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含答案_第1页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含答案_第2页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含答案_第3页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含答案_第4页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学案【教学目标】一、熟知考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各个考点的解答方法。二、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解答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解题能力。*【导入学习】*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1.理解 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方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自主学习】*【考点解读】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2、的含义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语句。做这类考题要养成释词看篇的阅读习惯,不要孤立地就词论词, 而要根据社科背景(如语境)来理解。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内涵较为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这类句子的理解,既要注意分析句内的结构,也要分析句外的语境联系,还要分析句子的中心作用。如:分析句内的结构,既要区分单句还是复句,还要从中找出表达重点;分析句子的主题作 用,要看这个句子对文章主题或段落中心是理性解说,还是具体例证等等。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社科论文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

3、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文中某一观点或结论的依据,包括有关理论、相关事实、现象等;三是某一现象或行为的原因、 目的或者它所包含的范围;四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筛选这些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 从文中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加以概括、重组、融合。考点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指对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即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 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 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4、考点五: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如果是全文的,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整体阅读、分段总结、归纳要义、总结中心 几步进行;概括局部段落的主要内容,则要借助上下文与全文的中心思想完成。考点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复杂的,表述方法也不是单一的。 因此需要筛选辨析,综合分析,全面概括,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要旨】一、“整体感知”明大意不要急于看考题,要先总览全文,形成整体感知。 基本知晓文章的写作意旨以后, 再解读局 部语段和有关问题。

5、 浏览文章时,可用铅笔勾画一些重要内容: 1.直接宣布观点的句子;2. 证明观点的相关论据;3.对前文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议论; 4.标示文章结构的句子, 如段落的 起始句、收束句等。二、激活“背景”作基础高考阅读题中的社科论文往往是反映某一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同学们来说是比较新的。平时可以根据近几年高考社科论文的角度及其“惯性”,积累一些美学、经济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以备 考试时随时“激活”。三、明确要求审题干1 .明确题干要求。 要看清楚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符合”还是“不符合”的, “属于”还是“不属于”的。2

6、.明确题干关键词。注意“观点”“态度”“意义”“原因”“条件”“方法”“关系”“异同”等关键词,解题时紧扣它们作针对性思考。四、对照原文识选项(选择题)1 .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2 .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3 .排除确认:每个错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进行排除的。对摘抄原文语句较多、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变形式、 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4 .识别陷阱:偷换概念一一看原文词语在选项中有没有被换

7、成其他词语。以偏概全一一看单称 (某一个)、特称(部分)、全称(全部)是否被改变。尤其注意“某 些” “部分” “这个” “凡是” “一切” “全” “所有” “主要的”等词语变化。混淆时间一一看“已” “曾”(已然)“将” “会” “一定”(未然、将然)等时态词的 变化。过于绝对一一看“或许” “可能”(或然)“必然” “一定”等词语的变化。无中生有一一此错项常在“是否符合文意”题中出现,要注意选项中有、原文没有的说法。强加因果一一注意因果关系的句子会有“推不出”的问题。【答题提示】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选择题,虽然题目不难,但因内容过于专业,设题点过于隐蔽,考生很难做全对;即便做对了,又耗费

8、较长时间。所以,复习时要把重心放在“快速” “准确” 上。为此,应注意:1 .坚持一个原则此类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 .培养两种心态(1)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2)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 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 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3

9、.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 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4 .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合作学习】*高考典题(2017 高考全国卷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

10、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 如日常 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

11、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 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 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 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12、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 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 “人” “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 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 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 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

13、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

14、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应用学习】*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制,原因在 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八侑)。而周制之所以被认 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 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强调礼乐

15、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其次,就礼乐与天 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 同节。”则将礼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 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 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滥, 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 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 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 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人之 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

16、路,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这样,在 由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达 至的最高境界。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之间, 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关系。 再次,春秋晚期, 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们共同 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 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

17、术表征的政治。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满性,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 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 即“人不能不乐”(荀 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使现实世 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范人世, 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进化, 其中的“太平世”正是礼乐政治最终实现的时代。据此来看,如果说审美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

18、,那么诗、礼、乐、舞等则是它的践履和展开形式。(选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它关照到了人的精细微妙的精神欲求,也关照到 了自然万物的广博深厚的境界。日 没有礼,则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没有乐,则易导致社会缺少活力;礼和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C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现次第性超越关系,礼境高于诗境、乐境高于礼境,乐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D礼乐基于人性,通过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也使礼的秩 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19、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以周制引出礼乐,并指出它的内涵概念,然后从存在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论述。B.文章以礼乐间的辩证关系作为道理论据,由此论证两者与周制、尚文等对政治的影响。C.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法,论证了礼乐所涵盖的范围,以论证乐境代表的政治理想境界。D.文章采用举例论据,逐层分析礼乐与其他各相关概念的关系,充分论述了它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朝选择了礼乐作为治国方略,因此周制被认为是尚文的;因为尚文,所以周制被人们推崇;周制、尚文、礼乐构成一组连续性的概念。日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注重刑政反映了儒家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而追求礼乐则反映了 其理想主义的一面,礼乐为现实注入了审美理想。C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礼乐具有其饱满性,只有将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D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表明大乐、大礼充塞于天地之中,并与之和谐共存,这是礼乐“至广大”的特征的具体体现。参考答案:1. B【解析】原文说是“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并非“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2 .C【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