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如意宝讲记全文讲记_第1页
净水如意宝讲记全文讲记_第2页
净水如意宝讲记全文讲记_第3页
净水如意宝讲记全文讲记_第4页
净水如意宝讲记全文讲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是故,诸法真实性胜义者,远是故,诸法真实性胜义者,远离有、无、二俱、俱非一切边故离有、无、二俱、俱非一切边故 ,非心,非心行境,心及言说为世俗、非胜义故行境,心及言说为世俗、非胜义故 。】 (“二俱二俱”的的“二二”就是有和无就是有和无这两个,这两个,“二俱二俱” 就是亦有亦无就是亦有亦无又又是有又是无是有又是无 。“俱非俱非”就是非有非无就是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有,也不是无 。)。) “是故是故”二字不能忽略读过二字不能忽略读过 。“是是”是是“这这” ,“是故是故”就是以这缘就是以这缘故故 。到底以什么缘故。到底以什么缘故 ?就是上面所说?就是上面所说 :“ 假胜义是只遮实有

2、这一边的分别心的假胜义是只遮实有这一边的分别心的行境行境 ,真胜义则是远离四边的现空双融,真胜义则是远离四边的现空双融 ,而中观应成派又是唯一着重抉择真胜而中观应成派又是唯一着重抉择真胜义义 ” , 以这个缘故以这个缘故 ,本品开宗明义的,本品开宗明义的句子句子“ 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应当按这样来解释应当按这样来解释 : “诸法真实性诸法真实性”是解释胜义二字。是解释胜义二字。什么是胜义?什么是胜义? 就是染净显现远离生等一就是染净显现远离生等一切相的真实体性切相的真实体性 。现在抉择这个胜义是。现在抉择这个胜义是不是心的境?答案是:胜义由于远离了有、不是心的境?答案

3、是:胜义由于远离了有、无无 、二俱、二俱 、俱非这四边所摄的一切边、俱非这四边所摄的一切边 ,所以不是任何心所行的境所以不是任何心所行的境 ,这就是所立,这就是所立的宗义的宗义 。“远离四边远离四边”点出了这里是直点出了这里是直接说真胜义接说真胜义 ,而不是说只遮遣有边的假,而不是说只遮遣有边的假胜义。胜义。 诸法的真实体性又怎么说是远离诸法的真实体性又怎么说是远离四边呢四边呢 ?比如柱子?比如柱子 , 不落生、住、灭等不落生、住、灭等有边有边 , 不落无生、无住、无灭等无边不落无生、无住、无灭等无边 ,不落生与无生二俱边等不落生与无生二俱边等 ,不落生与无生,不落生与无生俱非边等俱非边等,柱

4、子真实的体性离了这四边。柱子真实的体性离了这四边。或者杂染法的因、体、果每一方面或者杂染法的因、体、果每一方面 ,不,不落有边落有边 ,不落无边,不落有无二俱边,不落无边,不落有无二俱边,不落有无俱非边不落有无俱非边 ;清净法的因、体、果;清净法的因、体、果每一方面,不落有边每一方面,不落有边 ,不落无边,不落,不落无边,不落有无二俱边,不落有无俱非边有无二俱边,不落有无俱非边 。 总之,每个法的真实体性(也就总之,每个法的真实体性(也就是它的胜义)是远离四边的(是它的胜义)是远离四边的( 也就是不也就是不像一般所认为的:它是一种有的法像一般所认为的:它是一种有的法 ,或,或者是一种无的法或者

5、是亦有亦无的法者是一种无的法或者是亦有亦无的法 、非有非无的法非有非无的法, 这不是诸法的真实体这不是诸法的真实体性。性。 )以诸法的真实体性)以诸法的真实体性 ,或者胜义远,或者胜义远离四边的缘故,胜义不是任何心所行的离四边的缘故,胜义不是任何心所行的境境 。 最后一句最后一句“ 心及言说为世俗、心及言说为世俗、非胜义故非胜义故 ”,是把论中第四句,是把论中第四句“ 心者是心者是世俗世俗 ”解释成解释成“胜义非心境胜义非心境”的能立或的能立或理由理由 。也就是。也就是 ,胜义为什么不是心的境,胜义为什么不是心的境呢?以心和言说都是世俗、不是胜义的缘呢?以心和言说都是世俗、不是胜义的缘故故 。

6、本论是以。本论是以“心心”字表示字表示,实际包括言实际包括言说在内。经教上说说在内。经教上说“ 是法非语言、分别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之所能知 ”、“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等等, “胜义非心境胜义非心境”实际就是归纳这些经实际就是归纳这些经教的要义而说的教的要义而说的 。 总之:胜义者,离一切边故(能总之:胜义者,离一切边故(能立),非心行境(所立),立),非心行境(所立), 心所思、语心所思、语所议是世俗、非胜义故(能立)。所议是世俗、非胜义故(能立)。 这样这样宣说是为了彰显宣说是为了彰显“胜义谛非心境胜义谛非心境”这一要这一要义。义。 下面解释下面解释“心者是世俗心者是

7、世俗”。 【 以心缘以心缘“此是此是”“”“彼是彼是”等而等而取取 ,以言说,以言说“此是此是” “彼是彼是” ,凡心,凡心与言说行境之法,若以理观察,皆是无实与言说行境之法,若以理观察,皆是无实如幻的空性,而堪忍性则何时也不容有如幻的空性,而堪忍性则何时也不容有 。】 “心与言说行境心与言说行境”,就是心所行,就是心所行的境和言说所行的境的境和言说所行的境 。“若以理观察若以理观察”,理是指观察胜义的正理理是指观察胜义的正理 ,也就是中观论,也就是中观论中所说的离一多因等种种理门。中所说的离一多因等种种理门。“无实如无实如幻幻” 就是非有而有,如幻化一样。就是非有而有,如幻化一样。“堪堪忍性

8、忍性” 就是能堪忍胜义正理观察的体性就是能堪忍胜义正理观察的体性 。胜义理好比锐利的金刚杵胜义理好比锐利的金刚杵 ,任何心识所,任何心识所现的法在它的观察前都不能堪忍现的法在它的观察前都不能堪忍 ,意思,意思就是一个个看似实有的法都会消失成空性。就是一个个看似实有的法都会消失成空性。 “堪忍性何时也不容有堪忍性何时也不容有”,就是,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能堪忍胜义正理观察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能堪忍胜义正理观察的的.实有的体性。实有的体性。 以胜义理观察时,凡是心所缘的以胜义理观察时,凡是心所缘的语言所说的语言所说的 ,都没有实有的东西,都如,都没有实有的东西,都如幻如化幻如化 ,能堪忍胜义理观察

9、的体性是何,能堪忍胜义理观察的体性是何时也不可能有的。时也不可能有的。 “无实如幻无实如幻”就是像幻师对着手就是像幻师对着手巾以幻力加持巾以幻力加持 ,好像有兔子显现。其实,好像有兔子显现。其实所现的兔子只是虚相所现的兔子只是虚相 ,它的,它的“有有”实际实际就是没有,在手巾上根本没有什么兔子就是没有,在手巾上根本没有什么兔子 。同样心缘相、言说相都是观待心现的相。同样心缘相、言说相都是观待心现的相 ,追究它的实体,都是本来没有的。,追究它的实体,都是本来没有的。 【 因此,佛于经中说:因此,佛于经中说:“天子,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若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 , 则彼不入则彼不入胜义谛

10、数,成世俗谛性。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 】 ( “不入胜义谛数不入胜义谛数” ,就是不能,就是不能算在胜义谛里面算在胜义谛里面 。“成世俗谛性成世俗谛性”就是就是成了世俗谛的体性成了世俗谛的体性 。)。) “因此因此”的的“此此”是指心所缘是指心所缘 、口所说的法都像幻化一样虚假不实口所说的法都像幻化一样虚假不实 ,所,所以佛才在以佛才在入二谛经入二谛经中说中说 :胜义谛不:胜义谛不是眼根能见耳根能闻等是眼根能见耳根能闻等 ,也不是语言能,也不是语言能说、意识能缘取的说、意识能缘取的 ,所以胜义谛不是身,所以胜义谛不是身语意所行的境语意所行的境 。如果胜义谛是心识能缘。如果胜义谛是心识能缘、

11、语言能说、身体能触的法、语言能说、身体能触的法 ,那它就不,那它就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了。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了。 【 “天子天子 ,然胜义谛超越一切名,然胜义谛超越一切名言,真实中不生不灭言,真实中不生不灭 ,是离于所说能说,是离于所说能说、所知能知、所知能知 ,乃至超过具一切胜相之一,乃至超过具一切胜相之一切智境,是胜义谛。切智境,是胜义谛。” 】 然而胜义谛超越一切名言(这里然而胜义谛超越一切名言(这里说的说的“名言名言”就是指身语意所行的境就是指身语意所行的境 ,因为这些在以胜义理观察时,因为这些在以胜义理观察时, 除了只是除了只是假立的名言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假立的名言之外,什

12、么也得不到。)。“真实中不生不灭真实中不生不灭”,就是真如法性是没有,就是真如法性是没有缘生缘灭的。缘生缘灭的。 既然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 ,也就,也就“ 离于所离于所说能说所知能知说能说所知能知 ”。 这又怎么认识呢这又怎么认识呢 ?因为凡是所说、因为凡是所说、 能说、所知、能知都是能说、所知、能知都是观待心而现,既然是观待的法观待心而现,既然是观待的法 ,那就是,那就是生灭法。也就是生灭法。也就是 ,有这样的心才有所说、,有这样的心才有所说、能说,没有这样的心就没有所说能说能说,没有这样的心就没有所说能说 ,纯粹是缘生缘灭的虚相。既然是虚相纯粹是缘生缘灭的虚相。既然是虚相 ,就没有自体就没

13、有自体 ,就是真实中本来没有的。,就是真实中本来没有的。所知能知也是一样所知能知也是一样 。 所以所以“ 真实中离真实中离于所说能说、所知能知于所说能说、所知能知 ”。 “乃至乃至”是省略词是省略词 ,就是从凡夫,就是从凡夫的心阿罗汉的心菩萨的心一直到佛的心的心阿罗汉的心菩萨的心一直到佛的心 ,都不会有一个所缘的胜义。佛的心就是都不会有一个所缘的胜义。佛的心就是“具一切胜相的一切智具一切胜相的一切智”,由于佛的智慧,由于佛的智慧具有一切方便的殊胜相因此是具有一切方便的殊胜相因此是“具一切胜具一切胜相相” 。这里就从最高处说:。这里就从最高处说:“乃至超过乃至超过具一切胜相之一切智境。具一切胜相

14、之一切智境。”, 这就彻底否这就彻底否认了认了“胜义谛是心的境胜义谛是心的境”。 一般认为胜义非二取识的境,应一般认为胜义非二取识的境,应当是圣者智慧的境当是圣者智慧的境 ,所以要加简别。实,所以要加简别。实际上,真实义中,不论凡夫心还是圣者心际上,真实义中,不论凡夫心还是圣者心,上至诸佛的心都不可能以胜义为境,上至诸佛的心都不可能以胜义为境 。所以就一离彻底:所以就一离彻底:“乃至超过具一切胜相乃至超过具一切胜相之一切智境。之一切智境。”( “超过超过” ,就是越出,就是越出了了“是境是境”、“是所知是所知”这个范畴。)这个范畴。) 胜义远离一切有、无等的戏论,胜义远离一切有、无等的戏论,任

15、何可分别的都没有任何可分别的都没有 ,怎么会是一切智,怎么会是一切智的所知呢?的所知呢? 【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亦云:亦云:“真中离真中离戏聚,乃为真胜义,依于分别心戏聚,乃为真胜义,依于分别心 ,非真,非真成世俗。成世俗。” 】 ( “戏聚戏聚” 就是一切戏论种类就是一切戏论种类 。比如色蕴指十方三世一切种种的色法比如色蕴指十方三世一切种种的色法, “戏聚戏聚”就是计有、计无、就是计有、计无、 计常、计常、 计断等计断等的一切戏论种类。)的一切戏论种类。) 真实中远离有无等的一切戏论真实中远离有无等的一切戏论 ,才是真实胜义。才是真实胜义。 “依于分别心依于分别心”五字不能忽略五字不能忽略

16、。 “依依”字尤其紧要字尤其紧要 ,既然是依他而有,既然是依他而有,就没有自体就没有自体 , 也就是这只是依分别心而也就是这只是依分别心而现的现的 ,就像依幻师,就像依幻师 、石块等变现的幻马、石块等变现的幻马、幻象一样,不是真实,只是虚相幻象一样,不是真实,只是虚相 。从究。从究竟上说,包括竟上说,包括“世俗中有显现,胜义中不世俗中有显现,胜义中不生不灭生不灭”,也是依分别心安立起来的,既,也是依分别心安立起来的,既是分别心安立的是分别心安立的 ,就不是真的就是虚相,就不是真的就是虚相(世俗)。(世俗)。 这和本颂这和本颂“ 胜义非心境胜义非心境 ,心者,心者为世俗为世俗 ”的涵义一致。的涵

17、义一致。 “亦云亦云”:不仅佛的契经如是说:不仅佛的契经如是说,菩萨的论典也如是说,菩萨的论典也如是说 ;不仅中观应成;不仅中观应成派的宗义是如此,中观自续派的论典派的宗义是如此,中观自续派的论典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的究竟宗义也是如此的究竟宗义也是如此 。总之只要是依于分别心的法。总之只要是依于分别心的法 ,就不是,就不是真实胜义,而成了虚相(世俗)。真实胜义,而成了虚相(世俗)。 【 因此因此 ,此处说,此处说“ 法性非所知法性非所知 ”,乃由法性离一切戏论,乃由法性离一切戏论 ,非心所缘故,非心所缘故。即:境与有境何者亦不成,且何相亦不。即:境与有境何者亦不成,且何相亦不成,真实中如何说彼

18、为所知?成,真实中如何说彼为所知? 】 ( “境境”和和“有境有境”是一对是一对 , 比比如如“支支”和和“有支有支” ,眼、耳等是身体,眼、耳等是身体的支分,身体是具有眼、耳等支分的有支的支分,身体是具有眼、耳等支分的有支 。同样红色等是眼识的境。同样红色等是眼识的境 ,眼识是具有,眼识是具有红色等境的有境。)红色等境的有境。) “因此因此”是承接上述的教证是承接上述的教证 。 “此处此处”两字有内义和外义两字有内义和外义 ,内义是指,内义是指圣者入定亲证胜义的圣者入定亲证胜义的“此处此处” ,或者法,或者法界究竟实相的界究竟实相的“此处此处” ,外义是指,外义是指入入二谛经二谛经中观庄严论

19、中观庄严论 等经论宣说入等经论宣说入定无分别智现证方式的定无分别智现证方式的“此处此处” ,比如,比如能断金刚经能断金刚经说:说:“法性非所知法性非所知 ,是,是导师法身。导师法身。”就明显说到了法性不是所就明显说到了法性不是所知知 。又。又“此处此处”否定了不是否定了不是“彼处彼处”,也就是也就是 ,不是经论中依名言谛宣说,不是经论中依名言谛宣说“法法性是所知性是所知”的的“彼处彼处” 。 再问:为什么此处说再问:为什么此处说“法性非所法性非所知知”呢?原因是法性远离一切戏论呢?原因是法性远离一切戏论 ,并,并不是什么心所缘的境。为什么不是心所缘不是什么心所缘的境。为什么不是心所缘的境?因为

20、凡是心所缘的境,都是虚妄的、的境?因为凡是心所缘的境,都是虚妄的、真实中没有的真实中没有的 ,而法性是真实的、远离,而法性是真实的、远离一切戏论的,所以法性不是心所缘的法。一切戏论的,所以法性不是心所缘的法。 “即即”是进一层说,如果法性是是进一层说,如果法性是所缘的境或者有某种相所缘的境或者有某种相 , 可以说法性是可以说法性是所知所知, 事实上事实上, 法性是境与有境何者也不法性是境与有境何者也不成立成立 , 而且有、无等的任何相也不成立而且有、无等的任何相也不成立 ,在真实中怎么说是所知呢?意思是说在真实中怎么说是所知呢?意思是说 ,因为妄生分别才在心前立有境相因为妄生分别才在心前立有境

21、相 ,以及,以及有取它的有境,这都是虚妄的有取它的有境,这都是虚妄的 ,胜义法,胜义法性根本没有这样的妄相,所以不是所知。性根本没有这样的妄相,所以不是所知。 【 如云:如云:“有情自言见虚空,观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彼虚空如何见 ,佛说见法亦如是,佛说见法亦如是 ,非见,非见余喻所能说。余喻所能说。” 】 世间有情自己说:我见了虚空。世间有情自己说:我见了虚空。“观彼观彼”就是观察他所说的这句话,是否就是观察他所说的这句话,是否真有个所见的虚空。事实上,除了见云、真有个所见的虚空。事实上,除了见云、雾、烟、尘等之外雾、烟、尘等之外 ,并不是见了虚空,并不是见了虚空 。虚空没有任何色法

22、虚空没有任何色法 、声音等的自体、声音等的自体 ,怎,怎么能见到呢?么能见到呢? 有人说我见了虚空是蓝色。但按有人说我见了虚空是蓝色。但按佛教佛教 ,这只是须弥山南方的琉璃放光照,这只是须弥山南方的琉璃放光照在海面上在海面上 ,反映在空中,所以蓝色并不,反映在空中,所以蓝色并不是虚空的体性。是虚空的体性。 “佛说见法亦如是佛说见法亦如是”:佛说见诸:佛说见诸法的法性也是如此法的法性也是如此 。就是在不观察时,。就是在不观察时,名言中为了让人了解,说是见诸法的法性名言中为了让人了解,说是见诸法的法性 ; 实际上,任何可得、可见的四边实际上,任何可得、可见的四边戏论法都没有,不能说有见,所以所谓的

23、戏论法都没有,不能说有见,所以所谓的“见法性见法性”是无见而见。(以正理观察,是无见而见。(以正理观察,没有个见的东西,任何心的行境都不可得没有个见的东西,任何心的行境都不可得。在不观察时就说是。在不观察时就说是“见法性见法性” 。)。) “非见余喻所能说非见余喻所能说” :除了:除了“见见虚空虚空”之外不见有其它比喻能表示见法性之外不见有其它比喻能表示见法性 ,见其它四大和合的法或有为法都不能比,见其它四大和合的法或有为法都不能比喻喻“见法性即无所见见法性即无所见”的情况的情况 。 【 有者认为:设若胜义非圣心行有者认为:设若胜义非圣心行境,则缘彼生断证功德亦不应理;又境,则缘彼生断证功德亦

24、不应理;又 ,圣根本慧若不知彼圣根本慧若不知彼 ,则应成根本慧非法,则应成根本慧非法界有境,且等于承许法界如同不可思议作界有境,且等于承许法界如同不可思议作者;又应成二谛分基非所知等者;又应成二谛分基非所知等 ,有如是,有如是诸违害故应简别说:胜义谛非二取识之诸违害故应简别说:胜义谛非二取识之境。境。】 (“行境行境”就是心所行的境就是心所行的境 。“法界有境法界有境”就是以法界为境的心。就是以法界为境的心。“分分基基”就是划分的所依。比如从就是划分的所依。比如从“人人”的总的总体上分出男、女两部分,人是分基体上分出男、女两部分,人是分基 ,男、,男、女是从人这个分基上分出的部分。又比女是从人

25、这个分基上分出的部分。又比如如 ,从柱子的总体上分出金柱子、银柱,从柱子的总体上分出金柱子、银柱子、子、 铜柱子等,柱子是分基铜柱子等,柱子是分基 ,金柱子等,金柱子等是从它上面分出的部分是从它上面分出的部分 。“违害违害”就是就是与教理相违会使自己的立宗遭到摧坏的过与教理相违会使自己的立宗遭到摧坏的过失失 。“简别简别”就是在义理上简择它的差就是在义理上简择它的差别别 。)。) 一般会想一般会想 : 如果胜义不是圣者心如果胜义不是圣者心的行境,那就免不了下面这些违害。的行境,那就免不了下面这些违害。 第一、应成第一、应成 “ 圣者缘胜义而生圣者缘胜义而生断证功德断证功德 ”是不合理的是不合理

26、的 , 因为胜义并因为胜义并不是圣者心所行的境。不是圣者心所行的境。 第二、如果圣者的智慧不了知它第二、如果圣者的智慧不了知它那圣者智慧就不是法界的有境那圣者智慧就不是法界的有境 。由此法。由此法界就成了凡夫和圣者都不知道的东西界就成了凡夫和圣者都不知道的东西 ,就如同外道所说的不可思议作者。就如同外道所说的不可思议作者。 意思是,这个胜义谛既不是分别意思是,这个胜义谛既不是分别心所行的境心所行的境 , 也不是圣者智慧所行的境也不是圣者智慧所行的境 ,谁也不了知它、谁也无从谈论它,谁也不了知它、谁也无从谈论它 ,那,那它就等同不可思议的作者了。它就等同不可思议的作者了。 第三第三 、通常会说、

27、通常会说“ 二谛的分基二谛的分基是所知是所知 ”,也就是从所知上分出世俗和,也就是从所知上分出世俗和胜义,所知是分基,二谛是所知上分出的胜义,所知是分基,二谛是所知上分出的部分。部分。 而你说而你说“胜义不是所知胜义不是所知”,那胜,那胜义就不是从所知上分出来的义就不是从所知上分出来的 ,也就不能,也就不能说二谛的分基是所知。说二谛的分基是所知。 “ 等等 ”字表示除了这三大违害字表示除了这三大违害之外之外 ,还有其它无量过失,也就是一切,还有其它无量过失,也就是一切从从“胜义是圣心行境胜义是圣心行境”这一点上建立出来这一点上建立出来的教法都会成不合理的教法都会成不合理 , 比如无法安立彻比如

28、无法安立彻证法界的诸佛证法界的诸佛 ,无法安立圣者和凡夫的,无法安立圣者和凡夫的差别差别 ,无法安立五道十地的差别等等,无法安立五道十地的差别等等 。 这样就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这样就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解释不对就会毁坏整个佛教,所以就强调:解释不对就会毁坏整个佛教,所以就强调:“胜义非心境胜义非心境”不能按字面解释成不能按字面解释成“胜义胜义非一切心的境非一切心的境” , 而必须简择它的差别,而必须简择它的差别,要把要把“心心”字限定在二取识上说字限定在二取识上说 :胜义:胜义谛不是二取识的行境谛不是二取识的行境 。间接上必须承许。间接上必须承许胜义谛是圣者智慧的行境胜义谛是圣者智慧的行

29、境 ,不然就有多,不然就有多如雨点的过失落在自己身上。如雨点的过失落在自己身上。 【 此唯是以语句而徒劳此唯是以语句而徒劳 。】 上面说的严重透顶上面说的严重透顶 。回答却是这。回答却是这样轻松,好像在叹气说:样轻松,好像在叹气说:“唉!这只是以唉!这只是以语句作徒劳无义的诤辩而已。语句作徒劳无义的诤辩而已。” 其实,两种解释在意义上都对,其实,两种解释在意义上都对,不需要辨明谁对谁错。一方面说不需要辨明谁对谁错。一方面说“胜义非胜义非心境心境”,真实中就是如此。,真实中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在名言谛不观察的时另一方面,在名言谛不观察的时候也可以说候也可以说“圣者的智慧了知胜义,胜义圣者的智慧

30、了知胜义,胜义法性是所知法性是所知”。这只是在不同层面对同一。这只是在不同层面对同一意义的表达,没有诤辩的必要。所以:意义的表达,没有诤辩的必要。所以:“诤辩只是以语句而徒劳。诤辩只是以语句而徒劳。”也就是,这样也就是,这样的诤辩是无意义的,得不到任何利益。的诤辩是无意义的,得不到任何利益。 下面分两段具体回答下面分两段具体回答 :第一段、:第一段、答复前两处妨难答复前两处妨难 ; 第二段、答复第三处第二段、答复第三处妨难。妨难。 第一段、答复前两处妨难:第一段、答复前两处妨难: 【入中论入中论云:云:“不生是实慧离不生是实慧离生,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此缘彼相证实义 , 如心有相知彼如心有相知

31、彼境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依名言谛说为知 。” 】 (“ 不生不生 ”就是没有所谓的生。就是没有所谓的生。入中论入中论着重抉择无生着重抉择无生 ,就是真实中,就是真实中没有自生没有自生 、 他生他生 、 共生共生 、无因生这样、无因生这样四种相。)四种相。) “不生是实慧离生不生是实慧离生”:无生是万:无生是万法的胜义本性法的胜义本性 。而圣者入定智慧也远离。而圣者入定智慧也远离生的戏论。生的戏论。“此缘彼相证实义此缘彼相证实义” :这是:这是说胜义远离一切戏论,没有个所缘说胜义远离一切戏论,没有个所缘 ,心,心离分别时自契自证离分别时自契自证 ,就权且地说是了知,就权且地说是了知了真实义。后

32、两句是比喻。了真实义。后两句是比喻。“如心有相知如心有相知彼境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依名言谛说为知”:就像小乘经:就像小乘经部宗承许外境微尘是见不到的隐密的法部宗承许外境微尘是见不到的隐密的法 ,所见的只是微尘的影像,单单以,所见的只是微尘的影像,单单以“心识心识见外境法的影像见外境法的影像”这一点而说这一点而说“心识了知心识了知外境外境”。 如果能这样依于名言谛对如果能这样依于名言谛对“不是不是真正了知真正了知”而假立说而假立说“知知”的话,那也可的话,那也可以依于名言谛把契会离戏说成是以依于名言谛把契会离戏说成是“证知胜证知胜义义”了。也就是胜义远离四边本来无有可了。也就是胜义远离四边本

33、来无有可缘缘 ,但依于名言谛在不观察的时候,但依于名言谛在不观察的时候 ,也,也可以针对可以针对“心契会离戏心契会离戏”这一点用语言表这一点用语言表达为达为“圣者智慧证知了真实义圣者智慧证知了真实义” , 也就也就可以说可以说“法性是圣智的所知法性是圣智的所知”。 诸法的实相本性是无生离戏,心诸法的实相本性是无生离戏,心在那个状态安住(在那个状态安住( 也成了那么一个无生也成了那么一个无生的状态的状态 ),), 此外并没有什么别别的能证此外并没有什么别别的能证 、所证、所证 。 【 如其所述如其所述 ,名言中圣根本慧为,名言中圣根本慧为有境有境 ,法界为境,依此可说所知,然胜,法界为境,依此可

34、说所知,然胜义中说义中说“ 此为无二取根本慧所取或所知此为无二取根本慧所取或所知 ” ,岂不直接导致相违?,岂不直接导致相违? 】 “如其所述如其所述”,就是像,就是像入中论入中论上面这一颂所说上面这一颂所说 。 “名言中名言中”和和“胜义胜义中中”六个字要着眼。关键要分清六个字要着眼。关键要分清“名言中名言中”和和“胜义中胜义中”,名言中以圣者的根本慧为,名言中以圣者的根本慧为有境有境 、以法界为境,按这样可以说法界、以法界为境,按这样可以说法界是所知,也可以建立是所知,也可以建立 圣者的智慧缘法界圣者的智慧缘法界而生起断证功德,不会成为而生起断证功德,不会成为“胜义无人能胜义无人能证得,胜

35、义如同不可思议的作者证得,胜义如同不可思议的作者”这样毁这样毁谤圣智证知法界、有圣凡差别等的断见。谤圣智证知法界、有圣凡差别等的断见。 但如果胜义中说法界也是根本慧但如果胜义中说法界也是根本慧的所知的所知 ,那就等于承认在圣者根本慧亲,那就等于承认在圣者根本慧亲证时有所知或所取的法界证时有所知或所取的法界 ,这就和承许,这就和承许根本慧没有能、所二相直接相违。根本慧没有能、所二相直接相违。 第二段、答复第三处妨难:第二段、答复第三处妨难: 【 其次,由二谛分基为所知而许其次,由二谛分基为所知而许胜义为所知,是就否定而言,此处胜义为所知,是就否定而言,此处“非所非所知知”则是指肯定,因此互无相违,因为:则是指肯定,因此互无相违,因为:若肯定中也承许是所知,则应成承许空性若肯定中也承许是所知,则应成承许空性为实有故。为实有故。】 所谓从所谓从“所知所知”上分出世俗和胜上分出世俗和胜义而承许胜义是所知义而承许胜义是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