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问题_第1页
从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问题_第2页
从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问题_第3页
从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问题_第4页
从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问题 摘要农村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近年来,国家金融机构不但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抽走大量资金,形成了“抽水效应”,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发展。为了缓解农村资金短缺压力,帮扶农业产业建设,政府大力推行农业贷款制度,但总体收效甚微。造成农业贷款发放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究其根本,应从我国的小农经济及农业生产特点出发,调整贷款发放对象,促进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鼓励“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惟有发展生产力,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得农业贷款得以顺利推行并最终更好的服务农业的

2、建设与发展。本文将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农村资金匮乏,农业资本流出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抽水效应贷款区域合作纵向一体化 一、“抽水效应” “抽水效应”形象的比喻了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等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存易贷难”、“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所占比重低”以及“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资本盛行”等。造成抽水效应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市场规律、经营风险及宏观政策三个方面。农业在我国属于弱势产业,近10年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相应第二、三产业上升10多个百分点,其生产具有经营分散,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等特点。受利益驱动,设立在农村的金

3、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与建设中去,而是将大量从农村吸储的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系统三大渠道投入到回报率高、风险低的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需不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数量之和仅能满足农村10%的贷款需求,除了64%的贷款需求由民间提供外,仍有26%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2001年2006年间,仅从农村信用社流出的资金就由4677.98亿元增加到6723.7亿元,增幅达43.7%。向人民银行提交准备金、购买债券和资金拆出是三种主要的资金流出方式。因此,可以说现有的农村金融

4、系统是将农村资金引流到城市的一个桥梁,是造成农村经济“失血”的无形杀手。政府补贴杯水车薪,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信贷推行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贷款。该项措施本应对于缓解“抽水效应”,增加农业资金供本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 农业信贷推行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条件有限,历史包袱沉重,业务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其次,农村的传统思想使得农民惧怕“负债生产”,加之办贷手续繁琐使得农民整体对于贷款热情不高。再次,贷款农户信用评价体制不完善,投资回收期过长,贷款管理成本过高

5、。并且农民多为消费性贷款,生产性贷款需求不足甚至缺乏借贷载体。农民经营水平不够,导致还债率低。最后,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撤并,导致金融服务工具匮乏,“高利贷”卷土重来。 三、农村金融改革的主流思维与局限 目前,国内关于解决农村资金匮乏问题的主流思维是在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强农业金融体制建设,然后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回流。具体的措施有:1、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2、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金融机构;3、完善贷款制度,调整利率,进一步扩大放贷范围;4、按照WTO的宗旨和原则,适当鼓励和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5、规范民间借贷行为;6、直接

6、限制县域资金外流等。 以上提到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通农业资金回流渠道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我国小农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全由市场自发配置难以完成,必须由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农村生产力低下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尤其严重。农业产出无法达到社会平均回报率,从而无法对资本产生吸引力,试图仅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农村资金流向近乎不可能。因此,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贷款制度的完善等措施治标不治本,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金融系统会导致农村资金更有效率的流出,可以说恰好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在农业产业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引入外资的后果不但会阻塞本土资源流通,甚至产生破坏性的作

7、用。因此,解决农村资金流向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外部制度的成熟与否,而关键在于农业生产水平本身。 四、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与新思路探究 那么究竟如何合理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抽水”问题呢?如何调整现阶段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呢?针对以上几点原因,调整农业信贷的贷款对象,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模式与开展“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案之一。 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模式是指以村或镇为基本单位,由当地农民采用入股集资的方式自发组成生产性的互助组织,选举产生领导机构,然后以之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从国际经验来看,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利润率,不可能依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

8、来实现,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生产单位的层次和规模。 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指政府放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个领域的限制,允许并鼓励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的上下游,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宽增收渠道。然后,农村金融机构以生产互助组织为单位,按其信用评级统一发放贷款,使资金回流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最终拉动产业增长。 具体来讲,例如某村农民可以采取一人一票制,以一定金额作为入会费组建股份制生产合作社,通过选举产生领导委员会,对外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检疫与销售;对内开展农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对于有能力的合作社,可以开办化肥生产厂和农产品加工厂,提高产品

9、的单位附加价值。合作社还可以进入包括设备制造、运输、零售、餐饮等其他与农业有关的领域进行经营,形成三大产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局面。政府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与帮助扶持,例如采取免税或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力度,重点扶持示范性农业等,同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保证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此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核心的农村信用社以生产合作社为单位发放贷款,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还可以极大的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引导资金回流。 采取“区域合作”与“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个体农户由于缺乏知识技术或必要的培训,往往经营收益微小甚至亏本,采取合作生产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

10、经营水平,增加农业产出,还可以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生产的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增强农业生产的风险抵抗能力。其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了坏账可能。出于多种原因,农民在使用资金时不够谨慎以及还贷意识不强,而区域合作体制要求生产互助组织整体作为信用单元参与信用的评级与核算,使得资金应用效率提高,减少了出贷单位的坏账损失。在浙江省的部分农业试点中,信用机构针对合作社可以做到当天发放贷款且坏账率仅为0.6%。最后,大幅减低了贷款的管理成本。例如目前农信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业务采用的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资金投入形式,贷款金额一般在100010000元之间,最高仅可以达到50

11、000元。这一小额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出贷单位难以有效管理出借款项。资料显示,支农贷款每增加1500万元,农户面要增加近1000户。采取集体借贷,统一核算的区域合作制度将使得这一过程变得简便,易于有效控制,且有利于农户联保制度的推行,从而促进贷款的回收与再发放。 需要注意的两点是:首先这两种经营模式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仅采取“区域合作制度”无法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有所进步,农村生产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不以合作经营为前提而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其他涉农行业是极其危险的,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上辅之以之相

12、适应的生产关系可以进一步稳固和促进发展。其次,区域合作模式中的生产合作社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有着严格的区别,目前乡镇体制改革已全部到位,政府行政机构不再参与其中,完全靠农民自发组织,自我管理,政府权力机关仅从宏观政策方面给与帮扶,而不直接参与具体经营活动。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可以归结为农村生产力发展滞后,并且没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之匹配的问题,而并非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或市场化程度不够。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角度入手,通过“区域合作”与“纵向一体化”的方式调整农业贷款对象,同步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投资环

13、境恶化,农业资金匮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农业现状。 参考文献: 1侯芳妮:从“抽水效应”看农村信贷资金短缺.财会月刊J,2006年第3期 2袭磊滨:对农村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的思考.秘书之友J,2003年第11期 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得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J,2003年第5期 4韩崇胜:发展农村金融业解决农村资金短缺之探讨.甘肃农业J,2005年第1期 5徐长春李宾:农村地区贷款难与难贷款问题的对策思考.海南金融J,2007年第11期 6褚保金于佳:农村资金短缺、资金非农化与信贷支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14期 7徐冰:农村资金为何短缺.经济研究参考J,2004年第87期 8刘雪雁尹锋: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分析.河北农业科学J,2007年第11期 9戴运财:改变农业落后和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