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 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如:2a2bc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 数。2 2 2如:a -2ab x 1,项有a、-2ab2ab、x、1,二次项为a、-2ab2ab,一次项为x,常数项为1,各项次数分别为2,2,1,0,系数分别为1,-2,1,1,叫二次四项式。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注意:凡分母含

2、有字母代数式都不是整式。也不是单项式和多项式。4、 同底数幕的乘法法则:aman=am韦(m,nm,n都是正整数)同底数幕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注意:底数可以是多项式或单项式。如:(a b)2*(a b)3二(a b)55、幕的乘方法则:(am)n=amn(m,nm,n都是正整数)幕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如:(-35)2=310幕的乘方法则可以逆用:即amn=(am)n=(an)mr62 33 2如:4 =(4 )=(4 )6、积的乘方法则:(ab)n=anbn(n是正整数)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如:32、55/3、5/2、5515105(-2x y z)=(-2)(x )

3、(y ) z - 32x y z7、同底数幕的除法法则:am一an= am(a = 0,m, n都是正整数,且mn)同底数幕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如:(ab)4 (ab)二(ab)3二a3b3&零指数和负指数;a0=1,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A1 13如:22珂2 2)3(a = 0, p是正整数),即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 -p p次方等于这个数的p p次方的倒数。9、 科学记数法:如:0.00000721=7.2110(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零的个数)10、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幕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 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4、注意:1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的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2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幕的乘法法则。3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4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23如:-2x y z *3xy =11、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m(a b c)二ma mb mc(m,a,b,c都是单项式)1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2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3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如:2x(2x -3y) -3y(x y)1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的的积相加。(3a 2b)(a -3b)如:(x +5)(x 6)、2213、平方差公式:(a b)(a-b) =a -b注意:平方差公式展开只有两项(应用与解释)公式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相同项的 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如:(x y _z)(x _y z)14、 完全平方公式:(a士b)2= a2士2ab b2(应用与解释)15、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幕分别相除,

6、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 作为商的一个因式。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幕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 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如:-7a2b4m49a2b16、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在把所的的商相加。即:(am bm cm)一m二am一m二bm一m cm一m二a b c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注意: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 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垂线的画法(以线段外过一点做线段的垂线,垂足不在线段上为例)

7、用直角三角板画垂线,可简单地说成:“一落”、“二过”、“三画”、“四标”. 如图1线段BC过点A作线段BC勺垂线,垂足为点D.图1“一落”:将三角板一条直角边紧贴已知直线上我们要过点A作线段BC勺垂线,获得垂线段AD,可先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重合在一起,另一条直角边落在点A的同一侧;不盖住点A.(如图2)“二过”:使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用铅笔尖点住A点, 使三角板保持与 停下来。(如图三画”:沿已知点所在直角边画直线.一、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平行(表示符号“/”)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

8、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 线看成一条直线)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1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2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3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 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4、 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了解邻补角)5、垂线定义:当

9、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表示符号“丄”记作:如图所示:AB丄CD垂足为O: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短。7、垂线的画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符号语言垂线段最BC重合,沿线段BC慢慢移动,到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刚好靠近点A(铅笔尖)时3)B图3按紧平移后的三角板,用铅笔从A点开始沿这条直角边画直线,很明显这条直线不与线段把BC延长(或反向延长)与这条直线相交.(如图4)“四标”

10、:标出直角标号由画出的延长线与作的直线相交而获得了垂足,我们可在交点处标上垂直符号,并标上字母符号“D“.(如图4)到此,垂线段AD便作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POLAB同P到直线AB的距离是P0的长。P0是垂线段。P0是点P到直线AB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意: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不能等同。现实生活中开沟引水,牵牛喝水都是“垂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二、两只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是“A”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三线八

11、角)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 一对角叫做同位角。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2、平行线的判定:注意: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线

12、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几何符号语言:/ 3=7 2 AB/ 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72AB/ 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74+7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 然后写平行。3、平行线的画法:利用三角板的平移画平行线,其画法可以总结为:“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二靠:靠紧三角板的另一边放上另一块三角板;三移:使第一块三角板沿着第二块三角板移动,使其经过原直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 四画:沿三

13、角板过已知点的一边画出直线.这时所画直线就一定与已知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一一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平行线的性质:BC相交,于是我们只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公理相比较记)(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6、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右图所示,b b/a,c/a b / c注意符号语言书写,前提条件是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才会有结论:这

14、两条直线都平行。7、 用尺规作角(利用尺规作图比较角的大小)尺规作图:在几何里,只用 没有刻度的直尺 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即: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如上如图所示,求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AOB作法:(1)作射线O A;(2) 以0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0A于点C,交0B于点D;(3) 以O为圆心,以0C为半径作弧,交O B于点D;(4) 以点D为圆心,以CD为半径作弧,交前面的弧于点C;(5)过C作射线O A. /AO B就是所求作的角.|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常量变量:在某一变

15、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注意:变量:在某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量,其中包括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它在研究对象反 应形式、特征、目的上是独立的;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变动的量,它“依赖于”自变量的改变。常量: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1)列表法(用表格)上自下因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 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

16、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 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2)解析法(关系式)后自前因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3)图像法(用图象) 横自纵因对于在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把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这些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它们的图象(这个图象就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它是我们所表示 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非常直观。不足之处是所画的图象是近似的、局部的,通过观 察或由图象所

17、确定的因变量的值往往是不准确的。表示的步骤是: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一些特殊的对应值。一般给出的数越多,画出的图象越精确。描点: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或x轴)上的点来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或y轴)上的点来表示因变量。连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的曲线把所描的各点连结起来。3、 理解图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4、 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

18、(或者用 函数语言 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 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 ;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 函数语言 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 增加(大)而减小)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5、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

19、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一、再种裁璋的区別平行于憫由药线段的含义饶明,线段 g 叢丞汽车正在加遐行皱I线段庖表示汽军正在均迪行驶 线風AB我示汽祎汽车停止Tv=O,线段K哀示汽应在通圄出戏地线段CD我示汽车已经也到出发地并停止了(S=Ofv=Q),ttS-理解平行于悯由的銭JS的不同含义时间内因变量不知-二、灭伽睁趣在帼同的时问内国娈量变ftifi虞罚比较.珊一支图猱砸一些.这支圈象代衰的阖变变化会更快一空.甲图猱更睦,所抵甲下降的住快优缺点比较。优点缺点备注列表法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 通过计算,直接

20、把因变量的值找到,査询时很方便只能列出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 应值,难以反映变量间的变化全貌,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 律通常自变量表示在表格的上方,因变量表示在表格的下方解析法简明扼要,规范准确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或不能用 关系式表示,求对应值也需要逐个 计算,比较麻烦通常自变量表示在式子的右边,因变量表示在式子的左边图象法形象直观,可以很形象地反映事物变 化的全过程,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因变量的增减性,点的对称,最大值 或最小值)等图象是近似的,局部的,观察或由图 象确定的因变量的值往往是不准确 的通常自变量用水平方向的数轴 (横 轴)上的点来表示,因变量用竖直 方向的数轴(纵轴

21、)上的点来表示第四章三角形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1、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 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2、 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用符号“厶”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 .:ABC,读作“三角形ABC。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3)作用: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证明线 段不等关系。4、 三角形的内

22、角的关系:(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5、 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6、 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I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 v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L斜三角形J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2 2下障诵度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3、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重心),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垂心)。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它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它的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它的

24、外部;区别相同中线平分对边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1)都是线段(2)都从顶点画出(3)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角平分线平分内角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表内部高线垂直于对边 (或其延长 线)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其中两条恰好是直角边二、图形的全等全等图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 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全等用符号“也”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3ADEF,读作“

25、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注意: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边边边:有三边对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3)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4)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

26、,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5证题的思路:注意: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找夹角(SASSAS)已知两边战直角(HLHL)找第三边(SSSSSS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 任意角(AASAAS)已知一边一角 J J找已知角的另一边(SASI I 边为角的邻边找已知边的对角(AASAAS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ASA已知两角=找两角的夹边(ASA找任意一边(AASAAS)(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6、用尺规做三角形(依据判定) “SAS“ASA“SSS题目一: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如图,线段a

27、,b,c.求作:ABC使AB = c,AC = b,BC = a.作法:(1)作线段AB=c(2)以A为圆心b为半径作弧,(3)以B为圆心a为半径作弧与前弧相交于C;(4)连接AC, BCo则厶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题目二: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已知:如图,线段m n.求作:ABC使/A=/ : ,AB=m AC=n.作法:(1)作/A=/;(2)在AB上截取AB=m ,AC=n;(3)连接BC,则厶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题目三: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如图,/:- , / :,线段m .求作:ABC使/A=/ : , /B=Z,AB=m.作法:(1)作线段AB=m(2)在AB

28、的同旁作/A=Z :,作/B=Z:,/A与/B的另一边相交于Co则厶ABC就是所求作的图形(三角形)。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轴对称: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 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3、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二、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已

29、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已(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 腰三角形的对称轴。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作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线段AB求作:A

30、B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A B为圆心,大于AB/2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C和D(2)作直线CD则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四、角平分线的性质:1、 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2、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3、 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已知:如图,/AOB求作:射线0P,使/AOP=ZBOP(即卩0P平分/AOB。作法:(1)在0A和0B分别截取OM ON使OM=ON(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A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 弧交/AOB内于P;(3)作射线OP射线OP就是/AOB的角平分线。3、作法:五、 等边三角形:了解1、等边三角形

3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3、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六、轴对称的性质1、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对称点),能够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能够重合的角称为对应角。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3、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4、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七、镜面对称1.当物体正对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左右方向;2.当垂直于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上下方向;3.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当对称轴与镜面平行时,其镜子中影像与原图一样;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找出以下解决物体与像之间相互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