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60479-1_1994-汉译文_第1页
IEC60479-1_1994-汉译文_第2页
IEC60479-1_1994-汉译文_第3页
IEC60479-1_1994-汉译文_第4页
IEC60479-1_1994-汉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许可拷贝:塔拉理工学院技术学院,2007年4月3日星期二03 04:05:02 GMT+00:00,非受控复件,(c)BSI版权所有英国标准PD 6519-1: 1995IEC 479-1: 1994电流对人和家畜的效应指南第1部分:通用部分除版权法允许外,未经BSI同意严禁复制。许可拷贝:塔拉理工学院技术学院,2007年4月3日星期二03 04:05:02 GMT+00:00,非受控复件,(c)BSI版权所有PD 6519-1:1995负责本出版文件的委员会受托编写本出版文件的技术委员会PEL/64(电气设施)由以下机构组成:工程联合工会顾问工程师协会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发电系统制造商协会和英

2、国发电机组制造商协会英国电气及相关制造商协会英国电缆制造商联合会英国电气系统协会(英国电气及相关制造商协会)英国电信(集团)英国伦敦城市行业教育学会(顾问委员会)卫生部环境事务部英国贸易与工业部(消费者安全署,CA局)ERA技术有限公司电器工程商会苏格兰电器工程商会英国电力协会英国电子工业协会英国仪器仪表制造商协会(英国电气及相关制造商协会)健康和安全执行局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制造商协会内政部独立工程保险委员会电气工程师学会执行工程师联合协会工厂设备工程师学会照明协会照明工业联邦协会英国国家电气安装监察委员会本出版文件是在电工行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的,经标准委员会许可出版并于1995年4月

3、15日生效。 BSI 08-1999版权所有制定本标准参考了以下BSI参考文献:委员会参考文献PEL/64征求意见稿91/21560 DCISBN 0 580 24066 5出版后发布的修正记录修正编号日期备注目录页码责任委员会封二英国标准前言iii1总则11.1范围及目的11.2规范性引用文件21.3定义22人体电阻抗42.1人体的内阻抗(Zi)42.2皮肤阻抗(Zp)42.3人体总阻抗(ZT)42.4人体内阻抗(Ro)52.5人体总阻抗值(ZT)52.6人体初始电阻值(Ro)72.750/60 Hz交流和直流时,人体阻抗与接触表面积关系7315Hz至100Hz范围内正弦交流电流的效应183

4、.1感知阈和反应阈183.2摆脱阈183.3心室纤维性颤动阈183.4电流的其他效应183.5时间/电流区域的说明193.6心脏-电流系数(F)的应用204直流电流的效应234.1感知阈和反应阈234.2摆脱阈234.3心室纤维性颤动阈234.4电流的其他效应234.5时间/电流区域的说明24附录A(标准的附录)对活人和尸体进行测量及其统计分析结果。25附录B(标准的附录)频率对人体总阻抗(ZT)的影响26附录C(标准的附录)直流电流的人体总电阻(RT)26附录D(标准的附录)人体总阻抗(ZT)与接触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测定27附录E(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28图1-人体阻抗8图2-人体内阻抗9图3

5、-人体内阻抗的简化示意图10图4-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50/60 Hz交流接触电压至5 000 V时,活人的有效人体总抗阻值的统计值10图5-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50/60 Hz交流接触电压至220 V时,活人的有效人体总抗阻值的统计值11图6-手到手的电流路径,大的接触面积,接触电压为10 V时,10个活人测定的人体总阻抗ZT与频率从25Hz到20kHz的关系曲线12图7-手到手的电流路径,大的接触面积,接触电压为25 V时,一个活人测定的人体总阻抗ZT与频率从25Hz到2kHz的关系曲线13图8-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接触电压从10V至1000V时,百分等级为5

6、0 %被测对象的人体总抗阻ZT与频率从50 Hz至2 kHz的关系曲线14图9-人的皮肤状况的变化与电流密度和电流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各区域的详细说明见2.5.4)15图10-接触电压(50 Hz)时,人体总抗阻与接触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曲线(详细内容件附录D)16图11-50Hz交流电和直流电,从右手到左手的两食指尖的电流路径,接触表面积约为250mm2,人体总阻抗与接触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17图12心搏期间心室易损期的出现 数字表示兴奋传导的后续阶段21图13易损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触发 对心电图(ECG)和血压的影响22图14交流电流15 Hz至100 Hz的效应的时间/电流区域(具体说明,

7、参见表4)22图15直流电流效应的时间/电流区域(具体说明,参见表6)24表1-大的接触表面积,50/60 Hz交流电流路径为手到手的人体总阻抗ZT5表2-大的接触表面积,直流电流路径为手到手的人体总电阻RT7表3-测定人体阻抗表ZT与接触表面积之间关系曲线的电极8表4交流15 Hz至100 Hz的时间/电流区域19表5不同电流路径的心脏-电流系数20表6直流的时间/电流区域24参考文献目录封三 BSI 08-1999版权所有i英国标准前言本出版文件是由技术委员会PEL/64制订的,等同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出版的IEC技术报告479-1:1994电流对人和家畜的效应指南-第1部分:通用部分。尽管

8、IEC技术报告的内容被认为不适宜作为英国标准进行出版,但其在IEC中属于“基本安全出版物”(参见IEC指南04:1994安全出版物编写和具有安全试点职能和安全组职能的委员会角色指南),鉴于其在IEC中的这一地位,安全相关的其他IEC标准可能有多处参考此IEC技术报告。因此,该技术报告对特定的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产品开发相关人员有意义。国际标准(IEC 479-1)为2类技术报告,将在1997年9月前进行审核,可选择批准延长出版三年或将其转为完整标准或撤销。使用此文件的任何人员可对如何改进此文件提出建设性技术意见和/或建议,请发送邮件或传真到封底所写地址,与PEL/64的秘书联系。交叉引用与英国标

9、准对应的国际标准IEC 479-2:1987PD 6519电流对人和家畜的效应指南 第2部分:1988特殊情况英国标准并未囊括所有必要的合同条款。英国标准使用者应对其正确使用负责。遵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法律责任。页面介绍本文件包括封面、封二、第i到第iii页、第1页到第30页、封三和封底。本标准已更新(参见版权日期),可能已插入修正。修正内容如封二上的修正表所示。 BSI 08-1999版权所有31引言本技术报告的目的在于为电击电流对人和家畜的效应提供基本指导,以便在制定电气安全要求中使用。为了解释本报告过程中避免错误,必须说明本文中给出的数据主要基于对动物进行的试验以及通过临床观察获得的

10、资料。只有少数短时冲击电流试验是在活人身上进行的。根据从动物研究中所获得的大部分证据,研究数据偏于保守,以至于报告适用于包括儿童在内的生理条件正常的人,而与年龄和体重无关。但是,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诸如故障的概率、与带电部分或故障部分接触的概率、接触电压与故障电压的比率、已有经验、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在制定安全要求时,例如电气装置内保护电器的工作特性,必须仔细考虑这些参数。之所以采用报告的形式,是因为它汇集了迄今所获得的成果,而这些成果正被IEC第64技术委员会用作制定电击防护要求的依据。考虑到这些成果的重要性,有充分理由使之成为一份IEC出版物,以使需要这种资料的其他IEC委员

11、会和国家,可将其作为导则使用。于1974年发行的第一版IEC 479是基于对文献的广泛搜索以及对收到的问卷调查回复的评估。但是,自第一版发行之日起,以针对此课题开展了新的研究工作。工作研究的展开以及对后续出版物更加仔细的分析加深了对电流对生物,特别是人和家畜的效应的理解。本报告适用于主要由电流引起死亡的心室纤维性颤动域。根据最近对心脏生理学和纤维性颤动域研究工作成果的分析,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主要物理参数的影响,尤其是电流持续时间的影响。最近,还进行了关于其他次要物理参数,尤其是电流的波形和频率以及人体阻抗的研究工作。因此,对IEC479的这一修订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应被看作是第2版的合乎逻辑的发

12、展和演变的结果。1总则1.1范围及目的就通过人体的一条给定的电流通路而言,对人的危险主要取决于电流强度和持续时间。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以下各条款规定的时间/电流区域,实际上并不直接用于电击防护设计,须以时间为函数的接触电压(即通过人体的电流与人体阻抗的乘积)的允许极限值作为判据。由于人体阻抗随接触电压而变化,所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因此需要给出其关系数据。人体的不同部分如皮肤、血液、肌肉、其他组织和关节对电流呈现的阻性和容性分量组成了人体阻抗。这些阻抗的数值取决于若干因素,特别是电流路径、接触电压、电流持续时间、频率、皮肤潮湿程度、接触表面积、施加的压力和温度。本技术报告中所列阻抗数值主

13、要是对尸体和少数活人身上进行测定所得的数据仔细审核而得的。第3条主要以电气装置中最常用的频率为50Hz或60Hz的电流效应相关的研究结果为依据。但是,所给出的数值被认为可适用于15Hz至100Hz的频率范围,在此范围起始端频率的阈值比50Hz或60Hz的阈值为高。本文首要考虑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危险,因此它是在上述频率范围内造成致命事故的主要原因。从直流应用的数量来看,直流发生的事故比预期的要少得多,只有在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例如在矿井中,才会发生致命事故。部分原因是被抓住的直流带电体较易于摆脱,以及当电击持续时间大于心搏周期时,直流电流的心室颤动阈比交流的要高得多。由于电流的兴奋作用(对神经和肌

14、肉的刺激作用、对心室心房的诱导作用或心室纤维性颤动)与电流强度相关,尤其是在接通和断开电流时,这导致了交流和直流对人体效应的主要差别。为了得到相同的兴奋性作用,在等强度下,直流电流量较交流电的大2到4倍。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规范性文件中所包含的条款,通过在本文中引用而构成本技术报告的条款。本报告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规范性文件都会被修订,鼓励根据本技术规范达成共识的各方探讨使用以下所示规范性文件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EC及ISO会员皆保留有当前有效国际标准的登记簿。IEC 479-2:1987 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第2部分:特殊情况1.3定义本技术报告应用以下定义。1.3.1人体电

15、阻抗1.3.1.1人体的内阻抗(Zi)与人体两个部位相接触的两个电极之间的阻抗,不计皮肤阻抗。1.3.1.2皮肤阻抗(Zp)皮肤上的电极与皮下可导电组织之间的阻抗1.3.1.3人体总阻抗(ZT)人体内阻抗与皮肤阻抗的矢量和(见图1)1.3.1.4人体初始阻抗(Ro)在接触电压出现瞬间,限制电流峰值的电阻。1.3.2在15Hz至100Hz范围内的正弦交流电流的效应1.3.2.1感知阈通过人体能引起任何感觉的电流的最小值1.3.2.2反应阈引起肌肉不自觉收缩的电流的最小值1.3.2.3摆脱阈人手握电极能自行摆脱电极时接触电流的最大值1.3.2.4心室纤维性颤动阈通过人体能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电流最

16、小值1.3.2.5心脏-电流因数F电流通过某一路径在心脏中所产生的电场强度(电流密度)与该等量电流通过左手到双脚时在心脏内产生的电场强度(电流密度)之比。注:在心脏内,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1.3.2.6易损期心搏周期中较短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心脏纤维处于不协调的兴奋状态,如果受到足够大的电流刺激,就会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注:易损期对应于心电图中T波的前端,约为心搏周期的10%(见图12和图13)1.3.3直流电流的效应1.3.3.1直流/交流的等效因数(k)直流电流与其能诱发相同心室纤维性颤动概率的等效的交流电流的方均根(r.m.s)值之比注:以电击持续时间超过一个心搏周期并且心室纤维性颤

17、动概率为50%为例,等效因数约为:1.3.3.2纵向电流纵向流过人体躯干的电流(如从手到脚)1.3.3.3横向电流横向流过人体躯干的电流(如从手到手)1.3.3.4向上电流通过人体使脚处于正极性的直流电流1.3.3.5向下电流通过人体使脚处于负极性的直流电流2人体电阻抗本条表明人体的电阻抗值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接触电压、频率、皮肤的潮湿程度、电流的路径以及接触的表面积。关于人体阻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2.1人体的内阻抗(Zi)通常认为人体的内阻抗是电阻性的。其数值主要取决于电流的路径,与接触表面积的关系较小。注:测试表明,人体的内阻抗存在很少的电容分量(参见图1中的虚线)。图2所示为人体不同部位

18、的内阻抗,采用从手到脚为路径的百分数表示。当电流的路径是从手到手或从手到脚时,阻抗主要位于四肢(手臂和腿)。若忽略人体躯干的阻抗,可得出如图3所示的简化电路图。注:为了简化电路,假设手臂和腿的阻抗值相等。2.2皮肤阻抗(Zp)皮肤阻抗可视为电阻和电容的网络。该网络是由半绝缘层和许多小的导电体(毛孔)构成的。电流增加时皮肤阻抗将下降。有时可以观察到电流的痕迹(参见2.5.4)。皮肤的阻抗值取决于电压、频率、电流持续时间、接触的表面积、接触的压力、皮肤的湿润程度、皮肤的温度和种类。当接触电压达到大约直流50 V,即使是同一个人,皮肤阻抗的值也会随着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接触的表面积、温度、

19、出汗以及快速呼吸等。当接触电压较高,大约超过50 V时,皮肤阻抗会大幅下降;而当皮肤被击穿时,皮肤阻抗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至于频率的影响,则是频率增加时皮肤阻抗降低。2.3人体总阻抗(ZT)人体的总阻抗是由电阻性和电容分量组成的。当接触电压大约达到50 V时,皮肤阻抗Zp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人体总阻抗ZT随之也发生类似的显著变化。当电压较高时,皮肤阻抗对人体总阻抗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它的值越来越趋近于内阻抗Zi的值。关于频率的影响,考虑到频率和皮肤阻抗的依从关系,人体阻抗在直流时会较高,并且会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2.4人体内阻抗(Ro)接触电压出现的瞬间,人体电容尚未充电。所以皮肤阻抗Zp1和Z

20、p2可以忽略不计,故初始电阻Ro大约等于人体内阻抗Zi(参见图1)。初始电阻Ro的值主要取决于电流的路径,与接触表面积的关系较小。初始电阻Ro限制了短脉冲的电流峰值(例如来自电栅栏控制器的电击)。2.5人体总阻抗值(ZT)2.5.1正弦交流电流50/60 Hz表1中列出的人体总阻抗值,适用于电流路径是从手到手且具有大的接触面积(5 000 mm2到10 000 mm2)的活人。当电压达到50 V时,测量得出淡水湿润接触表面积的人体总阻抗值比干燥条件下低10 %到25 %,导电溶液大大降低了阻抗,只相当于干燥条件下测得数值的一半。当电压大约高于150 V时,人体总阻抗对湿度和接触表面面积的依从越

21、来越小。该数值是对成年人、男人和女人的测量中得出的。参见附录A相关描述。图4所示为接触电压达到5 000 V时人体总阻抗的范围,图5所示为达到220 V(包括220 V)时人体的总阻抗(虚线)。表1、图4和图5所示值是所知的活着成年人的人体总阻抗。就目前所获得知识,预计儿童的人体总阻抗稍高于成年人,但数量级是相同的。表1-大的接触表面积,50/60 Hz交流电流路径为手到手的人体总阻抗ZT接触电压V不超过下列三项百分比(百分等级)的人体总电抗值被测对象的5 % 被测对象的50 % 被测对象的95 % 25 501 750 1 4503 250 2 6256 100 4 37575 1001 2

22、50 1 2002 200 1 8753 500 3 200125 2201 125 1 0001 625 1 3502 875 2 125700 1 000750 7001 100 1 0501 550 1 500渐近值650750850注:有些测定表明,电流路径为一手到一脚的人体总体阻抗,稍低于电流路径为手到手的人体总阻抗(10 % 至30 %)。2.5.2频率高达20 kHz的正弦交流电流50/60 Hz人体的阻抗值在更高频率时由于皮肤电容的影响而降低;当频率高于5 kHz时,人体总阻抗值则接近于人体内阻抗Zi。频率达到20 kHz,接触电压为10 V和25 V时所做的测量参见附录B。图

23、6所示为频率与人体总阻抗ZT的依从关系,其电流路径为从手到手、接触表面积大、接触电压10 V并且频率范围是25 Hz到20 kHz。图7所示为频率与人体总阻抗ZT的依从关系,其电流路径为从手到手、接触表面积大、接触电压25 V并且频率范围是25 Hz到2 kHz。由此结果可推导出50 %被测对象的人体总抗阻ZT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其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从手到脚,接触电压是从10V至1000V,频率是从50 Hz至2 kHz。图8所示为该曲线。2.5.3直流电流当接触电压大约达到150 V时,由于人皮肤电容的阻塞作用,人体直流总电阻RT高于人体交流总阻抗ZT。附录C所示为采用大接触面积的直流电流所做

24、的测量。采用附录C所述方法确定的直流人体总阻抗RT列于表2中(参见表5中的实线)。2.5.4电流对皮肤的效应图9所示为人体皮肤状况的变化与电流密度和电流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人体皮肤状况的变化取决于电流密度is(mA/mm2)和电流的持续时间。作为指导,可提供以下数值:10 mA/mm2以下,一般观察不到皮肤会发生任何变化。当电流的持续时间较长(若干秒)时,电极下的皮肤可能会呈现出灰白色的粗糙表面(0区);10 mA/mm2和20 mA/mm2之间时,电极边缘的皮肤会变红,同时会出现略带白色的隆起波纹(1区)。20 mA/mm2到50 mA/mm2之间时,电极下的皮肤呈现褐色并深入皮肤。如果

25、电流持续较长的时间(几十秒),电极周围可观察到整个电流痕迹(水疱)(2区);50 mA/mm2以上,皮肤可能会被碳化(3区)。在大的接触面,尽管电流强度会致命,但是电流密度很低,不会引起皮肤变化。表2-大的接触表面积,直流电流路径为手到手的人体总电阻RT 接触电压V不超过下列三项百分比(百分等级)的人体总电阻值RT (&)被测对象的5 % 被测对象的50 % 被测对象的95 % 2550751001252207001 0002 2001 7501 5101 3401 2301 0007507003 8752 9902 4702 0701 7501 3501 1001 0508 8005 300

26、4 0003 4003 0002 1251 5501 500渐近值650750850注:有些测定表明,电流路径为一手到一脚的人体总体电阻稍低于电流路径为手到手的人体总电阻(10 % 至30 %)。2.6人体初始电阻值(Ro)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和大的接触表面积,对50/60 Hz的交流和直流的5 %的人体初始电阻Ro的数值,都可取作等于500。注:在刚一接触时,皮肤的电容和人体内部的电容都还未被充电,所以初始电阻Ro数值,与50/60 Hz的交流人体总阻抗ZT的渐近值和关于直流人体总电阻RT相比,都显稍低。2.750/60 Hz交流和直流时,人体阻抗与接触表面积关系人体内阻抗Zi和人体

27、初始电阻Ro的数值仅是在很小程度上取决于接触面积。然而,当接触的表面积非常小为几平方毫米时,其数值是增加的。皮肤未被击穿(接触电压最大大约为50 V)时,或仅是部分被击穿(接触电压超过50 V)时,人体总阻抗ZT的数值取决于接触的表面积。电流路径为手到手,人体总抗阻ZT与接触表面积(接触电压范围为25V到200V,50 Hz交流电,从1 mm2至大约8000 mm2)的关系见图10。对于接触电压在100 V 以下,且为小的接触面积,所测定的偏差可能很容易达到平均值的 50 %,它取决于温度、压力、手掌中的部位等。即使快速的呼吸也会改变阻抗值。在左右两手的食指之间(接触面积约为250 mm2)的

28、人体总阻抗ZT与50/60 Hz的交流电接触电压从25 V至 200 V范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1所示。附录D描述的是测定方法。测定结果表明一根食指的阻抗为1,000的数量级。表3-测定人体阻抗表ZT与接触表面积之间关系曲线的电极电极型号接触面积的形状有效接触面积mm2附图mmABCDE黄铜圆柱用绝缘带适当包覆的圆环形用绝缘带适当包覆的方形绝缘材料圆柱上的圆形电极绝缘材料圆柱上的圆形电极a8,000 大约1,000 大约100101在这种型式内,还有四个面积为1 mm2的电极,成十字形的位于距圆柱表面中心的电极30mm处,以便测定在手掌内对于这些点的偏差。Zi内阻抗Zp1 Zp2皮肤阻抗ZT

29、总阻抗IEC 844I94图1-人体阻抗数字表示了相对于路径为一手到一脚的相关的人体部分内阻抗的百分数。注:为了计算关于所给出的电流路径的人体阻抗ZT,对电流流通的人体所有部分的部分内阻抗以及接触表面面积的皮肤阻抗都必须相加。图2-人体内阻抗Zip 为一个肢体(手臂或腿)部分的内阻抗。注:从一手到一脚的内阻抗大约为75 %,从双手到双脚为50 %,而从双手到人体躯干的阻抗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的阻抗的25 %。图3-人体内阻抗的简化示意图接触电压人体总抗阻图4-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50/60 Hz交流接触电压至5 000 V时,活人的有效人体总抗阻值的统计值接 触 电 压 人体总抗阻

30、人体总电阻直流电50/60 Hz交流电图5-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50/60 Hz交流接触电压至220 V时,活人的有效人体总抗阻值的统计值频 率平均值与标准偏差人体总抗阻图6-手到手的电流路径,大的接触面积,接触电压为10 V时,10个活人测定的人体总阻抗ZT与频率从25Hz到20kHz的关系曲线频 率人体总抗阻图7-手到手的电流路径,大的接触面积,接触电压为25 V时,一个活人测定的人体总阻抗ZT与频率从25Hz到2kHz的关系曲线频 率人体总抗阻图8-电流路径为手到手或一手到一脚,接触电压从10V至1000V时,百分等级为50 %被测对象的人体总抗阻ZT与频率从50 Hz至2 k

31、Hz的关系曲线电 流 持 续 时 间电流密度3区=皮肤碳化2区=电流伤痕1区=皮肤变红0区=没有效应3 区2 区1 区图9-人的皮肤状况的变化与电流密度和电流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各区域的详细说明见2.5.4)人体总抗阻A接触表面积 8000mm2B接触表面积 1000mm2C接触表面积 100mm2D接触表面积 10mm2E接触表面积 1mm2 (220V时皮肤被击穿)接触电压图10-接触电压(50 Hz)时,人体总抗阻与接触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曲线(详细内容件附录D)接触电压人体总抗阻人体总电阻1根据表1,50 Hz交流电,大的接触面积(约8 000 mm2)的50 %被测定对象,电流路径为

32、手到手的人体总抗阻。电流持续时间见附录A。250 Hz交流电,从左手到右手指尖的电流路径时的人体总抗阻。电流持续时间为0.02s。3 2,为直流电。图11-50Hz交流电和直流电,从右手到左手的两食指尖的电流路径,接触表面积约为250mm2,人体总阻抗与接触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315Hz至100Hz范围内正弦交流电流的效应本条描述的是频率在15Hz至100 Hz范围内,正弦交流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注:除非特别说明,下文中的电流值均指方均根(r.m.s.)值。3.1感知阈和反应阈阈取决于若干参数,如与电极接触的人体面积(接触面积)、接触条件(干燥、湿润、压力、温度),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生理特征。

33、与时间无关的0,5mA的一般电流值,是本技术报告中假设的反应阈。3.2摆脱阈摆脱阈取决于若干参数,如接触面积、电极的形状和尺寸,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生理特征。在本技术报告中,假设平均值约为10mA。3.3心室纤维性颤动阈心室纤维性颤动阈取决于生理参数(人体结构、心脏功能状态等)以及电气参数(电流的持续时间和路径、电流参数等)。对于正弦交流电流(50 Hz或60 Hz),如果电流的流通被延长到超过一个心搏周期,那么纤维性颤动阈会有显著的下降。这种效应是由于诱发期外收缩的电流使心脏不协调的兴奋状态加剧所导致的结果。当电击的持续时间小于0,1s,电流大于500mA时,就可能发生纤维性颤动。对于具有如

34、此强度而持续时间又超过一个心搏周期的电击,有可能导致可逆性心搏停止。在将动物的实验结果施用于人体时,针对左手到双脚的电流路径,通常可建立一条曲线c1(参见图14),在曲线c1以下,纤维性颤动不大可能发生。对于处于10 ms和100 ms之间短持续时间的高电平区间,被选作从500 mA到400 mA的递减曲线。在电气事故资料的基础上,对持续时间长于1 s的较低电平区间,被选作在1 s时的50 mA至持续时间长于3 s的40 mA的递减曲线。两电平区间用平滑的曲线连接。根据对动物实验结果的统计计算,建立了分别为5 %和50 %的纤维性颤动概率的曲线c2和c3(参见图14)。曲线c1、c2和c3适用

35、于关于左手到双脚的电流路径。3.4电流的其他效应心室纤维性颤动被认为是电击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有证据证明死亡是由于昏厥或心搏停止。在没有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情况下,病理生理学效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心跳脉冲形成和传导的紊乱(包括心房纤维性颤动和瞬间的心搏停止)都可能发生。这些效应并非是致命的,且通常具有可逆性,但可能出现电流伤痕。如果有数安培电流持续的时间超过数秒,就可能产生可能致命的深度烧伤和其他严重伤害,也可能导致死亡。3.5时间/电流区域的说明(参见图14)表4交流15 Hz至100 Hz的时间/电流区域区域名称区域范围生理效应AC-10,5 mA的线条a通常没有反应。AC-

36、20,5 mA至线条ba通常没有有害的生理效应。AC-3线条b至曲线c1通常没有预期的器官破坏。电流持续时间长于2 s时可能出现痉挛状肌肉收缩和呼吸困难。在没有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情况下,心跳脉冲形成和传导的可逆性紊乱,包括心房纤维性颤动和瞬间的心搏停止,会随着电流幅和时间而加剧。AC-4曲线c1以上随着电流幅度和时间的增加,除3区的效应以外,还可能发生危险的病理生理学效应,如心搏停止、呼吸停止以及严重的烧伤。AC-4.1c1c2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概率增到大约5 %。AC-4.2c2c3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概率增到大约50 %。AC-4.3曲线c3以上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概率增到50 %以上。a电流的持续时

37、间小于10 ms,线条b的人体电流范围保持在200 mA。3.6心脏-电流系数(F)的应用心脏-电流系数可用于计算通过除左手到双脚的电流路径以外的电流Ih,此电流与图14中的左手到双脚的Iref具有同样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危险:式中:Iref图14中的路径为左手到双脚的人体电流;Ih表5中各路径的人体电流;F表5中的心脏-电流系数。注:心脏-电流系数被认为只是作为各种电流路径心室纤维性颤动相对危险的大致估算。对于不同电流路径的心脏-电流系数列于表12。表5不同电流路径的心脏-电流系数电流路径心脏-电流系数F左手到左脚、右脚或双脚双手到双脚左手到右手右手到左脚、右脚或双脚背脊到右手背脊到左手胸膛到右

38、手胸膛到左手臀部到左手、右手或双手1,01,00,40,80,30,71,31,50,7例如:从手到手的200 mA的电流与从左手到双脚的80 mA的电流,具有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相同可能性。图12心搏期间心室易损期的出现 数字表示兴奋传导的后续阶段图13易损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触发 对心电图(ECG)和血压的影响注:关于心室纤维性颤动,本图描述电流路径为左手到双脚的效应。其他的电流路径,参见3.6和表5。电流持续时间小于0,2 s的阈值只适用于心搏周期易损期的电流流动。图14交流电流15 Hz至100 Hz的效应的时间/电流区域(具体说明,参见表4)4直流电流的效应本条说明通过人体的直流电流的

39、效应。注1:术语“直流电流”是指无纹波直流电流。然而,关于纤维性颤动效应,对于含有不大于10%方均根值的正弦纹波电流的直流,本章给出的数据是保守的。注2:纹波的影响在IEC 479-2的第5章中叙述。4.1感知阈和反应阈这两个阈取决于若干参数,如接触面积、接触条件(干燥度、湿度、压力、温度)、通电时间以及个人的生理特征。与交流不同,在感知阈水平时直流只有在接通和断开时才有感觉,而在电流流过期间不会有其他感觉。在与交流类似的研究条件下测得的反应阈约为2mA。4.2摆脱阈与交流不同,直流没有确切的摆脱阈。只有在电流接通和断开时,才会引起肌肉疼痛和痉挛状收缩。4.3心室纤维性颤动阈如同在交流纤维颤动

40、阈中所说明的(参见3.3),直流的纤维性颤动阈也取决于生理和电气参数。由电气事故资料得知,似乎通常纵向电流才会有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危险。至于横向电流,由动物实验得知在更高的电流强度时也可能发生。从动物的实验及电气事故资料得知,向下电流的纤维性颤动阈约为向上电流的两倍。电击时间长于一个心搏周期时,直流的纤维性颤动阈比交流要高好几倍。当电击时间短于200 ms时,其纤维性颤动阈和交流以方均根的阈值大致相同。与交流的时间/电流区域(参见图14)相比,曲线的绘制是通过将动物实验获得的结果用于人体实现的。它们适用于纵向向上的电流。以下曲线c1(参见图15)不太可能发生纤维性颤动。曲线c2和c3(参见图15

41、)表示纤维性颤动的概率分别约为5%和50%。对于纵向向下的电流,以近似于2的系数,必须将曲线都变换到比较高的电流幅度。4.4电流的其他效应电流超过大约100 mA时,通电期间,四肢有发热感。在接触面的皮肤内会感到疼痛。300 mA的横向电流流过人体几分钟时,随着时间和电流量的增加,可引起可逆性心律失常、电流伤痕、烧伤、头昏,并且有时会失去知觉。超过300 mA时,往往会失去知觉。电流达数安培持续时间超过几秒,就可能发生深度烧伤和其他损伤,甚至死亡。4.5时间/电流区域的说明(参见图15)表6直流的时间/电流区域区域名称区域范围生理效应DC-12mA的线条a通常没有反应电流接通或断开时,有轻微的

42、刺痛感DC-22 mA至线条ba通常没有有害的生理效应DC-3线条b至曲线c1通常没有预期的器官破坏。随着电流幅度和时间的增加,可能发生心脏脉冲的形成和传导的可逆性紊乱DC-4曲线c1以上随着电流幅度和时间的增加,除3区的效应以外,还可能发生危险的病理生理学效应,如严重的烧伤DC-4.1c1c2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概率增到大约5 %DC-4.2c2c3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概率增到大约50 %DC-4.3曲线c3以上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概率达50 %以上a电流的持续时间小于10 ms,线条b的人体电流范围保持在200 mA。注:关于心室纤维性颤动,本图描述电流路径为从左手到双脚的纵向电流的效应。电流持续时间

43、小于0,2s的阈值仅适用于心搏周期易损期的电流。图15直流电流效应的时间/电流区域(具体说明,参见表6)附录引言IEC 479(1984 第二版)第1章关于人体所带电流阻抗既不是在高频交流也不是直流下的阻抗信息。同样,人体阻抗与接触表面积关系仍未知。就内阻抗而言,为计算特别电流通路(如从上臂到人体躯干)的抗阻,需要更多人体各条通路的资料。这些通路不时出现在电力事故中。另一方面,需要一张简单的人体内部阻抗的图表,用以估计当前各种通路的事故发生频率,如双手到人体躯干。所以,第1章必需重写并且通过分割2.5条增加需要的信息。人体总阻抗值(ZT)如下:2.5.1正弦交流电流50/60 Hz2.5.2频

44、率高达20 kHz的正弦交流电流2.5.3直流2.5.4电流对皮肤的效应2.750/60 Hz交流和直流时,人体阻抗与接触表面积关系。事实证明,在各种频率下很难进行测量。由于人体总阻抗迅速降低,甚至在25 V和500 Hz频率以上时,感觉不适。因此在25 V时,只有少数人曾在高达20 kHz时受过测量。曾有50个人在10 V接触电压时测量,频率高达20 kHz,同时在25 V直流下也进行了测量。由于试验中存在不适感和可能的潜在危险,测量仅在一名成年人身上进行,采用大接触面积,手到手,直流高达200 V。在同一人身上,50 Hz交流高达200 V,测量各种接触表面积,手到手和指尖之间也进行了试验

45、。在指尖(右手和左手食指)之间和右手和左手拇指的球之间的测量系列用直流高达200 V重复。这些测量证明了上述大约150 V人体总阻抗在50 Hz交流时同人体总电阻在直流情况下的差异甚微。所以测量在附录中有简要说明。附录A(标准的附录)对活人和尸体进行测量及其统计分析结果。为了获得活人的人体总阻抗的真实数值,采用了如下步骤:1)在干燥条件下,用较大圆柱电极(约8000 mm2)、按电流路径从手到手的方式,对50名活人在接触电压15V和100名活人在接触电压25V下分别进行测定。两种独立统计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相同,可确定人体总阻抗数值的百分等级为5%、50%及95%。在施加电压0.1s后进行的测量

46、。2)活人人体总电阻是在上述项目1)条件下,且接触电压约高达150 V、另外高达200 V的接触电压电击持续时间高达0.03s时进行的测量。3)在干燥和湿润条件下,采用同上述项目1)相似条件,接触电压从25 V到5 000 V,使用大电极(约9 000 mm2),按电流通路从手到手、手到脚的方式,在大量的尸体上进行了测量。如在项目1)中一样,确定了人体总阻抗数值的百分等级为5%、50%及95%。在施加电压3s后进行的测量。4)通过尸体上述项目3)测量所得的人体总电阻,在接触电压高达220 V时,过高皮肤阻抗通过调整曲线进行修改,达到在活人上的测量值。附录B(标准的附录)频率对人体总阻抗(ZT)

47、的影响为了获得频率对活人的人体总阻抗ZT影响的真实数值,采用了如下步骤:1)在干燥条件下,用较大圆柱电极(约8000mm2),接触电压10V,频率范围25Hz至20kHz,电流路径从手到手,在10名活人身上进行测定。通过统计方法确定了5%、50%及95%被测对象的人体总电阻RT的数值。2)由于强肌肉效应,在第1)项所述条件下,接触电压25V,频率范围25Hz至20kHz,只在一名活人身上进行测定。第1)项和第2)项的测定均在施加电压0.05 s后进行。这些测定的结果见图6和图7。3)对于50%被测对象,图6中的接触电压为10V,图8采用表1中频率50Hz、接触电压从25V至1000V的数值。图

48、8显示了接触电压为从10V至1000V、50%被测对象的人体总阻抗与频率从50Hz至20kHz的关系曲线,其中50Hz、750Q与2kHz、600Q的渐进值之间呈直线。从10V至1000V的接触电压曲线(参见图8中的虚线)作图类似于10V和25V的接触电压曲线(根据第1)项和第2)项中描述的测定)。附录C(标准的附录)直流电流的人体总电阻(RT)为了获得活人的人体总电阻RT的真实数值,采用了如下步骤:1)在干燥条件下,用较大圆柱电极(约8000mm2),频率从25Hz到20kHz直流接触电压10V,电流路径从手到手,对50名活人进行测定。通过统计方法确定了5%、50%及95%被测对象的人体总电

49、阻RT的数值。2)采用50Hz交流接触电压超过1000V的人体总阻抗渐进值及表1中220V条件下的数值来调整直流接触电压为25V至220V的人体总电阻RT曲线(参见图5)。根据上述方法确定的直流电流人体总电阻RT数值见表2。接触电压25V的条件下对50名活人进行测定时,应在几秒内缓慢增加电压至25V以防有疼痛感。注:超过1000V时可假定皮肤阻抗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ZT和RT实际上具有相同数值。附录D(标准的附录)人体总阻抗(ZT)与接触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测定1)鉴于疼痛感和较高接触电压下存在危险的可能性,只在一名男性成年人身上进行测定。在50 Hz交流接触电压25V的条件下,他的人体阻抗在10

50、0名活人被测对象中接近平均水平。因此,可以假定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数值与活人被测对象的人体总阻抗的可能数值的50%或平均水平大致接近。2)被测对象的人体总阻抗在如下条件下测定:干燥条件、电流路径从手到手、50Hz交流接触电压从25V至200V。这些测定均在通电时间结束时进行。人体总阻抗与接触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测定所采用的电极见表3。采用了以下电流路径和通电时间:电极型号A:接触面积8000 mm2,双手握住电极,通电时间0.1s。电极型号B:接触面积1000 mm2,双手握住电极,通电时间为几秒增加至75V,75V以上持续0.1s。电极型号C:接触面积100 mm2,电极按压在双手掌心,通电时

51、间为几秒增加至75V,75V以上持续0.1s。电极型号D:接触面积10mm2,电极按压在双手掌心,通电时间为几秒增加至100V,100V以上持续0.1s至0.3s。电极型号E:接触面积1mm2,电极按压在双手掌心,通电时间为几秒增加至150V,150V以上持续0.1s至.2s(在220V观察到皮肤击穿)。3)50Hz交流接触电压和50Hz直流流接触电压(电压范围均为从25V至200V),测定左右两手食指指尖之间人体总阻抗。在施加电压20s后进行测定。对于交流电,当接触电压过零时施加电压。结果如图11所示,随着接触电压升高,直流条件下所得的数值接近交流条件下所得的数值。从图11也可知,50Hz交

52、流电压200V时,与在手掌(接触表面积约为8000mm2)开始电流路径的相比,一根食指(接触表面积约为250mm2)增加的阻抗约为1000Q。这与之前在尸体上所得的测定结果一致。附录E(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第2条1.Freiberger, H: Der elektrische Widerstand des menschlichen Krpers gegen technischen Gleich- und Wechselstrom, Verlag Julius Springer, Berlin, 1934.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Allen Translation

53、 Service, Maplewood, N.Y.,U.S.A., No. 9005.2.Biegelmeier, G.: Report on the electrical impedance of the human body and on the behaviour of residual current-operated earth-leakage circuit-breakers in case of direct contact for tensions up to 200 V a.c, 50 Hz, Transactions: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sho

54、ck safety criteria, Toronto, 1983. Pergamon Press, Toronto, 1984.3.Biegelmeier, G.: “ber den Einfluss der Haut auf die Krperimpedanz des Menschen”, E.u.M., Vol.97 (1980) No. 9, p. 3693784.Sam, U.: “Neue Erkenntnisse ber die elektrische Gefhrdung des Menschen bei Teildurchstrmungen des Krpers”, VDRI-Jahrbuch 1969, Nordwestl. Eisen-und Stahl-Berufsgenossenschaft, Hannover.5.Osypka, P.: “Messtechn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