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21-12-31 颁布
  • 2022-07-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 26557-2021 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_第1页
GB∕T 26557-2021 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_第2页
GB∕T 26557-2021 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_第3页
GB∕T 26557-2021 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犐犆犛91.140.90犆犆犛犑80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犅/犜2657—2021

代替犌犅/犜2657—201

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

犅狌犻犾犱犲狉狊犺狅犻狊狋狊犳狅狉狆犲狉狊狅狀狊犪狀犱犿犪狋犲狉犻犪犾狊狑犻狋犺狏犲狉狋犻犮犪犾狔犵狌犻犱犲犱犮犪犵犲狊

20211231发布 2020701实施

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犌犅/犜2657—2021

目 次

前言 Ⅰ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 3

4危险列表 5

5安全要求和/或措施 8

6验证 3

7使用信息 39

附录A(规范性)电气安全装置 45

参考文献 46

犌犅/犜2657—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657—201《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本文件与GB/T2657—

201相比,主要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本文件的适用范围不再包括液压式和伸缩连杆式施工升降机;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年代号(见第2章,201年版的第2章);

——更改了“制动距离”术语,分为“制动系统制动距离”和“安全装置制动距离”两种情况进行了定义(见3.16和3.17,201年版的3.18);

——增加了对导轨架安装垂直度偏差的要求(见5.4.1.5);

——将缓冲器试验时吊笼的运行速度由“额定速度加上0.2m/s”修改为“额定速度加上0.2m/s和额定速度加上0.4m/s”两种情况(见5.4.3.2,201年版的5.4.3.2);

——增加了对只有专职操作者(司机)才能操作升降机时对全高度层门的规定(见5.5.5.1);

——删除了“吊笼应配有有效的装置,以检测不稳固的导轨架节,并阻止吊笼驶入该导轨架节或保证吊笼不离开稳固的导轨架节”的要求(见201年版的5.6.1.1);

——将吊笼门开口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0m”修改为“不应小于1.8m”(见5.6.1.5.1.1,201年版

的5.6.1.4.1.1);

——增加了“防止吊笼门脱离轨道”的要求(见5.6.1.5.3);

——将“1.25倍的额定载荷的动载试验”修改为“1.1倍额定载荷的动载试验和1.25倍额定载荷的静载试验”(见6.3,201年版的6.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升降工作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廊坊凯博建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宝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市特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江汉建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厦门康柏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国家建筑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江苏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凯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华旗线缆有限公司、重庆龙科自动化机械设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田广范、王东红、何振础、蒋锦富、金鹤翔、汤应程、兰荣标、刘志欣、邹定东、

李岳伟、姜晓军、刘跃进、李志国、陈燕鹏、姜渭、何劝云、王东平、王东杰、陈吉川、田国承、江楚杰、李维波、黄江民、刘亚锋、张雷、李炯昊、张彦、于红华、曹锋斌、崔海波、黄俊鸣、杨春雁、王亚朝、刘子金、尹文静。

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年首次发布为GB/T2657—201,与JB/T13031—2017《施工升降机曳引式施工升降机》一起代替GB105—207《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中有关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的技术和安全要求,其中JB/T13031—2017是关于曳引式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和货用施工升降机的安全标准;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

犌犅/犜2657—2021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非曳引式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护/检查的安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预定由允许进入建设施工工地的人员使用的、动力驱动的、临时安装的、带有服务于各层站的吊笼并具有下列特征的施工升降机(以下简称“升降机”):

——可运载人员或者人员和货物;

——吊笼有导向装置;

——吊笼垂直运行或沿着与垂直方向夹角最大不超过15°的导轨运行;

——吊笼由卷筒驱动的钢丝绳悬挂或由齿轮齿条支持;

——导轨架架设时,需要或不需要其他独立结构物的支撑。

本文件不适用于:

——曳引式施工升降机(见JB/T13031);

——货用施工升降机(见GB/T1054.1、GB/T1054.2);

——电梯(见GB/T758.1、GB/T758.2、GB21240、GB25194、GB/T25856和EN8143);

——由起重机械悬挂的工作吊笼;

——叉车货叉承载的工作平台;

——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见GB/T25849)和导架爬升式工作平台(见GB/T27547);

——升降平台(见EN1570);

——简易升降机(见GB2875)

——缆索车;

——专为军事用途设计的升降机;

——矿井升降机;

——舞台用升降设备;

——带液压驱动/制动系统和液压安全装置的升降机;

——特殊用途升降机;

——本文件实施日期之前生产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

本文件识别了此类设备在其寿命的各个阶段存在的危险,并描述了在按制造商的预定进行使用时消除或减小这些危险的方法(见第4章)。

本文件未规定对下列情况的附加要求:

——恶劣状况(例如恶劣气候、强磁场)下的行动;

——防雷击;

——按特殊规则(如潜在爆炸性环境规则)采取的行动;

——电磁兼容性(发射、抗扰度);

——可能导致危险情况的载荷(例如熔融的金属、酸/碱物质、辐射材料、易碎物品)的运送;

——内燃机的使用;

——遥控器的使用;

——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危险;

——流动性(如转移场地)产生的危险;

犌犅/犜2657—2021

——架设在公共道路上引发的危险;

——地震。

本文件涉及了升降机的安装。包括底架和底部防护围栏,但不包括任何混凝土、碎石、木材或其他基础设施的设计。包括附墙架的设计,但不包括锚固到支撑结构的锚定螺栓的设计。包括层门及其结构,但不包括锚固到支撑结构的任何锚定螺栓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3安全色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3480.1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第1部分:基本原理、概述及通用影响系数GB/T3480.2—2021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第2部分:齿面接触强度(点蚀)计算GB/T3480.3—2021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第3部分:轮齿弯曲强度计算GB/T3480.5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 第5部分:材料的强度和质量

GB/T381—208起重机设计规范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526.1—2019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5972起重机 钢丝绳 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

GB758.1—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第1部分: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

GB75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GB/T8196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的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T1265机械安全 防止人体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GB/T13752—2017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

GB/T14048.4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41部分: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 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含电动机保护器)

GB/T14048.5—2017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 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

GB/T14574声学 机器和设备噪声发射值的标示和验证GB/T15706—2012机械安全 设计通则 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GB/T16754机械安全 急停功能 设计原则

GB/T17248.2—2018声学 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 在一个反射面上方可忽略环境修正的近

似自由场测定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的发射声压级

GB/T1831机械安全 与防护装置相关的联锁装置 设计和选择原则

GB/T19670机械安全 防止意外启动

GB/T2018钢丝绳通用技术条件

GB/T23821—209机械安全 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T25078.1声学 低噪声机器和设备设计实施建议 第1部分:规划

ISO9351显示器和控制致动器设计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1部分:人与显示器和控制致动器的相互作用(Ergonomicrequirementsforthedesignofdisplaysandcontrolactuators—Part1:Humaninteractionswithdisplaysandcontrolactuators)

犌犅/犜2657—2021

3术语和定义

GB/T157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3.2

3.33.43.53.63.73.83.93.10

3.13.12

施工升降机犫狌犻犾犱犲狉狊犺狅犻狊狋

带有有导向的平台、吊笼或其他运载装置,服务于建设施工工地各层站的临时安装的升降机械。

额定载荷狉犪狋犲犱犾狅犪犱

额定载重量

升降机设计确定的工作状态下吊笼运载的最大载荷。

额定速度狉犪狋犲犱狊狆犲犱

升降机设计确定的吊笼速度。

钢丝绳式升降机狑犻狉犲狉狅狆犲犺狅犻狊狋

采用钢丝绳作为载荷悬挂系统的升降机。

强制式传动系统狆狅狊犻狋犻狏犲犱狉犻狏犲

不通过摩擦力来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系统。

齿轮齿条式升降机狉犪犮犽犪狀犱狆犻狀犻狅狀犺狅犻狊狋

采用齿轮齿条作为载荷悬挂系统的升降机。

底架犫犪狊犲犳狉犪犿犲

用来支承和安装升降机其他所有组成部分的升降机最下部的结构件。

导轨犵狌犻犱犲狊

确定吊笼或对重(有对重时)运行路线的刚性元件。

导轨架 犿犪狊狋

支撑和引导吊笼、对重(有对重时)的结构件。

导轨架节 犿犪狊狋狊犲犮狋犻狅狀

标准节

组成导轨架的不可再分割的结构件。

附墙架 犿犪狊狋狋犻犲

附着架

连接导轨架和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结构物,为导轨架提供侧向支撑的结构件。

升降通道犺狅犻狊狋狑犪狔

吊笼及其载荷运行的全部空间。

犌犅/犜2657—2021

3.13

3.143.15

3.163.173.183.193.203.213.23.233.24

3.25

对重通道犮狅狌狀狋犲狉狑犲犻犵犺狋狑犪狔

对重运行的全部空间。

吊笼犮犪犵犲

有底板、围壁、门和顶的运载装置。

对重犮狅狌狀狋犲狉狑犲犻犵犺狋

平衡重

用于平衡其他重量的重物。

注:本文件中的“对重”,专指对吊笼起平衡作用的重物。

制动系统制动距离狊狋狅狆犻狀犵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狅犳犫狉犪犽犲狊狔狊狋犲犿;犫狉犪犽犻狀犵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狅犳犫狉犪犽犲狊狔狊狋犲犿

从控制或安全电路断开到吊笼完全停止运动,吊笼移动的距离。

安全装置制动距离狊狋狅狆犻狀犵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狅犳狊犪犳犲狋狔犱犲狏犻犮犲;犫狉犪犽犻狀犵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狅犳犫狊犪犳犲狋狔犱犲狏犻犮犲

从防坠安全装置或超速安全装置开始动作到吊笼完全停止运动,吊笼移动的距离。

超速安全装置狅狏犲狉狊狆犲犱狊犪犳犲狋狔犱犲狏犻犮犲

使超速的吊笼或对重停止并保持停止状态的机械式装置。

松绳狊犾犪犮犽狉狅狆犲

张紧的钢丝绳因外部载荷消除而处于的状态。

钢丝绳末端连接狑犻狉犲狉狅狆犲狋犲狉犿犻狀犪狋犻狅狀

钢丝绳末端连接或固定所采用的方法和绳具。

层站犾犪狀犱犻狀犵

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结构物上供人货出入吊笼的地点。

安全距离狊犪犳犲狋狔犱犻狊狋犪狀犮犲

升降机上任一运动件与任一通道点之间允许的最小距离。

护栏犵狌犪狉犱狉犪犻犾

除门之外,防止人员坠落或触及危险区域的固定式装置。

正常运行狀狅狉犿犪犾狅狆犲狉犪狋犻狅狀

正常工作

升降机处于为运送载荷而使用的通常工作状态,但不包括维护/检查、安装、拆卸等工况。

工作状态犻狀狊犲狉狏犻犮犲

升降机处于使用中的状态,无论吊笼在何位置、有无载荷、移动或静止。

3.26

非工作状态狅狌狋狅犳狊犲狉狏犻犮犲

犌犅/犜2657—2021

3.27

已安装就位的升降机,其吊笼无载荷且处于受风影响最小的位置(通常但非一定处于地面)。

专业人员犮狅犿狆犲狋犲狀狋狆犲狉狊狅狀

为执行所需的工作程序而受过适当培训和必要指导,具有充分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定人员。

4危险列表

下面的危险列表是根据GB/T15706确定的。

为针对每一情况限制风险或减少危险,表1、表2和表3列出了已识别的危险和有相应要求的条款号。

本文件不适用的危险或未提出要求的不重要危险,在相应条款处用“不适用”表示。

编号

危险

相应条款

机械危险

1.1

挤压

5.5.2、5.5.3、5.5.6、5.6、5.7.2、7.1.2.8、7.1.2.9

1.2

剪切

5.5、5.6.1.3、5.7.2、7.1.2.8、7.1.2.9

1.3

切割或切断

5.5、5.6.1.3、5.7.2、7.1.2.8、7.1.2.9

1.4

缠绕

5.7.2、7.1.2.8、7.1.2.9

1.5

卷入或陷入

5.5.2、5.5.3、5.6.1.3、5.7.2、7.1.2.8、7.1.2.9

1.6

冲击

5.4.3、5.5.3.9、5.6.2、7.1.2.8、7.1.2.9

1.7

刺伤或刺穿

不适用

1.8

摩擦或磨损

5.5.2、5.5.3、7.1.2.8、7.1.2.9

1.9

高压液体喷射

不适用

1.10

零部件飞出

5.6.1.3

1.1

稳定性丧失

5.2、5.3、5.4.1、5.4.2、5.6.3、7.1.2.8.4

1.12

滑倒、绊倒和坠落

5.5、5.6.1、5.6.2、7.1.2.8.4、7.1.2.9

电气危险

2.1

触电

5.7.4.1、5.8、7.1.2.8.4

2.2

静电现象

不适用

2.3

热辐射

不适用

2.4

外部影响

5.7.4.1、5.8.3

热危险

3.1

烧伤和烫伤

不适用

3.2

危害健康的效应

不适用

噪声危险

4.1

听力丧失

5.1、7.1.2.3

表1升降机设计和制造的相关危险

犌犅/犜2657—2021

编号

危险

相应条款

4.2

干扰通话

5.1、7.1.2.3

振动危险

不适用

辐射危险

6.1

电弧

不适用

6.2

激光

不适用

6.3

离子辐射源

不适用

6.4

高频电磁场的使用

不适用

机器处理、使用或排出的材料或物质引起的危险

7.1

接触或吸入有毒的液体、气体、雾、烟和粉尘

不适用

7.2

火灾或爆炸

不适用

7.3

生物和微生物

不适用

设计时忽视人类工效学引起的危险

8.1

不健康姿势或过度用力

5.1、5.6.1.3、7.1.2.8.4

8.2

不充分考虑手/手臂或脚/腿的解剖结构

5.5、5.7.2、7.1.2.8

8.3

忽视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

不适用

8.4

不充分的照明

5.8.8、7.1.2.8.4、7.1.2.9

8.5

心理负担过重或准备不足

5.9

8.6

人为差错

5.6.3、5.9、7.1.2.8、7.1.2.9、7.2、7.3

机器使用环境的组合危险

9.1

风载

5.2.2.12

10

动力中断、机器零部件损坏和其他功能紊乱引起的危险

10.1

动力中断

5.6.1.6、5.7.4.1、5.8.2、5.10、7.1.2.5、7.1.2.6

10.2

机器零部件或液体意外飞出或飞溅

5.7.2.3

10.3

控制系统失效或失灵

5.8.2、5.9.2.2、5.9.3、5.10.2

10.4

装配错误

5.4.1、7.1.2.8

10.5

机器倾翻、意外丧失稳定性

5.2、5.3、5.4、7.1.2.8

安全相关措施/手段缺失和/或位置不正确造成的危险

1.1

防护装置

5.5、5.6.1.3、5.6.1.4、7.1.2.8、7.1.2.1

1.2

安全相关(保护)装置

5.5、7.1.2.8、7.1.2.1

1.3

启动和停机装置

5.9.5、5.9.7、7.1.2.8、7.1.2.9

1.4

安全标志和符号

7.2

1.5

信息和警示装置

5.6.3、7.2

表1升降机设计和制造的相关危险(续)

犌犅/犜2657—2021

表1升降机设计和制造的相关危险(续)

编号

危险

相应条款

1.6

动力切断装置

5.9.6

1.7

急停装置

5.6.2、5.10、7.1.2.6、7.1.2.8、7.1.2.1

1.8

工件的送进/移除方式

不适用

1.9

用于安全调整和/或维护的基本设备和附件

7.1.2.6、7.1.2.8、7.1.2.1

1.10

设备排气

不适用

表2有关升降机的流动性和/或载荷提升能力的特殊危险

序号

危险

相应条款

流动性引起的危险

12

移动/工作区域的不充分照明

不适用

13

搬运过程中突然移动等不稳定造成的危险

不适用

14

操作位置设计不当或不符合人类工效学引起的危险

不适用

15

机械危险

不适用

16

提升作业引起的危险

16.1

稳定性丧失

5.2.5、5.3、5.4.1、5.4.2、7.1.2.8

16.2

吊笼出轨

5.4.1、5.6.1、5.9.7.2.2

16.3

机器和起重附件机械强度丧失

5.2、5.3、5.4.1.5、5.5.4、5.6.2、5.7、7.1.2.1

16.4

失控运动引起的危险

5.5.3、5.6.2、5.10、7.1.2.9

16.5

吊笼运动引起的风险

5.5、5.6.1、5.10.3

16.6

物体坠落到吊笼引起的风险

5.6.1.4

17

观察运动件运动情况的视野不足引起的危险

5.5、5.6.1、7.1.2.9

18

雷击引起的危险

不适用

19

装载/超载引起的危险

5.2、5.6、7.1.2.9

序号

升降机载人的危险

相应条款

20

吊笼超载或过度拥挤

5.6、5.7.3、7.1.2.9

21

外部控制或机器其他运动引起的吊笼意外运动

5.7.4.1、5.9.7.1.2、5.9.7.2.3、5.10.4

超速

5.4.3、5.6.2、5.7.4.5

23

人员从吊笼坠落

5.6.1

24

吊笼坠落或倾翻

5.4.1、5.6.2、5.7、5.9.7.2.2

25

吊笼急剧加速或制动

5.4.3、5.6.2、5.7.4.5、7.1.2.1

26

标志不明确引起的危险

7.3

表3升降机载人的特殊危险

犌犅/犜2657—2021

表3升降机载人的特殊危险(续)

序号

升降机载人的危险

相应条款

27

人员在吊笼内或吊笼上的风险

5.6、5.4.3、5.10

28

层站处的控制

5.9.7.1

29

通往吊笼的通道

5.5

5安全要求和/或措施

5.1通则

升降机的设计应考虑安全使用、安装、拆卸和维护/检查。升降机的安装应能使用安全的接近方法,例如通过吊笼顶或有同等效用的设施。

安装期间必须搬运的所有部件,例如导轨架节,其设计应考虑相应于人工搬运的重量。如果超出人工搬运的许用重量,则制造商应在使用说明书中推荐相关适用的起重设备。所有可移开和可拆卸的罩盖应采用不可脱离的紧固件固定。

施工升降机应符合本章规定的安全要求和/或防护措施。此外,对于本文件未涉及的相关但非重大危险,机器的设计应符合GB/T15706的原则。

5.2载荷组合和计算

5.2.1通则

升降机结构的设计和制造,应使其在所有预定工作工况下都有足够的强度,包括安装、拆卸和低温环境。

整机结构及其各部分的设计,应基于5.2规定的所有可能的载荷组合效应。载荷组合应考虑吊笼垂直运动和其任何水平移动期间,相对于导轨架及其附墙架最不利位置的吊笼和载荷。导轨架和支撑结构物之间的附墙架视为升降机结构的一部分。

5.2.2载荷和力

5.2.2.1不运动件的静载荷

除吊笼和随吊笼一起移动的设备之外,所有不运动件的静重。

5.2.2.2运动件的静载荷

空载吊笼和所有随吊笼一起移动的设备的静重。

5.2.2.3其他静载荷

由升降机支承的层站平台和层门的静重。

5.2.2.4额定载荷

5.2.2.4.1吊笼底板的额定载荷密度狆按式(1)计算。

式中:

犌犅/犜2657—2021

狆=犉/犃 (1)

狆——吊笼底板的额定载荷密度,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2);

犉——额定载荷,单位为千牛(kN);

犃——吊笼底板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额定载荷对吊笼和导轨架受力的影响,应按5.2.2.4.2和5.2.2.4.3的规定考虑。

5.2.2.4.2如果狆/0.8<4.0kN/m2,则假定额定载荷分布在减小的面积(犃1)上,其大小为额定载荷除以4.0kN/m2,其长、宽之比与吊笼底板的长、宽之比相同。该面积的形状和位置可视为使导轨和吊笼处于最不利的受力状态。见图1的示例。

标引序号说明:

犃——底板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犃1=犉[kN]/4[kN/m2],单位为平方米(m2)。

图1狆/0.8<4.0犽犖/犿2时额定载荷的分布示例

5.2.2.4.3如果狆/0.8≥4.0kN/m2,则假定额定载荷分布在减小的面积(犃2)上,其大小为吊笼底板面积的80%,其长、宽之比与吊笼底板的长、宽之比相同。该面积的形状和位置可视为使导轨和吊笼处于最不利的受力状态。见图2的示例。

标引序号说明:

犃2=0.8犃。

图2狆/0.8≥4.0犽犖/犿2时额定载荷的分布示例

5.2.2.5狆<4.0犽犖/犿2时的额定载荷

如果狆<4.0kN/m2,则计算时假定吊笼整个底板面积(犃3,犃3=犃)上都是均布载荷,该均布载荷的最小值应为4.0kN/m2,见图3。

犌犅/犜2657—2021

图3平均分布的载荷情况

5.2.2.6装载和卸载时产生的力

装载和卸载时产生的力(见图4)应视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力的同时作用,每个方向的力计算如下:

——如额定载荷不大于20kN,则垂直力犉v为额定载荷的50%,但不小于2.0kN;如额定载荷大于

20kN,则垂直力犉v按式(2)计算;

——水平力犉H为额定载荷的20%,但不小于0.5kN,不大于2.5kN。

两个方向的力都作用在吊笼入口宽度1/3处的底板平面上,且处于最不利方向和位置。计算导轨架和吊笼的应力时,至少应考虑下列位置的装载和卸载力:

——吊笼门口;

——不是由层站支承的坡道或其他延伸面的前缘。

同时,额定载荷的其余部分(犉v1,犉v1=犉-犉v)应作用于吊笼底板的中心。

同样的力也应用于层站边缘和有关支撑结构的设计。使用说明书中应给出这些力的相关信息。

犉v=4+0.3犉 (2)

式中:

犉v——垂直力,单位为千牛(kN);犉——额定载荷,单位为千牛(kN)。

图4装载和卸载时产生的力

5.2.2.7运行冲击系数

升降机运行时的运动载荷效应,为所有运动的载荷(吊笼、额定载荷、对重、钢丝绳等)的重量乘以冲击系数μ=1.1+0.264狏,其中狏为额定速度,单位为m/s。如果其他系数被证实更准确,则可使用其他系数。

5.2.2.8超速安全装置动作时的冲击系数

超速安全装置动作引起的力,为运动的载荷的总和乘以系数2.5。

10

犌犅/犜2657—2021

如果在装载载荷最高到1.3倍额定载荷,包括传动系统的任何惯性效应的所有情况下进行的试验能验证该系数较小,则可采用这个较小的系数,但不应小于1.2。

5.2.2.9站人吊笼顶承受的载荷

如果吊笼顶预定用于安装、拆卸、维护的通道或有紧急出口,则其设计应使其最不利的1.0m2面积上能承受至少3.0kN的载荷。吊笼顶其他任一0.1m×0.1m区域还应能承受1.2kN的载荷。

5.2.2.10不站人吊笼顶承受的载荷

如吊笼顶不允许站人,则其任一0.1m×0.1m的区域应能承受1.0kN的载荷。

5.2.2.1 吊笼底板承受的载荷

吊笼底板的设计应使其最不利的0.1m×0.1m区域能承受1.5kN或25%额定载荷(取两者中的较大值,但任何情况下均不大于3kN)的静力。

5.2.2.12设计风载

5.2.2.12.1通则

设计风载按GB/T381或GB/T13752计算,但作用在吊笼上的风载计算应符合5.2.2.12.2的规定,风压按式(3)和5.2.2.12.3计算和确定。

任何情况下都假定风在任意的水平方向吹,计算时应考虑最不利方向。

狇=0.625(狏w)2 (3)

式中:

狇——风压,单位为牛每平方米(N/m2),不同情况的风压,还应符合5.2.2.12.3;

狏w——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5.2.2.12.2作用在吊笼的风载

在计算作用在吊笼的风载时,应假定吊笼壁是实板,并应取其空气动力系数(风力系数)犮=1.2。系数1.2包括形状系数和挡风折减系数。

如果吊笼的设计允许将材料按5.6.1.4.3的规定伸出吊笼外,则应考虑附加的迎风面积,该面积应

至少相当于一个从吊笼顶部开口开始向上延伸2m高的实板箱体的迎风面积。

5.2.2.12.3计算风压

5.2.2.12.3.1通则

作用在升降机上的计算风压,应至少考虑5.2.2.12.3.2~5.2.2.12.3.4所述的三种情况。

5.2.2.12.3.2工作状态风压

工作状态风压不考虑高度,风压最小值应为狇=250N/m2,对应风速狏w=20m/s。

5.2.2.12.3.3非工作状态风压

非工作状态风压取决于升降机高于地面的高度和安装地区。

非工作状态风压及其高度变化系数推荐按GB/T381—208的表18和表19或GB/T13752—

2017的表20和表21选取。

犌犅/犜2657—2021

5.2.2.12.3.4安装和拆卸工况风压

安装和拆卸工况风压不考虑高度,风压最小值应为狇=10N/m2,对应风速狏w=12.5m/s。

5.2.2.13安装垂直度误差

计算时应考虑至少0.5°的安装垂直度误差。

5.2.2.14对重的有利作用

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不应考虑对重的有利作用。

5.2.2.15缓冲器产生的作用力

应计算缓冲器产生的作用力。计算时,除非有经过验证的更低值,否则应采用1犵的减速度。

5.2.3安全系数

5.2.3.1钢结构

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设计计算方法应符合GB/T381—208中第5章的规定,并至少应进行强度、弹性稳定性和必要的连接、刚性等设计计算,但安全系数按表4选取。表4中的载荷情况见表6。

表4钢结构安全系数

载荷情况

安全系数狀

≥1.50

≥1.3

≥1.25

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也可按GB/T13752—2017的第5章采用极限状态法计算。

5.2.3.2铝结构

铝结构应至少进行强度、弹性稳定性和必要的连接、刚性等设计计算。计算应力时,应考虑结构的挠度,采用二阶理论进行计算。

注:可参考GB50429。但要考虑其所采用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与本文件采用的许用应力设计法、其所适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与升降机结构的差异。

许用应力取为按式(4)计算的最小值,安全系数按表5选取。表5中的载荷情况见表6。

[σ]=σs或σb

…………(4)

式中:

狀s 狀b

σs——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2);狀s——对应于屈服强度的安全系数,见表5;σb——抗拉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2);狀b——对应于抗拉强度的安全系数,见表5。

12

犌犅/犜2657—2021

表5铝结构安全系数

载荷情况

安全系数狀s(对应屈服强度)

安全系数狀b(对应抗拉强度)

≥1.70

≥2.50

≥1.5

≥2.25

≥1.41

≥2.05

5.2.4载荷情况

应计算载荷和力的不同组合,见表6。

表6载荷情况

载荷情况序号

载荷情况用于

根据5.2.2.(X)a的载荷和力

载荷情况b

Ⅰa

正常使用:(结构件,包括:导轨架、附墙架、底架以及所有其他的非运动结构件)

(1)、(3)、(12.3.2)、(13)

(2)乘以(7)

(4)乘以(7)

Ⅰb

正常使用:吊笼

(12.3.2)

(2)乘以(7)

(4)乘以(7)

Ⅱa

吊笼正常装载:导轨架

(1)、(2)、(3)

(6)、(12.3.2)

Ⅱb

吊笼正常装载:吊笼

(2)、(6)

(12.3.2)

Ⅲa

特殊的力:导轨架

(1)、(3)、(12.3.2)、(13)

(2)乘以(7)

(5)乘以(7)

Ⅲb

特殊的力:吊笼

(12.3.2)

(2)乘以(7)

(5)乘以(7)

Ⅳa

特殊的安全装置作用:导轨架

(1)、(3)、(12.3.2)、(13)

(2)乘以(8)

(4)乘以(8)

Ⅳb

特殊的安全装置作用:吊笼

(12.3.2)

(2)乘以(8)

(4)乘以(8)

Ⅳc

特殊的安全装置作用:安全装置

(2)乘以(8)

(4)乘以(8)

Ⅴa

偶尔使用:吊笼顶允许站人

(9)乘以(7)

Ⅴb

特殊使用:吊笼顶不准许站人

(10)

偶尔不使用:导轨架

(1)、(3)、(12.3.3)、(13)

特殊的缓冲器力:下部缓冲器作用在吊笼上

(2)、(4)、(15)

13

犌犅/犜2657—2021

表6载荷情况(续)

载荷情况序号

载荷情况用于

根据5.2.2.(X)a的载荷和力

载荷情况b

层站的独立支撑结构

正常偶尔

(3)、(6)、(12.3.2)

(3)、(12.3.3)

安装(结构件,包括:导轨架、附墙架、底架以及所有其他的非运动结构件)

(1)、(3)、(12.3.4)、(13)

(2)乘以(7)

(4)乘以(7)

aX代表5.2.2所属子条款编号,如对于载荷情况Ⅱb(吊笼正常装载:吊笼)应计算5.2.2.2、5.2.2.6和5.2.2.12.3.2

规定载荷和力。表中简化为(2)、(6)、(12.3.2)。

b见表4和表5。

5.2.5稳定性

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升降机处于自由独立(未锚固于地层也未附墙)状态时,应采用表7给出的载荷情况和安全系数按式(5)验算其稳定性。计算时,所有稳定力的系数都为1.0。

∑犕1≥∑犕2×狀0 (5)

式中:

犕1——稳定力矩;犕2——侧翻力矩;

狀0——各种倾翻力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见表7。

表7各种倾翻力的稳定性安全系数狀0

载荷或力

根据5.2.2.(X)a

安全系数狀0

不变载荷,静态

(1)、(3)

1.1

不变载荷,动态

(2)

1.5

额定载荷

(4)、(5)、(6)

1.5

工作状态风载

(12.3.2)

1.2

非工作状态风载

(12.3.3)

1.2

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的风载

(12.3.4)

1.2

安装误差

(13)

1.0

a见表6的脚注a。

5.2.6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零部件的疲劳应力分析

5.2.6.1应对易发生疲劳破坏的所有承载件和连接件进行疲劳应力分析,如轴和齿轮。分析时应考虑应力循环特性和应力循环次数,应力循环次数可以是载荷循环次数的数倍。

制造商应根据下列情况来确定应力循环次数:

——吊笼装有50%的额定载荷进行8000次运动;

——吊笼空载进行8000次运动;

——应以每次运动(由静止到额定速度——以额定速度运行——减速至停止)的行程为20m来进行传动系统的计算(见7.1.2.1)。

14

犌犅/犜2657—2021

对于每一部件,应考虑向上和向下运动的最不利组合。

注:载人升降机运动的次数1.6×105是按间歇式工作方式计算得出的(如10年,每年40周,每周40个小时,每小时运动10次)。

5.2.6.2考虑到所有的应力集中效应,每根轴疲劳极限的最小安全系数应为2.0。

5.3底架

5.3.1底架应能承受升降机作用在其上的所有载荷,并能将载荷传递到其支承面上。

5.3.2向支承面传递载荷时,不应通过任何弹性支承或充气轮胎。

5.3.3使用可调节的方式将力传递到地面时,支脚应能在与水平面夹角至少为15°的任何平面上自由转动,以防止结构中产生弯曲应力。如果支脚不能转动,则应考虑最不利的弯曲应力。

5.4导轨架、附墙架和缓冲器

5.4.1导轨和导轨架

5.4.1.1导轨可以是导轨架的一部分。导轨应是刚性的,不应使用柔性元件,例如钢丝绳或链条。应限制导轨架或吊笼任何构件的变形,以避免发生碰撞事故(例如与层站的碰撞)。

5.4.1.2导轨或者导轨架应能承受5.2中的所有载荷情况。

5.4.1.3导轨架或导轨之间的连接应能有效地传递载荷并保持对正。应只有在有意的手动操作下,才允许松动。

5.4.1.4导轨/导轨架上的传动元件(如齿条)的紧固件,应能保证将传动元件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以能向导轨架传递规定的载荷,且应确保其固定不松动,例如使用锁紧螺母。

5.4.1.5吊笼空载位于最低位置时,导轨架轴心线对底座水平基准面的安装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但在设计允许倾斜的方向上除外。

表8导轨架安装垂直度偏差

导轨架架设高度犺

犺≤70

70<犺≤10

10<犺≤150

150<犺≤20

犺>20

垂直度偏差

mm

不大于导轨架架设高

度的1/100

≤70

≤90

≤10

≤130

5.4.2附墙架

附墙架应能承受5.2规定的载荷情况。应特别注意安装和拆卸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

5.4.3缓冲器

5.4.3.1应在吊笼和对重运行通道的最下方安装缓冲器。

5.4.3.2缓冲器动作期间,吊笼的平均减速度不应大于1犵,且减速度峰值大于2.5犵的时间不应超过0.04s(见5.2.2.15)。当吊笼作用在缓冲器上时的载荷情况和运行速度不超过下列规定时,都应满足前述要求:

a)吊笼装有额定载荷且运行速度等于额定速度加上0.2m/s;或

b)对于下列情况,吊笼装有额定载荷且运行速度等于额定速度加上0.4m/s:

●非齿轮齿条传动系统;或

●带有单制动器的齿轮齿条传动系统;或

●驱动装置与吊笼分离(即驱动装置未安装在吊笼上)的升降机。

15

犌犅/犜2657—2021

5.4.3.3使用液压缓冲器时,应提供检查油位的方法。应由电气安全开关监控液压缓冲器的动作,当液压缓冲器被压缩时,吊笼不能通过正常操作启动。

5.5升降通道防护装置和层站入口

5.5.1总则

为使用而安装的升降机,应配有:

——底部防护围栏;

——各层站通道点处的层门;

——其他必要的升降通道(含对重通道)防护装置。

这些装置应防止人员被运动件撞击以及由层站/升降通道坠落。这些装置的设计要求见5.5,正确使用说明见第7章,验证见第6章。

5.5.2升降机底部防护围栏

5.5.2.1升降机底部防护围栏应围成一周,高度不应小于2.0m,并应符合5.5.4和GB/T23821—209中表1的要求。

底部防护围栏应设有围栏门。围栏门应视为全高度层门,其开口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0m,并应符

合5.5.3.2~5.5.3.7、5.5.3.8.1、5.5.3.8.5、5.5.3.8.6、5.5.4、5.5.5.1和5.5.5.3(其中的5.5.5.3.3除外)的要求。

5.5.2.2所有吊笼和运动的对重都应在底部防护围栏的包围内。

5.5.2.3维护时为能从底部防护围栏门出入,围栏门应能从里面打开。

5.5.3层站通道

5.5.3.1通则

升降机安装时,应在每个层站入口处,包括底部防护围栏上,安装层门。

5.5.3.2层门的打开方向

层门不应朝升降通道打开。

5.5.3.3实板层门

如果层门由实板材料制成,则应能让使用者知道吊笼是否到达层站(见5.6.1.5.1.2)。

5.5.3.4层门的导向装置

水平和垂直滑动门应有导向装置,其运动应通过机械式限位装置限位。

5.5.3.5层门的悬挂装置

垂直滑动的门应至少有两个独立的悬挂装置。柔性悬挂装置相应于其最小破断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6,且应有将其保持在滑轮或链轮中的措施。

垂直滑动门用滑轮的直径不应小于其钢丝绳直径的15倍。钢丝绳绳端连接应符合5.7.3.2.1.5的

规定。

层门用的平衡重应有导向装置,且应能防止其滑出导轨,即使在其悬挂失效的情况下。门与平衡重的质量之差不应大于5kg。

应有保护手指不被门板挤压的措施。

16

犌犅/犜2657—2021

5.5.3.6动力驱动的层门

动力驱动的层门,其动作和控制应符合GB/T758.1—2020中5.3.6.2的规定,并应考虑雨、冰等环境的影响。

5.5.3.7层门打开或关闭的操控

不应利用吊笼运动所操控的机械性装置或其他物件来打开或关闭层门。

5.5.3.8全高度层门(见图5)

5.5.3.8.1层门开口的净高度在层站上方不应小于2.0m。当建筑物入口的净高度小于2.0m时,允许降低层门开口的高度,但任何情况下层门在层站上方开口的净高度均不应小于1.8m。

5.5.3.8.2在吊笼和层站之间可通行之前,吊笼边缘和层站边缘之间任何水平距离以及吊笼和层站通

道侧面防护装置之间任何开口间距,不应大于150mm。否则应有自动减小前述的距离和间距的措施,使之满足要求。

如果人员有从层站通道侧面坠落的危险,则应设有层站通道侧面防护装置。层站通道侧面防护装置的高度应在1.1m~1.2m,并应有中间高度的横杆和至少高于地面150mm的护脚板,护脚板离地间隙不应大于35mm。

5.5.3.8.3装载和卸载时,吊笼门边缘与层站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50mm。

5.5.3.8.4在正常运行整个过程中,关闭的吊笼门和关闭的层门之间的水平距离或门之间的通道距离,不应大于20mm。

5.5.3.8.5层门关闭时应全宽度遮住升降通道开口。

5.5.3.8.6层门关闭时,除其下部间隙不应大于35mm外,其与相邻运动件的间距有关的任何通孔和开口的尺寸及门周围的任何间隙,应符合GB/T23821—209中表4的要求。

标引序号说明:

1——层门高≥2m。

图5全高度层门示例

17

犌犅/犜2657—2021

5.5.3.9低高度层门(见图6和图7)

5.5.3.9.1除了底部防护围栏外,可使用低高度层门。低高度层门应满足5.5.3.9.2~5.5.3.9.8的要求。5.5.3.9.2层门高度应在1.1m~1.2m。层门上部的内边缘与正常作业时的升降机任一运动件之间的安全距离(犃,见图6和图7)不应小于0.85m;如果额定速度不大于0.7m/s,则此安全距离不应小于0.50m。层门上部的外边缘与正常作业时的升降机运动件的安全距离(犅,见图6和图7)不应小于0.75m;如果额定速度不大于0.7m/s,则此安全距离不应小于0.40m。

5.5.3.9.3层门应全宽度遮住开口,并应至少由顶部栏杆、中间高度的横杆和高出地板至少150mm的

护脚板组成,护脚板离地间隙不应大于35mm。如果在高度为1.1m~1.2m的顶部栏杆下方,层门内边缘的任一部分与升降机运动件的距离小于0.5m,则层门上的任一开口均应不能穿过直径为50mm的球体。

5.5.3.9.4关闭的层门的外边缘与面向升降机的层站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20mm。

5.5.3.9.5应设有层站通道侧面防护装置,该装置的高度应在1.1m~1.2m,并应有中间高度的横杆和至少高于地面150mm的护脚板,护脚板离地间隙不应大于35mm。

5.5.3.9.6应有自动减小吊笼边缘与层站边缘之间任何水平距离以及吊笼与层站通道侧面防护装置之

间任何开口间距的措施,以使在层门打开之前以及吊笼在层站而层门处于打开状态期间,前述距离和间距不大于150mm。

5.5.3.9.7如果侧面防护装置是层站的一部分,并且在吊笼做垂直运动时与层门保持不小于0.85m(额

定速度大于0.7m/s时)或不小于0.5m(额定速度不大于0.7m/s时)的安全距离,则吊笼和侧面防护装置之间的开口间距不应小于10mm。

5.5.3.9.8在装载和卸载时,应有措施使吊笼边缘和层站边缘之间的任何水平距离都不大于50mm。

图6安全距离犃不小于50犿犿的低高度层门示例

18

犌犅/犜2657—2021

图7安全距离犃不小于50犿犿的低高度层门,吊笼上有坡道以填充间隙的示例

5.5.4升降通道防护装置的材料和净距

5.5.4.1对于全高度层门,在其锁定的位置,用一个刚性的500mm2的方形或圆形平坦表面将30N

的法向力施加到门的任一面上的任何位置时,门应:

——能承受且无永久变形;

——弹性变形不大于30mm;

——试验之后工作正常。

当用一个刚性的500mm2的方形或圆形平坦表面,将60N的法向力施加到门的任一面的任何位置时,门可不满足上述要求,但应保持安全。

5.5.4.2对于低高度层门,当用1kN的垂直力作用到层门顶部的任一位置,用30N的水平力作用在

顶杆、中间杆、护脚板上任一位置时,门应:

——能承受且无永久变形;

——试验之后工作正常。

5.5.4.3其他升降通道防护装置应按其与全高度层门或低高度层门的相似情况,符合5.5.4.1或5.5.4.2的要求。

5.5.4.4升降通道防护装置和层门关闭时,除其下部间隙不应大于35mm外,其与相邻运动件的间距有关的任何通孔和开口的尺寸及门周围的任何间隙,应符合GB/T23821—209中表4的要求;但如果升降通道防护装置和层门与正常运行的升降机任一运动件之间的距离,在额定速度大于0.7m/s时不小于0.85m或者在额定速度不大于0.7m/s时不小于0.5m,则升降通道防护装置和门应符合5.5.3.9中对低高度层门的有关要求。

5.5.5层门门锁装置

5.5.5.1全高度层门(见5.5.3.8)

5.5.5.1.1如果被准许进入工地的人员都可操作升降机,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

——应不可能打开任何层门,除非吊笼底板距预定层站在±0.15m的垂直距离范围内;

——应不可能启动或保持吊笼运行,除非所有层门都处于关闭位置。

载有额定载荷以额定速度运行的吊笼,如果其制动系统最大制动距离大于0.25m,则:

——应不可能打开任何层门,除非吊笼停止在距预定层站±0.25m的垂直距离范围内;且

——正常运行工况下应不可能启动或保持吊笼运行,除非所有层门都处于关闭和锁紧位置。

19

犌犅/犜2657—2021

5.5.5.1.2如果只有专职操作者(司机)才能操作升降机,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见7.1.2.8和7.2.4):

——应只有所有层门都处于关闭和锁紧位置时,吊笼才能启动或保持运行;

——层门应只能由吊笼内的专职操作者(司机)来打开和锁闭,且层门的结构应保证,除5.5.5.1.3

的紧急解锁外,在层站内侧无法打开层门。

5.5.5.1.3紧急开锁:每一层门都应能用符合GB/T758.1—2020中5.3.9.3规定的开锁钥匙从层站内侧解锁。

5.5.5.2低高度层门(见5.5.3.9)

层门应配备可核验其关闭和锁紧位置的联锁装置。该联锁装置的动作应在吊笼门口处控制。用简单的方法应不能干扰该联锁装置的动作。

在正常运行工况下,除非所有的层门都已关闭和锁紧,否则应不可能启动或保持吊笼运行。

5.5.5.3设计

5.5.5.3.1门锁装置中的电气触点应为安全触点,见5.8.6。

5.5.5.3.2所有全高度层门(见5.5.3.8)配备的门锁装置,以及所有相关的致动装置和电气触点,其安装位置或防护应只能使专业人员在层站上易于接近。

5.5.5.3.3低高度层门(见5.5.3.9)配备的门锁装置,应只有借助工具才能使其电气安全装置不起作用。

5.5.5.3.4所有门锁装置应安装牢靠,紧固件应有防松措施。

5.5.5.3.5所有门锁装置和紧固件在其锁紧位置应能承受1kN沿开门方向的力。

5.5.5.3.6 门锁装置的设计应使其可维修。不耐受粉尘或水的机械零部件,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GB/T4208中规定的IP4。

5.5.5.3.7可拆式罩盖的拆除不应干涉任何锁紧机构或配线。所有可拆式罩盖应采用不可脱离的紧固件固定。

5.5.5.3.8锁紧元件应通过弹簧或重力保持在锁紧位置。如果使用弹簧,则应是压缩弹簧且有导向。弹簧失效不应导致锁紧不安全。

5.5.5.3.9应只有所有锁紧元件的接合长度不小于7mm时,吊笼才能保持运行。

5.5.5.3.10当打开全高度层门(见5.5.3.8)产生的间隙超过5.5.3.8.6的规定时,门锁装置中的电气触点应能阻止吊笼运行。

5.5.5.3.1 对于悬板式门锁装置,层门关闭后,悬板应与门扇全宽度重叠,足以在进行制造商预定的维

护时防止层门打开。

5.5.6净距

5.5.6.1通则

本文件未规定的安全距离,应符合GB/T23821的规定。所有间隙应符合GB/T1265的规定。

5.5.6.2吊笼下方的净空

在吊笼下方设置维护用安全通道时,应采取措施使其下方净空的垂直高度不小于1.8m(例如通过可移动支架或等效工具)。该空间高度应延伸到吊笼的整个底面。该措施的安装和拆卸,不应需要任何人在吊笼下面进行。

20

犌犅/犜2657—2021

5.6吊笼

5.6.1通则

5.6.1.1基本要求

吊笼应完全封围。

在规定吊笼最大载人数时,应按人均占用吊笼底板面积0.2m2计算,人均体重应按75kg计。吊笼结构应根据5.2计算。

吊笼应有防止其脱离或卡住的刚性导向装置。

吊笼应有在其常规导靴或滚轮失效时仍使其保持在导轨上的有效装置。

应有防止吊笼驶出轨道的机械措施。这些措施在升降机正常运行、安装、拆卸或维护/检查时,均应起作用。

5.6.1.2吊笼底板

吊笼底板应能承受5.2.2.1规定的力,并应能防滑(如采用花纹钢板)和自排水。

5.6.1.3吊笼围壁

吊笼底板与吊笼顶之间应全高度有围壁,并应符合5.5.4.1的规定。

围壁上的开口应符合GB/T23821—209中表4的规定,且应不能穿过直径为25mm的球体。任何危险的凸出物,均应按GB2894进行标志。

5.6.1.4吊笼顶

5.6.1.4.1吊笼应封顶。

5.6.1.4.2吊笼内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0m。

5.6.1.4.3运送较长材料时,如果能保证材料不伸到升降通道外,吊笼顶可开最大面积为0.15m2的开口。开口应设有盖门。

注:吊笼顶用作紧急出口的活板门不能用于运输长物料。

5.6.1.4.4如果吊笼顶用于升降机自身的安装、拆卸、维护/检查或设有紧急出口,则顶板应防滑且周围应设护栏。

护栏应由上部栏杆、中间高度的横杆和护脚板等组成,上部栏杆应至少高出吊笼顶1.1m,护脚板高度不应小于150mm。在吊笼顶护栏封围的区域内,应可安全地进行安装、维护或检查作业。吊笼顶板边缘与护栏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20mm。

5.6.1.4.5如果另一吊笼或对重的运动件与护栏内边缘的距离在0.3m以内,则应对该运动件设置高

度不少于2.0m的附加护栏,且其每侧应比运动件宽出0.1m。5.6.1.4.6吊笼顶结构应根据5.2.2.9和5.2.2.10计算。5.6.1.4.7若笼顶有通孔,则应不能穿过直径为25mm的球体。

5.6.1.5吊笼门

5.6.1.5.1手动门

5.6.1.5.1.1吊笼门开口的净高度不应小于1.8m,净宽度不应小于0.6m。门应能完全遮蔽开口。

门关闭时,除门下部间隙不应大于35mm外,门上的通孔及门周围的间隙或零件间的间隙,应符合

21

犌犅/犜2657—2021

GB/T23821—209表4的要求,且应不能穿过直径为25mm的球体。

5.6.1.5.1.2实板门应有视窗,视窗面积不应小于2500mm2,其尺寸和位置应让人能看见层站边缘。

5.6.1.5.1.3门的设计应符合5.5.3.3~5.5.3.7的要求。

5.6.1.5.1.4所有的门都应配备机械锁,以使门在运行状态下不能打开;但对于被准许进入工地的人员都可操作的升降机,在其吊笼底板与预定层站的距离符合5.5.5.1.1要求时除外。

5.6.1.5.1.5除非所有吊笼门都处于关闭位置,否则应不可能启动和保持吊笼运行。

5.6.1.5.1.6吊笼门应能承受正常施加在其任何位置的30N推力,且不出现永久变形、不脱离其导向装置,弹性变形不应大于30mm。30N的推力应通过面积为500mm2的刚性方形或圆形平坦表面来施加。

5.6.1.5.1.7在打开吊笼门之前,应采取措施满足5.5.3.8.3、5.5.3.9.6的要求,除非这些要求是通过打开吊笼门来实现的。

5.6.1.5.1.8吊笼入口处所有机械和电气安全装置,其设计应符合5.5.5.3.1以及5.5.5.3.4~5.5.5.3.1的要求。

5.6.1.5.1.9吊笼门锁装置及其任何相关的致动装置和电气触点,其安装位置或防护,在所有吊笼门关闭的情况下,应使未经授权的人员难以从吊笼内接触到。

5.6.1.5.2动力驱动的门

吊笼门如是动力驱动,则其动力操作系统应符合GB/T758.1—2020中5.3.6.2的规定,并应考虑环境如雨、冰等的影响。

5.6.1.5.3防止吊笼门脱离轨道

应有防止吊笼门因其导向装置失效而脱离轨道的措施。

5.6.1.6紧急出口

5.6.1.6.1对吊笼内乘员的救助总是应来自外部。5.10中提供了有关的紧急操作。

5.6.1.6.2吊笼上应至少有一扇门或活板门用做紧急出口。这些门应可在吊笼外不借助钥匙打开,或在吊笼内用专用钥匙打开。紧急出口可以是吊笼门、吊笼顶活板门或其他紧急逃离门。

注:吊笼顶用作紧急出口的活板门不能用于运输长物料。

5.6.1.6.3任何紧急出口门的锁紧,都应通过符合5.8.6的电气安全装置来验证。如果门未锁紧,则该装置应使升降机停止运行。应只有在重新锁紧后,才能恢复升降机的运行。

5.6.1.6.4吊笼顶任何活板门的关闭,都应通过符合5.8.6的电气安全装置来验证。如果活板门未关闭,则该装置应使升降机停止运行。

5.6.1.6.5设在围壁上的任何紧急出口门,其尺寸应至少为0.4m×1.4m,并应向吊笼内打开或是滑动式的,或用其他方式提供通往导轨架或建筑结构物的安全通道。

5.6.1.6.6设在吊笼顶的任何活板门,其尺寸应至少为0.4m×0.6m,且不应向吊笼内打开。通往此类活板门的梯子应始终在吊笼内且可用。

5.6.2吊笼防坠安全装置

5.6.2.1应设有在吊笼超速时动作的防止吊笼坠落的超速安全装置。

5.6.2.2安全装置在任何时候都应起作用,包括安装、拆卸和动作后重新设置之前。除齿条外,其他常规的传动件不应用于超速安全装置。

5.6.2.3安全装置应能使装有1.3倍额定载荷的吊笼停止并保持停止状态。安全装置应根据5.2特别是5.2.2.8进行计算。

犌犅/犜2657—2021

在吊笼内载荷不超过额定载荷时,安全装置停止吊笼时的制动距离和/或减速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额定速度不大于2.4m/s的升降机,安全装置的制动距离应符合表9的规定,且减速度峰值大于2.5犵的时间不应大于0.04s;

——对于额定速度大于2.4m/s的升降机,安全装置制动时的平均减速度应在0.2犵~1.0犵,且减

速度峰值大于2.5犵的时间不应大于0.04s。

如果在动作后重新设置之前安全装置再动作,则可超过前述的规定值。

表9安全装置制动距离

升降机额定速度狏

m/s

安全装置制动距离

狏≤0.65

0.10~1.40

0.65<狏≤1.0

0.20~1.60

1.0<狏≤1.3

0.30~1.80

1.3<狏≤2.40

0.40~2.0

5.6.2.4一旦超速安全装置动作,应由符合5.8.6的电气安全装置自动阻止通过正常控制方式操控的吊笼运动。

5.6.2.5安全装置的释放方法应要求专业人员介入,以使升降机恢复正常运行。

5.6.2.6应能在与吊笼有充分安全距离的位置,利用遥控装置进行超速和安全装置试验。

5.6.2.7对于不是由液压油缸直接支承的任何吊笼,安全装置应安装在吊笼上并由吊笼超速来直接触发。

5.6.2.8应有措施(如铅封)防止对限速器动作速度作未经授权的调整。5.6.2.9限速器用滑轮不应安装在悬挂吊笼的钢丝绳滑轮支承轴上。5.6.2.10超速安全装置不应借助于任何电气或气动装置来动作。

5.6.2.1 除超载外,在所有载荷情况下,安全装置动作后,吊笼底板相对于其正常位置的倾斜度不应大

于5%,且应能恢复原状而无永久变形。

注:倾斜度是指吊笼底板倾斜角度的正切函数(tan)值。

5.6.2.12安全装置的动作速度不应大于升降机额定速度加上0.4m/s。

5.6.2.13应有措施防止安全装置因外部物质的积聚或大气状况的影响而失效。

5.6.2.14限速器用钢丝绳及其绳端连接等的尺寸和设计应符合5.7.3.2.1的要求。在升降机安装期间,限速器用钢丝绳应直接悬挂在导轨架上。

限速器动作时,限速器钢丝绳的张力应至少为下列的较大值:

——30N,或

——安全装置起作用所需力的两倍。

5.6.2.15夹紧一个以上导轨的安全装置,应在所有导轨上同时起作用。

5.6.2.16由弹簧来施加制动力的安全装置,其任一弹簧失效都不应导致安全装置危险失灵。

5.6.3超载检测装置

5.6.3.1应设有超载检测装置。在吊笼内载荷大于10%额定载荷时,超载检测装置在吊笼内应给出清晰的警示信号,并应阻止其正常启动。

本文件规定了超载检测方法,但未要求配备载荷力矩检测装置,因为力矩可通过结合超载检测装置用稳定性和应力计算(见5.2)来确定。

23

犌犅/犜2657—2021

不应为使用者设置取消警示信号的装置。超载检测应至少在吊笼静止时进行。

5.6.3.2超载指示器、检测器的设计和安装,应考虑在不拆卸和不影响指示器和检测器性能的情况下,满足升降机超载试验的需要。

5.6.3.3如果动力中断,超载检测装置的所有数据和指示刻度应能保留。

5.6.3.4应对超载检测装置加以保护,以防止其因冲击、振动、正常使用(包括安装、拆卸、维护/检查)和制造商预定的环境影响而损坏。

5.7传动系统

5.7.1通则

5.7.1.1每一吊笼都应至少设有一套独立的传动系统。

5.7.1.2每一传动系统都应根据5.2包括5.2.6给出的具体要求计算。

5.7.1.3驱动电动机应通过不能脱开的强制式传动系统与卷筒或驱动齿轮连接。

5.7.1.4在正常运行时,吊笼应在动力作用下随时升降。

5.7.1.5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吊笼空载上升或额定载荷下降的速度不应大于其额定速度的15%。

5.7.2防护装置和可接近性

5.7.2.1在正常运行期间,如果传动机构和相关装置的零部件的安全距离小于0.50m,则应按GB/T8196的规定对其进行防护。安全距离应符合GB/T23821和GB/T1265的规定。

5.7.2.2应设置固定式防护装置,以防止进入可能损坏传动件的物质,如砂砾、雨、雪、冰、泥土或粉尘。5.7.2.3齿轮、皮带、链条、旋转轴、飞轮、滚轮、联轴器及类似的旋转件应有有效的防护装置。但通过设计或布置已使其安全,且被设计成在日常检查和维护时易接近的零部件除外。

防护装置关闭时,其与相邻运动件的间距有关的任何通孔和开口的尺寸,应符合GB/T23821—

209表4的要求。

5.7.3悬挂系统5.7.3.1齿轮和齿条传动5.7.3.1.1通则

5.7.3.1.1.1驱动齿轮和超速安全装置齿轮应直接固定在各自的轴上,不应采用摩擦和夹紧的方法连接。

5.7.3.1.1.2安装时,安全装置齿轮应位于驱动齿轮之下。

5.7.3.1.1.3齿条应可靠固定。齿条的接合处应对正,以避免错误啮合或损坏齿。

5.7.3.1.1.4应有措施防止异物进入每一驱动齿轮或安全装置齿轮与齿条的啮合区间。

5.7.3.1.1.5对其他齿类传动,如销齿条,同样应符合5.7.3.1.1~5.7.3.1.4的规定,并应具有同样的安全系数。

5.7.3.1.2设计

5.7.3.1.2.1齿轮

齿轮设计应按GB/T3480.1、GB/T3480.2、GB/T3480.3和GB/T3480.5的规定考虑轮齿的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并应考虑5.2.6的要求。

考虑了制造商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最大磨损量的齿轮弯曲疲劳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

24

犌犅/犜2657—2021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4。

5.7.3.1.2.2齿条

齿条应采用与其啮合齿轮磨损情况相适应的材料制造,其设计应按GB/T3480.1、GB/T3480.2、

GB/T3480.3和GB/T3480.5的规定考虑齿的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并应考虑5.2.6的要求。

考虑了制造商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最大磨损量的齿条静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

5.7.3.1.2.3载荷分配

当有多个驱动齿轮与齿条啮合时,应有自我调节措施有效地将载荷分配到每一驱动齿轮上,或者传动系统应设计成能适应所有正常工况下载荷在齿轮之间的分配。

5.7.3.1.3模数

齿轮与齿条的模数应:

——当传动系统中的背轮或其他啮合控制功能直接作用到齿条上而没有任何其他的导轨架组成件干预时,不小于4;

——当背轮或其他啮合控制装置通过与齿条直接接触的其他导轨架组成件而作用到齿条上时,不

小于6。

5.7.3.1.4齿轮齿条啮合

5.7.3.1.4.1应采取措施保证每一载荷情况下齿条和所有驱动齿轮、安全装置齿轮的正确啮合。这样的措施不应仅仅依靠吊笼滚轮或滑靴。

正确的啮合应是:齿条节线和与其平行的齿轮节圆切线重合或距离不大于模数的1/3(见图8)。5.7.3.1.4.2应采取进一步措施,保证当5.7.3.1.4.1的方法失效时,齿条节线和与其平行的齿轮节圆切线的距离不大于模数的2/3(见图9)。

标引序号说明:

A——齿轮;

B——齿条;

犱1——齿顶圆直径;犱0——齿轮节圆直径;犱2——齿根圆直径;犱——齿条节线;

犿——齿轮模数;

犲——最大为模数的1/3。

图8齿轮齿条的正确啮合间隙

25

犌犅/犜2657—2021

标引序号说明:

A——齿轮;

B——齿条;

犱1——齿顶圆直径;犱0——齿轮节圆直径;犱2——齿根圆直径;犱——齿条节线;

犿——齿轮模数;

犳——最大为模数的2/3。

图9齿轮齿条的最大啮合间隙

5.7.3.1.4.3应采取措施保持齿轮与齿条啮合的计算宽度(见图10)。

5.7.3.1.4.4应采取进一步措施,保证当5.7.3.1.4.3的方法失效时,至少有90%的齿条计算宽度参与啮合(见图1)。

标引序号说明:

A——齿轮;

B——齿条;

C——倒角;

犱0——齿轮节圆直径;犵——齿条宽度;

犻——齿轮齿宽。

标引序号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