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皮肤树突状细胞探究进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体内分布广泛, 是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具有一定的迁移活化能力和成熟能力。dc能 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是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 提呈细胞,是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关键环节。近 几年来,国内外对皮肤内的dc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其 对炎症损伤、创伤修复及感染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 文就皮肤中dc的种类、迁移及成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 综述。1树突状细胞(dcs)dcs是一群分布在外周组织,特别是与外界环境相接触 的交界面如皮肤和粘膜包
2、含很多种类的细胞,它们约占这些 部位组织全部细胞数量的3%1。dc可以穿透血液,外周组 织,淋巴和次级淋巴组织。在外周组织中,未成熟的dc(idc) 可以摄取和加工抗原,随后,它们通过输入淋巴管迁移到次 级淋巴组织的富含t细胞的区域。在迁移过程中,dc失去摄 取和加工抗原的能力,获得提呈抗原给幼稚型t细胞的能力, 这是一个dc逐渐成熟的过程。提呈的抗原可以激活抗原特 异性的幼稚型t细胞,并使之开始具有活性。此外,当dc 启动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同时,它们对于t细胞 的功能性极化状态在i型和/或ii型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也起 了很重要的作用。2皮肤的dcs表皮和真皮的dcs参与识别侵入的病原
3、体。这些细胞被 认为是专门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并且在传递危险信号及 固有的和适应性的应答开始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正 常人体皮肤中有两种主要的dc类型,分别是表皮朗格汉斯细 胞(langerhans cells,lcs)和真皮(或间质)树突状细胞 (dermal dendritic cells,ddcs)o2.1朗格汉斯细胞(lc):保罗朗格汉斯,他发现了存 在于表皮的dc-朗格汉斯细胞,这些细胞分布于表皮基底层 以上部位,大约占所有表皮细胞的3%,并且构成了皮肤免疫 系统的组成部分2。lc能特征性地表达cdla和独特的细胞 器-birbeck颗粒(bg)。bgs构成了内涵体再循环的
4、一个结 构区,可能涉及到抗原处理过程。c型lag凝集素(lag,cd207) 对于bg的形成很重要,因此是lc谱系的一个关键标记3 o 源于骨髓源性祖细胞的lc可以表达cd45,然而lc如何分化 并迁移到表皮的过程还不是很清楚,有研究推测,骨髓源性 髓样的可以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的lc前体细 胞,可以通过外周血迁移到真皮再进入到表皮内4。其他研 究表明,在正常非炎症条件下,皮肤中定居的lc前体细胞 主要存在于真皮内,这些lc前体细胞共同表达langerin和 cd14,它们最后迁移到表皮的上部基底层很有可能是由角质 形成细胞源性cxcl14控制的5。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人 lc前
5、体细胞能够通过真-表皮屏障这一过程中必须有转化生 长因子b (tgf-b)和ccl20共同起作用6。lc前体细胞 的最后分化取决于表皮的细胞因子环境5。皮肤的细胞因 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il-15和转 化生长因子b 1 (tgf-b1)对于未成熟的lc在表皮中的定 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炎症反应中,循环的前体细 胞可能对于补充局部lc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在体外,lc可以从脐血源性或骨髓源性细胞中培养出来 7。这些cd34+造血祖细胞可以在多种细胞因子如tgf-0 , 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a (tnf-a )作用下进行分化并获 得lc的特性,此外,一
6、些血源性的细胞类型可以分化成lc 样细胞。毋庸置疑,在分化为lc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细胞 因子环境中必须有tgf-b 1的存在,如果没有tgf-b1,体 外培养的lc会缺乏bgs,而其他dc的特征性标记如cdla和 langerin还是可以表达的。2.2真皮树突状细胞(ddc):真皮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 细胞所组成的,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 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这些近年来研究的ddc主要位于真 皮浅层微血管丛周围和真皮表面的疏松网络结构中。真皮中 主要存在两种不同 的 ddc :cdlahigh/cd4+/cd14-/cd16-/cd206high/cd 207-/cd209+细
7、 胞和 cd 1 a 1 ow/cd4+/cd 14+/cd16-/cd206 low/cd207-/cd209+ 细胞。有研究显示,后者与前者相比较刺激异源基因的能力 较弱。一些学者主张cdlalow的这种类型细胞更应该定义为 巨噬细胞的一种而不是树突状细胞8。研究表明不仅所有 类型的ddc都能够表达cd36, cd209和fxhia等一些特殊的 标记物,巨噬细胞同样也可以表达9,因此巨噬细胞和ddc 很难鉴别。在体外,ddc可以由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或者在多种 细胞因子联合作用刺激下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成。gm-csf 联合il-3, tnf- a , il-13或者il-4可以刺激d
8、dc的生成, 而如在细胞因子环境内存在tgf-b 1,则可以抑制ddc的生 成和促进dc前体分化成lco3dc的迁移dc从皮肤中的迁移是免疫应答开始阶段的第一步。已知 接触外界抗原后可以刺激皮肤产生多种表皮细胞因子,如 il-6, gm-csf 和 cxcl2/cxcl3 (mip-2,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2),其中il-1b和tnf-a在dc迁移过程中是最重要的10。3.1皮肤dc的迁移:细胞因子信号导致粘附分子表达的 改变,有利于dc从皮肤中迁移出来。由于tnf-a, il-1b 或者il-la的产生导致cd324 (e-钙粘蛋白)的减少,进而 引起dc的迁移10 o简言之,有研究表明lc源
9、性的il-1p 有两种功能:首先,dc源性的il-1b通过il-1受体1 (il-1ri )激活dc的自分泌循环;其次,il-1b同样也可 以刺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分泌tnf- a ,在tnf-rii 的作用下,tnf-a可以通过旁分泌方式促进dc的迁移11。 如果这些细胞因子都丧失功能,那么变应原-lc复合物和dc 动员到引流淋巴结以及接触过敏反应都会部分被抑制12。同时,表皮基底膜降解酶的产生,如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对于激活lc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mmp-2, mmp-3和mmp-9可以促进lc穿过基底膜,随后,mmps通过 分裂的iv型胶原在lc和ddc迁移通过
10、真皮组织基质过程中 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13 o天然的蛋白酶抑制剂如组织控 制金属蛋白酶timp-1和timp-2,可以分别调控mmp-2和 mmp-9的活性。一些研究表明,在应用致敏剂后,如镰、恶 吐酮(oxa)和二硝基氯苯(dncb) 14, mmps抑制剂可以 反应性的阻止表皮lc的迁移和dc向传入淋巴结的积聚。这 些研究结果表明,接触过敏反应的发展可以通过抑制mmp的 活性而受到阻碍,然而,在mmp-9缺陷小鼠中,尽管lc的 迁移是受到明显抑制的,但接触过敏反应的发展却没有受到 阻碍13 o显然,缺乏mmp-9少数ddc和lc仍然可以迁移, 并成功地诱导接触过敏反应。此外,接触过敏反应
11、可能是由 局部dcs提呈的可以自由扩散到传入淋巴结的接触性过敏原 所诱导的。细胞外基质、表皮和真皮内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诱导粘 附分子的差异表达,其中最重要的是cd324表达的减少, cd324可以促进lc与周围kcs的分开。此外,还有cd54 (细 胞内粘附分子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这些粘 附分子可以抑制皮肤dc向局部区域淋巴结的迁移。a6整合 素和b1整合素表达的上调构成很晚期抗原6,可以促进lc 与层粘连蛋白结合的活性,因此可以促进lc与基底膜相互 作用的能力。另一个粘附分子,连接粘附分子t (jam-1) 是由dc表达的,可以影响dc的迁移15-16, jam-1的缺乏
12、 可以促进dc向淋巴结的迁移17 o综上所述,这些均可导 致lc与周围kcs的分开,从而引起lc的迁移。3.2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lc的迁移同样与细胞表 面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有关。未成熟的dc可以表达趋化因 子受体,这些受体可以引导它们到发生炎症反应的部位,经 过摄取和加工抗原,dcs迅速分化为成熟型。这个成熟过程 与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有关,其中皮肤归巢趋化因子受体 (ccr1.ccr2.ccr5和ccr6)的表达是下调的,而归巢到局 部区域淋巴结的受体(ccr4,cxcr4和ccr7)的表达是上调 的。重要的是,dc从外周组织向传入淋巴结的迁移是受“守 门员”趋化因子受体ccr7调节的7
13、, 18。淋巴管和高内皮 微静脉都可以产生ccl21-一个主要的ccr7的配体,存在于 淋巴结副皮质区的dc可以产生ccl19-一个次要的ccr7配 体。抗原复合dc和幼稚型t细胞都可以表达ccr7o脂质介质,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和前列腺素e2(pge2),都是在炎症部位产生的,也是lc迁移所必需的 19-20 o脂质介质可以促进ccr7及ccl19表达的上调。此 外,dc还可以表达cyslt转运多向性耐药蛋白1和脂质转运 p-糖蛋白(mdr-1),这些蛋白对于dc进入淋巴管也是必要 的。3.3 dc迁移的负性调节:在小鼠中,除外自然界的刺激 因素条件下(例如皮肤接触过敏原,病原体或
14、者外伤),只 有接近30%的表皮lc会离开外周组织内,可能这些存在于皮 肤的lc能够保护皮肤以防其受到曝光的损害。lc能够维持 存在于皮肤内可能是由大量lc迁移的负性调节物所决定的, 如皮肤源性的il-4.il-10和tgf-b 1。il-4可以通过下调 tnf-rii的表达来阻止人类lc的迁移21,后面两种细胞因 子不仅可以诱导ccr6的表达,而且可以维持lc在表皮内的 分布6。在皮肤炎症中,il-10可以为il-1b和tnf-a提 供内环境稳态平衡,tgf-b 1可以通过抑制ccr7的表达和上 调cd324的表达来阻止dc的迁移22 o3.4 lc和ddc迁移的差异:在小鼠中,lc和ddc
15、在表皮接触抗原致敏后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能力。研究显示,小鼠的 皮肤暴露于四甲基罗丹明异硫氤酸盐的荧光染料后,ddc的 迁移明显快于lc的迁移23 o这可能是由于lc到达引流淋 巴结的时间更长,因为它们首先需要与邻近的kcs相分离。更有趣的是,在t细胞区,ddc是位于副皮质外下方的b细 胞滤泡内,而lc则位于内部t细胞丰富的区域内23。上 述结果表明,ddc是由b细胞参与启动的,而lc则是由t细 胞所激活的。lc和ddc之间有不同的迁移能力和不同的目的 淋巴结是由于表达在lc和ddc特殊的趋化因子或者脂质介 质受体所导致的24。最近有研究认为可能在这一结论中 ccr7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体外培养
16、ddc可以表达少量的 ccr7,而lc则可以表达较多的ccr7e25,这一发现也许可 以解释lc能够迁移到淋巴结内的t细胞区域,而ddc却不 能。4dc的成熟位于外周组织中的dc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测它们所处的 环境,组织损伤,微生物和其他内环境稳态改变提供的危险 信号都可以激活dc并触发它们从未成熟的抗原捕获细胞转 变成成熟的抗原提呈细胞。4.1成熟过程:一旦与外界抗原接触,未成熟的dc可以 通过很多途径来促进对抗原的摄取。其中有些途径,例如通 过avb5整合素或cd36也可以用来摄取自身抗原。在摄取 抗原之后,dc的成熟就会发生以下变化:细胞内吞作用受体 /嗜菌细胞受体的减少,共刺激分子(如c
17、d80, cd86)表达 的上调,形态学的改变以及mhcii类分子表达的上调26。 有功能的成熟dc聚集到淋巴组织中富于t细胞的区域,副 皮质区域是最理想的抗原复合成熟dc与可以特定的识别抗 原-mhc分子复合物的幼稚型t细胞相遇的部位。这些抗原提 呈细胞的树枝状形态可以强有力地促进各种细胞互相接触, 促进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抗原特异性t细胞大量增殖, 并产生效应因子和记忆性t细胞,随之通过传出淋巴管进入 淋巴循环。总之,各种不同的'危险”信号诱导dc的成熟, 最后导致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进而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4.2细胞内途径:在体外许多炎性刺激都可以导致dc成 熟的开始,如促
18、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例如tnf-a和il-1b ), 脂多糖(lps), cd40连接作用和接触性过敏原27 o这些成 熟刺激可以诱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的磷酸化, 如erks, jnks和p38mapk,这三种mapk信号途径在成熟过 程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作用。压力刺激和炎性细胞因子可以强 有力地激活jnk和p38mapk途径,而erk途径则被生长因子 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激活28。在dc成熟过程中,表面分 子如cd40, cd80.cd83和mhcii类分子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 产生都是下调的。这些表面分子表达的下调可以被特殊的激 酶抑制剂所阻止,如p38mapk抑制剂(sb20358
19、0) 27。4. 3 dc成熟的刺激物:在体内,dc可以遇到许多不同的 病原体,如原核生物源性的脂蛋白,鞭毛蛋白,胞核11 密唳- 磷酸盐-鸟瞟吟核昔和脂多糖。未成熟的dc可以大量表达可 以特异的识别特殊病原体和病原体分子复合物(pamps)的 受体,这些pamps是抗原提呈细胞上toll样受体(tlrs) 的配体,基本上,dc可以通过tlr1, tlr2,tlr4,tlr5和tlr6 来识别细菌成分,而通过tlr3和tlr7来识别病毒rna29。 此外,未成熟的dc可以表达c型凝集素,如cd209,可以识 别病原体的碳水化合物结构。皮肤dcs不仅能诱导应对侵入病原体的免疫应答,还可 以诱导免
20、疫耐受。通过表达可诱导的共刺激分子配体 (icos-l; b7-h2)或免疫调节酶13引噪胺2、3-双加氧酶,lc 可以维持耐受状态30 o当缺乏适当的共刺激信号时,幼稚 型t细胞无应答反应,这经常与t细胞受体(tcr) /cd4或 cd8表达的下调有关31, t细胞可能进入到一个感受迟钝 的状态,最后发生细胞凋亡。参考文献1 banchereau j,steinman rm. dendritic cells andthecontrolofimmunity(review)j. nature,1998,392:245-252.2 langerhans p. uber die nerven der
21、 menschlichen hautj. virchows arch path anat,1868,44:325-337.3 valladeau j,ravel 0,dezutter-dambuyant c, et al. langerin,a novel ctype lectin specific to langerhans cells, is an endocytic receptor that induces the formation of birbeck granulesj. immunity,2000,12: 71-81.4 kissenpfennig a,malissen b.
22、langerhans cells-revisiting the paradigm u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e (review)j. trends immunol,2006,27:132-139.5schaerlip,willimannk,ebertlm, etal. cutaneous cxcl14targetsblood precursors toepidermalnichesforlangerhanscelldifferentiationj. immunity,2005,23:331-342.6 dieunosjean mc,massacrier c
23、,vanbervliet b,et al.il-10 induces ccr6 expression during langerhans cell development while il-4 and ifn-gamma suppress itj. j immunol,2001,167:5594-5602.7 barbaroux jb,kwan wh,allam jp,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and il-4-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langerhans cell-like dendritic cells from m
24、-csf-conditioned precursorsj.j invest dermatol,2006,126:114-120.8 lonati a,mommaas ma,pasolini g, et al.macrophages, but not langerhans cell-like cells of dendritic lineage,express the cd36 molecule in normal human dermis: relevance to downregulatory cutaneous immune responsesj? j invest dermatol,19
25、96,106:96-101.9 soilleux ej,morris ls, leslie g, et al. constitutive and induced expression of dc-sign on dendritic cell and macrophage subpopulations in situ and in vitroj. j leukoc biol,2002,71:445-457.10 cumberbatch m,clelland k,dearman rj, et al. impact of cutaneous il-10 on resident epidermal l
26、angerhans cel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arized immune responsesjj immunol,2005,175:4350.11 cumberbatch m,dearman rj,kimber i. langerhans cell migration in mice requires intact type i interleukin 1 receptor(il-1ri)functionj.arch dermatol res,1999,291:357-36112 cumberbatch m,dearman rj,kimber i.lang
27、erhans cells require signals from both 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interleukin-1 beta for migrationj. immunology,1997,92:388-395.13 ratzinger g,stoitzner p,ebner s,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 and 2 are necessary for the migration of langerhans cells and dermal dendritic cells from human
28、and murine skinjj immunol,2002,168:4361-4371.14 staquet mj,piccardi n,piccirilli a, et al. novel protein kinase c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s of vegetable origin as potential modulators of langerhans cell migration following hapten-induced sensitization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4,13
29、3:348-356.15 mandell kj,babbin ba,nusrat a, et al. june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1 regulates epithelial cell morphology through effects on beta 1 integrins and rap 1 activityj. j biol chem,2005,280:11665-11674.16 sixt m,kanozaw0 n,selg m, et al. the conduit system transports soluble antigens from the
30、 afferent lymph to resident dendritic cells in the t cell area, of the lymph nodej. immunity,2005,22:19-29.17 cera mr,del prete a,vecchi a,et al. increased dc trafficking to lymph nodes and contact hypersensitivity in 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a-deficient micej j clininvest,2004,114:729-738.18 cy
31、ster jg. chemokines and the homing of dendritic cells to the t cell areas of lymphoid organsj. j exp med ,1999,189:447-450.19 scandella e,men y,gillessen s, et al. prostaglandin e2 is a key factor for ccr7 surface expression and migration of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j. blood,2002,100:1354-136
32、1.20 kabashima ksakata d,nagamachi m,et al. prostaglandin e2-ep4 signaling initiates skin immune responses by promoting migration and maturation of langerhans cellsj. nat med,2003,9:744-749.21 takayama k,yokozeki h,ghoreishi m,et al. il4 inhibits the migration of human langerhans cells through the d
33、ownregulation of tnf receptor ii expressionj.j invest dermatol,1999,113:541一546.22 geissmann f,revy p,regnault a,et al. tgfbeta 1 prevents the noncognate maturation of human dendritic langerhans cellsj.j immunol,1999,162:4567一457523 kissenpfenniga,henris,dubois b, etal. dynamics and function of lang
34、erhans cells in vivo: dermal dendritic cells colonize lymph node areas distinct from slower migrating langerhans cellsj. immunity,2005, 22:643-654.24 randolph gj, angeli v, swartz ma. dendritic-cell trafficking to lymph nodes through lymphatic vessels(review)j. nat rev immunol,2005,5:617-628.25 bechetoilie n,andre v, valladeau j, et al. mixedlangerhans cell and interstitial/dermal dendritic cell subsets emanating from monocytes in th2-mediated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proinflammatorystimulij. j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泸县高三三诊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 中职班主任选手备赛七部曲汇报人王秀芳讲解
- 职业沟通与礼仪健康管理系施怡宁讲解
- 2025商铺租房的合同范本
- 简单聘用合同范本
- 2025抵押物的借款合同范本「标准版」
- 实习生用人合同协议书
- 2025三方工程合同
- 提高沟通技巧的职业培训方案
- 安防监控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全套
- 13《马说》(原卷版)-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
- 人教版三下劳动项目四《蒸蛋羹》教学设计
- 质量为纲-华为公司质量理念与实践
- 2023徐金桂“徐徐道来”(行政法知识点)版
- 《事故汽车常用零部件修复与更换判别规范》
- 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正式版)
- 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下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互联网创新应用
- 高中政治必刷题 高考真题 必修3《政治与法治》(原卷版)
- 2024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