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在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之后,本章将研究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困境。一般来讲,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思想观念陈旧、主体地位不明确、经济发展不均衡等
2、都是制约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章将作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1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2+1”结合式、产学研结合式等。1.1工学交替式工学交替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工”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
3、动报酬;“学”则包涵了学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在企业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该形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具有双重的学习环境,学生拥有双重的身份,企业部分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1.2订单培养式订单培养式是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4、。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按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定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所学即所用,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形式使学校专业定位和学科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要求,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合理。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1.3项目驱动式项目驱动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的。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
5、是: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项目驱动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校企合作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合作形式适用范围受到限制。1.4顶岗实习式顶岗实习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
6、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这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特点。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则根据企业实际和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但是这种形式仍然存在教师参与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少,与企业沟通不够,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不够配合等弊病。1.5“2+1”结合式“2+1”结合
7、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2+1”教育教学形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1.6产学研结合式产学研结合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8、,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形式。我国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形式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是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应用型学习,这种学习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体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使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双方互利互惠;校企联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师进行实用技术开发,提高了科研和应用研究能
9、力,为培养高职人才创造条件;学生参与技术开发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种校企合作的关系不稳定,学生实习的制度不健全,学生的安全缺乏保障;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较低;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得不到满足。2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分析近3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企业、高等院校、政府都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合作无论是在高等教育,还是在企业的技术开发、改造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和优势,形成了种种可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高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2.1政府推动型模
10、式政府推动型是指由政府组织,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方面筹措资金,以设立开发基金的方式对校企合作的各主体进行投资,旨在解决国家科技、经济等重大课题的大规模合作模式。其主要支持符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风险、高投入的公益型或尖端型的科研项目。2.2高校主建型模式高校主建型模式是以高校为主导,政府、企业等其他各方为辅的一种模式。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则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的培养任务。高校主建型最为典型的有校办科技产业和大学科技园等模式。校办科技产业模式是早期高校通过创办自己的科技产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校办科技产业既是教学实体、科研
11、实体,又是产业实体,它把高等院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科技园模式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渗透的产物,是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不但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加工、传播与应用,而且也促进了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又促进高校学生创业就业一体化的发展步伐。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企业的参与性范围有限,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仅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培养环节;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从一开始就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相对而言,企业的参与行为缺乏稳定性,企业的参与是浅层的松散型参与,在参与活动中处于服务、服从地位,由此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该模式具有多向参与和灵活性,一个企业可以和多所学校
12、、一所学校可以与多个企业进行多方合作。2.3企业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学校等其他各方为辅的一种模式。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在这一模式中,企业既是科研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企业同时承担着科学技术的创造者、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者和人才培养的三重身份。该模式的基本特点:企业的参与是全方位的参与,不仅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参与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
13、应用为主、能力为本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完全意义的“董事会”制是参与的主要组织机构;企业参与的利益回报是通过分享办学效益来实现的。这种模式适宜于企业和学校双方实力都非常强大的校企强强联合,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在办学中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的积极性,办学过程中能够从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出发点考虑,培养实用性人才。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短视行为,为追求利益而背离学校引入企业的初衷。2.4校企联建型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企业都很难独立承担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风险,因
14、此,校企联建型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各方相对独立,优势互补,以协议、合同等方式形成技术与人才供求的长期或临时联建体。这是一种校企联合办学,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但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和学生培养的管理工作。该模式的基本特点:责任明确。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契约,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双方所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以及合作期限等具体内容。机制保障。学校和企业共建教育合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合作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督导合作的实施,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的保证。资源共享。学校具有稳定的人才来源和理论教师,
15、企业拥有现代化设备、实习基地和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两者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利益一体。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性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性教学,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毕业生就业面向参与培养的企业,企业以获得满意人才为利益回报。因此,这种模式企业有更明确、更具体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双方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企业的参与也成为相对稳定的渗透型参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相应的提高。2.5校企共建型模式.高等院校、企业和政府等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及市场机制,建立目标明确、产权明晰、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校企一体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它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
16、与人才优势,共享企业的资金、设备、生产管理和市场优势,实现技术创新源头与经济的真正结合,是校企一体化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虽然这种模式在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深刻地反映出我国校企合作发展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主要趋势。3中国校企合作的困境分析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经历了多年实践和探索,出现了众多的合作形式或模式,一方面表明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形式或模式的多样化,也反映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所取得成就。另一方面我国校企合作的形式或模式虽多,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实际都是对国外一些校企合作形式或模式某个方面的借鉴与改造,并没有形
17、成自己在理念上的创新,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或模式,至今仍是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校企合作中的体制、机制、规模、层次、水平、效果等瓶颈仍然制约着我国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在校企合作的主体因素中企业、高校和政府等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与困惑。3.1企业的困境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合作的主体因素政府、学校、企业中,企业积极性最难调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厢情愿,“一头热”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并非不想搞产学合作,无奈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而企业冷
18、,至今仍望“合”兴叹。造成企业不合作的原因有:其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对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化、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外向依存度高,热衷于盲目引进国外技术,渴望拿来就能用、就能迅速产生效益的技术。缺少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级知识品牌,加大了中国品牌与世界的差距,使我国出现GDP总量大,GNP总量小的现象。其二,企业
19、缺乏与高校合作的动力。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场所。发达国家有60%至80%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很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院,这些研发机构能够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相互补充。而我国约80%的研究开发人员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只有研究开发人员的20%,科技创新仍然以国家投入为主,企业研发的力量薄弱,对科研课题的研发企业介入少,大多数企业尚未走到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企业更应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协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力、人才优势,研发出符合企业、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但
20、是在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研发、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相当多的企业过分追求近期利益,往往拼资金、拼设备,最大限度地使用人、财、物的潜力。它们普遍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必要的研发工作,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不能很好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作,大量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转化和推广应用。其三,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认识错位。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人才培养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拿来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
21、任;没有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设备和设施只发挥生产作用,没有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致使不少企业没有感受过与职业学校合作的过程,不能判断校企结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四,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缺失。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经济效益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动因。在没有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的额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独立承担,没有主管部门或政府分担。因此,企业可以或可能少量、单次尝试投入这部分资金,但不可能长期投入。3.2学校的困
22、境其一,封闭办学。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时间短、速度快,缺乏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政府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闭门办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到办学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学制等都缺乏企业界的参与。学校教育计划的制订绝大部分都由学校完成,而由于企业的生产规律不同于教学规律,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教育计划”的真实模型。这样学校与政府部门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而忽视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就造成学生没有主动性,企业没有积极性。合作教育在国外是用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方式,但在我国却由于学生缺失与行业的相关培养变成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缺乏完善的适应校企合作灵活的
23、实际教学体系等因素,不利于合作教育的开展。其二,基础薄弱。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短,再加上近几年迅速扩张,使本来就基础薄弱的高职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从硬件来看,由于政府的投入不足,学校的基础设施、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从软件看,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匮乏,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虽然在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许多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供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三,自主缺陷。目前,我国的办学体制所表现的政府行为、行业行为还比较多,高职
24、的法人地位也不够明确,大学办学的模式选择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涉及到学制限制,学生毕业的时间限制,毕业文凭发放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确定等,都不是由学校完全自行决定的,再加上投资体制、学校的办学规模等主要都是政府行为。而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学校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独立自主办学。正因为目前高职办学政府行为比较多,还没有完全把高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所以,高职谋求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也不是很强,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没有紧迫感,缺乏适应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3.3政府的困境其一,协调指导不够。校企合作的各方在体制和机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主管部门、运行机制的
25、不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彻底,宏观调控的不到位,导致在校企合作的管理上存在错位,缺乏系统有效的支持。政府协调指导作用的失效,使得科研项目的重复立项、研究和生产设备的重复购置,严重浪费了我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小企合作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二,法律、法规不健全。发达国家历来注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联邦政府除了颁布堪称西方国家最严密、最详细的职业教育法为其职业教育基本法之外,另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这些条例或实施办法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以法律形式加以强化保证,
26、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的保障。而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不健全,有些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业法规更是少之又少,使校企合作缺少法律依据与行为规范,当校企合作遇到问题与纠纷时难以及时、妥善解决。健全的、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在协调校企合作各方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的行为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其三,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是间接的,教育的收益和因教育经费短缺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资。世界上发达国家均设有校企合作专门的政府基金,如美、英、日等
27、国设立的科学基金、教育与工业或商业联合奖励基金、教育与企业合作奖励基金等等,这些基金保证了校企合作进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经费问题始终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需要较高的教育经费、科研、和教师力量等方面的投入,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状况一直没有完全解决。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合作终止的状况,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发展。另外,又没有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和其他的经费来源渠道。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
28、长。但目前,我国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相当薄弱,职业教育还是一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方式,企业对职教投资的比例过低。再加上各级部门投入的不够,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无力开展校企合作,已经开展的高职院校也无力提升档次。在这种背景下,要转变企业的投资理念,让企业明白学校在这种合作中不是企业的“索取者”,而是企业发展的“支持者”,加快企业角色的转变,成为校企合作的真正投资主体。因此,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提高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是校企合作急待解决的问题。3.4教育管理体制滞后校企联合办学,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学校建设。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
29、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制约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3.5合作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校企合作教育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其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在运行中没有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就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实际运行只是在某一点和某一时间段获得成功。一方面,三方的推动力问题没有解决。在事关校企合作教育的三方即学校、企业和政府中,只有学校一方因就业难而有足够的需求动力,而其它两方,特别是企业
30、因处于就业的需求方即劳动力的买方市场,缺乏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整个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体系没有构建,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对校企合作的效果也没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发挥政府职能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在校企互动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的职能。也就是说,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出台鼓励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激发企业的需求动力,以此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校企合作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向学校和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的服务
31、就显得很有必要。缺乏驱动企业参与合作的激励机制。外国校企合作教育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并且就业市场规范。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机制健全,开放的人才市场形成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经济的发展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短期和兼职人员有很多岗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正在发生多种经济成份的重新组合,由粗放型经济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经济转化,由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渡时期人口多、就业压力大、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粗放型的劳动力过剩,出现就业岗位紧缺。由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在企业之间任意流动,这就使企业投资职
32、业教育未必就能使本企业获益,很有可能是为别的企业培养了劳动力,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校企结合缺乏规模效应。从当前校企结合的方式、规模、实质性内容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难以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因此,要顺利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除了政府应大力倡导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外,还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3.6运行机制不畅通其一,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运用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其二,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
33、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其三,合作效果上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层次不高。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学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其四,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
34、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校企双方对利益的认同是有差异的,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学校教育规律与企业生产规律的差异性、合作效益的滞后性、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以及合作过程的风险性,合作双方在利益机制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
35、矛盾。其五,运行的形式上大都限于建立“校内车间”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校企合作。而在国外,如德国,学生的实践实习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寻找企业,在企业里真刀实枪地工作,企业依据法律承担培训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评估和考核。而目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涉及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大致有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认识性实习中,只是对企业教育环境、大多是各个院校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初步的视察。在生产实习中,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以验证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和书本知识,以专业实习为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像“影子”一样跟在生产人员后面进行观察,实习时间较短,
36、学生也经常被当作单纯的教育对象,不能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性工作,因此也没有报酬,实习场地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校内实训车间”。在顶岗实习中,其主要目标则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扩展的外延,它不仅是要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而且是要通过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自身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其根本的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其时间较长,包含多个工作学期,其工作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不能只是旁观,要像企业的员工一样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也可以因此获得一定报酬。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顶岗实习大多数
37、还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由于各个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差异很大,使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而且顶岗实习还没有摆脱学校主导的模式。3.7思想观念的困境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较大偏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探索与摸索阶段,其认识远没有达到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观念转变与思想理论储备的要求。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大多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
38、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学校把校企合作教育视为解决眼前办学困难的权宜之计而非必由之路,把目光过于放在企业对学校资金、设备的投入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过于注重校企合作中的专业对口,而缺乏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没有到充分的发挥;由于高职院校传统的习惯、自身的惯性和惰性,对校企合作内涵的认识仍显肤浅,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依然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被视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确立实践教学的独立作用和地位。3.8主体地位的困境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中的两个本质要素,两者都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组
39、织实施者和考核评价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地位和作用表现不同。学校主要是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为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企业主要是承担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为校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质量培养的保证。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样、模式众多,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正是制约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容易偏离合作教育的本质目标。“教学做合一”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追求的本质所在。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和
40、各种等级考试的层次,实践性教学效率低,学生进行默会知识(个人化的、实践性的知识)学习的比重小,使得学生常常在拿到几个证书的情况下,却看不懂线路图,不知如何处理工作,这就使合作教育偏离了原来的本质内涵和目标。其二,不易调动企业主动合作的积极性。从企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竞争力;利用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依法进行,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等。而目前我国
41、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还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其三,不利于合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和完善。从校企合作的内部机制来看,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其显示的(尤其是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合作双方各自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从校企合作的外部条件来看,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其合作信息不够畅通,合作资金不足,合作所需政策法规也不到位。其四,不利于模式的拓宽和推广。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使学校与政府部门处于主动地位,企业和学生则处
42、于被动地位,由于忽视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造成学生没有主动性,企业没有积极性;教育计划的制订绝大部分由学校完成,但由于企业的生产规律不同于教学规律,企业之间也千差万别,要找到一个适合“教育计划”的真实模型实在是太困难了。合作教育在国外是用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却变成了使学生对某一行业、企业的适应。这种典型模式难于拓宽和推广就不难理解了。3.9经济发展不均衡校企合作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正处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一大批企业处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企业的经营理念和集约发展模式尚未落实到可操
43、作层面。校企合作开展活跃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发达、产业集群密集的地区,这种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4 杭职院的实践困惑杭职院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在杭州市经委系统原6所职工大学和2所中专基础上,于1998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复筹建, 2002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属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和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与全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仍然面临的诸多困境、困惑与疑虑。诸如企业的不主动、不积极、缺乏合作动力,政府协调指导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管理体制落后
44、,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思想观念陈旧,主体地位不明确等等。但从学校的实际层面来讲,校企合作的实践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困惑之一:学校主体模式的困惑。鉴于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诸多弊病,如何寻求探索一种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新模式,推进校企一体化建设,促进校企共同体的发展,摆脱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的困境。困惑之二:层次突破的困惑。我国校企合作经历了几十年探索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低效益、松散型的初级合作模式阶段,如何摆脱低层次校企合作的困境,推进高层次的校企一体化发展,把校企合作推向高级合作模式阶段,即校
45、企共同体阶段,成为杭职院的困惑之二。困惑之三:传统模式的困惑。杭职院在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深受传统合作模式困扰,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校身兼数职,负担过重。学校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又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当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合作”前,学校要找专业、找市场,还要找合作企业、找就业单位,不仅要承担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任务,还要负责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联系;在“合作”意向确定之后,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校企合作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还要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在签订合作协议之后,不仅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培养目
46、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要组织编写教材,安排实训项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等;在“合作”运行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选拔实训教师,如何确定相关待遇,如何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等问题。传统合作模式弊病的根源在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缺少中介机构的介入与服务等。这样的“合作”不仅会导致校企合作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而且使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权责没有得到明确,不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健康的发展。困惑之四:大型企业积极性不高从组织的主体上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大型企业。杭职院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没有一家大型企业参与我院的校企合作,参与我院校企合作的
47、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甚至与我院合作的一些企业名不符其实,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合作,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占据着核心主体的地位,而大型企业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我国,大型企业多处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与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实力强、规模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以中国企业500强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实现利润连年大幅增长,资产运行效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中坚和骨干作用。可以看出,与众多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创新能力强,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48、,因此,大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能为国家和社会、为各自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关键作用,它们对自己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的意识比较弱化,不少大集团、大企业对促进产业或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课题、项目缺少总体规划,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来破难题的更为缺乏。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中国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科研实力强、学术基础牢固的特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开发,并形成相当数量的知识产权,然后向大型企业转移,由企业完成知识产权的市场过程。困惑之五:基础薄弱的困惑。学校建校时间短,基础薄弱,软件、硬件还处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看,全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消防安全管理与维护协议3篇
- 2024-2030年中国婴儿纸尿裤行业市场竞争趋势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女鞋市场需求状况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商业街区建设行业管理模式规划分析报告
- 2024年度施工现场治安消防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合同2篇
- 2024年物流协同:货物运输承包协议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预备协议版
- 2024上诉离婚协议书样本:上诉离婚协议与子女抚养责任落实3篇
- 2024商场保安员培训与考核管理服务合同2篇
- 2024全新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合同签订与执行细则2篇
- 2025年重庆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 生命不是游戏拒绝死亡挑战主题班会
- 本地化部署合同
- 2024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 油气管线安全保护方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7-05-04 消防设施操作员 人社厅发201963号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2024-2030年中国辣椒碱市场占有率调查及经营战略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部管理制度
- 拒绝躺平 停止摆烂-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件)
- 现代教育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济宁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