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版浙江选考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课件_第1页
(B版浙江选考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课件_第2页
(B版浙江选考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课件_第3页
(B版浙江选考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课件_第4页
(B版浙江选考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如下表:考点清单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

2、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2)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3.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有不同的作用(1)成土母质对土壤发育的作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

3、最初来源。对土壤性状的作用: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其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2)气候对土壤发育的作用: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对土壤性状的作用: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如东北黑土。b.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如江南红壤。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

4、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3)生物对土壤发育的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对土壤性状的作用: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不同。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作用: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

5、用于土壤。对土壤性状的作用:在山区,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3)某一要素的变化

6、,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的对照图示(北半球)2.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典型分布地区分布举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纬线(东西)延伸,随纬度变化(南北)更替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经线(南北)延伸,随经度变化(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分别是:森林草原荒漠垂直分异规律沿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珠穆朗玛峰

7、、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地方性分异规律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表现出有序性、重复性较小尺度的地域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形成原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水分同一纬度带,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垂直分异规律水热条件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地形、气候等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3.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4.山地垂直自然带归纳(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

8、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的云杉林。(3)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同一自然带在迎风坡位置低,背风坡位置高(雪线受此影响明显)。实际分布的自然带(非地带性)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地带性分布)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东南信风带的背风坡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

9、(南)5.陆地自然带的地方性分异表现和成因实际分布的自然带(非地带性)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地带性分布)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热带稀树草原带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

10、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突破方法方法方法 山地垂直差异的判读和分析方法山地垂直差异的判读和分析方法方法诠释方法诠释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同样高度的山地,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然带判

11、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5.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6.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

12、拔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7.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典例分析典例分析2016浙江文综,36(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图为某区域略图。图为图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图图材料二图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13、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方法应用方法应用试题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道路沿线甲地为高原半干旱草原、丁地为热带季雨林,则从甲到丁,水热条件越来越好,结合乙地海拔可知,乙地位于高原上,在两条河流之间,海拔在5000米以上,则乙可能是高山草甸带;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海拔2000米左右,则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变化体现出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由于道路两侧的坡向和海拔不同,引起道路两侧热量和降水的差异,从而导致垂直自然带差异显著。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高山草甸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