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的存在及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共8页)_第1页
巴门尼德的存在及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共8页)_第2页
巴门尼德的存在及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共8页)_第3页
巴门尼德的存在及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共8页)_第4页
巴门尼德的存在及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共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巴门尼德的存在及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巴门尼德的“存在”及其影响内容摘要: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真正提出“存在”范畴的第一人 ,此 哲学范畴给后来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弄清楚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时代背景、内在涵义及它对它以后的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影响 ,对于现今哲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存在 存在论 影响 一:古希腊埃利亚派的奠基人巴门尼德虽然没有留下完整的著作 ,但是从他的残篇断简中仍然可看到他熠熠的智慧火花。他的“存在”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 ,影响了他的后继者乃至后来的整个西方的哲学。黑格尔评价说:“真正的哲学思想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 罗素也在其西

2、方哲学史中指出说:“后来的哲学 ,一直到较近时期为止 ,从巴门尼德那里所接受过来的并不是一切变化的不可能性 那是一种太激烈的悖论了 而是实体的不可毁灭,实体这个字在他直接的后继者之中并不曾出现 ,但是这种概念已经在他们的思想之中出现了。实体被人设想为是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它就这样变成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可见 ,巴门尼德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西方哲学在其开端之时,便力图要为万有世界寻找一个本原。这个本原是用来说明世界是什么的,也就是说,本原就是世界的根据。可以说,哲学思想就是发端于这样一种力图为世界寻找根据

3、的努力。哲学之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 他和在他之后的其他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以这个一来把握世界的多。这种思想的弊端在于:作为本原之物既然只是现有各种物质形态中的一种,它又凭什么能上升到本原的地位,来充当世界的根据呢究其原因,其实只是一种早期粗陋的独断论。以后,毕达戈拉以数作为世界的本原。相对于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数的确对于整个世界具有某种普遍共同性。的确,整个世界都具有一种数量的规定关系。但以数作为本原所体现的还是一种较低级的类比思维方式,而不是真正的哲学思维。正如黑格尔所言:数乃是一种纯粹空洞的规定方式,而哲学里应该讲的是实在。赫

4、拉克利特对自然哲学和毕达戈拉哲学进行了总结。一方面,他承袭并发展了自然哲学的传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另一方面,他提出逻各斯这一概念。逻各斯就是规定、分寸,它贯穿体现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中,对万物起着规定和限制的作用。逻各斯实际上是对毕达戈拉数的观念加以进一步实在化的结果。逻各斯后来成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思想对巴门尼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如果你们不听从我本人而听从我的逻各斯,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而 “一切是一” 正是巴门尼德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到了巴门尼德这里, 以有形体质料作为宇宙生成的“始基”的思考才被无形体的“存在”替代。也就是说

5、,巴门尼德将“存在”这种概念性“事物”作为哲学认识、讨论的对象。这种转变不是一种简单的术语置换 ,而是古希腊人在探索自然、宇宙上的论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即由直观开始转向抽象。正如罗素所指出的:“ 巴门尼德 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 ,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 ,并且包括黑格尔在内。”“存在”是巴门尼德的探讨万物本原时提出的核心范畴。那么 ,“存在”指的是什么 ? 它的内涵包括两个著名的命题:一个是“存在与非存在相区别”,另一个是“思想与存在同一”。这主要体现在巴门尼德一首论自然的残诗中。在这首残诗中 ,巴门尼德借女神之口提出了“知识的两条道路

6、: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在巴门尼德看来 ,“真理”与“意见”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 ,这是确信的途径 ,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 ,我要告诉你 ,此路不通。” 正是在对这种对立关系的阐明中 ,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不能不在 ,而非存在决不是存在”的命题。这个命题说通俗点就是“有就是有 ,有不是无 ,无中不能生有。”可见 ,巴门尼德抓住了世界本质的规定 ,把哲学的视角引向了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在论述“存在与非存在相区别”的过程中 ,巴门尼德多次说出与“思想与存在同一”命题相似的句子。“非存在你不认识出说不出 ,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

7、情。”另外 ,还有不少与命题意思相同的语句。如:“正如每个人在他走动的四肢中都有种混合 ,思想也出现在人们身上;所思维到的乃是自身 ,即人们四肢的本性;对所有女人所有男子都是一样 ?” 巴门尼德这个“思维与存在同一”还只是朴素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但是这个朴素的“同一观”已意味着哲学思维不再把存在当作一个自身外在的东西来看待 ,思维与其对象之间的孤立状态也打破。可以说 ,巴门尼德的“同一观”将思维自身与其对象联系在一起来考察 ,已否定了原始素朴哲学概念的直观性。更重要的是 ,他使得哲学对万物之源的思考从有形之体转向无形体 ,使抽象思维终于从感性思维里分离和独立出来。在对“存在观”的阐述中 ,

8、我们还可以看到 ,巴门尼德对“存在”性质还作了几个方面的规定。第一 ,存在是“单一的”和连续的。存在这条途径上面有许多标志表明:“存在的东西无生无灭 ,它完整 ,不动 ,无始无终。它既不是在过去 ,也不是在将来 ,而是整个在现在作为单一和连续性。” 第二 ,“存在”是受限制的。它不是无限的 ,是有限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 ,它无始无终 ,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 ,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 ,居留在同一个地方 ,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 ,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这个锁链中 ,这界限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 ,存在是不允许没有终极的 ,它完全自足无所需求 ,若不然它就会一无所有。”

9、 第三 ,“存在”是一个封闭的滚圆的球体。巴门尼德说:“但有一条最后的边界 ,它在所有方面都封闭着 ,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 ,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 ,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 ,也不会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 ,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 ,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在这个界限内保持一致。”“存在”这一名称首先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以醒目的方式提出来了, 并构成其残篇的核心概念。“存在”是我们拿来翻释西语的一些语词的专用名称, 它对应于英文的being , 德文中的sein , 以及希腊语、丁语的eimi 、esse“存在”在汉语中有其独特的含义,它表示实实

10、在在地摆放在那儿的, 在时空中存有的,通常被等同于物质, 因为只有物质才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物质和意识的相对关系, 引出了存在和意识的相反关系。意识是能动的, 存在是被动的意识是明亮的, 存在则是漆黑一团。存在在这种意义上相当于单纯的质科,除了在那儿以外, 无任何其他的规定性。那么与存在相对应的那些西语词如何理解呢? 尤其是希腊文的eimi又该作何解释呢? 希腊文属于印欧语系。在印欧语系中,“存在”的词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es , 它表示生活, 生者, 由其自身而来立于自身中又走又停者, 本真常住者。与之相应的希腊文是dimi与dini , 拉丁文esum 与 esse。另一词根是bhu

11、 ,bheu, 表示涌现, 来起作用, 由其自身来站立并停留。对应于希腊文phuo , 后又演变为 physis。单就其词源含义来看, 汉语中的“存在”与西语中的那些词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在西语中, 它们表示的是自身涌现、自身持留而又本真常住。它们具有一种正在起来的力量, 而不是消积被动的含义。因为说某物 eimi, 又是说其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那里, 呈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看, 西语中的那些词在其根本用法上有三: 存在, 系词, 断真。系词又是其最为常用的用法, 它用于联结命题的主词和谓词。汉语中“存在”是不能用作系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存在”时,要紧紧地联系它的词源含义与系词用法, 尽可能

12、地减少语言转释中的语义流失。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 相关于“存在”的有这样一组词: estin esti einai to eon 它们都相关于eimi这个词, 或是 eimi的分词和不定式, 或是 eimi分词的分词。巴门尼德作品的大部分已经佚失了, 留下的只是一些残篇。这些残篇接照后人的编辑分为三部分:序诗, 真理之路, 意见之路。前两部分是大家公认的,后一部分则有人怀疑为伪作。正是在真理之路这一部分中, 大量地谈及了“存在”。我们从这一部分入手, 期待着在倾听巴门尼德的伟大诗篇时, 能真正走进巴门尼德, 并适时作出一些应答。巴门尼德思想道路的核心, 展现在残篇第四中,把握了这一点, 也就掌

13、握了解读巴门尼德思想的钥匙。残篇第四为:“来吧, 我告诉你 我的话你要谛听 , 只有那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一条路是, 存在, 不可能不存在, 这是确信的道路 因为它通向真理 ; 另一条路是, 不存在, 必然不存在, 我告诉你, 这是完全走不通的死路, 因为你认识不了不存在的东西, 这是做不到的, 也不能说出来” 。这儿, 女神为巴门尼德区分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存在之路, 另一条是不存在之路, 并告诫他要走第一条道路, 避开第二条道路。这两条道路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真理在残篇中以明确的方式与存在之路贯通了。然而, 意见在残篇中却并没有得到彰明。那么所说的不存在之路与意见有什

14、么关系呢? 此外, 我们也得不到对存在之路和不存在之路的清晰界定, 这里所说的一切少得可怜。惟一明白的是存在不同于不存在, 存在与不存在相区分。在这样一种僵硬而又刻板的两分中还能有多余的信息吗? 到此为止, 我们所得的只是两个空洞概念, 概念的实质内容却实不可及。究其原因, 是先见遮蔽了我们的视线, 阻碍了我们进一步走近巴门尼德的思想。事实上, 残篇六又回应了残篇第四, 并且以更为清晰的方式敞开了第三条道路。抛开残篇第四中的前两条途径, 残篇第六认为:“其次, 我也要你避看另一条途径, 在那里, 什么也不懂的凡人们两头傍徨, 摇摆不定, 使理智陷入歧途: 他们简直象聋子, 瞎子, 无所适从,

15、被一群没有判断力的人所左右, 居然认为存在和不存在是同一的,一切事物都按相反的方向活动。”这样, 女神又向巴门尼德指明了第三条道路, 即表象之路, 并劝戒巴门尼德避开这条路。女神的良苦用心昭然于此: 她要让巴门尼德同时经验到这三条道路, 并在三条道路的区分中走向存在之路, 走向真理。事实上, 存在也正是在与不存在、表象这样一种两重区分中获得其独特的规定性的。首先, 存在不同于不存在, 不存在是什么呢? 不存在被等同于虚无, 虚无又被经验为生成。因为生成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 它抗拒着任何既成的规定性。因此, 我们不能说它是这样, 也不能说它是那样。正在生成的与将要生成的都

16、还不存在, 已经存在的不是生成。对于生成物, 我们只能说它生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生成被等同于虚无。存在正是要与作为虚无的生成相区分的。由此,我们获得了存在的第一个消极特征, 存在不是生成,存在相区别于虚无。其次, 存在不同于对显现的表象。事物作为被感觉者, 作为显现者, 总是显露出一种外观来, 并有时显现这样一种外观, 有时显现那样一种外观。我们作为感觉者, 表象者便不免有时把事物刻画为这样,有时又刻画为那样, 这正是巴门尼德所竭力反对的。这样一种状况的发生根源于事物的自行遮蔽。从另一方面来说, 表象者总是从自身的期待、愿望出发去对待显现者, 从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形成各式各样的意见, 这些意

17、见困于一己的狭隘经验, 根本没有把显现者搞清楚, 这样形成的意见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这样一来, 感觉者又构成了对事物的一重遮蔽。在这样双重遮蔽中, 事物的真相离我们而去。存在要与这样的表象相区分, 这样, 存在的第二个消极特征便呈现为: 存在不同于的意见与观点, 也不同于事物变幻的外貌。存在不同于作为生成的虚无, 存在相区分于变动的意见。这样两个否定特征很轻易地走向存在的肯定特征。存在就是“本真常住”, 因为常住既区别于虚无又区别于这样那样的意见; 本真则区别于意见。“本真常往”作为存在的根本特征是我们从巴门尼德三条道路的区分中引导出来的, 还有待于巴门尼德残篇的具体印证。巴门尼德在残篇第七中

18、对存在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残篇第七以描述性的语言刻画了存在的几个特征, 残篇一开始就说:“现在只有一条研究途径可以言说, 这就是存在。在这条途径有许多标志表明: 存在是不生不灭的, 完整的, 单一的, 不动的, 没有终结的。”接下来, 巴门尼德对以上几个特征作了详细解释。所谓不生不灭是指存在既非过去存在, 也非将来存在, 存在不会消逝。存在整个是现在, 当下直接在场; 存在的单一性是要指明存在是连续不可分的, 驻留于自身为坚固的一; 不动性既区别于生成与消逝,又区别于位移运动; 存在是一滚圆的球体, 是要表明存在的完满性, 无缺陷性。球体也许是古希腊人所能设想的最完满的东西了, 它永远自持于自

19、身, 没有生成与消逝。存在本身可以被思想所表述, 并且有固定的名称。它不同于常人的表象。常人在表象中固定下来的东西, 只不过是空洞的名称和意见。巴门尼德在残篇第七中对存在特征的描述可以归结为: 本真常住, 当下在场。它应合了存在的词源学含义以及残篇第四中得出的结论。问题在于巴门尼德是如何经验到存在的? 是像柏拉图那样把存在规定为超感觉的“相”, 还是像中世纪那样把存在经验为上帝的“给予”? 更甚者像近代把存在认定为人的“设立”?还是另有它途?我们从残篇的序诗部分入手。序诗中有这样一段话:“欢迎你, 年青人! 引你走上这条路的不是恶运, 而是公平和正义。因为这不是一般人走过的道路, 走上这条路你

20、可以学习很多东西, 既有圆满真理的不可动摇的核心, 又有不真实信念的凡人们的意见。无论如何你也应该学习这些东西。那些看来是如此的东西, 只有通过彻底的考察, 才能判明那些似乎存在的东西。”这段话中, 女神要求巴门尼德对于凡人们的意见也要加以重视。它们作为一种前提对于真理的赢获有一种不或缺的作用, 紧接着又有下面一段话:“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 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通上这条道路, 只是以茫然的眼睛, 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 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 。这几句话是告诫巴门尼德要与常人的意见相区分。为什么既要重视又要区分呢?前面已经指出, 女神煞费苦心地为巴门尼德指出三条道路,

21、 而不是一条道路。存在通过与生成之路及表象之路的区分获得了规定性。因为生成与表象并不是作为否定、消极的东西被弃之一旁, 不屑一顾; 相反, 它们以一种本真的方式归属于存在自身, 并具有一种构成性的力量。可以说, 生成、表象与存在之间的对峙与斗争穷尽了希腊人的全部经验, 巴门尼德毫无例外地走在这条三岔路上。走在这样一条路上易于陷入纷纭的意见之中, 巴门尼德却有能力经验到存在自身,有能力把存在从生成与表象中拯救出来。这源于一种非凡的洞见。从这种角度看来, 巴门尼德的思想具有真正的希腊天性。逻辑化的语言才是其真正的独特性, 正是由于这一点, 尼采才会认为巴门尼德思想是非希腊的。 他无法想像在一个倾向

22、于神话式思考而想像力又最奔放、流动不居的时代, 竟然会有这样抽象化、公式化的思想。然而语言表述方式的独特性不应抹煞其思想本真的希腊性。亚里士多德说, 哲学起源于惊异。存在自身。存在在这儿被经验为在场者的在场性。这样的经验从根本上要求一种洞见。洞见区分于意见, 洞见是看到里面去。洞见关键在于一种拯救。当存在自身涌现、绽放出来时, 洞见要排斥一切伪饰、遮蔽、锁闭、扭曲的东西, 采集到在场者的在场性。这里, 存在、在场性是具有规定性的, 思想本身源于一种对存在的经验。 三: 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对后来古希腊甚至整个欧洲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 , 巴门尼德的“存在 ”范畴的提出实现了希腊哲学的本体论转

23、向。早期希腊哲学家们都在为变化的万物找一个最后的根源 “始基 ”,在巴门尼德看来 ,研究这些问题获得的只是“群氓 ”的意见 ,“群氓 ”看到的是这个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 ,他们走的是所谓“意见之路 ”, 巴门尼德却要在这种多样的变动的“意见 ”之上 ,寻求唯一的、永恒的真理 ,走所谓“真理之路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界引向对永恒单一的本质的认识 ,寻求更高一级真实的、不变的东西 ,用现今的话说 ,就是要透过现象去深人研究本质 ,惟有这样才能摆脱那无休无止关于“始基 ”争论和对立的纠缠。尽管巴门尼德不可能认识到真正的本质 ,但在西方哲学史上他第一个从这方面提出问题 ,这种与追求“

24、始基 ”的道路不同 ,致力于探讨宇宙自然在逻辑上处于第一位的根据或本质 ,他称之为“存在 ”,“存在 ”明确地被确定为哲学研究对象。从此 ,哲学不再过多地追问自然的本质或构成元素 ,而是探索宇宙之统一的、最普遍的本质 ,这就为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使西方哲学走上了本体论道路 ,这条道路一直延伸到欧洲近代 ,对此 ,黑格尔在逻辑学 中予以高度的评价。第二 , 巴门尼德的“存在 ”范畴真正实现了认识论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推论方法。我们知道 ,“始基 ”论的哲学家们由于还分不清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所以往往武断地宣布某些经验感知的具体事物为世界的本原 ,缺乏比较严格的逻辑论证。巴氏却自觉地运

25、用推理、演绎的方法来构建“存在 ”,从他论自然 的第一部分来说 ,推理的逻辑层次是比较清楚的 ,首先 ,他指出了两种研究方法 ,一种是本质的 “存在 ”,一种是现象的 “非存在 ”,接着指出后者是不可靠的 ,于是只剩下一条途径 ,即“存在 ”之路 ,亦即“真理 ”之路。进一步 ,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 ”的特性 ,“存在 ”无始无终 ,不会消灭;它是不动的 ,既没有空间的移动 ,也没有自身的变化;这样“存在 ”就是永远和自身同一的他的这种逻辑推理的方法显然有极大的启发性 ,这种方法后来的其他爱利亚成员 芝诺 所发展并创立了典型的辩论方法 ,这对哲学思维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种推理的方法是巴氏整个

26、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也是他基本哲学思想所要求的 ,“这种逻辑推理的方法一旦被自觉地运用 ,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使哲学思维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三 ,巴门尼德的“存在 ”范畴直接影响他后来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当其冲的是他的门徒芝诺 ,所不同的是 ,芝诺是通过反对“多”来坚持和发展巴门尼德作为“一 ”的“存在 ”的 ,其表现是提出一系列的悖论 ,这是走一条典型的巴门尼德式的逻辑推理道路。另一个是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梅里索斯 ,他与芝诺不同 ,主要从正面发挥巴门尼德的“存在为一 ”的基本思想 ,比较详细地论证了“虚空”的不存在 ,从而揭示感觉印象变动不居的虚幻性 ,指出“一”是

27、永恒不动的。由于巴门尼德的“存在 ”是外延最广、内涵最空的最高度的抽象 ,它既不是这个又不是那个 ,同时它既是这个又是那个 ,因此“存在 ”的继续发展可以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发展下去 ,恩培多克勒用不生不灭的“四根说 ”改造了的“存在 ”,阿那克萨戈拉用“种子 ”改造了“存在 ”,德漠克利特把“存在 ”看作是原子 ,把“非存在 ”看作是“虚空 ”。这些可以说是将巴氏的“存在 ”支离成为无限众多的、微小的“存在 ”,他们在客观世界中去发展和完善巴门尼德的“存在 ”、把本质和现象统一起来了 ,这条路线大抵是倾向唯物主义的。普罗泰戈拉以挑战般的姿态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

28、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意在揭示巴门尼德作为真理之路的“存在者存在 ”所具有的主体性。高尔吉亚针对“存在 ”是真实的 ,唯有“存在 ”可以认识、可以思想 ,提出了否定“存在 ”的三个有名的命题:“第一 ,无物存在;第二 ,如果有某物存在 ,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 ,即使可以认识它 ,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意在强调思想对于“存在 ”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认识到了巴氏作为纯而又纯的“存在 ”的抽象性 ,乃在于人的观念中 ,于是他走上了一条“认识你自己 ”道路。至于柏拉图的“理念 ”乃是把巴门尼德的“存在 ”发挥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它们的“理念 ”,所有事物的“理念 ”就

29、构成了“理念世界 ”或“本质世界 ”,而可感事物就构成“可感世界 ”或“现象世界 ”,只有“本质世界 ”才是真实的、才是哲学思考的对象 ,于是柏拉图把巴门尼德的两个领域发展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两个世界理论。到了亚里士多德 ,在对“存在 ”作了详尽的研究 ,提出哲学乃是“专门研究有 存在 本身 ,以及有 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 其他各门科学是研究“有 ”之一部分、一方面的思想,巴门尼德在 ”范畴成为他本体论哲学的直接思想渊源 ,成就了他作为古希腊哲学之集大成者的地位 ,这条路线大抵倾向于唯心主义。四: 巴门尼德的“存在 ”范畴在哲学史上被无数次重提 ,特别是在哲学史上发生过革命性作用的哲学家几乎都对“存在 ”进行过各自的解读 ,必有其因。很明显 ,虽然古希腊“始基 ”论者们的原始朴素哲学己经从原始思维和宗教神话那里分离开来 ,但还没有使哲学进入哲学应有的道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