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外瘘xx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小肠外瘘xx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小肠外瘘xx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肠外瘘xx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小肠外瘘;手术;并发症【摘要】 目的 分析小肠外瘘发生的原因,探讨小肠外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经验,预防其发生。 方法 分析1989年1月-2009年10月共30例小肠外瘘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所有患者均采取禁食禁饮、胃肠减压、双管引流、冲洗及负压吸引、抗感染、维持能量、水电解质代谢平衡、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部分病例后期行手术治疗。结果 30例中有24例为手术后并发症,6例为外伤所致。确诊时间为术后412天,22例经非手术治疗瘘口自然关闭,8例行手术治疗均获得治愈。结论 手术是导致小肠外瘘的主要

2、原因,经过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部分效果不佳者可以行后期手术治疗,配合全胃肠外营养治疗。防治手术并发症很有必要。  小肠外瘘的诊断及治疗较困难,多数为手术并发症,过去小肠外瘘患者死亡率高达50%以上1,多死于感染、败血症、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多器官功能衰竭、低蛋白质血症。近20年以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加强监护、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大量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以及适当的手术治疗,小肠外瘘患者的死亡率降到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989年1月-2009年10月诊治的30例小肠外瘘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小肠外瘘患者,男18例,

3、女12例;年龄1570岁,平均28.3岁。手术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本组有24例(80%)。其中胃肠或肠肠吻合口瘘15例,十二指肠瘘2例,手术损伤所致小肠外瘘6例,手术后引流管原因所致小肠外瘘1例,腹部外伤后肠穿孔小肠外瘘6例。本组患者经口服染料、76%泛影葡胺瘘口造影或胃肠钡餐确诊。瘘口位于胃肠吻合处5例,位于十二指肠残端处2例,位于空肠段2例,位于回肠段6例;瘘外口在手术切口处23例,在腹腔引流口处7例,形成腹腔积液者20例。高流量瘘(瘘液>500ml/d)19例,低流量瘘(瘘液<500ml/d)15例。本组患者均按照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即双管多孔持续负压引

4、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全部患者应用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治疗,部分病例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全部患者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治疗540天,22例经非手术治疗获得自愈,8例经手术治疗,其手术在发生小肠外瘘50天以后,手术方式为:瘘口处肠壁及瘘道瘢痕楔形切除再缝合封闭,或肠壁缺损修补加肠系膜覆盖,有2例行瘘口部肠段切除再吻合术2,本组患者全部存活。2 讨论小肠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器官,它细而且长,肠壁较薄,食物在其内通过时间长,其内有大量的食糜、 消化液、消化酶、水、电解质等营养物质,一旦小肠外瘘可导致消化液丢失、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紊乱、蛋白质丢失、营养不良、继发感染、皮肤糜烂等一系列全身和局部的病理生理紊乱。2.1 病因 小肠外瘘的主要病因是腹部手术,国外学者报告约占90%,国内学者报告在95%以上3,本组为80%。2.2 诊断2.3 治疗 小肠外瘘早期流出的多为消化液,其内有水、电解质、消化酶、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的营养物质丢失导致血容量减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营养物质缺乏,感染,败血症,低蛋白血症,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1,5。因此肠瘘的治疗原则是尽快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感染,充分引流,清洗瘘道,保护皮肤,完全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以及

6、辅助性治疗,尽量促进瘘口自愈。中期大致在小肠外瘘后3050天,腹腔内的感染已基本控制,瘘道完全形成,可以进食,继续保持良好的引流,控制感染,保护皮肤,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争取肠瘘自行愈合。后期在肠瘘发生50天以后,此时营养维持满意,胃肠功能已经恢复,患者体质恢复,如果肠瘘仍然未愈合,就采取手术治疗。2.4 预防 小肠外瘘在腹部外科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使得手术指征不断放宽,手术范围不断扩大,胃肠吻合器的应用较多,操作技术上的疏漏及手术损伤也增加了,小肠外瘘的发病率也有增大。因此防治手术所造成的小肠外瘘等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很有必要。防止腹部外伤,腹部手术时操作要仔细,分离粘连带一定要轻柔,尽量保持原位,避免牵拉过度挫伤肠壁,积极治疗小肠原发性疾病,应用新技术如胃肠吻合器时,一定要检查仔细,避免操作上的疏漏和副损伤。【参考文献】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83-1188.2 黄志强,黎鳌,张肇祥.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