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坪墓葬形制与埋藏环境对保存青川木牍的影响_第1页
郝家坪墓葬形制与埋藏环境对保存青川木牍的影响_第2页
郝家坪墓葬形制与埋藏环境对保存青川木牍的影响_第3页
郝家坪墓葬形制与埋藏环境对保存青川木牍的影响_第4页
郝家坪墓葬形制与埋藏环境对保存青川木牍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郝家坪墓葬形制与埋藏环境对保存青川木牍的影响    李蓉 杨曙光摘要:自1980年出土以来,青川木牍便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考古界和书法界的极大关注,它对研究秦国乃至秦汉的法律和土地田亩制度,以及中国早期书体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可靠的史料。青川木牍出土地青川郝家坪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地表乃至地下常年潮湿。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雪藏于地下2300多年的墨书木牍还能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不得不归功于墓葬形制与埋藏环境构成。本文从墓葬形制、埋藏环境、封土条件以及棺椁构造等因素,探究青川木牍得天独厚的文物地理环境条件。关键词:墓葬形制;埋藏环境

2、;青川木牍;影响弁言青川木牍是四川地区发掘的首例简牍墨迹,自出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各种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根据发掘报告指出,木牍发掘于青川郝家坪战国墓葬群50号墓,属秦武王二年(前309)为田律,距今2300多年。埋藏于南方地区地下水充沛且年代久远而未腐蚀的战国木牍文字是如何保存下来的?本文在现有诸多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墓葬形制、埋藏环境、封土条件以及棺椁构造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究青川木牍千年不腐之谜。一、青川木牍概述青川木牍于1980年6月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葬中被发掘,木牍共两枚,一枚字迹漫漶不可辨识,一枚正面和背面皆有墨书字迹,大多清晰可辨。有

3、字木牍长46、宽2.4、厚0.4厘米,正面文字共3行121字,字体为古隶书,其内容为秦武王二年(前309),王命丞相甘茂更修为田律。背面文字残蚀较多,根据内容大体可知与正面相关联。青川木牍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考古界和书法界的极大轰动,专家学者们相继展开了对木牍的研究。青川木牍的年代考究,根据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研究综述,从牍文纪年“二年”“丞相戊”,结合史记·秦本纪所载,得出其应为秦武王二年(前309)。青川木牍的文字经过红外线扫描,呈现的内容为重修更改田律。根据史记记载,秦武王元年(前310)甘茂定蜀,定蜀之后,必定田律

4、,划定田界,规定田倾,正式收为秦国领土,这就是更修田律的根据。木牍的出土,对研究战国后期崛起的秦国土地田亩制度和秦灭蜀后推行土地法律过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青川木牍的出土,颠覆了传统书法史观,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文字书体隶书发展演变的一件珍贵实物史料。根据为田律内容推论,木牍所处时代是公元前309年的战国后期,它与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一样,同为秦系文字。睡虎地秦简数量多,时间跨度为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书体为篆书向隶书转变过程的文字,但青川木牍准确的纪年时间(前309)早于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的秦昭王元年(前306)。木牍为田律书体已明显趋向于篆书转隶书的趋势,

5、属先秦古隶。青川木牍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它是目前出土简牍纪年时间最早的墨书,是最早的古隶书,颠覆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程邈造隶书之说,同时为文字学界、书法界质疑李斯创小篆之说提供了学术争议素材。青川木牍出土后,著名学者徐无闻于1984年在西南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小篆为战国文字说的文章,列举了“商鞅方升”“秦杜虎符”“诅楚文”“羽阳宫瓦当”“高奴权”“新郪虎符”六种战国器物铭文,均为较成熟的秦系小篆体,还有诸多秦国兵器铭文也大体属于小篆书体,以此推论小篆产生于战国中后期。徐无闻的论述恰恰为隶书来源于小篆提供了参考价值,如果小篆产生于战国时期,战国后期(前309)的青川木牍由小篆演变而来

6、,这正暗合文字发展演变中小篆演变到隶书的传统书法史观。二、青川木牍的地理条件及埋藏环境青川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战国时期秦都咸阳与蜀郡成都的官道。青川属于长江流域水系范围的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较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2333,冬季温度较低,最冷月平均气温010,春寒秋凉,夏短冬长,立体气候明显,降水量充沛,地表常年湿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易潮湿。处于长江流域水系的青川,土质属黏质土壤,含沙量较少,颗粒细腻,水分含量高,渗水速度慢,通气性能差,且胶体物质含量多,吸附能力强。黏质土壤温差变幅小,地温上升下降均缓慢,这种地理环境对墓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使得椁室内部形成一个恒温、缺氧的

7、恒定环境。同时因土质的酸碱度为偏弱酸性,使得所形成的微环境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并使得棺椁中会快速地创造出一个无氧的环境。这种地下环境有利于含碳的有机质材料的保存,像青川战国墓群地埋文物漆木器、木牍等。三、青川木牍的墓葬形制及棺椁构造青川战国墓葬群位于青川乔庄镇郝家坪双坟梁,墓葬群共发掘72座,存有木牍的50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长2.9、宽2.2、深4.27米,棺椁为一棺一椁式。整个椁室四周皆用白膏泥填充夯筑,底部深0.4米,椁壁白膏泥厚0.20.4、深0.9米。椁室盖板上铺有两层桦树皮,其上为0.15米厚的白膏泥,再用一层黄沙土覆盖,上部填土用黄褐色黏土夹杂白膏泥覆盖,厚2.7米,上部也

8、经过夯筑。最上层为地表的农耕土,厚度0.6米。50号墓为榫木嵌接的木质棺椁,棺椁为楠木材料,由盖、墙和底面挡板组合而成,长宽尺寸小于墓坑0.50.6米,為填充白膏泥预留了空间。椁壁四面墙板均为两层0.08米的楠木叠加,插于挡板两端的凹槽内。这种榫眼结构套合的椁室,共用17块楠木板,组合得十分牢固。放置于椁室的木棺长2、宽0.6、高0.68米,以组成带凹槽的榫眼结构。木棺底板嵌入挡板的凹槽内,离椁室底板有0.12米的间距,形成悬底棺形式,这与此地墓葬群木棺不同。木棺位置偏西,东边留有0.5米空间放置陪葬品。椁室盖板下面还有两块与盖板并列的木板,搭于两端挡板之上,作为椁室箱盖,形成双层盖板。50号

9、墓的墓葬形制为文物在一定条件下的防腐创造了有利因素。四、墓葬形制及封土材料对木牍的保护作用古代墓葬的形制,不同时代有各自的特点,但榫木嵌接的木质棺椁起源时间很早,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就已经能看到。殷商以降,木棺墓大量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木棺墓因封地不同而形制多样。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小型的砖石结构的墓葬,到东汉砖石墓葬迅速普及,这是中国古代墓制划时代的变化。下文来谈谈战国木质棺椁形制与封土材料对陪葬文物的影响。青川战国墓葬群的墓葬形制大致相同,所有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墓,墓群成有序排列,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间距,无打破关系。所有墓坑椁外的封固材料皆使用白膏泥填充

10、,这种墓葬形制和大量使用白膏泥作为封土夯筑的木棺墓乃受战国楚墓影响。在湖南省的南部,以及湖北、湖南楚文化地域里广泛盛行白膏泥的使用,是很有特征的墓葬习惯。从殷墟期开始,进而西周、春秋时代都能见到,战国楚墓中几乎都能看见。根据青川战国墓群发掘的文物,与楚文化有关的并不在少数,比如铜镜、桥形器、铃形器、铜铃等器物,都是中原战国晚期和南方战国晚期楚墓中常见的器物。受楚文化影响的青川战国墓群的墓葬形制和封土材料白膏泥的运用,对于陪葬文物的防腐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白膏泥,学名微晶高岭土,是一种很纯的黏土,质地非常细腻,有黏性强、渗水性小的特点。潮湿的时候呈现青灰色,也称青膏泥,晒干后呈白色或青白色,所

11、以又称白膏泥。白膏泥的主要化学成分由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以及钙、镁、钠、钾等氧化物组成。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氧化铝硬度大、熔点高、具有耐火性,不溶于酸碱,耐腐蚀,绝缘性好;氧化铁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白膏泥的特性类似于蒙脱石,为理想的防渗黏土,于实际施工时加以人工夯实,使其紧密充填于粉砂质石英颗粒之间,同时由于氧化钙、碳酸钙吸水的特性,使得夯实后的膏泥层吸收土壤中的潮气(水分)予以固化膠结,进而起到对墓室防渗隔水和气密密封的重要作用。从四川发掘战国墓葬情况来看,凡是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大多使用白膏泥作为封土材料。青川郝家坪50号战国墓的封土为白膏泥,椁室前后左右和上下共六面也

12、都由白膏泥紧密夯筑而成,而且底部的厚度达到40厘米,椁室四周立面深度达90厘米。棺椁上部厚2.7米的黄褐色黏土也与白膏泥混合夯筑,这对墓室防渗隔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白膏泥的大量运用让棺椁处于相对干燥和密封恒温且无氧的环境,这是木牍赖以保存的有利条件。五、棺椁构造和棺椁材质对木牍的防护作用50号墓的椁室由盖板、墙板、挡板和底板构成,椁室长2.35、宽1.6、高0.92米,东西南北墙板均由厚0.08米的木板叠加插于挡板两端的凹槽内,上部有盖板,盖板上铺有两层桦树皮。棺材尺寸如上所述小于椁室,南北方向与椁室内壁各间隔0.17米,棺材靠西放置,东边留有0.5米空间放置随葬品,棺与椁上部空隙为0.2

13、4米,木棺底板嵌入挡板的凹槽内,离椁室底板有0.12米的间距,形成悬底棺形式。棺椁之间的空隙也起到防渗隔水作用,对棺内尸骨和随葬品有保护作用。木牍虽放置于棺外椁室东侧,没有受到多重保护,但正因为没和墓主遗体存放在棺内,避免了尸首腐烂对木牍的侵蚀,反是一大幸事,毕竟这个墓葬的防护条件远不及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葬,未能达到尸首不腐的程度。50号墓为楠木棺椁,楠木材料的棺椁是古代木质墓葬的常用材质。楠木是樟科楠属和润楠属各种树的统称,属大乔木,其木质坚硬。楠木制作加工容易,木材密度适中,木性稳定,不易开裂,不易变形,极为耐腐。成熟的楠木材料内部含有木质的香味,能防虫蛀;楠木内部温度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

14、小,因此具有防寒性能;楠木耐腐蚀性强,能在湿热的环境中避免氧化腐蚀。楠木棺椁因楠木材质的上述优点,对棺椁内的文物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青川郝家坪50号墓铺桦树皮两层,桦树皮具有容易剥离、质地坚轫、防水性好、可塑性强等特点,很早以前就被广泛用于建造房屋、制作用具以及书写记录,形成了具有世界区域特征的桦树皮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在墓葬文化中利用了桦树皮的防水性,在地下墓室易于腐朽的环境下用桦树皮作为棺椁盖板,对椁室内的随葬文物起到了有效隔离防水作用。青川战国墓群的有序排列,说明该地墓葬为族群墓葬,一定程度上反映此族群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发掘的随葬文物可见一斑。此墓群大部分墓为一棺一椁,有的为有棺

15、无椁或无棺有椁,无棺无椁的墓坑仍然填满白膏泥,这种墓葬形制,从大部分墓葬来看基本相同,其墓主亦应是同一族群,只是地位不同而已。存有墨书木牍的50号墓和所有已发掘的墓葬相比,在墓葬形制上当属规格较高的墓,随葬品数量达24件,其中陶器2件、铜器2件、漆器10件、棕套1件、木牍2枚和半两钱7枚。这诸多随葬品不仅仅是因为为田律木牍的存在,其他器物的规格和数量都说明此墓葬墓主在墓群中地位较高,故埋藏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墓葬。墓主的地位决定了墓葬处理技术的高低,从墓葬形制、封土条件、墓室构造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随葬文物起着保护作用,为木牍墨迹的储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这个条件不是单方面原因成就的,它是综合因素。

16、如上所述,木牍得以保存下来,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墓葬处理技术息息相关,墓葬的地质条件、土壤条件、地下水状况,墓室的构造、封土条件以及棺椁材质等,均是墓葬得以长久保存的关键因素。结语青川木牍墨书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而不腐,源于它一直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下而未受外力破坏。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幸事,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幸事。青川木牍的出土,对历史文献研究和书法史学研究领域都是颠覆性的,为此而展开的与传统史学的学术讨论经久不衰。参考文献:1.徐中舒,武士谦.青川木牍简论d.四川:四川大学.2.黄家祥.四川青川出土秦“为田律”木牍的重要价值j.四川文物,2006(2):39-42.3.雷祖康.气候适应性的博物馆展示微环境研究d.清华大学.2005.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川县文物管理所.四川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群m50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4(3):13-19.5.间濑收芳,高大伦.四川省青川战国墓的研究j.南方民族考古.1991(00).6.李蓉,黄家祥.青川郝家坪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