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途径探究_第1页
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途径探究_第2页
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途径探究_第3页
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途径探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途径探究    张娟霞摘要:入选教科书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绝佳的精妙之作,许多教师在教文言文时不得其法,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率极难得到实质性提升。本文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例,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优选途径。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开篇阐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入选教科书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绝佳的精妙之作,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例,仅有193字,却完美地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下的凄凉心境,其笔法精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笔者

2、对小石潭记课堂教学颇有一番心得,希望通过此文能够使“该教什么,如何教”逐渐明朗起来。1共同备课明确教学点和教学内容1.1查阅文献,解读课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可检索到许多有用信息,可以找到有关小石潭记的诸多文献,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作者及作品均有详细的描述。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对小石潭记的解读主要有这几点:(1)作者的贬居生活,乏闷而悲伤;(2)情景交融,苦乐不定;(3)超凡脱俗却又心系天下。而在描述手法上,多运用比喻和拟人,动静相宜、虚实相生。1.2共同备课,明确教学点和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小石潭记一课教学设计应关注四个重点:(1)重点找学生的疑惑、困难点;(2)重点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3)重点安排教学设计;(4)重点教学生该如何学。既然学文言文,那么要懂古人的语言结构及思维表达方式,以及文言文所传达的载物言志的精神境界。此文实际上是作者以潭水自寓,传递情怀,在安排教学时这条思维主线一定要紧抓不放。所以,小石潭记教学内容安排可为:(1)朗诵安排;(2)情境交融的言语表达;(3)体现人物情感的关键词助读。通过这几个关键点,使学生更透彻、深入地理解文章。2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依据学情生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查阅字典或网络检索,了解一些词的涵义,能够将课文正确翻译;(2)理清脉络,抓“情”与“景”两条线,感受作者贬居生活的独特情怀;(3)品读小石潭的景物描写

4、和炼字的艺术。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掌握文言之韻。读懂一篇文言文不难,课本下面有注释,也可从网上搜索,但文言文不宜通篇解读,这样必定费时费力。学生理解应遵循“放过”原则,将“重点”分离出来强化学习。比如“名词用作状语”就要勤于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再如文中“蒙”的理解,就要联系上文“青树翠蔓”,从而推测引申为“掩映”。还有一些常用的体现作者心境的关键词,只有结合作者经历,才能准确的解读。(2)观独特之景。小石潭记的景色非常别致,其实教师可以在网上找几张最接近的景物图片制作成微视频或课件,制造更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在景中品景,图文并茂,从而解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离感,提高学的兴趣

5、。读了小石潭记,学生了解到作者以景自比,情景交融,那么哪些字或词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心境呢?让学生找出来,并找出这些词的特殊用法。在解读时提到“乐”与“忧”的情脉变化,后人有不同的解读,让学生找出这些观点并理解。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讨论也好,查阅文献也罢,总之每一个小组讲出对问题的理解,以什么样的方法,更认同谁的观点,自己是如何理解的。(3)鉴赏“炼字炼句处”。教学不应停留在文章层面,这样就没有品读。小石潭记的笔法运用十分精妙,比如在描写潭中游鱼时,无一笔涉水,却说出了水的清澈,鱼的生动,体现了作者在炼字炼句上的高超造诣,这是学生需要学的。从字词入手,字斟句酌,

6、进而推敲出文化意味来,读出文的精美和生命来。(4)布置作业。既然属于永州八记的篇章,那么其它几篇文章又是如何呢?组建学习任务群,让学生翻阅资料,了解其他文章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了解了贬官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多以景寄情,以景排忧,寄忧于景,进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大业,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绚烂的光彩。3小石潭记课例研究的反思小石潭记一课教了多次,每一次都有一些心得体会。首先笔者希望通过素文阅读及关键词的解读将学生带入作者的心境之中,进而体验小石潭之美。然而由于执教学生知识储备有限,不得不降低难度,精心设计的“品其情”只得作罢。之后笔者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悟情感”,让学生在琅琅之声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活起来,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共同行走在文与言之间是我们寻觅的理想课堂。总之,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是文言文之典范。从文与言的角度来讲,正是以“言”载“文”才使其有了生命,才铸就了经典。小石潭记的课例研究,从理想转为现实,进而以“心活”作为切入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黄宗海.对读,读出文言文教学新天地n.发展导报,2018-06-12(019).2 邱雪艳.论古文阅读“语境理解”的特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7).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18期科教导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