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1页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2页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3页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4页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生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强调人的本性,这里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尊重个体,巧妙引导,有机诱发,灵活拓展,让语文教学沐浴在灿烂

2、的人文阳光中。关键词:尊重人格 人权 价值 情感 审美 批判 质疑 态度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但我们的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的政治性色彩:重集体而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而轻个人需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而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鲜明性、丰富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向重视能力、情感、个性和创造性的价值取向发展,即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人文性的教育。不要动辄就用标准答案来衡量,这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抑制了学生兴趣,扼杀了创造的萌芽。语文课程需要个人的情感性体验、独创

3、性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教语文,同时也就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人文性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就应该把语文教学与青少年的思想感情、个性、心理等成长发展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握文章的人文内涵,使之得以感悟、受到熏陶。一、何为

4、人文性?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分开来说,就是“人”与“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我认为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由此看来,人文性的实质即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等。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是

5、如同空气般地充满着我们课堂教学的空间,随手即可拣来的东西。过去,我们过多关注的是教材,是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是为了让课堂教学圆满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是训练和落实。而忽视的则是最应该让我们关注的对象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美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生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6、,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强调人的本性,这里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尊重个体,巧妙引导,有机诱发,灵活拓展,让语文教学沐浴在灿烂的人文阳光中。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一)以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师应把学生当“人”看。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教育制度、教育措施、教师、课堂狭义地看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人格的完善,人的尊严的维护,是我们教

7、育活动重要的目标。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自我意志。师生间的关系应由师道尊严转向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关系。要走出封建思想的桎梏,跳出封建道德观念的约束,师生之间如同志、朋友,民主、合作,教学相长,“黑板面前人人平等”,学生能够“自由地呼吸”。而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单向信息传播,忽视信息反馈。只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主动性,重讲轻练,越俎代疱,是缺乏民主性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实行民主和谐的教学,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纯正的审美情趣。

8、因此,语文课堂要焕发出生命活力,必须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要允许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的创造行为。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能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指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可见学生自身要成为一个有才有德、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学习人类的“精神遗产”。因此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自身素

9、质提高的需要。忽视了人文性的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认识的狭窄、幼稚、可笑,甚至形成畸形的性格。莫扎特的教育风暴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一个缺乏人文熏陶感染的学生,在他们的眼里至高无上的是金钱而非感情。因此,只有充分肯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真正重视人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才有德的真正的“人”。(二)以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包括语言和文学的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

10、言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即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古今中外文学典籍,不但详尽描述朝代人情风貌,而且记录时代人文思想。一个“家”字,告诉我们先人凡家必养豕,有豕方为家的社会现象。孔子的“仁政”,老子的“无为”,韩非子的“法制”,无不是文学典籍所传承的文化思想。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也都生动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人际关系。学科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帮助每个人聪明

11、、有意义地活着。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文教育的实质不是技术性、实用性的,它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以精神层面为突破口,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范文。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还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

12、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来说,范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背影展现的不仅仅是深沉的父爱,更有那体会深沉父爱的孝子心声。每一个文学巨人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段催人奋进的成长史,它们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与震撼?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居里夫人的成长史“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以及忘我的精神“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将在老师的解读与学生的感悟中得到潜滋暗长的内化,它的人文精神鼓舞并感化着每一位学生。由于语文教材中人文荟萃,

13、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文文字向学生传递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以此来促进教学人文性的向前发展。(三)以养育丰富的情感,增强陶冶性或审美性,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麻木不仁、心如止水,故作深沉、灵气全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与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的是格格不入的。文学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目光,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学会审美,关注社会与人生,从文学教育中受到美的

14、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提高自身的趣味。这种积极有效的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健康、高尚的社会情感的形成,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语文教学的审美主体是学生,对文章的审美,不能仅停留在表层具象上,而应帮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发掘文章的内在美。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朗读被淡化了,老师读的多,学生读的少,齐读的多,个别读的少,因此在课堂上增加阅读时间是必要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充分体会到中国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组合方式,并逐渐培养自己的语感,提高学生品味及鉴赏能力,在无形中感悟到文章的主旨,体会

15、到其人文内涵。不光课堂上要多读,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歌德也曾说:“鉴赏力不是靠阅读中等作品而是靠阅读最好的作品培养成的”。因此,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遨游书海,接受文学形象及文学中所体现的种种高尚人格魅力的滋养,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在与文学大师对话中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随着近几年教纲的变化,课文的文学性不断增强,阅读一般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就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及所创造的意境,而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老师要把这种只可意会的东西传给学生,就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感悟。语文教学不似绘画、音乐、话剧等这些东西可直接感悟到美,语言文字

16、所描绘的人物、景象等,要学生在阅读中引起联想、想象,勾起或形成种种具象,间接的产生美,而这种美的产生是和感悟分不开的。反过来说,感悟的过程也就是引起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诗中把九个毫不相关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看似单纯写景,实际上皆情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含着无限的羁旅情思,此中所表现的意境,非感悟莫出。通过感悟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个中滋味,从而生发美感,获得愉悦的享受,无形中受到人文教育。(四)以批判、质疑精神与崇尚真理的态度,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人总是有所向往和有所追求的,这是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主张敢于怀疑、勇于探索、有所作为、积极进取,主张坚持

17、和弘扬真理。传统儒学精神倡导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以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这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追求,更是人文精神的一大期望。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为艰巨,编得再好的教科书,如果让一些观念陈旧甚至顽固的老师去使用,也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少数教学思路比较僵化的老师,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排异心理,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他们依然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课堂上,他们凌驾一切,俨然是一切知识的代言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只有老实听,

18、老实学,惟他马首是瞻的份了,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教师的嘴皮子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教学的态度来说,这些老师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惟恐讲得不透、不全,导致学生考得不好。十几二十年前,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才会使他们感觉良好,乐此不疲,应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然而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老师是落伍的、不负责任的、不称职的,他们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固守一隅,他们看不到考试这一指挥棒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引导功能,转变它的角色,只能在历次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前埋怨学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与不听话。如今看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教学,怎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感情的学生呢?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展多方面对话的舞台,是人文性最集中的展现场所,离开课堂教学而大谈建构人文性亦如痴人说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诚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要顺势利导,学生会问什么,教师就要机智化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会自己,要在教学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