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概论论文_第1页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论文_第2页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论文_第3页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哲学概论中国古代哲学形成的两极结果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人都会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哲学素养最高的民族。从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哲学成为了历代士大夫基本的哲学观念。在古代,刚上学的孩子就学习“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不能说孩子知道这是哲学,但中华文明以这种方式传承了千年以上。与孔子哲学并立,成为古代哲学另一极的,是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韩非、庄子都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韩非建立的法家学派盛极一时,但随着秦朝灭亡,民间就少有信奉者了。但老子哲学通过庄子的发扬,成为了除儒家哲学外信奉者最多的古代哲学流派。因此,虽然中华民族的哲学普及最为广泛,哲学爱好者或研究者无计其数,但是,就哲

2、学本土性追根溯源来说,只有“儒”、“道”两家。无数中国古代学人,经过上千年思考总结,把中国哲学的总体思想概括为“儒”、“释(佛)”、“道”,其正确性不容置疑。也就是说,在近3000年的古代社会,中国哲学史上独创体系的哲学家的只有老子和孔子二人。老子哲学是对古代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伏羲哲学的核心是把“混沌”分为“ 阴阳 ”(史称“一划开天”),通过“ 阴 ”和“ 阳 ”组合成“乾”和“坤”; “乾”和“坤”的变易决定人的命运。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切与易有关的哲学的源头。在哲学上,炎帝和黄帝是伏羲哲学的传承者和继承者。炎黄哲学主要内容体现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对伏羲哲学的主要发展是提出了“五行”概念

3、,并把“人”提到了和“天(乾)”、“地(坤)”同等重要的水平。老子把伏羲以来的哲学发展描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老子提出“道”。“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和“无为”。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以外力强加干涉。“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无为”是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道”是对古代无阶级氏族社会概括,是对中华先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概括。“道”的基本含义是“天人和一”。老子是中国古代农民利益的代表者。通过“道”,老子第一次论证了剥削制度的不合理性。老子提出“ 道 ”的目的在于论证“德

4、”的历史性,指出今世之 “ 德 ”是对“道”的背叛,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思想武器。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乱之首也。”(道德经第38章)老子哲学具有相当的对抗性,是多次农民起义的思想基础。孔子看到了“ 阶级对抗 ”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他看到了“ 阶级压迫”也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把这两方面的存在统称为“天命”。孔子认为,与其与统治阶级对抗或避世,不如推行“仁”。孔子的“仁”包含了老子“道”的内容。单从“锦标”意义上说,孔子水平比老子要“高”。孔子提出的“ 仁 ”不是普通的道德概念,而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哲学解决方案。“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克

5、己复礼”,即承认阶级统治的客观存在。一是“爱人”,这是说,如果统治阶级不实行“仁”,就会被农民推翻。从哲学体系上说,老子哲学比孔子哲学相对完整,但他们的背景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始终存在着“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历史证明,老子和孔子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老子哲学具有对抗性。但是中国农民数百次的起义也没有推翻地主阶级的压迫。但是,老子看不到对立中的统一,在阶级矛盾非对抗时期,老子的信徒以出家或避世处理和统治阶级的关系。孔子哲学具有统一性。但是“仁”并没有消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而且,孔子哲学被地主阶级改造成了论证其统治合理性的工具。20

6、00多年来,老子哲学与儒家学说一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内容。不了解“道”,不能真正理解“仁”。不了解“道”和“仁”,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老子和孔子以后,直到毛泽东哲学之前,不能说中国哲学没有发展,但没有超过老子和孔子哲学体系的新哲学的创建。演义历史的长河中国山水简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

7、人的性情。 起源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在

8、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秦汉时期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9、。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

10、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魏晋山水诗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

11、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山水画的确立 顾凯之洛神赋图局部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 .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 .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 .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 .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