰氧化物、石膏、磷酸盐矿物、有机质等。 (3)沉积岩的结构

6、: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 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 (4)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者沉积岩形成后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下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遗迹构造。 3:变质岩 (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保持在固体状态下的一种转变过程。变质机制主要包括结晶 变形、变质分异三类。(2)岩石的变质主要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两种因素的影响。 (3)变质岩的特征:1:岩石重结晶明显。 2: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4)变质岩的结构:变晶结构、碎裂机构、

7、变余结构。 (5)变质岩的构造:片理构造、块状构造、变余构造。 (6)变质作用及形成的变质岩 a:动力变质作用:岩层由于受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强烈地应力作用,使得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并常伴随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b:接触变质作用:由于岩浆活动,在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带会产生变质现象。 c:区域变质作用:泛指在广大面积内所发生的变质作用,变质范围可达数万平方公里 d:区域混合岩化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是变质岩向混合岩浆转化并形成混合岩的一种作用 (7)常见变质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大理岩、石英岩、蛇纹岩、糜棱岩、碎裂岩。4: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8、,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形成岩石的组成部分、结构与构造及成因等;二是分化和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1)矿物成分:组成岩石的矿物是直接影响岩石基本性质的主要因素(2)结构:岩石的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晶联结的岩石,另一类是胶结联结的岩石(3)构造:构造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指矿物成分在岩石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结构的不连续性,使岩石强度具有各向异性性质(4)风化作用:自岩石形成后,地表岩石就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严重影响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第四节:岩层与地质构造岩层 1:岩层: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2:岩层的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 分类:

9、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3: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4:岩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的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中,老岩层在 上,新岩层在上,且没有出现缺失岩层现象。 整合接触的特点:岩层是相互平行的,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递变的。 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会中断地层的沉降过程,从而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 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面称为不整合面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不是连续沉积的,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有显著的不同。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

10、层侵蚀面之上 岩层时代是不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突变的。褶皱 1: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或地应力作用下,岩层的原始产状会发生改变,其中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倾斜或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 2:褶皱构造的基本形式:向斜、背斜 向斜:褶曲的核部是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 背斜:褶曲的核部为老岩层两翼为新岩层 3:形成褶皱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按褶皱的产状、形态和组合形态分类 根据横剖面产状,结合两侧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斜立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根据纵向枢纽产状,可将褶皱分为水平褶皱、倾伏褶皱断层 1: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2: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段盘和位

11、移。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断开后,两侧岩体沿着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这个断裂面称为断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发生显著位移的岩块称为断盘。 位移: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统称位移。 3:断层的分类:正断层、逆断层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第五节:第四纪沉积物及地貌。 1:第四纪是地球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发展的最新阶段。具体表现为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起伏格局已经形成,但新构造运动扔很强烈,气候变化和气候波动扔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冰川活动,黄土开始在地表大面积堆积,特别是出现了有智能的人类,称为改造地球

12、的新动力。 2:第四纪沉积物是指第四纪时期因地质作用所沉积的物质。 (1)残积物: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2)坡积物: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3)洪积物:山洪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堆积而成的土层。(4)冲积物:河流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坡积、洪积物质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5)风积物:由风作为搬运动力,将碎屑物由风力强的地方搬运到风力弱的地方沉积下来的土。 3:地貌: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成地形。 地表形态多种多样,其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营力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按照陆地地貌形态将地

13、貌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第二章:地下水与不良地质现象第一节:地下水地质作用 1:地表水包括坡流、洪流和河流三种。 2: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分为垂直侵蚀、向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作用。 3: 河流的机械侵蚀则包括对河床的冲刷和对河岸的淘蚀两种作用。它使河床移动,河谷变形,也可使河岸破坏,严重威胁河谷两岸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4: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结合水:指受松散岩石颗粒表面及坚硬岩石孔隙壁面的静电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2)重力水:指距离固相表面较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静电引力,因而能再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3)毛细水:指存在于地下水面以上松

14、散岩石或土壤细小孔隙中的水。(4)气态水和固态水:气态水可以随空气流动儿流动,即使空气不流动,它也能从水汽压力大的地方向水汽压力小的地方移动。 5:地下水的基本形态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划分:(1)包气带水: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石或土壤中的孔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并形成地下水面 (2)潜水:指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并且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按含水介质不同划分: (1)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中,并且通常以连续的层状分布(2)裂隙水:指贮存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3)岩溶水:指贮存于可溶岩中的溶蚀裂隙、溶

15、穴、暗河中的地下水。第二节:岩溶 1:岩溶作用:由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等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地下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国外称喀斯特作用。 2: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质灾害的形式主要为岩溶塌陷。 治理岩溶塌陷的主要工程措施: 填堵、强夯、跨越、灌注、深基础、疏排围改治理、平衡地下水气压力以及综合治理等方法 3: 岩溶形态:1溶沟、石芽和石林 2落水洞 3溶斗与溶洼 4盲谷 5丘丛、峰丛、峰林和孤峰 6溶洞与地下河 7溶蚀盆地 8溶洞沉积物第三节:滑坡与崩塌 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向为主的动。 2: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1)主导因素:长期作用因素,岩土

16、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和岩土体结构,风化作用、地下水活动等。 (2)触发因素:临时起作用的因素,如地震、洪水、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 3:斜坡变性破坏的防治 “以防为主”“及时治理”原则。主要措施为提高抗滑力和减小下压力。(1)边坡支挡工程(2)排水措施 (3)减载与反压 (4)其他措施:如在斜坡面上喷水泥浆 4:识别滑坡的标志(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态特征、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2)地质构造方面: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3)水文地质方面:结构破碎透水性增高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4)植被方面:马刀树、醉汉林。(5)滑动面的鉴别:勘探:钻

17、探。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5:滑坡的分类(1)按滑坡体的主要物质组成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可分为1、覆盖层滑/2、基岩滑坡3、特殊滑坡。(2)按滑坡体的厚度,可划分1、浅层滑2、中层滑坡3、深层滑坡4、超深层滑坡。(3)按滑坡规模的大小,可划分为小型(滑坡体的体积3万m³)、中型(30-50万m³)、大型(50-300万m³)和巨型滑坡(300万m³)。(4)按滑坡形成的年代,可划分1、新滑坡2、古滑坡。(5)按发生滑坡的力学条件,可划分1、牵引力滑坡2、推动式滑坡。6:滑坡的治理滑坡的治理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查明情况,对症下药;综合整治,有主有

18、次;早治小治,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正确施工。措施:1绕避滑坡;2削坡减载;3支挡;4排水防水。7:滑坡的发育过程:(1)蠕动变形阶段(2)滑坡破坏阶段(形成醉林)(3)渐趋稳定阶段8:滑坡的稳定安全系数K:当K1时,发生滑坡;当K1时,滑坡体稳定或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9:崩塌:斜坡岩土体沿斗倾的拉裂面破坏、突然脱离母体而快速移动、翻滚和坠落 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1地形条件。2岩性和节理。3地质构造条件。4环境条件的变化。崩塌的防治 崩塌的主要治理措施(1)削缓陡崖(2)堵塞裂隙,提高危岩的稳定性 (3)引导地表水,以免岩石强度发生迅速变化 (4)对斜坡铺砌

19、覆盖,以防止岩坡风化第四节:泥石流 1: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暂时性湍急水流2:形成条件: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丰富的松散泥石物质来源、陡峻的山坡和较大的沟谷及能大量集中水源的地形、地质和气象水文条件。(1)地形条件: 泥石流总是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一般是顺着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2)地质条件: 山区的地质条件直接影响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3)气象水文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作为动力条件。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应贯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具体防治措施分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1)生物措施

20、:恢复或培育植被,在崩塌地段绝对禁止耕作。 (2)工程措施:拦挡工程、蓄水及引水工程等。 第五节:地震 1:地震: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瞬间释放,从而引发大小不等、形式多样的地壳震动现象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范围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的破坏性越大。3:地震类型。 (1)按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4:震中距:从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5: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可按震级对地震进行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 按震

21、级分类:超微震、微震、弱震、强震、大震6:根据诱发原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人工地震或诱发地震。7:地震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地震力效应(2)地震破裂效应(3)地震液化效应(4)地震激发地质灾害效应等破坏效应8:地震的破坏方式(1)共振破坏(2)驻波破坏(3)相位差动破坏(4)地震液化破坏第六节:区域性土软土 1:软土的基本特征: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强度低等。 2:工程特性: (1)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2)渗透性弱、压缩性高。(3)强度低。(4)具有触变性。(5)具有流动性。 3:工程措施(1)砂井排水。(2)砂垫层。(3)生石灰桩。(4)强夯。(5)旋喷注浆法。(6)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