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之于中国和谐法治的意义_第1页
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之于中国和谐法治的意义_第2页
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之于中国和谐法治的意义_第3页
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之于中国和谐法治的意义_第4页
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之于中国和谐法治的意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卷第1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駅0月Vo B.CNo.lJOURNADIFLINTNDRMAUNIVERSITYFe 12.0 0 8第3卷第1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駅0月第3卷第1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駅0月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之于中国和谐法治的意义李雅倩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2 6 6 1 0 0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相对完整的法治理论,其法治理论涵盖了法治的内涵、 实施法治的根据与法治的具体实施手段等内容,成为西方法治理论的主要历史渊源。以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为背景,结合当前的和谐社会理论,阐释当代我国法治的理念及其构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法治;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 9 0 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9 605001 0076 03收稿日期:20071 122作者简介:李雅倩(19 4,女,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第3卷第1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駅0月第3卷第1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駅0月一、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与我国法治建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他在政治 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岀了法治的概念,对法治的系统论述为以后的法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近现代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样,他的法治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尤其是和谐社

3、会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借 鉴意义。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赋予“法治”明确的定义,但是,他却提岀了被西方法治理论奉为圭臬 的“法治”内涵理论:一层含义是公民恪守已颁布 的法律,另一层含义是公民们所遵从的法律是制 定的优良的法律。”这里他揭示了法治的两个基本要素: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关 键。在实践中怎样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从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的这一理论设计无疑为法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从表面上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内涵理论是 以公民遵守法律为前提的,而仔细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亚里士多德强调的首先是“公民遵守的法律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也就是说,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公

4、民守法的基本的、 重要的前提,此所 谓西方最早的“良法之治”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法治状态的实现首先依赖于良好法律的确 立,其次依赖于公民人人遵守法律。换句话说,如果法律制定不够良好,公民就可以不遵守。我想,7 6这可能是西方法治之最早的“公民不服从理论”。 议及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该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的理论背景。由于没有如西方 的法治传统,在我国搞法治建设,如果不能正确理 解西方传统下的法治观念,就不能结合我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所以,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出发,探讨在倡导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具有理论 意义的问题。具体说来,法治对于和谐社会

5、具有重 要意义。首先,和谐社会的现实构成需要法律;其次,以法律为基础的法治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 运行机制;再次,仅仅强调制裁的法律不利于法治 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二、以和谐社会为理论背景的法治构建法治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即法治在推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 立和发展的同时 ,和谐社会也对国家的法治建设 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既体现在立法上,也体现在执法和守法上。一)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说的法治是良法之治,这需要我们对制定良好法律有一个统筹规划。首先,应当重视立法规划。重视立法规划就是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出发,通*uhlie过编制和实

6、施立法规划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关第3卷第1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駅0月注热点,以实现全局性立法与局部性立法 ,中长期 立法与近期立法的统一,最大限度减少立法的重复与冲突。要把立法选项进行统筹安排: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立法项目。把法律法规的实施 条件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对于有立法需要又有 实施条件的,优先安排;对有立法需求 ,但目前尚 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暂不安排。第二要处理好立法 质量与立法数量的关系。目前,在全国从上到下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思路,凡是有问题,不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就不能解决。导致各种法律法规特别 是地方立法数量越来越多,立法质量良莠不齐。所以,应该对每年度的立法数量进行合理

7、控制:明确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努力提 高立法的质量,立法机关更应该以立“良法”为己任。第三,在安排立法选项时 ,应兼顾政治、经济、 社会、生态多角度全面统筹考虑,不应有所偏颇。其次,应该着力打造法律系统的内部和谐。按 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法律至上”是实现法治的 关键。至上的法律首先不应该存在法律的内部冲 突,法律的内在矛盾容易让人无所适从。法律最主 要的规范性特征就是其明确的指向性,人们只有在明确指向的法律规则下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 判断,才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游动。所 以,我们可以说,只有良法才能引导社会良性运 转。第一,各层级的法律规范之间要保持正确的效 力等级关系。

8、下一层级立法不可与上一层级立法 相抵触,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 章组成的法律系统要和谐。第二,各个部门法对于同一问题的规定应一致,要相互配合,体现法律的和谐性。第三,要正确处理立法中废、改、立的关系 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有些法律肯 定要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法律 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凭人类的经验进行不断的革新,如果一定以守旧安常为贵,这就未免荒唐了。”所以,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修订或补充现行法律,以求日臻完备 ,更好地符合现实、国情的需要,实现正义、善德和幸福。第三,赋予法治以新的时代精神。在古希腊时 期,亚里士多德指岀要实现法治首先应是良法之

9、 治,并且给出了良法的参考标准。时代发展到今 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除了原有的法治精神,笔者认为至少应赋予“良法”如下新的理念:权利本位理念、 官民平等理念、民主协商理念等。公平正义是法治追求的永恒价值,公平正义的抽象概念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法治条件下 通过具体的制度彰显出来,如果因为制度的缺陷而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很容易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 型期,应将公平正义作为努力达到的目标,在立法中充分考虑到各阶层人们的利益,达到整体上的平衡。以此为基础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权利本位的 理念。要真正融入“ 以人为本”的权利本位价值理 念中,这就要求立法机

10、关从根本上转变立法理念。 弘扬对人的权利尤其是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并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官民平等是法治平等理念 的一个基本内涵。在和谐社会之中,官民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互动、互信的关系,法律制度应当以 民为本来进行设计。同时,要在立法中真正融入协商参与理念。在国家立法过程中,应允许多元主体的参与,利害相关人听证 ,专家学者的介入等。可 喜的是,我国立法活动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有益 的尝试。物权法颁布之前,就多次向全社会公开 征集意见稿。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和决定法律活动 的内容,真正使各方利益在立法过程中得到最大 体现。第四,注重立法的动态和谐。亚里士多德指岀 应注重法律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法律本身具

11、有滞 后性,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技不断进步。因此,在立法时务必注意到这一点,处理好经验总结与科学预见的关系问题。在制定法律时能够兼 具务实性和超前性,既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 问题,也能预见相关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为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前瞻性的立法,增强法律法规适应社会现实的能力。另外,要注意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动态和谐,做到既发挥地方的积极主 动性又不影响中央的宏观调控,以达到中央和地方步调一致,相得益彰。二)和谐社会的法治底线:司法公正司法机关是社会争端的裁决机关,是社会公正的维护机关,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司法 机关应该以“公正与效率” 为主题,切实把司法保 民、便民、安民、

12、利民的具体措施贯穿到司法工作 的各个环节,惩罚犯罪、维护稳定、息纷止争、公正 裁判、促进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 力的司法保障。1那么,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fuhlishin 11 oustf7 7另外,要努力实现司法公正,可以这样说,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法律与道德底线。亚里士多德认为,司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稳定城邦秩序,保护公共利益。”这就可 以归结为“司法公正”,并且认为司法活动是一种

13、 专门化的活动。公正不仅是司法行为的终极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真正形成公平和 正义的社会环境,各个阶层和社会群体才能各得 其所,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司法是人们 可依赖的最后一道保护自身利益的屏障,司法者处于这样特殊的位置,更应秉承设身处地为人民 着想的信念,为彰显社会公平与正义而努力。三) 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体守法社会主体守法首先应该强调守法主体的广泛性,公民守法是指每个公民的守法,在法律面前真正做到人人平等 ,没有法律之上的特等公民;社会主体还包括社会各种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单位、组织。当然,对于和谐法治而言 ,重要的是每个公民 的守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守法是法治的关键,

14、没有别的什么事情比促使人们奉公守法更要紧了,在细小的方面尤其要严加警惕。”守法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公民的守法精神不能依赖于自 发形成。因此,亚里士多德强调对公民的教育。他 的这一思想是颇有远见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开展法治教育,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这是法治建设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由于我国缺乏法治的传 统,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依然淡漠,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更谈不上去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要通过普法使 全社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教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要增强公民的法

15、制观念,使法律至上”的精神深入人心,使法律成为人们普 遍的信仰,袪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 设。”引导公民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也要创造适当的制度环境予以保证,在制度的渐进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实现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 定良好的基础。法治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深刻 而广泛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尽管是在 古希腊城邦时代提岀的,却仍对我国今天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他的思想日久而弥新,一直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可以肯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法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不断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中提取精华。同时,我们又应

16、立足于现实,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对法 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我们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参考文献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北匕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8:2卫刘华 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 的再认识理论与改革,2003,(03).101.连行,连振隆.社会发展与地方立法的和谐J人大研究, 2006,(06).40.崔卓兰卢护峰.和谐社会与中国法制建设J当代法学, 2006,(03).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出版,1 9 8 1.7 9.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匕治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59.Th dnfluoefh iciestTItdi

17、e afebtoSi itloeLavonthleegCadnstructioiL Lfa qian(La&v poliStc ihcofib cl eniveo Chtna,ng 8hand2o6ng0Gh,na)AbstrT.hc papanralr i stthtolughstsul ea诫.p rocl tahiiomplico. itU ifi a avn iveus ti trs5aadclommip8.rticCUnlt hi cep e r aotti holena. V ,ethoutghhleta vou iUn hro U hlh wakieiecute thleawnldeetphpeateehlea V . inat lh p a pp cr i n u it t r es fe rtednuceunAhhrmons ioocuiiseats society ofub;ela1T.hehoienheld ntecla bOdwhhnmonsioocuihentilygcaolnst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