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中的生命意韵(已发)_第1页
书法审美中的生命意韵(已发)_第2页
书法审美中的生命意韵(已发)_第3页
书法审美中的生命意韵(已发)_第4页
书法审美中的生命意韵(已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书法审美中的生命意韵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摘 要:中国古典书法美学源远流长,汉字超越了其原始的符号意义而成为生命美学艺术,且绵延数千年而历久弥精。书法艺术中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韵,蕴涵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髓。古代评家往往把人的种种生命意识迁移到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中,还有依人品论书品的传统,逐渐形成了与人体生命相对应的书评体系。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人文审美内涵。关键词:书法艺术 审美 生命 意韵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在中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唐张怀瓘书断,见历

2、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157页。“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长,由“点”和“线”组合而成的汉字符号,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因此书法艺术又称作线条的艺术。书法艺术的丰富表现力与书写材料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早期汉字的书写工具毛笔,主要用各种动物如羊、狼、马、鹿、狐、虎等的毫毛作为笔头,笔尖柔软而有弹性,“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又有短、中、长多种款式规格,于是提、按、顿、挫、轻、重、疾、缓,肥瘦、枯润、浓淡、粗细,加之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章草、今草、狂草各种体式章法,就生出变化万端的线条造型。从结绳记事,到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简、缣帛。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改

3、进,历经尝试和汰选,质柔而韧的安徽宣纸,最终被书家公认为理想的书写载体。宣纸与湖笔、徽墨、端砚合称“文房四宝”之上品,此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由此又形成了内容更加繁复的文具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文内涵。 一运管挥毫,浸润渐渍,浓淡渲染,参差交错,隔而不断,有无相生,虚实互衬,白纸、黑墨、朱款,幻化出别有洞天的三色艺术世界。诚然,中国古代书法首先是为实用而产生的,但这并不能排除其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汉字形体上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本身即富涵深厚的文化意

4、义和审美意义。随着人类文明车轮的推进和人类主体审美意识的日趋成熟,汉字书法最终超越了其实用的初衷而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在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中,书法大家灿若群星,熠熠闪耀;前人探索总结书法艺术的著作汗牛充栋,璀璨夺目,详尽阐发了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精神和书法作品的美学特征等,可见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源远流长,洵非虚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相通。“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见陈襄民等译注五经四书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2760页。,从伦理道德来讲天人关系。

5、“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 秦峰译注,国语·周语下之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118页。,突出了平和作为音乐审美准则的重要意义;儒家则把音乐之“和”引伸到社会政治教化功能之“和”。这传达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髓。汉字的书写,在创作主体有意识的控制下,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明项穆书法雅言·中和,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26页。,达到一种“中”、“和”意义上的总体平衡。书法中的粗与细、轻与重、迟与疾、藏与露、方与圆、刚与柔、

6、润与燥、曲与直、竖与横、点与线、宽与窄、高与低、长与短、疏与密等等,都在遵循着一个审美原则“匀称和谐”。这体现了中国艺术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核心精神境界和谐,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甚至还有人体自身诸元要素之间的谐调统一。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完美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孙过庭书谱中说的“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理想的情感力度状态。“势和体均”、“平正安稳”等审美原则,要求书体结构“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唐欧阳询八诀,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25页。,“不大不小,得其中道”。形式美讲的骨肉匀称

7、、肥瘦适度,在客观上也营造了“中和”的意境。“中和”是动静相生、欹中取正,变化中求平衡,“狂放”中不失内敛和静谧。世间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往往是多元的统一,完美而协调,曲折而委婉,张扬而含蓄。王羲之是晋书中和之美的典型代表,李嗣真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廓宏敞,簪裙肃穆”,“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二“阴柔”和“阳刚”两大审美意味,体现了高低强弱变化的情感力度,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 明赵宧光主张“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柔”,形成所谓“南帖北碑”的庄谐婉峻之异趣。“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清阮元南北书派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

8、,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630页。中国审美标准历来最崇尚的“中和”原则,主要指人的情感力度适中、平和,符和理性规范,诸形式因素和谐统一的审美意味。所谓“中和”、“阴柔”、“阳刚”、“狂放”等书评范畴,都是参照人的生命情性特征而提出的。孔子哲学(儒)和庄子哲学(道)作为中国两大哲学源头,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及生活。以“生活的艺术”著称的儒学,以“艺术地生活”著称的道学,共同铸就了中国人厚重的心理积淀。二者在本质上都看重艺术的生活(即生命)底蕴,都把艺术作为人生实现的根本方式。中国书法艺术在体现创作主体对生命意义的体认上,既有雄浑阔大之魂魄,又有奇逸潇洒之意趣,阳刚之美和阴柔

9、之美兼备。前人意识到并借助于书法艺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孙过庭书谱,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30页。,来表现生命运动和宇宙人生的主题,以能“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汉赵壹非草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页。为最高境界。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曾在佩文斋书画谱中论笔法:“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幽至于鬼神之情状,细至于喜怒舒惨莫不毕载。”张怀瓘文字论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风神骨气者居上”,“逸少(指王羲之)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唐张怀瓘书议,见历代

10、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145页。在看似简单的点画线条之下,笔歌墨舞之间,流淌着人生的哀乐情思,负载着生命的体验咀咏。丰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超乎笔画之外的玄妙,幽深无尽的文化内涵,使书法艺术具有了“精气充溢的自然的生命”。书法得以超越了其原始的符号意义而成为生命美学艺术,且绵延数千年而历久弥精。 三书法艺术“外显”和“内隐”文化结构的统一性,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更主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内隐”结构中,蕴含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精神力量。尚书·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指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可

11、喜可愕,一寓于书”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50页。,“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小画,是从心底流出的线条,“书一字,可见其心”。书法可以充当失意者的抚慰天使,可以看作得志者的风发存照,成为历代文人最亲密的伙伴。文人用点画寄托衷曲,在幻化的黑白世界中陶醉浸淫。可以说,他们在书法艺术中找回“自我”,重塑“自我”,从而获得了一种无上的精神满足。如此则文字符号升华为有血有肉的“灵魂”,字的种种形态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从而开辟了书法艺术中生命意识审美的道路。古代的仁人志士常常借助书法来言志、抒情、冶性,书法是书家思想情感、心灵魂魄的最确切、翔实、

12、无遗的外在流露。在古代的书论中,书法艺术的寄情思想几乎贯穿始终。南朝王僧虔笔意赞力主:“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唐张怀瓘书议云:“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元代陈绎曾有心得:“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490页。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提到“写字者,写志也”,“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家的性情和艺术理想,或者叫作“心声”、“心画”,通过本来毫无

13、生命活力的笔墨线条这一物态化形式,辅以用笔的轻重、徐疾、肥瘦、燥润、浓淡、粗细、虚实、方圆、长短、藏露、连断、斜正、强弱等等变化,把气、气韵、神、神采、骨、筋、肉、血、中和、阴柔、阳刚、狂放、雄浑、劲健、潇洒、清淡、拙朴、典雅、超逸、神奇、精巧、自然等等各种抽象的审美意味,以一种富有生命意趣的动态美直观又含蓄地宣泄出来,传达给并感染着欣赏者,使欣赏者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某种审美愉悦的心理补偿。书家从众多个体的生命体验、观察中,升华出对生命运动、生命形式的整体领悟,在宣纸上流淌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颜书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体偏重骨力劲健,所以有“颜筋柳骨”之说。唐人韩愈言:“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

14、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50页。唐人张怀瓘文字论主张:“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明祝允明论书帖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兼此二者,然后能齐古人。”清康有为有喻:“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第十九,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835页。精神寓于骨肉,气韵生于形体,突出了书法形体点画的血

15、肉肥瘦,对于彰显书家的精神蕴涵和心性素养的重要意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飘逸脱俗尽中和之美。张旭的古诗四帖如迅雷疾风,狂放张扬,波澜激荡。颜真卿祭侄文稿慷慨悲歌,直陈报国壮志,痛斥叛贼篡佞,日月可鉴。岳武穆榜书“还我河山”,高悬于其塑像上方,一腔热血和一身豪气,震撼心灵。文天祥的木鸡集序卷豪迈俊逸,爽劲清秀,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巍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慷慨激昂,气势如虹,视死如归,回肠荡气凛然! 四写字是用心在写,在体现一种精神状态。清人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

16、局处要回顾。操之纵之,六辔在手;解衣磅礴,色舞眉飞。”从起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能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和富有内涵的质感,匀称、协调、呼应、搭配和统一的结构美,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展示出书家的艺术功力,又透着一种人格品性。历史上多有依人品论书品的论点,所谓“字如其人”。汉人认为对书法的品评要首先品评一下书者,汉代赵壹非草书谈到:“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表达了书法可以表现个性与人格之美的美学观。受人尊敬的王羲之、颜真卿都是正面色彩极强的形象,“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 汉赵壹非草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

17、012,3页。,这种刚正阳光的人格魅力,无可挑剔地为他们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而曾经当过贰臣的王铎和赵孟頫,则显然不能够如前者那样为所有书法爱好者所崇敬倾心。毋庸深究他们书艺的高低,单就人格的高下而言则强弱胜负已判矣。“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统,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13页。,书欲高“须人品高”,书法和书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朱长文续书断说:“真卿,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李之仪跋储子椿藏书帖把王僧虔的神彩论阐为“凡书,精神为上,结密次之,位

18、置又次之”,这里的“精神”指人的品格,也指书之神彩,书之“意”。傅山作字示儿孙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是对赵孟頫和董其昌流媚书风的书法批评。清人刘熙载强调“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曾熙跋毛公鼎洞察到,“吾观楚公钟,知其俗悍;观齐侯,知其民便;观晚周文字,而谲诈之风炽矣;秦刻险而祚短,汉篆宽平而运长”。历史上的每一位书法大家都有表达其情感的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即使是同一个汉字、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书家在其作品中,都融汇了自己对它独到的解读、体悟、驾驭和表现。“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 唐孙过庭书谱

19、,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30页。,这每一帧主观与客观相融合、再现与表现相统一的“文本”之中,都承载着书家的匠心智慧和美学意蕴。中国书法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态文化层,它是中国书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的根本所在。 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观,书法自然也不例外,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标准也随着时空而变化。魏晋南北朝“神彩为上”,表现平稳沉静之“韵”。唐人“尚法”、“求工”,“风神骨气者居上”。宋人倡“尚意”、“以工求拙”,“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宋米芾海岳名言,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68页。元、明尚“态”求“性”,清代“于中

20、正处求胜古人”。同样是王右军之书,初唐时被誉为“尽善尽美”,至中唐时被张怀瓘指责为“有女郎才,无丈夫气”,甚至被韩愈痛斥为“羲之俗书逞姿媚”。清后期阮元曾经细辨南北书风之异,“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清阮元南北书派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630页。“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清阮元北碑南帖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637页。刘熙载艺概·

21、;书概也指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的地域特色。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见李新宇、周海婴鲁迅大全集卷30学术编,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6页。,即意境美、音乐美、造型美。中国的汉字符号起源于象形文字,既可日常应用,更可供人欣赏玩味;既和内容有关也可以毫不依赖内容。书法艺术中的这些符号依托文字,吸收了音乐、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的精华,又驾凌于文字之上,被称为“无声之音”、“纸上的舞蹈”,映射着中国美学精神独特的光辉。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使书法艺术成为我国传统艺术

22、文化中一株永放异彩的奇葩。书法的境界表达的也是人生,以点画、线条、墨韵来反映、观照复杂的生命形态和节奏,蕴涵着一种内敛的美。“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感情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见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6页。古代评家在评价书法作品时,往往把人的种种生命意识迁移其中,逐渐形成了与人体生命相对应的书评体系。孙过庭书谱序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苏轼论书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清人王澍说:“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

23、、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 清王澍论书賸语,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40页。中国书法表现出的神、气、骨、肉、血,就是一个有鲜活生命的人。书法最重筋骨,古人以筋骨喻笔力,史以“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评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作品。三国魏书家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孙过庭书谱云:“众妙攸归,务存骨气。”李世民云:“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性在求其骨力。” 唐李世民指意,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28页。颜真卿指出“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4、,45页。,骨力是笔法的基本要求,“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晋卫铄笔阵图,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7页。宋姜夔续书谱认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刘熙载艺概·书概论及:“字有含忍之力,筋也。”宗白华先生把书法点画看成有“骨”、“筋”、“血”、“肉”的生命体。古人在述评书法的艺术风格时,也同样常用品评人物的标准来观照,这种情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袁昂的古今书评:“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徐淮南书如南

25、冈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乞。” 六书法审美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中包蕴的各种美的因素加以认识和品味,将自己的独到理解与感悟渗透融汇到审美过程之中,和创作者进行情性和意念上的碰撞与交流。西晋钟繇笔法论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点如山颓,摘如雨线,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者如鸣风之游云汉,来者如游女之入花林。”宋代姜夔言:“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宋姜夔续书谱·血脉篇,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94页。笔画的动感走势与灵活的结体架构,形成多姿多彩的点线组合,在静态之美中幻化出强烈的动态效果。点线之间的映带之势

26、、顾盼之姿,“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唐孙过庭书谱,见楼鉴明、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30页。,产生了一种艺术造型的效果,激发我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联想,间接曲折地反映、摹写现实事物的形式美。在创作的过程中体味着创造的欢乐,在欣赏的过程中体味着审美的快意,点线组合把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带入到一种超越现实、胸襟豁然的佳境。书法创作是一种抒情,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寻觅过程,虞世南云:“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逸态逐毫而应。” 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113页。宋代雷简夫说:“余偶画

27、卧、闻涨瀑声,想其波涛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以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书法可以贯通声音、意象、旋律的美。楷书的对称均衡,篆书的比例匀称,行草书的节奏韵律和对比调和,楷隶篆都是静的,行、草则是动的,“真如站,行如走,草如奔”,各有千秋。沈尹默说过:“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音而行音乐的和谐。” 沈尹默书法论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33页。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在于艺术审美是为社会、为人生服务的。书法艺术中最深邃的就是哲学思辩,研究书法艺术,就是要寻找丰富复杂的书法文化现象背后的哲学根基和文化归属,揭示人类的审美生成的全部奥秘。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

28、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见老子·庄子,京华出版社,1999,15页。淮南子·原道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孔子、庄子之外,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在注重经营空白、计白当黑的书法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从书法艺术中折射出中国文化中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夫投壶射矢,犹标观徳之名。” “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书乎?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统,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13页。,“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 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113页。中国书法以点线、黑白作为寄托宇宙生命意识的表现手段,作为人类感受自然规律和心理节律的表现形式,作为时代气息、社会风尚的隐性载体,几乎积淀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所有的精神内涵。生命离不开美,书法艺术以方寸之天地,带给创作者和欣赏者“形具而神生”的种种审美趣味。杜夫海纳断言在人类身上有一种对美的渴望,“在人类经历和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能找出审美经验” 法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