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31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关于印发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计经委) 、经贸委(经委)、科委,国务院各部委、 各直属机构: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期供需预测看,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从 消耗能源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我国亦面临环境问题的新挑 战。因此,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战 略意义。“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 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 节约能源对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合理利用资 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
2、活水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 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为了引导各行各业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特发布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本大纲以 2000 年前推行的节能技术和工艺设备 为主,相应考虑中长期的节能技术。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大纲的基本原则研究制 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 际情况,以本大纲为指导,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1996年5月 13日、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前言 能源、人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必须
3、处理好经济建设、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协调 发展的关系。为实现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 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所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 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 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 经济工作的中心。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 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应当贯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 在首位”的方针。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期供需预测看,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从 消耗能源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我国更面临环境问题的新挑 战。因此,促进能
4、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战 略意义。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以 8%左右 的速度稳定增长, 而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需求量也将随之增长。 “九五” 期间如果不考虑节能因素,按 1995年的产值能耗水平测算,到 2000 年能源需求量 约 19 亿吨标准煤,届时可供能源总量最多只有 15 吨标准煤左右,供需缺口达 4 亿 吨,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工作,促进能源的合 理和有效利用,争取“九五”期间累计实现 3.4 亿吨标准煤的环比节能量,其中措施节能量约 1 亿吨标准煤。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能
5、源消耗是措施节能的根本途径, 1984年由国家计委、国 家经委、国家科委组织制订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十多年来,我国节能工作围绕提 高用热和用电效率为重点,发布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工业锅炉和窑炉效 率、余热回收利用,推广省能设备,节能建筑等技术政策要点,改造各种耗能工艺 设备,对冶金、化工、建材、能源等耗能行业加速节能示范项目安排和推广,以及 加强科学管理,制订条例法规,建立节能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 1980 年以来, 2/3 的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都有所下降,直接节能量 1 亿多吨标准煤。如吨钢综合能 耗从 1980年的 2.04吨标准煤降至 1994年 1.519吨标准煤,下降了
6、25%;小型合成 氨综合能耗由每吨 3021 千克标准煤降到 2089千克标准煤,下降了 30%。能源经济 效益不断提高, 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 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由 1980年的 7.64 吨标准煤降到 1995年的 3.94吨,下降了 48%。尽管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 能源经济效益差,能源利用系统的技术和管理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如 1994年火电单机在 30 万千瓦及以上机组仅占火电机组的 25%,热电仅占 11%;大、 中型水泥厂(先进工艺)产量仅占 6%;氮肥行业大、中型厂合成氨产量只占 41% 左右;2吨/时4吨/时的锅
7、炉占工业锅炉总容量的 40%以上,显然比国外先进国家 规模经济效益差。很多产品的单位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钢铁、发电、 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高出20%80%,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总结前十几年来我国在推进节能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配合即 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贯彻实施,补充节能新技术,修订、完 善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使其指导我国的节能技术进步,集中改变目前的主要耗能工 艺和装备技术面貌,合理引导资金投向,是实现“九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保证。本大纲所考虑的节能技术方向是长远与近期相结合, 以近期 2000 年前推行的节 能技术和工艺设备为主,相应考虑中长
8、期的节能技术作为技术储备。大纲以我国目 前的产业技术政策为依据,补充细化节能领域的技术内容,阐明我国今后一段时期 内节能技术应达到的目标、水平和途径。推广十多年节能工作中证明技术成熟、效 益好、见效快的节能技术;限制和淘汰效益低、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推广适合我 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本大纲的目的是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促进我国经济 逐步向资源节约型和集约经营型方向转变,为各部门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节能规划提 供依据,指导各行业、各地区的节能基建、技改和科研工作。目录一、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二、加速工业窑炉、锅炉及其他用能设备的更新改造三、提高供热效率四、工业窑炉余热能利用五、回收工业
9、生产中的放散可燃气体六、新能源和能源替代技术七、开发推广节能新材料八、加强能源计量、控制、监督和能源科学管理九、建立省能型综合运输体系9.1 铁路运输9.2 公路、水路运输十、重视建筑节能十一、加强城乡民用能源管理11.1 城市用能及市政公用节能11.2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和节约用能十二、主要耗能行业工艺节能12.1 电力工业12.2 钢铁工业12.3 有色金属工业12.4 建筑材料工业12.5 化学工业12.6 煤炭工业12.7 石油天然气工业12.7.1 陆上石油天然气工业12.7.2 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12.8 石油化学工业12.9 机电工业12.10 轻工业12.11 纺织工业12.12
10、农村生产用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一、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包括面很广,涉及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 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合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以及能源开发、运输、贮存、加工、转换、燃料替代等,目的是 达到能源利用的最佳整体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1.1调整工业布局,合理组织生产, 实现有效利用能源资源。 有条件的矿区发展 煤电联营、煤化工以及煤炭建材联营等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能源产业。高耗能工 业布局应靠近能源产地,水电站附近配置高耗电工业。逐步实现电镀、铸、锻、热 处理以及制氧等专业化生产。1.2 调整高
11、耗能产品生产结构和用能品种结构, 实现规模化生产。 提高废钢利用 率、降低铁钢比、提高材钢比、提高机焦比重;发展节能型墙体材料、降低粘土砖 比重;调整化肥氮、磷、钾比重,发展精细化工;增加煤炭洗选比重,合理调整焦 煤、动力煤的生产比重;增加轻、重柴油及船用内燃机油比重;提高煤炭转换二次 能源的比重和高耗能原材料的替代率。1.3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就地就近利用热值在12560 千焦 /千克以下矿物燃料。如褐料、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的就地利用。热值低于 4200 千焦 /千克的煤矸石用于发展矸石砖和石煤砖,或用作水泥厂的 燃料和配料、混凝土骨料和砌块材料, 10500 千焦/千克以上的煤矸石用
12、作低热值工 业锅炉燃料,开发推广燃烧煤矸石的流化床技术。1.4 煤矿附近低热值燃料应优先就地就近用于工业锅炉。 有条件的矿区, 可利用 矸石建设坑口矸石电站或热电站。靠近煤矿、电厂的砖瓦厂,发展煤矸石砖、粉煤 灰砖生产,禁止新建、扩建侵占耕地的实心粘土砖厂。1.5 搞好油页岩和石煤的综合利用。 含油量较高的油页岩用于生产页岩油, 含油 量较低的用作动力燃料及综合利用。石煤主要就地就近做燃料和生产建筑材料,并 开发石煤综合利用技术。1.6 积极开发褐煤的利用技术途径。 积极发展褐煤煤电联营, 采用改良温克勒气 化技术,建立褐煤气化示范厂,生产甲醇、合成氨等化工产品,开发褐煤提干、快 速热解工艺,
13、生产铁合金焦及褐煤直接液化和不加粘结剂成型技术。1.7 炼焦工业应根据焦炭用途,分别生产冶金焦、铸造焦、气化焦等品种。限制 土焦生产。炼焦入炉煤灰分、硫分、水分要求分别稳定在12%、 1%、7%以下。1.8 扩大原煤入洗量,提高洗选煤比重,做好分品种用途供应。保护焦煤资源, 严禁将主焦煤做动力煤使用。供应民用、化工和冶金喷吹优质无烟煤,高炉喷吹煤 灰分应在 14%以下。1.9 工业用矿山原料实行精料方针。 钢铁、有色冶炼和化工非金属原料, 均要求 原矿精选加工。合理提高矿产品位,稳定精矿成分,降低精矿水分以及降低采矿损 失率和贫化率,提高工业辅料质量。1.10 加强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扩大废旧
14、物资加工能力。大力回收废钢铁、废 有色金属、废塑料、碎玻璃、废纸等。1.11综合利用钢铁渣、蔗渣、造纸废液、粉煤灰等工业废料。1.12 在制定能源投资计划时,根据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方针,对能源开发与 能源节约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的比较,论证,择优决定投资项目。对国家公布淘 汰的耗能产品,严禁生产和使用。1.13民用能源优质化。城市发展煤气、天然气、液化气供炊事。发展热电联产、 集中供热(包括生活用热水) 、集中供冷。尽量满足居民对电力需求的增长要求。二、加速工业窑炉、锅炉及其他用能设备的更新改造90年代初,全国已有40多万台工业锅炉,平均容量2吨/时,平均热效率60% 70%,年耗煤约 3亿
15、吨。据 12个部门统计,有工业窑炉 6.1万台,年耗煤 1.5亿吨; 约有 6000台煤气发生炉,年耗煤约 5000多万吨。全国有风机、水泵近 4000万台、 8500万千瓦, 农村排灌机械 1000万马力, 压缩机 100万台, 电力变压器 8.4亿千伏 安,中小电机 3.5亿千瓦,工业电炉 70万台,电焊机 100万台,气体分离设备 6000 套及内燃机、拖拉机、汽车等基础用能设备,其中有许多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甚 至有 50 年代的产品,能源消耗大、效率低。目前,用能设备消耗电力约占全国发电 的 60%80%,耗煤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50%,消耗汽油占产量的 55%60%,柴 油占 40
16、%以上。2.1 更新改造工业窑炉。提高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加热炉、均热炉、 锻造炉、热处理炉以及烧成、烘烤、干燥炉等设备的热效率。新建工业窑炉应向连 续化、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开发推广全纤维结构工业炉。2.2 更新改造换热设备。研究高效、长寿的换热设备,替代低效换热设备。如推 广板式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螺纹板式换热器以及开发喷流换热器、陶瓷换热 器、流化床换热器等高温换热器,推广采用热管、热泵等低温换热器,研制中、低温余热发电设备。2.3 采用高效加热新技术,如远红外、等离子、感应加热等技术。器、2.4 加速高效省能型机电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更新替代现有高耗低效的工业锅 炉、风机
17、、水泵、工业电炉、中小型电机、配电变压器、压缩机、电焊机等机电产 品。2.5 新建工业炉窑, 采用新型隔热、 保温材料, 燃煤炉的热耗必须达到国内一等 炉水平,燃气和特殊用油加热炉热耗应达到特等炉水平。2.6 严格限制耗能高、 技术落后的设备和工艺的生产和建设。 如小高炉、土烧结、 小转炉、小电炉、小轧机、凝汽式小火电、土焦炉、土炼油、土立窑、小玻璃熔炉、 小电石、小有色金属冶炼、石墨阳极电解等。2.7 逐步淘汰或改造现有技术落后的高耗能设备, 重点是电力的中、 低压火力发 电机组;冶金的化铁炼钢、平炉炼钢、低功率电弧炉;有色金属铜、铅、锌烧结和 敞开式鼓风炉和电炉熔炼;生产水泥的湿法窑、干法
18、中空回转窑、立波尔窑,玻璃 行业 50 万重量箱以下小玻璃, 砖瓦行业的土砖窑、 马蹄窑,建筑陶瓷行业的倒焰窑、 推板窑和多孔窑; 化工行业的两效蒸发工艺装置, 石墨电极电解槽及敞烧式电石炉; 日用玻璃行业的室式和链板式退火窑等。2.8 加速工业锅炉改造。凡不符合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规定的锅炉, 均应进行改造。凡已确定集中供热区域内的老旧式低效锅炉,不再进行单台改造。2.9 推广先进的燃烧装置,发展粉煤旋风燃烧装置。推广锅炉分层燃烧技术。 1000C以上高温热气、烧油炉,采用预热式烧嘴、高速烧嘴、全热风油嘴及辐射杯 烧嘴。开发脉冲式燃烧、触媒燃烧及超声波雾化油烧嘴等新型燃烧装置。2.10
19、开发推广节能电力电子技术。如风机、泵类的调速控制,电车、电力机车 交流变频调速、斩波调速,新型变流设备、逆变电焊机等。淘汰落后的变流机组、 旋转励磁机、电阻调速装置。2.11 改进电解和电镀电源。合理调整和改造铝电解、电镀电源及其整流装置的 调压方式和范围。推广变压器、调压器、整流器“三合一”式整流装置。推广脉冲 电源电镀,淘汰直流电源电镀。2.12 推广低压电器节能技术。严格执行交流接触器节电器及其应用技术条件国 家标准(GB8871 88),加强交流接触器节电产品管理。 淘汰RTO系列熔断器、JR6、 JR16系列热继电器及XDZ等系列信号灯。2.13 严格执行家用冰箱等九类家电产品耗限定
20、值国家标准( GB12021.19 89),禁止能耗高的家用电器的生产。 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在 家电产品中的应用。逐步淘汰氟立昂制冷机。2.14推广节能型电光源。如高效节能灯及灯具等,逐步淘汰白炽灯泡。三、提高供热效率到2000年实现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25%30%,重点城市达到45%50%, 管网热损失降至5%,区域锅炉房运行热效率从90年代初的50%60%提高到75% 80%。3.1 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供热,合理选择集中供热方式,取代分散、 小型工业锅炉供热,提高热电比重。单台容量20 吨/时以上供热锅炉,热负荷年利用 4000 小时以上者应积极进行热电
21、联产改造。 在负荷不低于 70%的前提下, 保证机 组稳定经济运行,优先采用背压式或抽汽背压式机组。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 中供冷,扩大夏季热负荷和发展夏季热制冷技术。3.2 改进热力管网的调节方式,推广平衡阀、自力式流量调节阀、变速泵、计算 机等调节、控制设备,逐步实现管网调度、运行、调节的自动监控。3.3 降低供热管网热损失,使管网热损失降至5%以下,管网总泄漏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下。使用新型保温材料,对供热管道、法兰、阀门及附件按国家有关标准 采取保温措施。尽量采用成熟的直埋预制保温管,研制耐高温复合材料保温管。加 强疏水器、热力阀门等维护管理。3.4 提高用热设备热效率和供热系统的热效
22、率, 改造落后的用热工艺设备。 大量 用汽的工矿企业(如造纸、制糖、印染、食品等) ,在动力供应方面,宜采用“以热 定电、热电结合”的方式,实现蒸汽热能梯级利用,对热负荷波动大的供热系统, 推广使用蓄热器。3.5 炉窑应配备完善的热工计量仪表,加强温度、压力、流量等计量、测试和记 录。每座用能设备应配备温度、压力、流量等计量装置及分段调节与控制装置,配 有换热设备的炉窑,仪表等计量设施应与换热设备同时投入使用。(GB3486 83)标3.6 工业锅炉设备应严格执行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准中要达到的空气系数、排渣含碳量、热效率,以及排烟温度等有关标准。3.7 推广动力配煤与民用型煤,发展工业型
23、煤技术。四、工业窑炉余热余能利用1990 年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石化、轻纺、机械等主要耗能工业,余 热利用率为2.64%,到2000年余热利用率应达到4%5%。工业窑炉热效率要求应 在1990年基础上提高10%20%。4.1 改造工业窑炉, 提高窑炉的热效率, 首先应减少余热排空。 同时,提高隔热、 绝热、保温性能,防止泄漏,减少散热面积,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的质和量。4.2工业窑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 原则是首先自身充分利用于预热空气、 燃料及 物料,自身无法回收才用于炉外热回收设施。4.3 工艺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原则是“梯级利用,高质高用” 。优先把高品位余能 余热用于作功或发电,如用于燃
24、气轮机、驱动鼓风机、压缩机及发电等,低温余热 用于空调、采暖或生活用热。4.4 回收各种窑炉烟气余热, 制定窑炉的烟气分类排放温度标准。 根据不同行业 窑炉余热情况,采用加装预热器换热器,配制余热锅炉或发电设备。提高燃料热利 用系数,减少窑炉排烟余热,采用绝热良好的热回收管路,最大限度地回收余热。 加热炉炉底采用汽化冷却时,在经济、安全条件下,应提高蒸汽压力,纳入蒸汽动 力管网。4.5工业窑炉余热余能利用评价应执行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 (GB3486 83)的标准。4.6应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和产品固体显热。如炼焦行业有条件的应推广干熄焦, 开发压力熄焦,金属冶炼采用泡渣水供暖,开发高温渣显
25、热发电等技术回收余热。4.7 连续性生产的烧油及煤气的大、 中型工业窑炉, 其热回收率不低于 40%。炉 温700C以下的工业炉(如热处理炉),采用强制循环或高速、高动量燃烧器,加强 对流传热。中、低温工业炉应尽量采用烟气炉外循环等方法。4.8加强余热回收设备的生产管理。 加强余热回收设备产品的规范化、 系列化和 新产品开发研究。五、回收工业生产中的放散可燃气体我国每年排放大量工业煤气、煤矿瓦斯、油田伴生气等可燃气体。据冶金、化 工等工业部门调查, 可燃气放散量 1990年估计在 800万吨标准煤左右。 到 2000年, 要求冶金重点企业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排放损失率分别达到4%和 1%以下,吨
26、钢转炉煤气回收量达到 70 立方米以上。 煤矿瓦斯平均抽放回收率达到 50%以上,各种化 工重点企业可燃气体和炼厂气应达到基本全部回收。5.1 新建转炉必须具备煤气回收系统, 15 吨以上转炉未设煤气回收系统的应予 补建。生产碳素锰铁、 铬铁铁合金电炉功率在 9000 千伏安以上的矿热炉, 应设置回 收煤气设施。研究、开发硅铁炉的煤气回收利用技术。5.2有条件的煤矿, 矿井瓦斯排放改安全性抽放为生产性回收, 用于矿区及就近 城镇民用燃料或用作化工产品原料。5.3 回收工业生产中的可燃气体。改造敞开式电石炉,回收尾气。10000 千伏安以上电石炉改造为密闭炉, 16500 千伏安电石炉采用干法净
27、化、炉尘焚烧新技术。 回收炭黑、黄磷、硫酸、合成氨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及化学反应热。小合成氨 生产中施放气回收优先用于原料。年产 5000 吨以上的炭黑炉应加装余热发电机组。5.4 回收炼油厂瓦斯和油田伴生气,用于生产化工产品或用作燃料。5.5积极回收铅、 锌密闭鼓风炉生产的低热值煤气, 用于生产或发电; 回收多晶 硅工艺流程中放散的氢气,循环用于生产。六、新能源和能源替代技术“九五”我国将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煤代油符合我国国情,这是为合理利用 石油资源和节约能源,使石油更多地作化工原料和增加成品油,保证国民经济发展 对石油需求的一项政策。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生物
28、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支持科学研究,推进产业化,替代补充常规能 源。6.1 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 抓紧烧煤的技术改造, 逐步实现煤的清洁燃烧。 除工 艺、环保及某些特殊需要的必须烧油项目外,不得新上烧油项目。6.2 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 应积极开发利用水煤浆。 推广水煤浆用于原设计烧油 的工业锅炉、工业窑炉、中小型电站锅炉。发展矿区浮选粉煤和中、高灰分煤泥制 浆工艺,供应矿区电站。6.3研究煤炭液化新工艺, 近期开发煤制燃料甲醇技术, 并建立商业性示范工程。6.4推广煤制气技术,发展干镏二段炉煤气, 加快开发直接利用粉煤的气化技术, 使在本世纪末用于生产。研究开发地下煤气化技术。6.
29、5 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和氢能汽车。6.6 积极开发利用风能。 风力发电机组实行大、 中、小型并举。在风力资源丰富、 临近电网的地区建设联网运行的风力发电场;在海岛建设风力发电和柴油发电或太 阳能光伏发电联合运行的供电系统;研制高效风力提水机具和大型风助航船。逐步 形成风力机产业。6.7 大力开展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热利用主要是扩大高效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 农用温室、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干燥器等的商业应用范围,研究开发太阳能高、 中温热利用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成本的中、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风能互 补发电系统。6.8 大力开发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农村及城镇利用工农业有机废水弃物制取沼气 等将
30、其转化为清洁方便的优质能源,发展气化(热解气化、厌氧发酵气化) 、液化、 炭化、致密成型等技术,并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价值。6.9 加强地热资源的勘探,扩大地热资源的利用范围,如发电、采暖、种植、养 殖、医疗和旅游等,按地热水温度梯级应用,做到一水多用。开发高效地热发电技 术。6.10 开发利用潮汐能的高效水轮机和潮汐电站设计与建筑技术。近期发展竖轴 式小型潮汐电站。建设潮汐电站应与垦荒、水产养殖、航运等统筹规划。6.11研究、开发低温核供热技术。七、开发推广节能新材料7.1大力发展推广应用隔热、保温、密封材料,减少用热设备热损失,1250C以下工业窑炉推广应用高铝纤维、硅酸铝纤维耐火材
31、料,12501400 C的工业窑炉逐步推广新型高温氧化铝耐火纤维材料。7.2开发与推广新型锅炉水处理材料和除垢、防垢材料。7.3 发展高温优质耐火材料如冶金和建材行业用高纯镁砂、镁铬质、镁铝质及不定型浇注耐火材料。7.4发展建筑物新型保温材料,研制低热辐射系数玻璃覆盖膜。7.5加强热力管线的保温,推广岩棉等新型高性能保温材料。7.6 推广微孔泡沫聚氨酯隔热材料、电陶瓷电热膜等。7.7 推广红外、远红外加热技术,发展红外、远红外发光材料。7.8 加强太阳能产业所需特种材料的开发推广应用,如对光热利用透明材料、 反射材料、吸收材料和贮热材料等研究和生产;对光电利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研究与 开发,应尽
32、快降低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7.9 开发节能原材料的途径,积极研制和推广应用高效的绝缘、减磨、耐磨、润 滑、防腐、耐腐材料。7.10积极研究、开发超导材料,超导材料应用尽快实现商品化,近期重点用于 机电产品。7.11 发展贮能新材料。7.12推进燃料电池、钠硫电池、锂电池等高效电池的开发,并尽快实现工业应用。7.13 积极发展有利于节能的各种功能材料,如:用于变压器的非晶态合金磁性 材料,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的耐热合金、高温合金、碳化硅、氮化硅等非金属陶瓷。 近期大力推广应用钕铁硼磁性材料。研究开发精细陶瓷材料绝热发动机。7.14 改进和发展工艺节能的各种催化剂材料和各种添加剂。7.15 开发膜
33、技术在气体分离、电解、烧碱等诸领域中的应用。八、加强能源计量、控制、监督和能源科学管理能源利用的计量、控制、监督和科学管理逐步使用现代化方法,是节能技术进 步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工艺、设备最佳运行的必要手段。节能科学管理能够经济 和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是现代化生产、推进节能水平提高的标志。8.1 加强对基建和技改项目的节能审查,严格执行计资源 ?1992?1959 号文关 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暂行规定 。8.2 用能设备系统都应配置热能、 电能等能源计量和控制仪表。 主要耗能工业和 装备系统上,应逐步完善计算机和自动监控系统。8.3 建立健全企业能源消耗
34、原始记录、 统计台帐及能源消耗定额管理, 应当定期 进行能源统计分析和能量平衡测试,企业能源管理逐步实现计算机科学管理。8.4 开展节能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技术经济评价。制订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统一标 准。推广采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初投资、寿命期内能耗费等)评价节能型设备的 制度。8.5 逐步健全节能效益还贷制度,保证节能技术改造有稳定资金。8.6 制订余热资源和余热利用标准、 工业窑炉余热利用设计规范、 各行业窑炉耗 能标准、家用电器产品耗能标准及汽车耗能标准等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各行 业能源利用、产品能耗管理制度。8.7 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节能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 建立能源效
35、率服务中心,开展多种渠道的技术交流、能源管理人员培训、重点耗能 设备和工序操作人员上岗培训、节能产品合作开发、研究和生产。8.8 建立农村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宣传、交流先进节能管理技术。8.9 开展全民节能教育,普及节能技术,开展节能效益实例宣传。8.10 逐步推广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和需求方管理技术。有效地发掘、合理地利用 供需双方的资源, 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鼓励优先推广综合电力资源规划方法。九、建立省能型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好我国铁路、水路(包括海洋和内河) 、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的合理运输 体系,是一项节约能源的综合性措施,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综合发挥各种运 输方式的优势, 提高综合运
36、输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益。 逐步建立路网计算机优化管理, 减少空载、逆向和迂回运输,实现运输现代化科学管理。9.1 铁路运输9.1.1 大力推进牵引动力改革,降低牵引动力能耗。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合理发 展内燃牵引,加快淘汰蒸汽机车。到本世纪末,我国铁路将基本上实现牵引动力的 电气化和内燃化。电力、内燃承担牵引的工作量比重要达到 95%以上。(1) 大力发展电力牵引。今年,在主要繁忙干线、运煤专线、长大坡道和长隧道 等线路上优先采用电力牵引。(2) 蒸汽机车处于淘汰过程之中,应对现有蒸汽机车用好、修好和进行有明显节 能效果的局部改造。9.1.2 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机车运行效率(1) 电力牵引应采
37、用先进的供电方式,提高电力机车的功率利用率和牵引变压器 的容量利用率,降低变压器和接触网的损耗(2) 内燃牵引要减少空转油耗的辅机消耗,注意增压器和柴油机的匹配。寒冷地 区的内燃段应建立保温库或地面预热装置,以降低冬季内燃机车升温油耗。(3) 蒸汽机车通过提高蒸汽过热温度、改装矩形通风装置(扁烟筒) 、岩棉保温、 热管余热利用等技术改造措施,提高热效率。改进蒸汽机车锅炉水处理,推广使用 新型软水药剂和高效消沫剂。积极推广机车锅炉自动排污装置等节能措施。(4) 加强对内燃机车用柴油、润滑油,蒸汽机车用煤的质量检验,确保机车用燃 料符合使用标准。(5) 铁路线路要向重轨和无缝线路发展,要积极创造条
38、件,发展超长无缝线路, 减少机车运行能耗(6) 抓好铁路站场的照明节电改造,完善、提高铁路地面信号的显示能力。9.1.3 提高、改进国产机车、车辆质量,增加车辆载重,减少自重。(1) 提高、改进国产内燃、电力机车质量,增加机车品种,针对不同用途使机 型标准化、系列化。要加快研制和开发交直交机车传动技术,并达到批量生产。要加速淘汰车型老、能耗高的机型。(2) 货车继续报废 50吨以下杂型车,发展60吨以上大型货车, 减轻车辆自重。 客货车辆应普遍采用滚动轴承,旧有货车加速改造,安装滚动轴承。要重视机车辆 或动车组的流线化,减少空气阻力。(3) 要重视机车部件的制造质量,加强检修保养,保证机车总体
39、及主要部件效 率的发挥。9.1.4 加强运输组织管理,提高机车操纵水平(1) 不断改善运输组织工作,合理调配机车,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减少欠轴,尽 量避免和减少单机开行和信号机外停车。逐步实行长交路,节约使用机车。(2) 逐步提高货物列车重量,扩大旅客列车编组。大力发展直达运输、集装箱运 输。(3) 大力推行操纵机车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机车操纵水平。9.2 公路、水路运输到 2000 年,全国交通行业的燃油单耗水平达到世界 80 年代的先进水平,其中 远洋和沿海运输接近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公路运输百吨公里燃油单耗由 1990 年的 5.09 千克降为 2000年的 4.58千克,海洋运输千
40、吨公里燃油单耗由 4.67 千克降 到 4.24 千克,内河运输千吨公里燃油单耗由 9.04千克降为 8.14 千克。9.2.1 公路运输( 1)组织有关部门制订汽车油耗法规, 推进国产汽车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的提高。 国产轻型载重汽车百吨公里油耗在 2000年前应下降到 9.7千克以上, 国产大中型载 重汽车应分期改为生产柴油车,在“九五”期间柴油车的产量应达到70%以上。重型车应增加以EQ153、奔驰和斯泰尔为主导的产品,加速淘汰黄河、上海等 国产旧车型,加强大吨位新车型的开发和生产。(2) 调整车辆构成,增加柴油车、大吨位车的运输比重。到2000 年: 大、中、小吨位车辆数量构成比例提高到3
41、:3:4。按吨位计,大型车应占营运货车的 50%左右。 柴油车按车辆保有量计,比重应提高到40%55%。 大力发展集装箱半挂、分体(全甩挂)运输,甩挂车、半挂车占货车保有量 的比重应提高到 20%左右。(3) 改善公路路况,增加高等级和等级公路比重。 到 2000年高等级公路(含高速公路)增加到1.85万公里,预计使公路行业综合单耗指标下降 3%左右。 按交通量大小进行公路技术改造,逐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增加沥青路面和 水泥路面比重,减少等外路面比例。(4) 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组织现代化管理,制定运行油耗规定和载货限额,提高车 辆的实载率和能源利用率。 加强公路客、货运站建设,形成合理布局,大、
42、中、小配套的公路客、货运 站体系及客、货运信息中心,逐步实现营运管理计算机化,并支持和鼓励发展招标 合同运输。 发展共用运力,建立高效、有序和协调发展的运输市场。 制定运输车辆油耗法规和装载限额,对空驶车辆和装载低于限额的车辆加以 限制,严禁车辆超载。 继续推广汽车综合节能技术(包括:子午线轮胎、电扇离合器、经济化油器 等),大力组织汽车节能新技术和代用燃料的研究。9.2.2 水路运输(1) 加速淘汰老旧船,提高船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积极开发和采用节能新船型,大力推广钢制船,淘汰水泥船和木质船,最大 限度地降低老旧船和落后机型比重和数量。 加强对新建船舶能耗水平和指标的审批、监督和检查。(2)
43、 改善船队吨位结构和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和能源利用效 益。 大力发展大吨位船舶,优化海洋和内河运输船队的吨位结构,提高船舶的平 均吨位,在沿海和长江等主要航线建立以大吨位节能型船舶或分节驳顶推船队为主 力的水上高效运输通道。 发展海峡、海湾和陆岛客货混装运输及商品车辆集装单元化运输。 沿海加速发展浅吃水肥大型的 3.5万吨级的散货船,积极开发和采用 5 万吨 和 10 万吨级散货船。(3) 继续推广减速航行技术,主机与增压器优化调整技术,最佳纵倾节能技术, 船体防污、除污和船舶营运优化节能技术。十、重视建筑节能到 2000 年,建筑耗能(包括采暖、空调、降温、家用电器、照明、炊
44、事、热水 供应等所使用的能源) 将增到 1.79 亿吨标准煤, 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 13.6%。今后, 建筑节能应首先保证和改善建筑质量和室内热环境,实现采暖区冬季室温达到18 C的要求,争取城镇建筑夏季室温低于 30C,与此同时,寒冷地区新建采暖居住建筑 要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与 80 年代初通用住宅设计相比, 节能率不低于 30%。 到 2000 年要求执行新建采暖公共建筑新节能标准, 节能率达到 50%。对集中供热的 民用建筑,安装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按表计量收费, 1 998年开始推广, 2000年在 重点城市成片推广,对现有采暖和空调建筑,有计划地分批进行节能改造。乡村建 筑
45、推广节能示范工程。10.1 重视建筑节能设计,强制执行有关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在保证室内热环境 及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建筑采暖、空调系统以及采光照明系统节能设计,考虑 厨房、沐浴间的通风条件,预留排烟道口,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充分利 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能力,确保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达标。10.2 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大幅度减少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采用能耗 低的空心粘土砖、空心砌块、粉煤灰制品、加气混凝土。积极开发、利用发泡聚本 乙烯、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及各种高效保温材料。10.3 改革传统外墙和屋面,因地制宜地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发展节能 型墙体和屋面,重点推广外保温
46、墙体,采用合理的窗墙比及建筑体型。大力推广节 能型门窗、门窗密封条及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等。提高建筑物保温、隔热和气密性 能。10.4 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加速制订各项建筑节能标准,逐步配套成为系 列,其中包括室内热环境标准、 能耗定额标准等基本标准, 民用建筑采暖能耗检测、 空调能耗等通用检测方法标准,空调制冷机房运行等管理标准以及新建采暖居住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 已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和各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等标准。10.5 优先采用节能型采暖、空调设备及采光照明系统。加强管道保温,改善供 热(冷)系统的水力平衡,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充分利用自然光,积极 发展高效、长寿节能光
47、源和灯具。10.6 在建筑住宅的供热管网设计中,以按户收费为原则进行合理设计。对新建 建筑逐步采用双管系统, 要求在采暖系统中安装温控阀和热量计。 综合利用供热 (供 冷)和民用热水管路。10.7 加强建筑节能科学技术攻关,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 建筑节能技术体系。10.8 近期着重研究保温节能门窗、门窗密封技术、外保温墙体成套技术、内保 温墙体的墙面防开裂以及热桥和结露处理技术、屋面高效保温防水隔热技术、用户 可自行调节的按实耗热量计量的仪表及采暖系统、供热制冷系统运行调节及水力动 态平衡技术、被动式太阳房和沼气应用等技术,组织节能建筑和节能住宅小区示范 试点。10.9 积极
48、开展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加强用能的组织管理,改进运行维护, 以降低能耗。十一、加强城乡民用能源管理11.1城市用能及市政公用节能到 2000年,城市燃汽(煤气、天然气)发展 400亿立方米, 平均年增长 5.56%, 液化气平均年增长5%10%,替代煤量约3000万吨。城市民用气化率达到 70%, 年节煤 1000万吨。 城市集中供热发展为: 蒸汽供热能力 4.6万吨/时,热水供热能力 1 1 60兆千焦/时,城市供热面积达到 7.1 亿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用能增长率由 6.6% 下降到 4.9%,平均节能率达到 18%。11.1.1 发展城市燃气,必须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
49、用能的 方针。开辟多种气源,调整天然气使用结构,每年应有一定比例增加作为城市民用 气源。积极开拓国内外液化石油气来源,就近供城市民用,采用低热值煤气顶替焦 炉自用气及工业锅炉、窑炉用气以供城市民用,有条件的工厂对焦炉进行改造,增 加城市煤气供应量。充分利用矿井瓦斯。加强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的合理布局,提高 输气能力,提高燃气具效率,推广电子计算机在燃气生产和输配的调度管理。11.1.2 因地制宜推广型煤和先进炉,杜绝烧散煤。推广烟煤无烟燃烧技术,发 展多品种、多规格的型煤生产。11.1.3 城市供水排水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开源与节流并重。供水泵应按国 经贸?1994?763号文要求进行节能技术改
50、造。城市与工业供水、排水系统要因地制 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分区、分质、分压供水,引水、输水工程尽可 能选用重力自流或局部压力送水方案。充分利用河湖水系调节暴雨迳流。推广循环用水、污染水处理综合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用水单 推广稳定、可靠、高效、低耗的水泵机组和鼓风曝气系统,推广电子技术在供 排水系统中的调控和节能管理方面的应用。11.1.4 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输效率和运行速度,加快公共交通工具和设备的更新、耗。 水、城市排水要加强规划,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做好雨污分流,压缩排放污水量和 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率。选用低能耗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要人工与天然净 化相结合,集中
51、处理为主工业分散为辅,除必须预处理的工业废水外,提倡集中处 理。改造。逐步实现城市公交车辆柴油化,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公交车辆,与国 际通用制式接轨。建立城市干道交通立体结构,实行机动与非机动车分流,部分特 大城市建设快速、大容量轨道交通客运体系。11.1.5 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积极推行废品回收和综合利用。 加强环卫车辆技术改造。有条件的城市应试行垃圾焚烧发电,建设垃圾、粪便生产 沼气工程。11.1.6 使用中央空调的建筑物推广蓄冷空调,城市道路照明应选择高效光源和 节能控制技术,道路建设中应推广乳化沥青筑路和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11.2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和节约用能农
52、村生活用能是农村能源消费大户, 农村生活用能中的 90%是用于炊事和取暖, 提高农村生活所用燃料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到 2000 年,全国农村将全部普及省柴节煤炉灶,同时,有 40%的烧煤户使用型煤,农 村沼气用户将达到 700 万户,并大力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以及发 展小水电、微水电和地热等,使农村生活用能源的平均利用效率达到25%。11.2.1 积极组织定型炉灶的生产,以保证省柴节煤炉灶的推广质量, “九五”期 间,要求在用柴地区推广商品化定型炉灶的比例为 30% 50%,用煤地区达到 90%, 贫困地区达到 10% 20%。11.2.2 大力发
53、展沼气事业,家用小型沼气池采用水压式、浮罩式或塑料式沼气 发酵装置;充分利用酒厂、糖厂和禽畜场等企业的有机废料,发展集中供气的大、 中型沼气工程;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和南方庭院经济技 术,利用沼气及其发酵残余物供水果保鲜、储粮、灭虫、浸种、施肥、养鱼等,提 高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效益, 实现沼气工程的节能、 环保、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 完成沼气池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专业化的工作。11.2.3 积极营造速生丰产薪炭林,利用荒山河滩,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改进营 造技术,实行乔、灌、草相结合,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努力提高单位面积薪柴 产量。11.2.4 加强对太阳能、
54、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试点 示范;推广太阳能烘干和温室技术,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制造工艺水平,有条件的 地区推广平板式铜铝复合和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在不发达地区推广闷晒式太阳能 热水器;在北方各省推广太阳房;在沿海和西北、内蒙古等省区推广光伏发电、风 力发电。11.2.5 加强小水电及微水电建设,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合理布置和 改造农村电网,减少输电线损和配电损失。11.2.6 加强以农村各种残余生物质为燃料的气化、液化和致密成型的研究,组 织新型液体燃料及其炉具的科技攻关,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稻壳等燃料的 热气机发电技术,逐步使农村生活燃料向高品位、方便、卫
55、生的方向发展。十二、主要耗能行业工艺节能12.1 电力工业到 2000 年,要求火电厂(单台装容量 6000 千瓦及以上)平均每千瓦时供电煤 耗由 1990年的 427克标准煤降到 377 克,一次电网线损率由 1994年的 8.73降到 7.8%。12.1.1 发展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采用高效辅机及自动监控系统;新建凝 汽式机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不超过330克标准煤,供热机组不超过 270克280克标准煤。严禁在大电网内建设中、小型凝汽式机组。到 2000 年要求 30万千瓦及以 上机组比重由 14.9%提高到 50%以上,大力改造中低压机组,有稳定热负荷的可改 为热电联产,其余的用高参数
56、、大容量、低煤耗的新机组替代,退役的机组禁止转 移使用。中小容量机组改造要充分利用现有公用系统和福利设施,就近改造,建设 替代机组尽可能采用 30 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现有 10万千瓦、 20 万千瓦机组,要 进行提高低压缸通流部分效率的改造及各类机组低效辅机的技术改造。12.1.2 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有条件改造为热电联产的机组,应按“以热定电” 的原则改造。禁止以热电名义新建中小型凝汽式电厂。12.1.3 加强节能管理,开展各项指标分析和竞赛,积极开展电网的经济调整度, 统筹兼顾,提高大机组发电比重。12.1.4 降低厂用电率。新建大电厂必须选用高效辅机和配套设备,厂用电率不 得超过 6%,
57、现有电厂的低效辅机和配套设施,要逐步改造、更新。12.1.5 降低线损和配电损失。加强电网建设和电网、城网改造,增加无功补偿 量。新建电网,必须使发、输、变、配各环节合理配套,积极推广采用 50 万伏及以 上的输变电设备和节能配电设备。现有电网要有计划地改造,挖掘无功潜力,加强 电网无功管理,提高功率因数。推广以线损率分级管理、分压分线(区、站)统计 分析、理论计算、小指标考核等线损管理制度。开展电网经济调度,最大限度地使 用无功补偿容量,减少无功损失。12.1.6 加强科研、开发流化床燃烧发电、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新技术及发展气、 热、电三联产新工艺。12.2 钢铁工业到 2000年,要求吨钢综合能耗由 1990年的 1.61吨标准煤下降到 1.45 吨,技术 节能量占总节能量的 50%。12.2.1 全面实行精料方针,提高精矿品位,改进炉料结构,稳定炉料成分,提高辅料质量, 强化高炉入炉料混匀设施。 铁矿品位波动范围不超过 0.5%,碱度波动 不超过 0.05;改善燃料质量,推广应用铁水预处理技术,降低炼钢铁水的硫、硅含 量,加强废钢分类加工,发展活性石灰生产。12.2.2 大力采用省能型工艺和装备(1) 提倡磁性滑轮干选、混式重选等预选方法,减少入磨矿量;推广矿石闭路破碎,控制矿石入磨粒度小于 12毫米,引进超细破碎技术, 入磨粒度缩小到 6 毫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数学试题
- 《新闻采编实务》近年考试真题题库(附答案)
- 数学教案 图形的变换
- 运营管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 养成好习惯主题班会
- 人教版英语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指导
- 《UG基本操作》课件
- 《寓言故事作文讲评》课件
- 《人生》勃兰兑斯课件
- 《子宫肌瘤科普知识》课件
- 三年级作文——观察桔子-PPT课件(共24张)
- 工地试验室仪器设备自校规程
- KJ551煤矿微地震监测系统简介和技术参数
- 商业模式画布
- 高速公路箱梁装梁与运输方案
- 肖申克 的救赎PPT
- 护理操作——皮下注射操作评分标准 操作流程
- 七年级耐力跑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 产销协调报表和流程图
- 呼吸功能锻炼 PPT课件
- 浸出工艺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