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2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设计者:太平镇屈洞小学马秀玉教学内容:课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著追求的精神。设计理念:把课文的关键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和诗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浑然成一个整体,建构成全文的教学主线,围绕主线通过追问、想象、角色换位、回还反复等形式,层层展现父与子具有坚定信念的多个画面,从而使父与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屹立在学生心中。学情分析:地震对于学生而言虽说不陌生,但那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的彷徨和恐惧,他们是无法

2、体会的,还有那种因灾祸而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他们也是无法体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亲和儿子的坚定信念。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坚定信念。2、通过对儿子言行的描写,感受儿子对父亲的坚定信念。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

3、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两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方法: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素材包括:展现震后救援的感人视频、诗歌、音乐伴奏等。2、学生:(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下来。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歌导入1、播放视频,师朗诵诗歌,生谈感受。2、板题、读题。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3、汇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三、品读体验1、他们凭着一种怎样的信念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2、从课文哪里可以体现出父亲和儿子具有坚定的信念呢?请同

4、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3、汇报交流:(随机品读)4、品读感悟。品读句子1: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与父亲的对话曾经有哪些人阻挡过他?我想采访一下这些人,你们为什么要阻挡他?同桌角色扮演读三次对话,你读出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品读句子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自由读,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发挥想象:父亲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挖着,8小时过去了,父亲会怎样呢? 12小时过去了,父亲又会怎样了呢?24小时呢?是什么在支撑着父亲?品读句子3: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自由读读这两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这群孩子在废墟里经历了漫长的38小时,想象一下,在废墟里,阿曼达会怎样做呢?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四、拓展升华1、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2、随机汇报。4、配乐朗诵诗歌。五、作业超市(任选一题,写一段话。)1、和爸爸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