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说课稿_第1页
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说课稿_第2页
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说课稿_第3页
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说课方案一、说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以学生作为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使之成长为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这就指出其目标在于采取最优化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培养一定的历史技能,为以后更深入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当然七年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

2、兴趣,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重视师生互动。如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引入,引起共鸣。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地图信息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求知特点。二、说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一个重要时代唐朝,其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而作为文明史的范畴,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与天竺(印度的古称)、日本的文化交流及影响,体现了中外交流。而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日本等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际上本课也

3、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因此必须应先夯实基础。1.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国家(天竺和日本)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物(玄奘和鉴真),掌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唐朝对外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景再现法、讨论法1.通过绘制玄奘西行路线图,

4、培养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2.通过概述、表演再现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通过赏析郭沫若咏鉴真诗,培养学生文史结合赏析诗歌的能力,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诗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学习唐朝对日本等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对外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交流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依据:教学重点即教学重要知识点。对外文化交流

5、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交流双方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作为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实际上体现了唐朝时中国人吸纳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玄奘西行天竺显示了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魄力,而鉴真东渡日本则体现了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及中国人对日本等其他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依据:对于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为主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教材没有太多可供提取的有效信息,而且对于原因的分析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局部片面偏激。如何突破:理论运用:对外交往状况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体现了唐朝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政策开

6、放;分析时紧扣本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展开;培养思维范式:即发展原因的分析角度及方法。三、说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学生,由于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而容易混淆历史与现实、文学作品与真正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容易因个人好恶作出失之偏颇的评价,基于此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出误区。2.总体设计针对七年级学生这一情况, 就本课来说作如下设计:激发兴趣(从熟悉事务导入,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分析,参与互动(在有必要时教师适时渗透历史理论)学生受到启发,获得一定理性认识,达到教学目的。3.教法学法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因

7、此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本课宜采取的教法学法有:兴趣法。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使学生产生共鸣。历史情景再现法。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恢复历史,接近历史,如在本课可采用绘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小剧本的形式来更好的理解历史学习历史。理论渗透。历史的学习具有阶段性,前一阶段的学习是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应适时进行理论渗透,培养思维范式。如本课就可渗透的理论有二:一是“论从史出”;二是文化的发展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通过学生团结协作,培养互助的精神。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发言及讨论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四、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再现历史情景将学生分为两大组,确保每个学生

8、都有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任务分工:第一组: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学习绘制玄奘西行路线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味玄奘西行的艰难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二组:查阅史料,自编剧本,再现鉴真东渡的场景。应包括东渡背景、过程和影响。新课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仍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首先应调动课堂气氛。)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及片段,通过耳熟能详的旋律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然后提问:西游记是以唐朝哪位高僧到西天取经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这位高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到什么地方取经?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一)中印文化交流玄奘西行教师应首先纠正

9、学生易产生的两个误区:关于哪位高僧前往西天取经?学生可能回答是唐僧。教师在这里就应该给学生讲明泛指和特指的区别。唐僧广义泛指唐朝时期出家的男性佛教徒,而在西游记中唐僧特指玄奘。关于西游记和玄奘西行的关系,学生容易用文学虚构来代替历史。教师应指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西游记不是史学著作,而是吴承恩以玄奘西行为题材创作出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第一组同学在投影仪上展示课前绘制的玄奘西行路线图。通过地图上显示的地名,指导学生利用地图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如教师可以提问:玄奘从什么地方出发到什么地方取经?1.路线:长安天竺长安关于天竺,教师可以指出这是印度的古称,并且回忆是佛教的发源地。然后可以请同学回顾佛

10、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由此体现新旧知识的链接。2.玄奘西行的时间:唐朝贞观年间(学生回忆贞观是谁的年号?)请学生带着问题:佛教已传入我国,但玄奘为什么还要西行天竺呢?阅读P27-28小字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学生的分析下然后教师总结。3.原因:佛经卷本太少和译文错漏太多(激发玄奘历经千心万苦前往天竺即佛教发源地求取佛经,顺理成章得出西行的目的就是求取佛经。这体现了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魄力。)教师再指导学生看着路线图上高低不平的沙漠、高山,想象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见玄奘西行的重重困难,但玄奘并没有因此退缩,历经19年而且学成后又回到了长安。教师可以在此进行情感态度价

11、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畏艰难、刻苦努力的精神。4.影响:(教师提问:玄奘西行为中国和哪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对玄奘的评价,应指导学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作出失之偏颇的评价,而要适时灌输“论从史出”,不一定提出这一概念,而应潜移默化的培养。这就不难得出玄奘是我国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长途跋涉至天竺,写成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为今天研究当时沿途风土人情等提供可靠资料。)和佛经翻译家。思维拓展:中国与印度在其他领域中的交往?如唐朝瓷器、造纸技术传入印度,印度熬糖技术传入中国等。思维提升及过渡:玄奘西行反映出中国人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品质,正因如此,唐朝文化才得到不断的发展、繁荣。而这种繁荣

12、使唐朝拥有一种向心力,吸引世界各国前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而其中最典型的国家就是日本。(二)中日文化交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教师提问:中日交往何时开始?东汉光武帝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的名称?1.遣唐使来华对于遣唐使这一概念教师应先讲清楚。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即官方)派遣到唐朝的使节。学生在对这一概念有初步理解之后,多媒体展示遣唐使离开日本来华的相关图片及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次数、代表人物、作用。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就代表人物来说,可简单介绍阿倍仲麻吕,取汉名晁衡,考中进士(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简单发展历程,指导学生活用历史。),通过李白哭晁衡

13、诗,认识其与李白等关系要好,体现中日友好交往。唐朝时除了遣唐使在政府委派下来学习唐朝的先进经济文化外,同时也有许多中国人不远万里,东渡日本“舍己为人传道义”,而鉴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2.鉴真东渡多媒体展示鉴真塑像及相关生平简介,使学生对鉴真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课前准备,按顺序表演话剧鉴真东渡。其内容应包括背景:日本大化改新后,不少民众为了躲避赋税而出家为僧,这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日本决定效仿唐朝受戒制度,但当时日本无受戒名僧,最终找到了大明寺鉴真;鉴真欣然前往,六次东渡,历经艰险乃至第五次双目失明,都未曾动摇他“是为法事”的决心。欣赏完话剧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

14、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灌输“论从史出”的历史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任何历史理论的得出必须以历史史实作为依托。讨论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齐读郭沫若咏鉴真诗,并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提问:舍己为人传道义中“道义”指什么?如同学回答出是鉴真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的贡献(传播中国文化,讲授佛学理论),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7概括鉴真除佛学理论外还传播了哪些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能力提升:对比玄奘和鉴真?(三)唐朝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必须仅仅抓住本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展开。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要及时作出反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概括。1.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可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角度分析)2.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唐朝是当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3.唐朝开放的政策(体现在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4.一些杰出人物在中外交流方面作出贡献小结本课:简单回顾本课内容,说明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