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格《主管药师》复习要点_第1页
卫生资格《主管药师》复习要点_第2页
卫生资格《主管药师》复习要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卫生资格主管药师复习要点卫生资格主管药师精选复习要点活菌苗常用者有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鼠疫活菌苗等。制备活菌苗的关键在于获得减毒或无毒菌株,但该菌株应保持免 疫原性。例如卡介苗系将结核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传230代(经13 年)后获得。痢疾杆菌的依赖链霉素菌株则是通过选择后获得的突变株。活菌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类似经型或隐性 感染。一般只需接种一次,且需量较小,但引起的免疫效果好,且 能维持较长时间。如能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则更为适宜,因除引见全身免疫外,尚 能引起局部免疫。其缺点为活菌苗需维持其活力,菌苗的保存需一定的冷藏条件, 且有效期短。鼻粘膜吸收(一)鼻腔给药制

2、剂的特点1. 避免了药物口服时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鼻粘膜对药物 的代谢是非常微弱的,尤其对一些不能口服的药物经鼻给药更为重 要。2. 鼻粘膜而积大,粘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交织成网状,药液可迅速吸收,从血管进入体循环。3. 胃肠道中容易破坏的药物,极性大而胃肠道难于吸收的药物, 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分子量大的多肽类、蛋口类药物,也能在 吸收促进剂的存在下较好地吸收。4. 用药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便于自己用药。5. 鼻腔给药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二)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鼻腔的生理结 构和药物的

3、剂型。1. 药物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1) 亲水亲脂性脂/水分配系数是药物的重要性质,脂溶性大的药物(普洛荼尔) 易于被鼻腔吸收,易于透过粘膜质质双分子层。亲水性药物(美托洛 尔)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大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与其吸收速度常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2) 分子量和粒子大小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与鼻粘膜吸收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鼻腔 药物转运途径,可以有效、迅速的转运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在 使用吸收促进剂等一些其它的辅助剂后,分子量为6000或更高一些 的药物也可以被较好的吸收。一般鼻内吸收随分子量增高而降低。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腔中的分布位置密切相关。大

4、于 50 Um的粒子一进入鼻腔即沉积、不能达到鼻粘膜主要吸收部位, 小于2 U m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3) pKa值与渗透压药物的PKa值也是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重要因素。药物在鼻粘 膜内的扩散很大程度上受到药物解离度的影响,非解离型药物极性 小,脂溶性大容易跨膜扩散。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 解离常数和体液的pH值,鼻粘膜的pH值为5. 56. 5.解离和非解 离两种状态均能吸收,但非解离状态吸收更为迅速。渗透压变化也 能引起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4) 药物浓度研究胰岛素、美克法胺、氨基比林等给药剂量与吸收量关系表明。 剂量与AUC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提示鼻粘膜吸收机制为被动

5、扩散, 但水杨酸例外(5) 药液粘度粘度增加,可延长药液与粘膜接触的时间促进药物吸收。(6) 电荷药物电荷与鼻粘膜作用,能增加与鼻粘膜接触时间促进药物吸收。2. 鼻腔的生理结构对吸收的影响(1)鼻粘膜鼻粘膜是一种脂质双分子膜,可以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药物可 以有两种方式穿过鼻粘膜,一是通过水性细胞间隙吸收孔道;二是通 过粘膜中的脂质载体通道。鼻粘膜血管丰富,粘膜上皮毛细血管及 腺体周围毛细血管的内膜,具有窗格样空隙,使血管与组织之间容 易进行体液及物质交换。黏膜上皮细胞有许多绒毛,增加药物吸收 面积。药物可通过鼻粘膜细胞间的水性孔道吸收胆汁排泄胆汁的排泄机制:药物从血液向胆汁排泄时,首先由血液

6、进入肝 细胞,再由肝细胞向毛细血管转运。胆汁排泄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胆汁流量:药物的胆汁排泄往往随胆汁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药物的理化性质:从胆汁被动扩散排泄的药物,它的扩散速度受 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当药物分子上存在极性强的基团时,胆汁排泄量较多;分子星在 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生理因素:种属差异、代谢状况、蛋口质结合率、疾病和老化等。肠肝循环(熟练掌握):定义: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的药物及其代谢物,在小肠移动 期间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存在肠肝循环的药物:地高辛、阿喙美辛、吗啡、苯妥英钠、己 烯雌酚、导眠能、阿霉素、氯丙嗪、节丙酮香豆素(华法林)等。制剂的评价根据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一个成功的制剂应能保证药物的安全、 有效、稳定、质量可控及良好的顺应性,且成本低廉,适于大批量 生产。在制剂的制造过程中,必须对制剂的质量进行评价,以确保应用 于临床后尽可能地发挥疗效,降低毒性。1. 毒理学评价新制剂应进行毒理学研究,包括急、慢毒性,有时 还要进行致畸、致突变等实验。单纯改变剂型的新制剂,如果可检索到原料药的毒理学资料,可 免做部分实验,但对于局部用药的制剂必须进行刺激性试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