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骨_与_势_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_第1页
_骨_与_势_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_第2页
_骨_与_势_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_第3页
_骨_与_势_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_第4页
_骨_与_势_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骨 与 势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黄佳宝(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福建 泉州 , 362000摘 要 :魏晋时期 , 人物风骨的盛 行直接推动了六朝书 法风骨 论的发达 , 同 时 势 这 一书法 理论又深 深地影 响着魏晋书法 。 文章探讨了人物 风骨和书学风骨的关系 , 阐释了魏晋书法对 骨 和 势 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魏晋书法 ; 审美 ; 风骨 ; 势中图分类号 :J292.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672-7412(2009 03-057-03魏晋书法以其独特之处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 了光辉的一页。说其独特 , 是指此时期独具特色 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社会动乱给人带来

2、的遭 际 , 士族阶层的崛起 , 人物品评之风的影响 , 玄学 思潮和佛教精神的注入 , 儒道思想的固有影响 , 这 一切无不影响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 , 使这一时期 的书法美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 色。此时的书法美学思想 , 把 风骨 这一概念引 入其中 , 产生了许多出人意料、 词约旨丰的新义 , 代表了魏晋时人们对新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 标志 着汉魏六朝书法美学风格达到了自觉与成熟的理 论高度 , 并在历代书家和书论家的阐释、 运用中 , 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 、 魏晋的人物风骨和书学风骨书法中的 骨 是在魏晋书 论中广泛使用的 一个范畴 , 也是 其时审美领域的一个 规范。

3、 汉 代相人以筋骨 , 魏晋识鉴在神明 1, 它最早使用 于对人物的相术中 , 后来逐渐使用到对人物品鉴 中。汉代末期 , 由政治因素的影响 , 社会更注重对 人才学及品性的评价 , 追求名符实 , 唯才是举 , 并 把人与骨、 筋、 气、 肌、 血与五行相联系 , 从而产生 人的 五常 说。此时的人物品 鉴虽然没有与现 实中 的人文 政治完 全脱 离开来 , 但是 更注 重在 骨质 、 骨植 与 气 、 力 的联系 , 希望通过 骨相与神气、 气力 , 探知人的气质才性 , 乃至雄强 气格 , 而不再计较于骨骼配置和形相严正。 到了两晋南北朝的时候 , 人物品鉴更靠近对 人物个体独立存在的精

4、神领域和人格魅力 , 也更 接近于审美追求和艺术欣赏。它继承和发展了早 期相术和品鉴的优势 , 补足了其存在的不足 , 将人 与 骨 、 气 、 力 结合在一起 , 形成 风 。这种 将人与 骨 在一起的结合 , 突出了人们对人物品 鉴独特的审美追求 , 表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注重 独立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其行为举止方面的表现 , 而不再局限于人的五官外貌。魏晋时代的人们更注重加强自身修养 , 更注 重体现自身的风度和气质 , 从而表达人们对社会 中区别于他人的另一种情怀和境界 , 表达自己生 命推崇的另一种方式和方法。因此 , 那时的人说 话撰文 , 都力求表达这样的生活态度 , 由此人们平 时说

5、话和 写文章的界限也 变得越来越淡。所以 风骨 不但经常出现在书面文中 , 也时常可以在 人们的言语中听到。这就赋予了 风骨 这一概 念独特的美学范畴 , 因此将之用到书法理论中来 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从另一方面而言 , 魏晋六朝书法 理论中 风 骨 论的盛行 , 也反映了书法艺术本身的 发展需 求。由于时代的演变 ,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 化 , 书法做为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 它 的形式也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改变。那个时代中 , 人们普遍认为书法中具有 骨 的作品不多 , 书法 理论家们也经常把这些作品跟之前一些书法大家 做对比 , 进而来批评魏晋六朝社会的现状。 书学理论的发展可

6、以说跟书法作品的创作是 同步的。自魏晋以来 , 有关书法理论的书籍或著 作很多 , 人们开始探讨书法创作过程的一些技巧第 9卷 第 3期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 l 9No . 3 2009年 9月 Jour nal of HunanM eta llur g i ca l P r ofessi ona l Techno lo gy Co ll ege Sep . 2009收稿日期 :2009-05-21:(, ,58和规律。在这些书法理论中广泛研究之前书法大 家的一些碑贴 , 从中探求书法用笔的体势 , 也揭示 书法创作的规律。同时 , 风骨 论也在这一过程 中逐渐萌芽 , 并在书法

7、家和书论家的共同合力下 , 不断丰富和发展。早在东汉末年 , 赵壹便在他的 非草书 中提 出 : 凡人各殊气血 , 异筋骨。心有疏密 , 手有巧 拙。书之好丑 , 在心与手 , 可强为哉 ? 其本意在 说明一些书家有 超世绝俗之才 , 不是常人能学 到的 , 但不经意间却把书的好丑和个人的气血、 筋 骨、 心手联系起来 , 实际上是与书家的个性、 气质、 才性联系起来。稍后的蔡邕在其 就势 中提出 了书法创作中 力 的要求 : 藏头护 尾 , 力 在其 中 , 下笔用力 , 肌肤之丽。 钟繇的 用笔法 则更 进一步提出了 多力丰筋者圣 , 无力无筋者病 的 书学论断。 力 的表现之所以成为美

8、, 在于美作 为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是同生命的运动及其 力量的表现分不开的。书法艺术借用线条来区别 于色彩等其他的艺术因素 , 就因为线条能充分显 示运动及其力量的美 , 从而表达情感。作为书法 美学思想中风骨范畴的萌芽 , 早在秦时已有见到 , 据卫夫人 笔阵图 言 , 李斯 见周穆王书 , 七日兴 叹 , 患其无骨 , 但 只是转引 , 未见确证。风骨范 畴的真正确立实在魏晋。在魏晋书论中 , 骨 是 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 , 如 :卫夫人 笔阵图 : 善 笔力者多骨 , 不善笔力者多肉 ;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 书 ,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王羲之 书论 : 大抵 书须存思 , 余览李斯等论

9、笔势 , 及钟路书 , 骨甚是 不轻 , 恐子孙不记 , 故叙而论之。魏晋书法美学理论中的风骨范畴 , 指称的是 一种与纤圆、 疏巧和浮弱无力相对的书法风貌 , 主 要体现为一种笔力的雄健、 奔逸、 刚劲 , 它的基本 特征在于明朗健康 , 遒劲而有力 , 使书法显示出笔 力强健、 端直峻整地力度美 ; 它不取点画规矩 , 弃 浮表之媚好 , 故书论家在提倡与运用它进行艺术 批评时 , 赋予它以力的内容 , 实在是很自然的事。 因此 , 有了笔力 , 或者说 , 表现了偏畸于瘦的笔力 , 其字格就必然会或坚挺 , 或强健 , 或遒劲 , 或正直 , 或质朴 , 或峻拔 , 或卓杰 , 或清举

10、于是 , 真骨 凌霜 , 气调英襄 , 可能给人以 万 夫莫当 或 无所屈让 之感。这就是 贵骨 意识孕育下中 国书法中 骨 的审美内涵和显著的艺术特征。 二 、 魏晋书家对 势 和 骨 的阐释 书法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 , 不但要求书法的形式 美 , 更要求作品中要存在或蕴含着一种高度的精 神内涵即 风骨 , 这是 对书法 艺术 的延伸 和发 展 , 也使书法艺术永葆生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 , 魏晋书法也成全了书体的演变 , 创造了新的笔法、 笔势 , 演绎了新的书写技法、 规则 , 为书法增加了 新的艺术内涵。势 是书法理论中备受重视的一个概念 , 它 主要指对点画在字的形体中不同快慢的写法

11、 , 作 者的性情、 时代风尚决定其用笔、 布置和取势。 汉代书家对 势 的重视 , 深深影响着魏晋的 书学理论。在东汉的书论中 , 势 重在强调自然 形体之势 , 而到了魏晋时代 , 则重视向创造表现之 势。在西晋 , 文学家兼书学理论家成公绥撰写了 西晋第一部书学论著 隶书体 , 专论隶书的体势 特征。他认为隶书是实用与艺术效应相统一的形 式 , 适之中庸 , 莫尚于隶 。蔡邕在 篆势 中要 求篆书 纤体效尾 , 长翅短身 , 笔势屈体相就 , 不 可能有这种轻徐、 缓急的区别 , 更不可能有长波郁 拂 ; 崔媛 草书势 中认为草书笔画 状似连珠 , 绝 而不离 , 笔势流畅。草书笔势不可

12、能没有轻徐、 缓急的用笔 , 但没有隶书那样充分 ; 也不会像隶书 那样的 玩横引纵 , 更不会作一波三 折的长波。 成公绥认为 , 只有如此用笔 , 如此的笔力和笔势 , 才会作出那样 壮观 、 可玩 的隶书来。差不多在同一时期 , 索靖又作 草书势 。虽 然文意已不拘于具体笔法、 字势 , 但对 势 之看 重不容置 疑。他从各个 方面描述了草书 形状之 美 , 可概括为两句话 : 婉若银钩 , 漂若惊莺。 前 一句讲笔势 , 后一句讲姿态。笔势婉转遒劲如银 钩 , 姿态飘逸 轻盈如惊莺 , 其势之美 , 从中可 见。 银钩 这一描摹字势的书法美学概念 , 一直为后 世书学所沿袭应用。书学界

13、又有一篇 笔势论十 二章 , 这则托名为王羲之的书学理论著作 , 极其 周详地论述了如何开启心智 , 如何用笔、 结字及进 行章法布局 , 以及对 戈 、 点 笔画的具体处理 等。尽管文中所涉及内容并非全与 势 有关 , 但 除去第一章外 , 其余十一章从各个不同侧面将书 法之 势 阐述得淋漓尽致。魏晋书法理论中的书势、 体势、 字势、 笔势论 皆以比喻手法 , 以华美词句、 以 生动的形态去表 现、 状摹书法现象和书法活动。无论是王羲之将 整个书法创作过程比作军事征伐中的战阵冲杀书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9卷59书四种书体产生和发展过 程的生动描绘 的体势 论 , 无论是卫夫人把 善笔

14、力 的字比作人之 多 骨 的清爽有神 , 把 不善笔力 的字比作人或动 物之 多肉 的臃肿呆板的字势论 , 还是 笔阵图 中的 千里阵云 、 高峰坠石 、 陆断犀象 、 百 钧怒发 、 万岁枯藤 、 崩浪雷奔 、 劲弩筋节 等七种笔势之论 , 都是状自然之形 , 摹物象之态 , 师法自然 , 师法造化 , 表达心中的 奇气 , 具体呈 现在作品中 , 传达出所谓的 气势 和 骨力 。 东汉书 论 中 的 势 是整 体 字 形 体 现 出 来 的 势 , 到了卫夫人 那里 , 就 过渡为笔 法之 势 。 卫夫人讲书之气势用 千里阵云 、 高峰坠石 等 七种笔势 , 在其 笔阵图 中 , 也是极重

15、笔力 , 善于 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者 , 其字显得骨力坚挺 ; 不 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者 , 由于笔软的特点 , 很容易使字的线条流于疲软、 乏力。力感强劲、 筋 肉相宜者为最佳效果 , 无力无筋者乃书法之病也。 古代书家及书论者的精彩阐述 , 使人们对用笔所 要达到的最佳效果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 , 因 而 筋骨 这一概念 , 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参考文献1魏晋玄学 论稿 言 意之 辨 C .世 纪文 库 . 汤用 彤学 术论文集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226.2许宜兰 . 从魏晋玄学看魏晋书学思想中的 自然观 J.中州学刊 , 2007(6:240-242.3张克

16、锋 . 从书写内容看魏 晋南北朝 书 法与文学的 交融 J.西 安 电子 科 技 大 学学 报 (社 会 科 学版 , 2006 (6:137-141.4赵树功 . 玄学与书帖审美 品格的获得 以魏晋六朝 为中心 J.北方论丛 , 2005(6:42-46." Gu(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 and "Shi(The energy and e m otion "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W e i and Ji n Calli graphy HUANG Jia -bao(H u m an it

17、i es Instit ute , Quanz hou N o r m alU n i v ers it y , Q uanzhou , F uji an , 362000Abst ract :In the W ei and Ji n Dynasties , the prevalence of the peoples 'strength o f character directly pro mo ted t h e deve l o ping of the streng t h o f character of the S i x Dynasties ca lligraphy . A

18、t the sa m e ti m e , the theor y o f the calli g raphy " Sh i(The ener gy and e m oti o n " deep l y affected theW ei and Jin Dynasti e s . This paper discusses t h e relati o nsh ip of the streng t h o f character bet w een peoples and ca lligraphy , and expla i n 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W ei and Ji n s ' C alli g raphy :on the point o f ca lligraphy streng th o f character , peoples advocat t h e aest h etic i d ea, l that i s couple hardness 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