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 设 方 案合肥师范学院二一五年四月24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目 录一、建设基础1(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1(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2(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4二、指导思想5三、基本原则5(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5(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5(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6四、建设目标6(一)总体目标6(二)具体目标6五、建设内容6(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7(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8(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9(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12(
2、五)对接行业服务需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计划”14(六)对接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实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计划”16(七)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17六、进度安排及预算20(一)进度安排20(二)经费预算22七、保障措施23(一)健全组织机构23(二)统筹经费使用23(三)严格绩效管理23(四)加强动态调整23附件1:重点专业建设方案24专业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4专业二:汉语言文学专业36专业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9专业四:动画专业65专业五:生物技术专业78附件2:重点平台建设方案93平台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93平台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96平台
3、三: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平台四: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100平台五: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平台六:文化产品创意研究中心105平台七: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08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4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我校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要求,在广泛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改建为普通高校以来,我校围绕“建
4、设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发展方向,以转型引领内涵发展,以改革深化内涵建设。重点工作及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从成本向普本转型。一是通过2007-2010规划,明确应用型办学方向。二是开展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普本办学经验。三是实施两轮内改,调整机构和系科设置,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本科体制框架。四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五项工程,开展“教学质量建设年”、“管理建设年”等活动,推进本科教学规范。学校于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从传统向应用转
5、型。一是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编制学校“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等,进一步确立“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创建方向。二是先后以育人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育人为主题,连续召开六届教学工作会,不断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三是确立“重抓教学、整顿校风”工作主线,通过自2010年历时四年的“以评促建”,推进应用型办学“三个基本”建设。学校于2013年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从新建走向新型。完成合格评估后,学校积极适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合评估整改,启动综合改革,并及时举办“从新建走向新型”办
6、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晰以“培养新型人才、推动新型服务、建立新型体系、实施新型评价、建设新型合师”的深化转型发展新目标。(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完善基本条件。按照突出应用、适应需要的原则,在近年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图书资源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舍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千万元,图书文献107万册;教学实验室164个,与企业共建实验室4个,另有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电子电工、生物技术、金工、动漫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5个。优化学科专业。通过新设和调、停、并、转,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3个,其中工科专业11个,教师教育专业12个。依据岗位能
7、力,确定目标规格,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开展“说专业”、“说课程”等活动,提升专业内涵。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提高培养质量。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培养、三线协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于2011年获得首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均97%,学校连续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提升教师队伍。出台一系列引进、稳定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政策,大力推进“人才强校”。现有校内专任教师69
8、6人,其中副高以上190人,二级教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高校学科带头人及拔尖人才6人、国贴省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具有“双证”的教师85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70人。加强科研工作。坚持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建立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及合肥市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近五年,被SCI、EI收录论文347篇;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举“
9、行知旗”。一是弘扬行知理念,将“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确立为校训。二是探索行知模式,构建能力为重的“一二三”培养模式和培养、培训、研究、指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三是践行行知精神,实施学生成长成才“三大计划”和教师进百家校企、学生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其中,“行知学堂”被确立为2013年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14个重大典型之一。学校连续四届被评为省文明单位,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12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走“应用路”。一是对接我省普及15年义务教育,对接发展八大主导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需求,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气信息类、文化产业类三大专业群,初步形成
10、应用型专业体系。二是对接行业职业标准,探索确立以能力培养全程化为核心的“一二三”培养模式。以“三新三会”为目标,培养具有“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和“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人才。三是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专业论证、师资双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激励考核等“五个合作机制”,与中电38所、徽王集团、万家热线、山水空间等企业共建省、市、校三级合作基地和平台94个,初步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创“师范牌”。一是建设省级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实验区和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举办“卓越教师”试点班,实施叠加嵌入培养,探索优质师资培养模式。二
11、是拓展国培、援疆师训、省培、市培等四级基地,提升师训干训水平。三是建“一体”。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挂设我校的“三个中心”,研究基础教育需求和教师培养规律,以职后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反哺师范生培养。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立机制、调专业、建平台、聚队伍、提能力”为主要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办学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举行知旗,
12、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办学特色。三、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坚持与学校合格评估后的整改提高相结合,与研制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改革与建设,统筹校内外各种项目资源,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凝聚学校发展合力。(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坚持需求导向,明确目标任务,集中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和扩散效应。通过“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跟进”,形成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坚持和发扬师范办学传统,始终保持安徽省教师教育重要基地的传统优势,努力打造服务和支持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
13、重要基地,切实彰显办学特色。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围绕“高教强省”、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合肥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应用学科优势初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二)具体目标:人才培养有技术,建设 “两个基地”:适应安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型师资培养与培训基地,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有专长,建成“两个中心”: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咨询中心,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办学有突破,培育“两个特色”:培育一批校企
14、共建的特色专业,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产学研中心;行知文化有传承,引领“两个服务”: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五、建设内容为推动实现以上目标,学校将重点实施以下七项计划:(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建设目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合作的开放办学体制,健全“权责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发展指标:完成合肥师范学院章程拟定和审定;成立学校理事会;建立内部治理体系长效机制。重点项目:1. 开放办学体制建设。制定合肥师范学院章程,形成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和内部治理体系框架
15、。重组教学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使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立项研究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建设。2. 内部治理制度建设。出台关于深化二级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二级学院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二级学院经费管理的职权。修订人事管理相关制度,开辟学校与行业企业人员“双进双培”绿色通道。修订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建立以平台和项目建设为牵引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修订国有资产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文献、
16、信息网络等资源集约利用机制。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务、教务、资源管理信息互通。在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制度。深化校园“行知文化”建设,完善“学陶师陶”工作机制,锻造“双百计划”等活动品牌。(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建设目标:重点建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设计艺术学等学科,初步建成有方向、有梯队、有平台、有成果的应用学科体系。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动画等专业的专业核心技术在对口行业具有影响力、应用技术人才在对口行业具有先进水平的特色专业。建立电气信息类、教师教育类、文化产业类专
17、业集群建设机制,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初步形成群内有共性技术、专业有核心技术、学生有关键技术的专业群体系。发展指标:新增1-2个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学科重大项目);力争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新建1-2个省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内专业总数占60左右,在校生占50以上;特色专业毕业生持有对口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90,对口就业率达到80。重点项目:3. 应用学科建设。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凝练学科方向,制定建设标准,努力把教育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建成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学科重大项目)。重点建设课程与教学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学科团队,培育小浆果技术研发、文化产品创意等研发团队。
18、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微波工程技术中心和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集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的技术服务高地。围绕基础教育改革、魂芯DSP库函数开发、微波与射频技术、浆果生产与加工等领域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推进研究成果转化。4. 特色专业建设。依据国家和我省有关特色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建设规划,实施高规格、高水平建设。引入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技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全面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建设要素协调发展。突出立体辐射,带动共性技术相同的专业建设,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准的整
19、体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学科建设水平。5专业群特色建设。加强电子信息、教学设计、文化创意共性技术的培育和发展,研发共性技术的通用标准体系;对接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技术,研发专业核心技术为统领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对接毕业生专业发展,研发岗位关键技术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推动与行业共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教学团队,重点加强电子信息类、教师教育类和文化产业类专业群特色建设,扶持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建立专业群建设责任机制和动态建设机制,打破专业间的壁垒,推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产业创意中心等平台实质运行,实现专业群实质性共建共享。(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
20、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建设目标:整体优化“一个全程,双方培养,三线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落实课程改革的“五个引入”,系统推进合作式育人机制、对接性标准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项目化方法体系、全程化实践体系和双证制评价体系建设,重点建成行业深度参与、对接行业标准、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以课程教学模块化、“双证”评价制度化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深入实施“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优化和完善协同培养新机制,确保如期通过省级验收;试点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试点专业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实质性人才培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点带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指标:获批1个国家级卓越人才
21、培养试点专业。试点专业实现专业核心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主干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新增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0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5-10项,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重点项目: 6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协同承担课程教学的深度合作。对接行业岗位资格标准,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上进行全面改革;建成一批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网络课程。对接岗位关键技术,试点专业、特色专业研制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基于实践技术应用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收集、开发和运用,建立起相应课程模块的教学项目、教学案例集,积极推进慕
22、课等在线课程开发和应用。对接岗位关键技术,修订实践育人体系,完善专业技能训练标准与考核办法,强化技能训练、技术设计、技术运用的培养。7卓越人才培养。深入实施语文、数学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依托学校省级“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优化完善学校与合肥市教育局、中小学“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推进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规格,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协同组织教学团队,协同建设实践基地,协同评价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培养、培训、研究、服务“四位一体”优势,整体优化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培养“人
23、格魅力高尚、知识结构完备、教学技能娴熟、创新意识强烈”的卓越教师新苗子。实行“名师带教”,配备“双导师”导学,强化“体验层,实验层,践行层和研究层”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应用和管理优势,建立起协同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机制,在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等专业,试点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协同相关企业研制学校培养方案和行业实践培养方案,建立对接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技术、岗位关键技术的课程模块矩阵,强化专业理想、综合基础、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优化“双能型”教学师资团队结构,强化现场教学、项目教学。8. 创业能力提升。将专
24、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大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力度,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大创业课程引入与开发,保障创业课程课时,加强创业教育训练。积极寻求探索上级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与合作企业共设创业基金、共建创业基地的长效机制,多种途径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并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指导。(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建设目标:优化省级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5、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肥市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合肥市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个省市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新建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安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产品创意中心等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对接行业和主导产业链的应用研究体系为目标,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教师开展技术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发展指标:加强高层次项目培育,建设期内获批省级及以上研究项目130-150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不少于600万元,力争承担或参与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6、到2018年,逐步形成2-3个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获1-2项省部级以上重大标志性成果奖励,获批国家专利100项左右,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科技成果20项左右。重点项目:9. 技术研发项目培育。围绕产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协同研究,每年立项10-15个重点项目,支持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处理、生物技术、化工技术、数字体育等重点领域项目培育,集聚形成一批技术研发成果。重点支持和加强DSP应用技术研究、北斗导航定位天线与北斗系统车载导航仪、4G移动通信基站天线馈系统和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相关单元模块与微波元器件、测速雷达与车辆盲点监测系
27、统、浆果贮藏保鲜、浆果花青素提纯改造等应用技术培育项目建设,力争标志性新成果。10. 特色平台建设。按照“立足现状、加强整合、凝练方向、重点突破”的建设思路,对接安徽基础教育“三项改革”重点需求,整合学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师教育学院等教师教育资源,研制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年度咨询报告、建立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机制、开展海峡两岸基础教育比较研究,着力建成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决策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围绕安徽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着力解决魂芯DSP产业化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问题,建立省级魂芯DS
28、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重点建设内容分为魂芯DSP技术的产业化和魂芯DSP技术的人力资源储备两个方面;同时加强定向培育,重点对接微波射频与信号处理产品研发需求,联合中电38所、长虹实业等,着力建设安徽省集仿真、设计、加工、调试、检测于一体的微波技术研发中心,力争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国家级CMA行业认证。对接沿江小浆果产业带发展需求,移植合肥市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模式,联合安徽大名集团、合肥艳九天科技公司等,培育创建安徽省小浆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接安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需求,学校以体育学为主干,协同电子、数学、管理等学科,积极组建“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形成政
29、、校、所、企等多主体参与,整合协同优势资源,打造服务于安徽省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供给模式创新、绩效评估、社区健身服务信息系统开发为引领的创新高地。对接安徽文化产品创意需求,以徽州文化、淮河文明、环巢湖生态文明等为创意设计聚焦点,依托校级文化创意中心,加强与安徽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出版集团、省广电中心等协同合作,努力建成省级文化产品创意中心。(五)对接行业服务需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计划”建设目标:继续深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推进落实“行业实质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合作办学模式,初步建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的发展联盟。继续加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争
30、如期通过省级合格验收;以教师技能训练中心为基础,建设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训练平台;加强电工电子、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在省内有影响和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发展指标:到2018年,新增2-4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突破。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集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试点专业(集群)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合作建设1-2个特色学院,初步建成12个左右有影响和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重点项目: 11合作发展联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链和行业产业链有机融合,按照市场导向、资源融通、成本分摊、利益共享原则,建立合作发展联盟;出
31、台合作办学管理规定、合作育人质量标准及评价等规章,完善联盟制度和治理结构。与合肥市教育局、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优质中小学等合作,筹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构建“U-G-S”合作机制,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培养新型师资上取得新的成效,创设典型经验。12特色学院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联盟活力,按照学校主导、皖台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原则,实行“多主体”培养;整合优势特色专业及平台资源,探索办学新理念、新模式,落实皖台交流项目,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共建“刘铭传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探索筹建企业冠名学院。13合作育人平台建设。试点建设“校中厂”合作实训基地,重点支持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与长虹实业
32、等合作,利用SMT生产线为企业“代加工”;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继续与安徽徽王集团全面合作,优化蓝莓酒生产工艺,建设蓝莓果粉生产线,重点改进蓝莓花青素提取工艺;动漫实训基地与安徽电影集团等合作,打造集创意、设计与制作一体化的动漫产品生产基地。试点建设“厂中校”合作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长虹实业、晟泰克汽车电子、徽王食品等校外合作育人平台。试点建设“校中校”合作实训基地,教师技能训练中心与中小学合作共建远程教育互动系统,建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争取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六)对接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实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计划”建设目标:探索实施问题为本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顺利完成“特需
33、”项目教育硕士试点工作验收评估,获批授权点。改革招生制度,实施全程实践,培养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教育行动研究能力的教育硕士。加强培育与建设,获批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点。发展指标:招收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生达50%以上;毕业研究生持对口行业资格证书率达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评价良好;力争学校硕士专业学位点增至2-4个左右,年招生200人左右,在校生研究生达400人。重点项目:14. 实施问题为本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教育硕士的选拔机制,实施优质生源拓展与招生选拔优化工程;依据实践逻辑,制定(修订)以问题为本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
34、方案;按照“先问题、后内容”的路径,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建立“理论知识+案例经验+方法策略”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库;加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打造优质教科研实践平台;实施行动研究,打造双导师队伍;加强动态调整,构建研究生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完善研究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5.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点培育建设。按照“分类投入、定期考核、评分排序、优胜劣汰”建设思路,实施校内硕士专业学位点动态培育建设工程。依托学校电子信息类等优势学科专业群,优先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力争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等工程领域取得突破;依托文化产业类特色学科专业群,大力发展艺
35、术硕士、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依托经济与管理类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培育发展与潜力学科专业相关的会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需的硬软件基础。(七)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目标:健全“导向鲜明、指向明确、重点突出、育引并举”的应用学科领军人才和应用教学、技术研发团队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体系,畅通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引入渠道,优化“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加速建设一支重点保障应用学科发展和优势专业群、特色专业建设,既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力,又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36、发展能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指标:到2018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0人左右,兼职教师的比例稳定在25%-3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20%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30%以上;建设期内每年引进与培养“双能型”教师20人左右,累计参加行业实践活动的人数不少于教师总数的80%,具备行业资格或任职经历的教师达到50%;建设期内力争新增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5人、省级教学名师5-6人,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名师。选拔培养校学术带头人10人左右,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0人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60人左右;选拔校级“教学名师”20人左右。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学
37、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团队及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研发团队相关指标同比明显高出。重点项目:16. 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对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依托“两高”工程,分别定向引进和培养2-3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或省级教学名师。依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对产学交流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等教研项目、论文、专著等专项资助予以倾斜。将两个团队落实“教授博士企业行”制度和教师“行知计划”的建设周期从5年缩减为3年,加速积累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研修经历。依托“工程师进校园”工程,优先保证两个团队建设需求。依托“海外培训计划”,优先选派
38、两个团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访学,增强教师的国际视野。17. 特色中心研发团队建设。对重点建设的省级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两高”工程,分别面向社会引进或柔性引智1-2高水平专家。依托“工程师进校园”工程,优先保证两个中心建设需求。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将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情况,列入绩效考评的内容和申请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必备条件,并在两个中心先行试点。每年支持选派2-3个团队骨干到境内外高校或企业对口培训交流学习。18. 应用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校园”“两进”工程,深化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关系,加大从行业
39、企业引进“双能型”教师力度,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兼师”库;深入实施教师“行知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下的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锻炼、访学进修或挂职锻炼。深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深入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加速青年教师应用教学能力、应用科研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提升。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将教师专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资助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参加社会组织的认证培训,并取得与代表业务水平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六、进度安排及预算(一)进度安排项目名称建设内容2014年2015 年
40、2016年2017年2018年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开展合肥师范学院章程调研,启动二级管理调研。完成合肥师范学院章程拟定和审定。完成二级管理工作调研,起草文件。组建专门研究团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启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研究。 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二级管理的意见,完善二级管理。启动“制度建设年”,完成全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研究。完成规章制度印发、实施与汇编。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施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架构体系,形成U-G-S“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成果,并试点推广。优化实施目标管理,完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整体设
41、计学校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方案,立项支持各专业完成行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制定学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研制各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完成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库论证。试点开展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双证”培养。完成5个左右专业的校内评估,启动“一院一特”学科建设计划。研制专业群建设标准体系,并以此为依据,推动与行业共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教学团队。重点加强电子信息类、教师教育类和文化产业类专业群特色建设,扶持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开展重点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的中期检查,对重点建设专业群内专业进行整体评估。打破专业间的壁垒,推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产业创意中心等平台实质运行,
42、实现专业群实质性共建共享。发挥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立体辐射,带动共性技术相同的专业建设,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准的整体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学科建设水平。力争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总结省校两级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申报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对接“国标省考”要求,修订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设计,构建三级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示范落实“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落实课程改革的“五个引入”,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成课程能力模块矩阵。以“刘铭传学院”顺利开办为契机,试点引入铭传大学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过程考核为目
43、标,在重点建设专业实施“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继续推进卓越中小学教师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协同政府、企业、行业制定培养目标规格,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评价培养质量以及强化现场教学、推进项目教学等。在全校各专业推广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和过程考核,以“引入利用,在线植入,扶持特色”为原则,分层推进慕课建设,力争获批5-10门省级示范项目。组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发挥三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全程培养为目标,借鉴国(境)外人才培养经验,整体优化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名称建设内容2014年2015 年2016年201
44、7年2018年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大数据处理、食品生物、新涂料化工等领域,立项10个重点项目,申报专利20项,转化成果3-5项。培育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凝炼创新方向,加强特色研究资助,推进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申报专利30项,转化成果3-5项。加强五个省级平台内涵建设,培育3-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集中打造2-3个特色研究方向,立项10-15个重点项目,形成项目群。申报专利40项,转化成果3-5项。建设基础教育大数据中心,新增1-2个省级创新平台。继续加大特色方向建设力度,立项10-15个重点项目,申报专利40项,转化成果3-5项。做好省级创新平台评估验收。加快成果
45、转化,加大对行业产业的技术升级拉动力度,初步形成2-3个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校企深度合作计划加强校企共建实习实训中心建设,组织申报3-4个省级实习实训中心。加强工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金工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 “校中厂”,并试点运行。开展特色学院调研。立项建设5-6个校级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与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技能训练平台,利用互动教室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筹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筹建“刘铭传学院”,试点招生。建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管理平台。立项新建5-6个校级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新建1-2个“校中厂”项目,实现“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基础教育协
46、同发展联盟试点运行。“刘铭传学院”招生运行。检查评估校级产学研育人基地,验收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发挥示范校外实践基地带动作用,组织申报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完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盟运行机制。完善“刘铭传学院”培养机制。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力争突破。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常态化运行机制,形成示范效应。完善“刘铭传学院”培养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并适时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计划探索实施问题为本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接受教育硕士全国教指委中期检查评估。根据全国教指委中期检查评估反馈意见,加强整改与落实。加强动态调整,积极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总结问题为本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47、全力做好“特需”项目教育硕士试点工作终期验收评估。加强校内专业硕士点培育与建设。整改完善问题为本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拟新增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等领域1-2个硕士点。逐步推广问题为本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拟新增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等2-3个硕士点。双能型教师队伍保障计划探索做好应用型、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尝试以特色专业、重点团队及协同创新中心等为平台,试点开展系列教育国际交流。实现新增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制定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路径。编制”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推进新建专业师资配备和结构调整。启动第二批“136”人才工程的选拔和培养。以特色专业、重点团队为重点,鼓励开展多种形式国际交流培训活动。探索建设高水平教学和技术攻关团队。采取实践研修、资格认证及横向项目等措施,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围绕特色专业、重点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应用型和高水平人才,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推进高水平团队建设。开展校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评选,培养省级后备人才。修改职评和考核办法,纳入实践研修和双能型条件,促进应用型师资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顾问合作服务合同
- 旅游项目合同执行策略
- 海洋工程锅炉替换施工合同
- 高尔夫球具租赁合同:运动
- 2025版智能大厦开荒保洁与节能合同范本3篇
- 游戏动漫产业园租赁联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地震安全建筑工程发包合同模板2篇
- 展览中心改造合同
- 短视频制作团队人员聘用合同
- 建筑质保金合同范例
- 数字化技术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应用
- 我能作业更细心(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二年级
-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学生(幼儿)上学放学交通方式情况登记表
- 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达标率
-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数学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电动自行车换电柜规划方案
- 工程变更、工程量签证、结算以及零星项目预算程序实施细则(试行)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登记表-8
- 2023年人民日报社校园招聘72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焊接常用工具》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