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_第1页
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_第2页
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_第3页
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_第4页
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汇报单位:南京大学2015年7月30日目 录1中小企业及其发展特点 . 11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12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 . 32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52. 1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52.2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93科技创新及其内涵 . 113.1熊彼特创新理论 . 113.2科技创新的概念及分类 . 123.3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 . 153.4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几个概念 . 164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及创新体系 . 194.1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 194.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 21I1中小企业及其发展特点1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中

2、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同本行业的大企业相对来说,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美国组织学家L·E·格雷纳(L·E·Greiner)经过研究认为中小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一般会经过“依靠创新成长”,“依靠指导成长”,“依靠授权成长”,“依靠协调成长”,“依靠并合作成长等”5个阶段发展为大型企业组织。通常经济学所提到的中小企业,都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相对于同时代的其它企业,其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不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部门也有不同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中小企业的标准划分上进行了几次大的

3、调整,这些调整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转轨的实践产生的,调整是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前后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展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标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标准。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唯一的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形式使所有权方面与管理权没有利益对立的关系,在标准的划分方面仅仅按照资产规模或人员数量等单一指标就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该时期内曾经按照政策的目的对企业划分标准进行调整。如建国初期曾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5003000人之间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为小企业。但市场取向的改革以来,对于私有经济由“限制”的政策转变为“鼓励”,以及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4、中的“抓大放小”原则的履行,中小企业的主体逐渐演变为私营经济,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标准界定具有比西方国家更丰富的政策含义和政策取舍。1978年至今,关于中小企业标准的界定主要有六次,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根据从业人员、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的具体指标,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界定。表1 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各行业具体情况(2011版)1资料来源: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22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很多特殊性,如生产规模小、数量大

5、且分布范围广、经营方式较为灵活、竞争力弱等。因此,中小企业虽然具有灵活的机制和顽强的生命力,但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很难改变其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的。为此,世界各国普遍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重点阐述中小企业发展特点。(1)生存市场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

6、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2)企业管理特点小企业的战略核心是业务,一切行为均明显体现业务导向。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生存”是小企业最紧要的问题,活下去是硬道理,企业必须死死抓住销售、生产等命脉

7、领域工作,紧紧围绕市场、研发等业务来配置资源。小企业一般较少关注纯粹的职能工作。小企业的规模不大,结构相对简单,各种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业那样齐备、规范,且结构、制度、流程等处于动态、快速变动之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灵活性的应变能力。表面上看,“乱、变、快”是小企业的生动写照。小企业人员少,管理架构扁平,人与人之间一般可以便捷地面对面进行沟通。由于沟通的直接性,加之创业者以及骨干员工多半有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企业往往有浓厚的“家”的色彩,情感性因素较多,3人情味较重,组织更多地是靠“人”来维系,而理性的味道淡一些。小企业盘子小,任何一个看似小的人和事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兴衰

8、成败。尤其是“人”的因素,小企业做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才汇聚的过程;小企业做大的结果,常常是因为加入的新人带来了企业突破的机会。所以,小企业似乎更加重视“人”的工作。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从中获得新的发展。(3)经营思想特点小企业的领导核心往往是创业者,创业者的理念通常就是企业的理念。创业者的动机与素质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方向、目标和实施能力,创业者的领导风格往

9、往决定了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员工的行为风格。对于小企业来说,创业者个人或群体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

10、求;特别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此外与大型企业产生于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规模经济相区别,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亦即依据外部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例如,在外界印象中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浙江经济发展,它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立足于“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乃至“一市一品”,将许多同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区进行,因而使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随着整个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降低,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有效地构成了其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42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状况2. 1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

11、业发展状况(1)美国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模块,是最能体现美国经济发展活力的部分。虽然美国早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同时,却还是不断涌现出大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硬的根基,一方面大公司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越来越多。中小企业与少数的大企业同时形成并存,并且展开激烈的竞争,使美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持续保持新鲜活力。美国的经济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政府产业和私有产业。其中占有较大份额的是私有产业,它被细分为19个行业,分别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部门。美国中小企业有2500多万家,占公司总数的99%,吸收了美

12、国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美国96%的出口商是中小企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最近,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复苏中起拉动作用的60%是中小企业。而各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均是雇员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例如公司和企业管理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73.7%,公用事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96.98%,采矿业、制造业、运输仓储业、信息业、废物处理管理业及教育业所占比例达到98%以上,而另外12个行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均达到99%以上。中小企业广泛地分布在美国各行业中,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2)日韩日韩中小企业的发展反映了东亚地区经济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情况,日韩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

13、中具有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其企业群体中占有绝对的比重,不久生产经营活动分布广阔,营造了市场的竞争活力,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新成果,有力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近几年来受经济不景气,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冲击。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数量呈减少的趋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促使生存5下来的中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增强竞争能力。据统计截止2012年,日本共有企业650万家以上,其中中小企业为640万家以上,占99%,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数量达到420万家,约占中小企业

14、总数的70%以上。从吸收的劳动规模上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占80.6%。在制造业中,中小企业的产值占国生产总值的55.5%。韩国是属于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截至2013年韩国拥有中小企业近360万个,占其全国企业总数36069万家的99.9%,而大企业的比重仅为0.1%,可称为是“中小企业王国”的典型国家,其在韩国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可见一斑。但韩国的中小企业的成长也同大多数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一样,在经历了艰辛曲折、起起伏伏的竞争淘汰中走过来的。日韩两国隔海相望,具有相近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制度,所以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也呈现出相似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小,但技术创新能力突出

15、。日韩的中小企业虽然在生产规模、拥有资本数额及雇用工人方面虽远不如大型企业,但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特点较为明显。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十分强烈,可以说中小企业就是日韩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基础,每个中小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及品牌产品。而日韩的多数大企业仅是将中小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进行整体组装而已。所以,中小企业才是日韩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中小企业得到金融支持的强度大、效果明显。日本与韩国政府是发达国家中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至今两国均已出台了多项与中小企业金融政策相关的法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可见可知的。依据这些法规,两国政府建立了具有针对性强、利于运

16、行的金融政策调控体系,从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日本政府先后建立了三个金融公库,即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三个金融公库并不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是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主要是推荐企业向银行贷款并提供信用保证。除政府金融机构外,在民间也设有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等,构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融资网络体系;此外,日本政府还从税制、补助金等方面广泛采取援助措施,保证中小企业资金6结构的改善。表2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与国民公库贷款对象差别表资料来源:张洁明,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分析及对浙江省的启示,硕士论文,20

17、10年4月,第14页。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紧密,形成垂直型分工体系。中小企业的实力落后于大企业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正负极为关心的问题,两国政府为了化解少数垄断性的大企业与大量较落后的中小企业长期并存的“双重结构”矛盾,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促成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密切结合,形成各有侧重、上游与下游新民歌结合的“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即一种是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小企业大都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参与分工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它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由于核心企业

18、主要负责最终组装,专业性的中小企业专门从事上游产品的生产,发挥各自的优势,寻求共同发展。(3)欧盟欧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之一,其中,中小企业在欧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欧盟之所以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欧洲内部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欧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是从欧盟整体上看,还是从欧盟内各主要成员国看,中小企业在欧盟经济中都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欧盟的中小企业约有2500万家,在数量上占据99.8%的比重。目前,欧盟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欧盟非公职岗位的60%左右,它创造的总价值占欧盟GDP

19、的50%。欧盟各国中小企业的涵盖面广,涉及的领域很多,特别是创业型企7业的比重大,这对欧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英国看,据英国小企业服务局(SBS)统计,2012年始,英国约有450万家企业,其中小企业约为443.2万家,占99.2%;中型企业约为26万家,占0.6%。按创造就业机会指标衡量,2012年始,英国就业人数约为2270万人,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比58.2%。按年产值指标衡量,2012年英中小企业创造产值占企业总年产值的52.4%。可见,英国中小企业在就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英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从德国看,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截止到

20、2012年,德国中小企业占国内应纳营业税企业总数的99.3%,占企业创造的总产值的57%,占总投资的46%,中小企业中的雇员数约占雇员总数的69.3%。作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之一,欧洲最强盛的经济大国,德国的经济竞争力始终位于全球排行榜前几位。德国经济所依托的大部分发明和革新创造,都出自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中,中小企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就连德国经济专家们认为,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自由职业界人士独立自由的经营活动,当代社会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从意大利看,在制造业部门,中小企业占99.7%,是名副其实的“中小企业王国”。中小企业在意大利GDP、全国工业总产值、进出口中都占据了相对优势,发挥着极

21、为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约占意大利工业总产值的1/3,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机器制造、服装和纺织、制革和制鞋、家具、金银首饰等是意大利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这些部门都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的发展创造了意大利长久不衰的经济增长奇迹。其中,在制造业企业总数中,根据欧洲委员会的资料,中小企业的比重占到了99.87%,这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意大利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的意大利皮革、服装、玻璃、家具、鞋类等,绝大多数都是这些中小企业生产的。从法国看,中小企业在法国国民经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尤其显著。目前,法国的中小企

22、业为全国提供近50%的就业机会,从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将会继续增加。中小企业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赞扬中小企业在国家向失业作斗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中小企业在带动出口、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8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法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欧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可否认,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带动了整个欧盟经济的繁荣。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小企业在欧盟经济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2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状况(1)中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我国作为世界

23、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显得突出和重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增长活力、拓宽就业渠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十年来,我国开始逐步重视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数量上看,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13648万户(未包含个体工商企业3197万户)。根据投资的境内外主体区分,中小企业分为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根据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区分,中小企业分为国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不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的投资主体也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各

24、种所有制性质之间共同持股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在所有制分布结构方面逐渐向民营倾斜,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和所占的比重也不断的扩大。至2010年底,国内中小企业中的内资企业实有246.44万户,私营企业845.11万户,所占比重处于不断增长趋势;外商投资企业43.43万户。图1 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从产业分布看,2009年底第一产业中小企业实有23.69万户,占实有企业9总数的2.27%;第二产业实有28.73万户,占实有企业总数的28.65%;第三产业实有720.32万户,占实有企业总数的69.08%。图22009年我国产业分布比例从区域分布看,从全国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25、中小企业呈梯度分布。据2009年统计数据,东部十二省市实有企业户数为644.8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684%;中部九省实有企业230.91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22.14%,西部十省市实有企业167.03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16.02%。图3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区域分布情况从行业分布,2010年统计数据看出,批发和零售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中位居首位,为397.09万户;制造业居其次,为242.25万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第三,为105.55万户。中小企业数量最少的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这三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分别为5.27万户

26、、64万户和164万户。从整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种类丰富;科技水平差别较大;生产要素缺失、生存脆弱;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等一系列特点。10(2)印度印度政府历来重视小型工业的发展,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9912007年的16年中印度小型企业数量翻了3倍。中小企业所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从19881989年的1130万人增加到19921993年的1340万人,5年中增加了39.5%,年均增长7.5%;19931994年为1391万人;19941995年为1466万人;19951996年152

27、6万人;19961997年1600万人;19971998年1672万人;19981999年1715万人;19992000年1785万人;20002001年1856万人;20012002年1922万人;20022003年1996万人;20062007年4100万,在19912007年的16年中,印度小型企业就业的劳动力人数约增加了260%。印度小企业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不断攀升:生产总值从19911992年的17870亿卢比到20062007年的94202亿卢比,12间增加了5倍多;而人均产值的上升则更加迅猛,19911992年为165万卢比,而到20062007度则达到了35.5亿卢比。出口创汇

28、收入逐年增多从19911992年的56.32亿美元到20062007年的316.6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约52%,年均增长率为6.5%。当然,亏损的病态企业也随之减少,1991年印度小型亏损企业占小型企业总数已超过10%,到2007年则减少到了5%。3科技创新及其内涵3.1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

29、如新兴的培训公司。当年熊彼特所论及的创新,其最终检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广为市场接受而来的、具有独占或优先获取权的超额利润。同时还他明确指出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不等于技术发明,只有当技11术发明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才成为“创新”;指出“创新者”专指那些首先把发明引入经济活动并对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人,这些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既不同于发明家,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创新引起竞争的过程:创新模仿适应;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为了证明自己出类拔萃

30、的才能而竭力争取事业成功的这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支配着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这种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总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创新、创新方式、创新者、企业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家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尽管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理论,甚至列举了创新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但熊彼特本人并没有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创新和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熊彼特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3.2科技创新的概念及分类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

31、要(20062020年),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对科技工作做了总结和描绘,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2、,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12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无论是国务院发布鼓励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纲要,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科技创新放在国

33、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格外重视。那么何为科技创新呢?陈劲(1994)在其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最早提出的科技创新概念,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较多的科技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竞争性与持久性。”这里的科技创新是与技术引进、技术吸收、技术改进相并立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学习(Learningbyresearchinganddeveloping),掌握技术的本质,掌握Knowwhy层次的知识,实质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科技创

34、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这一论述。谢燮(1995)对其进行了分析,我国当今提出的科技创新,是掌握科技知识产权,使经济、技术具有科技特点的创新。这里的科技创新包括了科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内容。施培公(1996)认为科技创新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等特点。得到不少文章的引用。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可分为科技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三种形式。这里的科技创新是从微观角度进行阐述,视之为与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相对的概念,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其实质是更侧重于自有技术的原始创新。科技创新使本系统(国家、产业或企业)得以掌握不易被他人

35、模仿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这里提出的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国家、产业。其实质虽然也是自有技术的原始创新,但科技创新的标志却提高到能否形成科技开发的能力、掌握具有科技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一高度。2006年,任仲平在人民日报发表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论科技创新一13文,对科技创新的概念作了详细说明:“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主要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大体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

36、等。”这一定义着眼点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出发,出发点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定义中所包括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个方面是基于技术来源获得的不同方式来区分。但是关于科技创新的本质并未展开过多论述。不过目前来说,其在国内作为科技创新概念的引用频率极高。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于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试图阐明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继续讨论科技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内在关系,主要代表有张炜(2006)认为我国科技创新概念的内涵,已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傅家骥等提出的技术创新中与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相对的一种类型,扩大到新世纪中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内的自成

37、体系。游光荣、柳卸林(2007)认为,“科技创新”是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科技”的内涵就是以我为主,最终目的是为我所用,意味着通过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来实现创新。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创新方式应以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为主,同时要重视非技术的创新;二是关于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背景,张俊杰、朱孔来、王爱玲(2007)认为,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强调创新主体是属于我们国家,是充分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创新目标,也即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科技知识产权的创新。“科技”的理解要从国家自强、自立和赶超的角度、从克服过分“技术依赖”的角度,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

38、长方式的角度、从提高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理解。孟群,王滨(2006)认为,科技创新是具有世界背景和中国国情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更强调的是创新的完成者和创新成果拥有者的指向性。是创新主体独立科技产生创新想法或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通过再创造、再发明,并最终拥有科技产权的创新。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科技创新的研究一般均认为科技创新人员具备科技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本质,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及科技14创新应该是开放的,不能排斥吸纳他人的技术成果,这几点是比较统一的。当然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同点。表3 国内学者对于科技创新研究认识上的不同点综上本文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论是国家还是企

39、业,其目标均是为了增强主体的竞争力,但由于所面对客体的差异,在具体的科技创新行为表现上又有一些差别。例如国家创新多是通过制度创新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民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通过服务为之形成竞争合力提供支持;而企业创新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方式,进而实现更多的利润方式。科技创新的实质是创新主体通过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实践,获得经验性的技术能力,并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同时创新主体享有创新成果的占有、分配和收益的权利。获得的这种技术能力包括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体现在产品升级、工艺更新等一些实体成果上面,而隐性能力则体现在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软性指标上。归根结

40、底,科技创新就是创新主体拥有了完成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 3.3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创新起点看,科技创新这种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和努力行为,在全球化竞争条件下,对于维护提升我国国家整体利益和自身竞争优势显得格外重要。15科技创新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我国提倡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时代背景,也是科技创新首要特征。第二、从创新过程看,科技创新是在广泛借鉴和吸纳相关创新成果基础上,依靠自身努力,主导创新过程创造新的成果的行为。科技创新不是关门创新,而是放条件下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在奋发自强的精神状态下,主动努力、主动付出的行为。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包括思想产生、研究开发虽然

41、需要借鉴他人技术,需要与他人合作(例如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还是以自主独创为特征,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产权的归属。第三、从创新效果看,科技创新主体具备核心特点为科技知识产权。由于科技创新的自主性,使得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由创新者自己占有。第四、从创新成果看,超额利润是作为高风险的对价的科技创新特征。由于科技创新的专利保护,且其扩散有一定的时间,使得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获得高额利润。3.4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几个概念3.4.1技术创新我国政府在1999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技术创新的含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

42、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这一表述强调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要求创新成果被实际运用并在商业上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显而易见,科技创新涵盖的范围要大于技术创新的范畴,科技创新主体不仅仅只包含企业,还由国家、地区等,从创新结果来看,技术创新注重创新效益的实现,科技创新则关注点既在创新效益的实现,还包括创新主体创造能力的形成。3.4.2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是从英文researchanddevelopment翻译而来,有时也简称为研发16(R&D)

43、。它是指研发部门根据研发计划进行技术上的研究和突破,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样品的完成。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R&D的定义是:“研究和开发实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宝库,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而科技创新则把研究开发视为创新过程中的一部分,还包括将样品通过小试、中试、工业性试验等直至实现产业化获得市场的认可,科技创新需要创新者不仅完成创新成果的开发,更要拥有科技知识产权,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与产业化,同时在创新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所以,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相比范围要大得多。但常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有研究开发活动,便有创新;研究开发

44、活动越多,创新便越多,所以把二者看成一回事。其实,有研究开发并不一定有创新,创新也不一定非要有研究开发活动。当然研究开发活动,总是有助于创新的。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人员作为研发部门仅关心技术的先进与否,而不考虑市场的认知与否,所以造成研发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客户要求,这也是当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使科技与经济紧密联合在一起,并形成科研、创新、生产、营销四位一体,这就要求要将大力提倡市场化与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3.4.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学文献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在西方尤其如此,它与技术创新在内涵上既有重叠

45、又有区别。技术进步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在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技术进步是用生产函数Q=F(K、L、t)来表示和度量的。其中,K、L和t分别代表资本、劳动投入和时间,Q代表产出。在这样一种表达形式中,技术进步被描述为“生产函数的一种移动”,即上述函数关系式产出Q随时间t而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产出的增加大于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则认为发生了技术进步。在著名经济学家M·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等同于任何引起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移动的事件,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的变革,还包括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改进。美国经济学家罗森堡(N·Rosenberg)则在比较具体的意义上把技术进步定义为

46、是“某种知识,它在给定的资源总量上,能够(1)使产量增加;(2)提高产品质量。”由此可见,技术进步乃是一种技术知识其功效17渐进积累和释放的综合过程。在从研究到生产的全过程中,纯基础研究致力于发现和扩大科学知识,然后或迟或早进入应用基础研究,探索新知识的各种潜在用途,进而对某一专门技术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最后是市场调研与预测,建立新的生产线,促进新的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一全过程的后半部分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同技术进步的这种渐进积累的综合性相比,技术创新则处于较“微观”的基础性地位上,具有基本行动单元的性质,更强调新颖性、变动性和突发性;同技术进步的经济学属性相比,它所强调的是技术与经济相互

47、作用的过程,以及推进这一过程和完善机制的政策。因此,技术进步描述的侧重点在于科学和技术活动的形态,描述的主体是科学家、生产者及工具体系的形态;而技术创新描述的是人从具有新的设想、构思到开发出新技术再到应用新技术形成市场利润的能动的行为,其主体是企业家。3.4.4科技成果转化什么是科技成果转化?我国有一个比较权威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到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成果新产业等活动。”技术创新的潜在效用一般通过成果转化逐渐得以发挥。正是因为模仿、扩散,创新才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因此,从这个意义

48、上讲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要实现技术创新的期望收获,完成创新的完整过程,应尽快把创新成果或物化的商品向市场销售和向社会转移扩散,以获取更多的盈利和效益。据此,有人认为,“技术创新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其实,科技成果转化包含有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发明和技术成果物化为生产技术(现实生产力)两个方面。从涵义上来讲,它比技术创新要广泛些。然而,本来意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高度集中的、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的产物。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科技与经济之间人为地隔着一堵墙(即“障碍”),其间的联系主要通过政府间接地实现。于是,无论是科学转化为技术还是技术转化为生产,都是单向度的线性

49、作用过程。科研机构(含大学)的任务就是“出成果”,科研模型(或运行机制)则18为单向度的“供应型”。生产单位的任务就是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指标,被动地接收科技成果。正因为如此,才出现“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指出:工业发达国家不存在没有商业目的的研究工作,也就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正是我国无效科研成果多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思路。4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及创新体系4.1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什么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无非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是我们探讨企业科技创新必须要透彻理解的概念

50、,因此在对其内涵阐述之前,我们务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企业技术创新理论从熊彼特先生在20世纪初期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关于创新的概念以来,一直到今天,众多学者不在技术创新理论上放置那么多精力,而是转而攻关技术创新的实践研究。实际上,学术界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上是存在一些争论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中所使用的“技术”的限定显而易得,非技术创新是不能列入技术创新研究的。人们对于哪些是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性的,哪些是非技术性的认识是有区别的,所以导致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念与定义也产生了差别。根据费里拉等人在1986年对

51、于技术的认识:技术是一种创造出可在线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或手段可以改进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由此可见国外对于技术的界定是比较宽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另外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技术只包含自然技术,而不包括管理技术的变动,费拉拉等人的定义过于宽泛,势必会造成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和技术活动的混淆。第二、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有无限定以及限定的程度方面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侧重于以技术的变动为标准,从理论上上严格定义技术创新;另一种观点则是着眼于创新对象和活动范畴的广泛性,以提高技19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覆盖面为出发点。持有第一种观点的格洛柏在1973年提出,必须把创新

52、与边际改进相区别,后者仍属于规模增长效应,不能算作创新。基本在同一时间段,内森认为技术创新应当区别于市场销售、广告、组织管理以及职工素质培训方面的改进。总之非产品和工艺上的改进只是组织和管理上的相应变化,而不能与算作技术创新。持第二种观点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NSF和GRA两个学术机构。NSF认为不论是新的还是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只要引入市场,均属于技术创新。GRA则认为在理论上技术创新不应当只局限于有代表性的新技术根本变化或模仿,而应由更广泛的范畴。第三、对于技术创新成功的概念和标准的界定方面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成功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是技术优势一直缺乏一致完整的看法。英国学者弗里

53、曼并不是把商业盈利作为创新成功的唯一标志。按照他的表述,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同时有二,一是实现商业盈利;二是市场的建立或渗透效应,即市场份额上的获取与扩大上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上的争议归根结底是由于对其概念宽的界定上产生的,有学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把技术创新定义为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技术创新指人类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对于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创新,同时对于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变动和大小没有限定且界定技术创新的成功应有较宽的幅度。狭义则是取其反义。我国著名企业技术创新学者傅家冀更加推崇技术创新的广义定义,基于此他曾经对技术创新做出了如此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盈利

54、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广义上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囊括了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比较贴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了。但还有一点差异,就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角度作为主要出发点,考察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能忽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高校科研机构帮助等对于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创新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际是融合了企业内部自主创新和企

55、业外20部创新支持的全面体系。4.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体系4.2.1内部自主创新体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系统的结构与系统的功能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只是结构的外在表现。根据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容,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功能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即推进技术创新以及为实现技术创新而进行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所以进一步地说,企业内部创新自主体系的功能是在企业主导下,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知识和资源,并吸收外部知识,整合和激活内部知识和资源,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平台,形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创新,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而,根据这一划分标准,自主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现代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水平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于主动地位,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部分,能够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创新从内容上看,组织创新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组织中的人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